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正矶崎新是日本著名的艺术家、建筑思想家和建筑大师,他荣获了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作为一位引领世界建筑创新潮流的建筑大师,他在后现代建筑思潮中,表现出了从根本上反对教条形式设计的倾向。他在建筑界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他甚至被日本建筑界誉为可与传奇革命家切·格瓦拉相媲美的人。他的建筑思想极具探索性,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他始终希望自己是一个"自由人",在参加竞赛时,他每次都会将作品前面代表国籍的牌子拿掉,他希望别人将他当作一位世界国籍的人。在日本,矶崎新被称为"传奇",他与当时的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和安藤忠雄被合称为"日本建筑设计界三杰"~([1])  相似文献   

2.
正他的建筑创作宗旨是明确的、不同于传统的,他认为原创性根本就是欺世之谈,只能不断突破,寻求创新。这就是菲利普·约翰逊。菲利普·约翰逊(图1),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以及现代建筑设计的领军人物。1979年,菲利普·约翰逊成为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第一人,获得建筑界"教父"的名号[1]。菲利普·约翰逊曾说:"其实我从未改变,因为我只相信变化"。[2]一生都在追求突破和变化的菲利普·约翰逊,始终站在建筑界的最前端,开  相似文献   

3.
正建筑是人类生活的固定舞台,充满着代代相传的情感,是公共性事件、私人的悲剧以及新旧的人工物的剧场。[1]——阿尔多·罗西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图1)[2]是一位集理论家、画家、作家、哲学家于一身的建筑大师,在建筑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罗西一生笔耕不辍,致力于城市建筑学的研究,他的理论涉及到文化的不同层面,并受到世界建筑界的广泛重视,被视为真正的革新家,同时  相似文献   

4.
<正>"克服建筑的存在性,推出一种永久性的,怎么看都是建筑的建筑,打破形式与功能之间所谓的必然联系,是我建筑设计中的重点。"[1]——彼得·艾森曼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图1)[2]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建筑理论家和建筑师之一。同时,他还是纽约建筑师协会的领导者,是当今国际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作品有颇高的评价。他首创性地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  相似文献   

5.
正"各行各业人士都要发奋努力,共同肩负起在‘现实’与‘理想主义’的鸿沟之间建立一座桥梁的神圣使命。"——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图1[1]),是20世纪德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建筑设计师和设计理论家、德国工业联盟的主要成员、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先行者和践行者。作为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活动家和奠基人,他创办了在世界设计史上有创世性成就的设计师摇篮——包豪斯学校(BAUHAUS)。他将一  相似文献   

6.
<正>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都市设计中心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图1)[1]。他的建筑设计哲学从康德的思想中获得启发,认同日本禅宗和中国传统哲学,讲究万物归本,终究回归混沌。在他的著作《新建筑入门》中,其"反造型"的建筑哲学已基本确立。此后,他将自己对于哲学的体会赋予建筑作品中,致力于建造"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2]。他的作品也许不以极具标志性而出  相似文献   

7.
正"建筑师再也不能被正统现代主义的清教徒式的道德说教所慑服了。我喜欢建筑要素的混杂,而不要‘纯净’……我赞赏凌乱而有生气甚于明确统一。我容许违反前提的推理,我宣布赞成二元论。"—罗伯特·文丘里[1]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图1)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思想对国际建筑设计行业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及1972  相似文献   

8.
<正>"赋予生命的形式需要反映潜在的物理现实。建筑只有植根于建筑的生活传统才能成长。"[1]——西萨·佩里(Cesar Pelli)(图1)概 述西萨·佩里是当今建筑界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他主要以设计摩天大楼而被人熟知,曾经被《纽约时报》称为"最致力于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摩天大楼建筑师"。他最初因为对玻璃幕墙的创造性设计而声名鹊起,因其代表性作品——太平洋设计中心,而成为"银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西萨·佩里  相似文献   

9.
正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图1)[1]是当代炙手可热的女建筑师,她在设计中将空间认识以独特的方式创造出新的典范,向竞争激烈的日本建筑界证明了自己。1995年,她和比自己小10岁的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一起成立了SANAA事务所。他们合作默契并不断获奖,2004年设计完工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2010年获得了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妹岛认为,"建筑是一  相似文献   

