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旅游城市空间竞争探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文章分析了旅游城市在空间竞争方面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探讨了提高旅游城市空间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即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突出个性与特色;将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形成综合竞争力;实施全民工程,营造优良的城市旅游社会文化环境;与周边旅游城市进行合作,形成良性互动的双赢竞争局面。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背景与进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郐艳丽 《地理科学》2010,30(1):8-14
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遵循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研究,发现由于地域的特殊性,东北地区古代城市呈现空间特征呈现间歇性、不平衡性和空间地域隔离特征以及空间形态差异性特征,主要受区位条件、文化因素、民族因素、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形态的深刻影响,形成独特的城市地域体系。同时,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东北地区古代城市表现为不同寻常的相继相承,能够因地制宜地建设、管理城市,不尊求常规封建礼仪,在城市管理等方面有独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规划中文化因素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竑  郭建国 《热带地理》1998,18(4):311-315
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城市间都存在着风格差异。这种风格差异正是其不同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内质的外在表现。文中论述了城市规划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城市规划中的反文化现象,以及体现城市规划文化特色的形式和领域等问题,并指出,只有在城市规划时注重城市的规划建设风格与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及其历史文化传统的完美结合,解决好规划时的创新与继承,融旧与合新,才能够使城市各具特色,越建越美。  相似文献   

4.
广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和建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君亮 《热带地理》2000,20(1):27-31
根据国内外旅游形象设计发展趋势,提出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应有3个层次:(1)城市旅游整体形象;(2)城市旅游特色形象;(3)旅游企业形象。根据Jansen-Varbeke都市旅游产品的界定模式,结合广州实际分析了广州的旅游吸引物,将广州具有国内外吸引魅力的旅游形象定位为:(1)商都旅游,包括购物、美食、商务旅游区作为广州市形象旅游区,并就选址、景点建设提出了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绿洲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依据乌鲁木齐绿洲城市旅游资源特色以及对客源市场问卷调查,阐述乌鲁木齐市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未能体现民族风情,旅游形象不鲜明等问题,认为乌鲁木齐绿洲城市旅游形象设计要从理念、视觉、行为设计三方面进行,特别是视觉形象设计要注重体现其民族风情、休闲度假、旅游购物、美食文化等旅游形象。提出旅游形象设计的传播策略,同时认为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是动态循环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南京城市旅游形象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该文通过结构法和非结构法相结合,对南京城市旅游形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游客对南京形象的认知主要集中在“古老”、“绿化好”和“文化底蕴深厚”方面。南京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事件、娱乐项目和文化氛围方面与游客的期望值差距较大。今后需通过城市景观管理促进旅游形象建设;通过强化系列旅游活动的开发塑造旅游形象;通过有针对性地宣传促销强化旅游形象,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独特魅力的“六朝古都,文化南京”。  相似文献   

7.
城市景观体系构成从总体上划分为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城市景观体系构建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对城市景观构成要素的归纳分析,在景观引导规则的调控下,进行城市景观的总体布局,建设结构合理、特色浓郁、环境优美、自然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城市景观体系。西昌是航天城、月亮城、历史文化城、山地旅游休闲城、又是彝族文化的中心。尽管西昌在城市景观构建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从城市地域特色景观构建、景观整体意象、山、城、水多元生态共生景观建设、建筑群设计整体效果表象等方面仍然十分薄弱。对此作者提出了制定城市景观规划、构建绿色走廊景观带、新村延线蓝色走廊景观带、海河与邛海滨水区主轴线、整理南北街历史文化景观带、规划点、注重城城景观设计的环境评价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水乡城市景观规划与旅游形象建设--以浙江绍兴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骆高远  钱淑燕 《地理学报》2004,59(Z1):145-152
在城市旅游发展中,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招牌"和"名片",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一个城市或地区实际景观规划设计,也影响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文章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通过对绍兴市水乡特征的分析研究,探索以水乡特色为基础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建设和维系绍兴"水乡"形象.  相似文献   

9.
王欣宇 《中国地名》2010,(11):20-21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意见。可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加强地域文化建设,实现地名档案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已成为体现地域特征、巩固发展成果、发挥自身地域文化特色,更好地满足大众对地名文化软环境的需求,提高地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城建档案,  相似文献   

