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荣峰 《台湾海峡》1999,18(2):147-153
本文根据广义分维方法,分析计算了1972年以来福及其周边地区ML≥5.0级地震,台湾地区Ms≥7.0级地震前后小震活动广义时间分维和广义空间分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闽台两地中强震前普遍存在着Dt,Ds的低值异常,福建地区中强震前2a左右完成降维过程,而台湾地区则有强震前1a左右结束异常。  相似文献   

2.
张年明  郑健志 《台湾海峡》2005,24(4):426-432
中国台湾地区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之间,地震活动频繁.本文报道了 我国台湾地区及其邻近海域1985~2002年间5.5级以上地震的条带内外频度比分 布,并着重研究了1999—2002年中发生的3次7.5级以上地震前的条带现象.其结 果表明:台湾地区近期发生的3次7.5级以上大地震前,5.5级以上地震呈条带分 布.这些条带符合条带内地震个数Nin≥6的条件,符合条带内、外频度比Nin/(Nin Nout)≥75%的条件,也符合条带长宽比大于5的要求,只是与板内地震条带相比,条 带的长度较短.  相似文献   

3.
高翔 《海洋与湖沼》2017,48(6):1235-1243
地震广泛发生于板块的汇聚边界,并表现出多样性。全球多数8级以上和所有9级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板块界面即俯冲断层,此类板间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本文聚焦于孕育此类大地震的地震带及其下方的慢地震带区域,阐述断层热-力学在研究地震活动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潜在的应用。在目前对地震发生时间尚无法有效预测的前提下,了解地震发生的地理位置和最大震级对防震减灾工作尤为重要。俯冲断层的热-力学特征可以:(1)借助岩石学特征,圈定大地震发生的上下边界,估算潜在发生大地震的震级;(2)借助海底热流和地形观测,确定俯冲断层强度,推断大地震发生的地理位置;(3)借助岩石学特征和地震观测,推断断层流变学特征(脆性摩擦与黏性蠕滑),建立与实测地震的对应关系,如地震带与其下方的慢地震带分别对应着两段相互分离的脆性摩擦区域。以上研究都离不开热流观测对研究结果的约束,然而目前对俯冲带的热流观测还相对不足。西太平洋周边拥有多个典型俯冲带,开展这些区域特别是马里亚纳俯冲带的热流观测是研究俯冲断层热-力学的重要依据和补充。  相似文献   

4.
郑文振 《海洋通报》1997,16(1):39-44
本文论述了大地震的成因能量的主要来源,提出了发生大地震的共振学说,该学说的提出有助于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地震科学大难题中的关键核心问题,提出预报大地震的新方法,并将其命名为“大地震运动共振预报法”和“强震对应预报法:,应用各个大地震以前的一、二十年大(强)震资料,用大地震运动共振预报法及原理,来推算各个大地震,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如用1960年以前的资料能算出唐山大地震应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预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西南部的南海海槽多次发生过俯冲带大地震 ,菲律宾海板块正在这里向日本俯冲。这些地震的复发时间及所影响的地区自17世纪以来均有文字记载。根据历史文献 ,几乎整个南海海槽(500km长)每100到200a就被一两个继发性的大地震破坏而产生断裂。1944年Tonankai和1946年Nankaido的最新地震事件是被详细研究过的南海海槽大地震。关于1946年Nankaido地震的断裂过程、地震资料和大地测量资料得出了两个不一致的结果。大地测量资料表明一个面积为2.5×104km2、滑移量为5至18m…  相似文献   

6.
吴玉祥  吴松江 《台湾海峡》1989,8(2):105-113
本文从板块运动的观点出发,研究了台湾及其邻近岛弧地区大震震中的时-空分布和迁移、台湾地区地震能量的释放及其邻近岛弧地区大震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海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近海海域历史及现代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与相邻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震源机制应力场等探讨了该区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海域强震多分布在近海区:有渤海、南黄海二个强震集中、频度高的“地震窝”;有泉州、南澳和琼州三个强度高但频度低的强震区.海域强震活动与相邻大陆的大震活动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整个海域的强震活动的时间分布亦有其共同的活跃期和平静期.海域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与大陆地震的相近,常发生在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的强烈断陷区.海域地震应力场方向与邻近大陆的完全一致,它们好似大陆地震应力场轨迹线向板块边界处的自然延伸.该区强震活动与周围板块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郯庐活断层与1668年郯城8.5级地震灾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郯庐断裂带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中部的下辽河-莱州湾段和潍坊-嘉山段,各段在活断层和地震活动方面存在不同的表现。1668年地震发生于潍坊-嘉山段的中部,是全新世断层活动的结果。该地震产生了性重的人口损失和建筑物破坏,其地震灾害具有典型性。未来应注意渤海地区地震的群集型活动以及安丘地区和新沂-泗洪地区的强震活动。还应注意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新的地震灾害内容和新的灾害类型。  相似文献   