10.
正"在未完全理解建筑的本质之前不能专横地将它强归为某类艺术,而关于艺术谈得过多也将危险地将它混同于流行的时髦。"[1]—凯文·罗奇凯文·罗奇(图1)[2],这位来自爱尔兰的美国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负盛名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理念主要强调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强调建筑是自然的一部分。他的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主要包括:奥克兰博物馆(1961年)、纽约世界博览会  相似文献   

11.
正"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1]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图1)~[2]是20世纪现代建筑有机功能主义代表人物,他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均有所成就。"埃罗·沙里宁的父亲伊利尔·沙里宁是现代建筑的先驱者之一"~[3],他在接受父亲建筑设计影响的同时开创了自己的风格,成为现代国际主  相似文献   

12.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图1)[1]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同时也备受争议。卡拉特拉瓦是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逐渐闻名于世的,他设计了众多桥梁,较为著名的有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同时,他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等极具艺术感的火车站。卡拉特拉瓦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以及因经济危机被迫停工的芝加哥螺旋塔[2]。虽然,他还未获得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但在他设计的2004年雅典奥林匹克中心荣膺第61界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后,他的名字便开始倍受世界建筑界的瞩目。  相似文献   

13.
正勒·柯布西耶作为20世纪最出色的建筑师之一,"他的理论和作品几乎是现代建筑成就的缩影"[1]。他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被共称为"现代建筑之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其设计的项目遍及法国、德国、瑞士、美国、阿根廷、印度和日本。现今,我们不单要学习他的建筑形式,更要透过建筑读懂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掌握他的建筑设计原理,推动当今设计思维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建议在继续加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评选工作的基础上,增设‘全国工程建造大师’的评选。"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沈德法建议表彰和激励工程建设领域创新领军人才,强化中国建造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通过中国建造领域人才的技术攻关和科学管理,高质量完成了北京奥运会主场馆、港珠澳大桥等众多世界级的标志性建筑,创造了建筑工程领域的一个个奇迹,彰显了中国建造的实力。  相似文献   

15.
正"光一直在我的作品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很喜欢早期的立体派雕塑,没有了光,就无法欣赏它们,建筑也一样。对我来说,光对建筑实在是太重要了,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光是我在设计建筑时最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贝聿铭贝聿铭(I.M.Pei,图1[1]),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贝聿铭荣获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在颁奖典礼上,评委给予了他这样的获奖词:"贝聿铭向我们展示了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作品的意  相似文献   

16.
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George Rogers)(图1)[1]在建筑界拥有显著的全球影响力。作为"高技派"[2]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设计的伦敦洛伊德大厦、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欧洲人权法院、香港汇丰银行等都成为上世纪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7.
<正>"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1]——路易斯·巴拉干路易斯·巴拉干(图1)[2]是墨西哥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和风景园林大师,他没有理论性的宏篇巨著,也没有震惊寰宇的庞大项目,更没有追随社会潮流而做的奇形怪状的"现代建筑",所以,他并未处在世界建筑舞台的聚光灯下。出于对理想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倾心追求,巴拉干远离世俗世界的浮华喧嚣,远离高技术、大体量的建筑风格,只是用其细腻的情感去营造诗一般的意境,用小巧的住宅和园林结合传统表现现代建筑的真正艺术所在。这就是巴拉干一生所追求的建筑信仰—建筑是美和情感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界的海归派元老级人物,张永和(图1)和他的非常建筑工作室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拓荒者。在2000年举办的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展上,他带领中国当代建筑正式登上了国际建筑舞台。但是,也有人认为,从外观而言,非常建筑的设计并没有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缺少一种大师惯有的个人风格。然而,就好比西方乐评家评论崔健时所说的那样,"他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而是他在不断地扩展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钟 《岩土力学》2014,35(12):3642-3643
<正>非常感谢陈教授等对"关于‘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讨论的答复"[1]中讨论文中疑问的细致答复和富有意义的讨论。笔者仍有些不同的看法,希望借本刊进一步阐述讨论文的观点和探讨的出发点。"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2]以下称为原文,"对关于‘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讨论"[3],以下称为讨论文,"对关于‘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讨论的答复"[1],以下称为回复文。(a)破坏前  相似文献   

20.
<正>里特维尔德,荷兰著名建筑师、设计师,"是1928年‘现代建筑学会’最初创始人之一"[2],也是荷兰"风格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将"风格派"应用到建筑设计的首位建筑师[3]。他虽然没有接受过建筑学或者设计方面专业的系统训练,但他注重对生活实际的探索,并总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喜欢用单纯的色彩和线条进行设计。他在设计方面的想法具有革命性,也可以说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