10.
城市旅游的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朝隆 《热带地理》2005,25(2):133-137
把“度假区旅游”、“森林公园旅游”、“风景区名胜区旅游”等旅游类型泛称为“景区旅游”,运用比较分析法,从动力因子与制约因素、功能特性、空间过程与形态、建设与实施等方面分析了城市旅游的特殊性。认为城市旅游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发展城市旅游,应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在政府的主导下,协调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并把旅游建设融于城市的整体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区位条件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威  李洪省 《地理学报》2013,68(2):199-208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区位偏远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但资源型城市是否真的区位偏远以及如何进行科学识别一直没有给予回答.本文以国务院分3批确定的78 个资源枯竭城市为对象,以资源枯竭城市所在省的省会城市和与资源枯竭城市联系紧密的北京、上海、广州3 个区域中心城市为参照对象,利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对资源枯竭城市的区位条件进行分类型和分地区的评价.研究发现:① 从总体样本看,资源枯竭城市的确存在区位偏远现象,基于空间距离测度的区位偏远度α1 = 1.36 (相对于省会城市) 和β1 = 1.14 (相对于区域中心城市),基于时间距离测度的区位偏远度α2 = 1.65 (相对于省会城市) 和β2 = 1.16 (相对于区域中心城市);② 从分类型看,不同省份和不同资源类型之间城市区位偏远度表现出明显差异,西部地区和森工型城市区位偏远度最大;③ 综合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的分析结果,资源枯竭城市区位很偏远的城市,即α > 1.5 ∩ β > 1.5,分别为18 个和23 个,分别占资源枯竭城市总数的23.1%和29.5%;区位不偏远的资源枯竭城市,即α ≤ 1.0 ∩ β ≤ 1.0,分别为30 个和35 个,分别占到资源枯竭城市总数的38.5%和44.9%.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不同区位条件的资源枯竭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微博数据的北京市热点区域意象感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谢永俊  彭霞  黄舟  刘瑜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9):1099-1110
“城市意象”研究对城市文化感知、城市管理与规划、旅游资源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智能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产生了大量城市内包含有文本和地理位置等信息的社交媒体数据,涉及城市的各个区域,为开展城市意象的综合感知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2016年北京市带位置签到的新浪微博数据为例,在空间聚类发现热点区域的基础上,采用词频—逆文件频率(TF-IDF)与文档主题生成模型LDA两类典型的文本分析的方法,挖掘城市不同热点区域的主题,以感知北京市不同热点区域的社会文化功能和人群行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热点区域高频主题词进行共词聚类分析,深度挖掘北京市的总体意象。研究表明,运用文本挖掘及地理大数据分析的城市意象研究方法,能及时感知人群在城市不同场所的活动、态度、偏好,从而揭示城市的社会文化及功能特征,是对刻画城市物质形态的城市意象五要素模型的重要补充。此外,以北京市热点区域为例的实证研究结果对现实中的城市特色传承与空间品质塑造等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九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乌尔曼的空间相互作用原理,结合珠江三角洲九城市的旅游发展实践,分析了九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3个基本条件:城市旅游功能的互补性、城市旅游要素的可转移性和区域旅游发展的中介机会,以及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旅游者流和普通旅客流,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最后运用有关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对九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进行了测定,包括九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旅游经济隶属度(珠三角其余六城市对广深珠三城市)、城市旅游吸引范围等,以深入把握珠江三角洲九城市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状况。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主要城市旅游功能强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和增强城市旅游功能是城市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科学评估城市旅游功能强度对于促进城市功能旅游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科学决策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城市作为旅游客源地、目的地和中转地功能的角度构建了测度城市旅游功能强度的综合指标体系,对中国大陆地区36个主要城市的旅游功能强度进行了评估,讨论了城市旅游功能强度的空间格局及变化,并分析了影响城市旅游功能强度的主导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城市旅游转型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艺晓  孙斌栋  张婷麟 《地理研究》2022,41(9):2418-2432
以往研究对于距离在网络外部性影响城市功能过程中的作用所知甚少,而且多关注城市网络外部性的正面效应,对城市间竞争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网络外部性的负效应缺少分析。为了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采用空间的视角,以城市群内的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为例,建立一个核心-外围的空间结构来揭示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网络外部性与地理距离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① 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强度随着远离城市群核心城市而上升,互联网渗透率和列车网络中心度会显著地强化这一效应;② 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随距离变化的机制在于竞争效应比协同效应对地理距离更加敏感,从而衰减更快,因而靠近核心城市的城市在生产性服务功能上遭受了“集聚阴影”,而远离核心城市的城市在功能上更多的受到了协同作用的支撑。本文结论为推进城市群内的分工协作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沈阳-大连区域旅游"双核"结构模式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区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空间结构是区域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双核"结构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区域空间结构形态,由某一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这一理论提供了一种区域旅游发展空间结构及旅游城市间相互作用机理的解释模型。沈阳和大连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典型的"双核"结构。文章着重分析了两市形成旅游"双核"结构的基础及耦合机理,以期使"双核"理论在旅游发展中起到抛砖引玉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分析及空间结构构建有助于提升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对引导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2001-2012年旅游文化产业相关数据为样本,选取26个指标构建旅游文化产业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2001-2012年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 2012年,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总体上升趋势明显,绝对差异呈现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变化不显著;空间分析表明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存在较大空间差异,西安占据首位;总体呈现东北-西南向空间分布格局,实力中心向东北发生偏移;泰尔指数分析表明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地带差异呈现不同特点,但总差异有缩小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聚类分析探讨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特征,构建了“西安为发展极核;咸阳和渭南为次级核心城市;其余七个城市为节点;渭南-宝鸡、西安-延安为一级发展轴线,西安-汉中、延安-榆林为二级发展轴线,西安-商洛、西安-安康为三级发展轴线;陕北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区、关中历史旅游文化产业区和陕南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区”的“一核两心多节点三轴三区”旅游文化产业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8.
试论经济中心型城市旅游的商务主导模式--以汕头市为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彭华 《地理科学》1999,19(2):140-146
城市旅游是当代旅游的主体,旅游职能也是当代城市的一个重要职能,提出考虑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必须分析影响产业发展的诸因素,以针对性地找到推动城市旅游发展的主动因素。经济中心型的城市旅游主体市场产生于以大流通为标志的广泛经济联系,以商贸为代表的大流通业是经济活力的核心,商务旅游是这一类城市旅游发展的主导。  相似文献   