9.
印度洋海啸发生的频率远低于太平洋,但2000年以来全球因地震引发的10个重大海啸有3个发生在印度洋区域。苏门答腊和莫克兰俯冲带是北印度洋中地震海啸活动较活跃的两个区域。在苏门答腊俯冲带北端,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8日分别发生了里氏9.0级和8.6级大地震,是1961年以来的第2及第4强震。前者引发了最大爬高50.9m的海啸,造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海啸灾难;后者却只引发了最大4m的爬高。位置相近、震源机制相似的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灾害完全不同的原因非常值得研究。近期研究表明莫克兰俯冲带的地震活动分为东西两段,东段的地震活动明显多于西段。东段于1945年发生过大海啸,莫克兰西段或是全段俯冲带未来是否会发生大地震与海啸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关邑 《海洋信息》1994,(3):18-18
1993年7月12日晚10点多钟,日本北海道奥尻岛以北的日本海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地震海啸使日本沿海受灾,地震使海底地形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动。 地震发生在海底,海水深度3500米,海底的水压为350个大气压强。日本就震后的海底变动进行了现场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1.
丁学仁  吴长江 《台湾海峡》1997,16(3):339-347
本文根据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强震序列的空间活动图象变化特征,结合历史地震资料,比较分析了台湾海峡区域史今地震活动的总体演变过程,表明该区强震发生与周边地区的台湾,日本及菲律宾大地地震,在时间进程,强度变化和地域分布关系上存在关地球物理场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论述了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地震和地热的各自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该地区的4个北东向地震带刻划了各个块体的相互关系。台东地震带的震源机制解表明台湾纵谷具有复杂的过渡性构造。台湾西部和台湾海峡的地震活动也受到菲律宾海板块的控制。福建沿海的地震活动与巴士断层活动有关。在自东向西各地震带的活动能量急剧下降的同时,相应的地热流异常值有一个上升趋势,海峡西岸的地热异常高值多分布在NE与NW向断裂的交汇点上。  相似文献   

13.
The collision between Eurasian and Pacific plates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Asian continent resulted in formation of a series of island-arcs, one of which is the Taiwan Island-arc, and the Taiwan Straits is a foreland basin in the continent-arc collision zone. The Quaternary fine-grained sediments occur evenly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asin, and the Pliocene deposits in the lower part. The stepped faults run in the deposits, indicating that the tectonic movement tended to weaken after the Pliocene. Strong seismic zones of Taiwan Island released large amount of plate overthrust-collision compressive stress and have their screen and prevention roles for the straits. Only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offshore NW-trending transform-like faults and seashore NE-trending faults o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terminations of the Island are prone to strong earthquakes. The possibility of occurrence of M?≥?6 earthquake should be very low in the area for the planned future tunnel. Moreover, the seismic intensity is rapidly attenuated from the surface downward. Thus, the seismic intensity for the tunnel under the seabed will be much lower. In seismotectonic view, the construction of tunnel is feasible.  相似文献   

14.
The collision between Eurasian and Pacific plates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Asian continent resulted in formation of a series of island-arcs, one of which is the Taiwan Island-arc, and the Taiwan Straits is a foreland basin in the continent-arc collision zone. The Quaternary fine-grained sediments occur evenly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asin, and the Pliocene deposits in the lower part. The stepped faults run in the deposits, indicating that the tectonic movement tended to weaken after the Pliocene. Strong seismic zones of Taiwan Island released large amount of plate overthrust-collision compressive stress and have their screen and prevention roles for the straits. Only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offshore NW-trending transform-like faults and seashore NE-trending faults o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terminations of the Island are prone to strong earthquakes. The possibility of occurrence of M ≥ 6 earthquake should be very low in the area for the planned future tunnel. Moreover, the seismic intensity is rapidly attenuated from the surface downward. Thus, the seismic intensity for the tunnel under the seabed will be much lower. In seismotectonic view, the construction of tunnel is feasible.  相似文献   

15.
花东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年来在台湾东部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和多波速测深资料,对该海域花东海盆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沉积充填演化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通过对花东海盆区域地形特征描述、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和地震剖面的解译,在本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沉积充填中刻画出6种典型地震相类型,并分析其对应的沉积相类型,包括浊积扇、浊积水道充填、块体流、沉积物波、海底峡谷-伴生沉积物滑塌变形-充填、深水扇沉积。结合地震相平面分布及垂向沉积相叠置关系,将晚中新世-第四纪沉积充填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晚中新世晚期开始受到块体流冲蚀阶段,到海底峡谷冲刷-沉积物失稳-峡谷充填-再侵蚀阶段,到峡谷输送的大量沉积物在上新世以来主要堆积发育了沉积物波、浊积扇、深水扇等沉积体系阶段。  相似文献   

16.
齐庆华  蔡榕硕 《海洋学报》2017,39(11):37-48
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显著,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上层海洋热力状况是海平面变化的主导因子之一。本文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途经海区(文中简称为丝路海区)上层海洋热含量异常的区域性时空特征,分析探讨了丝路海区热比容海平面异常的时空变化、演变特征及可能影响,以期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服务支撑。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丝路海区上层(0~700 m)海洋已明显变暖,尤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增暖幅度显著加大。近60年来,在丝路海区热带海洋中,西太平洋的北赤道流区及以北海域、东海黑潮流域以及南海北部和南部海区、阿拉伯海西北部海域、马来西亚西北部海域及南印度洋部分海域具有长期增暖趋势。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整体增暖不明显,主要与印度洋中部海域呈反位相变化,且明显受到季节和年际变化的调制。长江口附近沿岸、南海北部沿岸、中南半岛南部沿岸以及阿拉伯海西北部沿岸的近岸海域长期增暖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南半岛东部和西部沿海、澳大利亚西部沿海以及我国东南沿海热比容海平面上升明显。近岸热比容海平面的季节演变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会造成一定影响。此外,东亚夏季风与东海、黄海和渤海热比容海平面的上升显著相关,同时,ENS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和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也均与我国东南沿海和印度洋西部沿海热比容海平面上升明显关联。特别是,气候变暖情形下,各种区域性致灾因子和气候变率的协同影响会对丝路海区海岸带和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挑战,开展海岸带和沿海地区全球变化综合风险研究成为当前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台湾岛1999年9月21日在南投发生7.6级地震前有出现地震条带现象,在2005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用地震条带方法对2004年12月台东海外7.0级地震、2006年12月高雄海外7.2级地震和2016年2月6日高雄6.7级地震前的地震图像进行分析发现,这3次地震前也存在ML5.5级以上地震条带现象,说明近年来台湾岛及邻近海域强地震前都有地震条带出现.对这些条带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EN向地震条带是受菲律宾板块挤压形成的,沿台湾岛东部海岸排列的地震条带是受台湾岛东部的地震断层影响形成的,沿琉球海沟方向排列的地震条带是受琉球海沟断裂带影响形成的.研究结果对台湾岛及邻近海域的地震预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e features of the seismic regime before the strongest earthquakes of Taiwan in the late 20th (Chi-Chi on September 21, 1999, Mw = 7.6) and the early 21st century (March 31, 2002, Mw = 7.4) are analyzed. Based on 1990–1999 and 1994–2002 data, respectively,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ree seismic regime parameters are studied: the total annual number of earthquakes NΣ in the range of ML = 2.5–5.5 and Mw = 3.0–7.0; the total annual quantity of released seismic energy ΣE, J; and angular coefficient b of earthquake recurrence graphs. Two explicit subperiods are revealed in the course of the seismic regime: quiescence in 1990–1996 before the Chi-Chi earthquake and in 1994–1997 before the March 2002 earthquake; in 1997–1999 and 1998–2002, respectively, seismic activation is observed. Due to the predominance of weak earthquakes during the Chi-Chi earthquake preparation, factor b appeared relatively higher (–1.16 on average); in contrast, before the March 2002 earthquake, due to the occurrence of foreshocks with Mw = 6.8–7.0, the factor b values appeared relatively lower (–0.55 and–0.74 for the quiescence and activation subperiods, respectively). Despite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in the seismotectonic situation between the domains where two mainshocks occurred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energy ranges of the initial seismic events, the analysis results are similar for both earthquakes. In both cases, the mainshock occurred at the peak of released energy,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 coincidence. Solid verification of this positive tendency requires the accumulation of seismological statistics.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6—2007年4次908计划ST06区块海洋光学调查的数据和MODIS水色遥感数据,对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域的水色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该海域的水色光谱主要有4个类型:类型1光谱峰值出现在580 nm附近,谱峰两侧遥感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迅速减小,主要分布在紧靠中国大陆的海域;类型2光谱峰值出现在540~560 nm之间,具有谱峰宽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峡靠近大陆的一侧;类型3光谱与大洋水体光谱类似,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的南海区域和吕宋海峡区域;类型4光谱在.450 nm附近出现极小值,在500~600 nm之间出现峰值,主要出现在台湾海峡中部和靠近台湾岛的一侧。其中类型2和4水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类型3、4、2、1对应的叶绿素a浓度和悬浮泥沙浓度呈上升趋势,对应的透明度依次降低,该海域以二类水体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