19.
王海江  苏景轩  苗长虹  袁占良 《地理科学》2021,41(11):1907-1916
通过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旅游出行大数据,应用基于O-D联系的ArcGIS空间分析和Gephi网络分析,深入挖掘旅游数字足迹所蕴涵的“位空间”与“流空间”信息,全景式解析中国旅游出行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结构特征。研究显示,全国旅游出行的总体空间分布呈现出“菱形”空间架构。全国旅游出行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显著,国家主要中心城市及城市群在旅游出行方面拥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据旅游出行强度指标,并综合考虑地理区位、空间联系、职能定位等因素,将中心城市按旅游出行能力划分为国家综合中心、国家门户中心、区域中心、省域中心、地方中心5个等级体系,旅游出行的城市等级规模递增特征极其明显。大数据显示,全国旅游出行的适宜距离为600~2 000 km,最佳出行距离为1 200 km,人均旅游出行距离为1 060 km,不同等级中心城市旅游出行随着空间距离增加总体上呈现波动衰减特征。旅游联系网络分析显示,在区域尺度上,全国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成都-重庆为核心的4个旅游社团联系网络,区域旅游出行“各自为政”,而大空间尺度上旅游出行是“全国一盘棋”。研究通过划分不同空间距离区段,对中心城市旅游出行分布规律及其社团结构进行多尺度、分层次的扫描式空间解构,从而实现更加精准和细致的空间刻画与结构图谱展现。  相似文献   

20.
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的土地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根据城市职能主因子得分,结合城市规划及发展实际,将地级以上规模城市分为区域综合性城市、第二产业城市、交通城市、文化旅游城市、地方中心城市5类。(2)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中等水平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提升空间较大。(3)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城市人口等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职能城市用地结构的影响次序和影响程度异质性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