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英脉型钨矿床是南岭钨矿成矿带的主要矿床类型,含钨石英脉产于成矿花岗岩顶部的接触带附近,其中"带外脉式"的石英脉几乎全部产于接触带外侧。湖南白云仙钨矿田头天门钨矿床发育较完整的"带外脉式"钨矿矿化组合和空间分带,主要矿化类型包括花岗岩型和石英脉型,前者分布于岩墙上部,后者发育于上方外侧的砂岩中。笔者研究了头天门钨矿床中花岗岩和各类矿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岩浆演化与钨的富集成矿过程。提出头天门钨矿床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碱长花岗岩岩株→岩墙→云英岩化花岗岩→云英岩→石英脉的岩浆-热液演化-成矿全过程,成矿流体表现出"上液下浆"的分带特点。在岩墙形成前的演化过程中,成矿元素的富集主要受岩浆晚期分异作用的制约,岩墙之后的演化则主要受热液作用的影响。成矿地质体为细粒碱长花岗岩岩株以及上部的岩墙。建立了带外脉式型钨矿床成矿模型,形成机制主要为:在岩浆固结之前,岩浆中的挥发分和H2O在岩体顶部聚集引起围岩破裂,岩浆充填形成岩墙,挥发分和成矿物质在岩墙上部聚集形成花岗岩型(云英岩型)钨矿,并在外侧形成石英脉型钨矿。  相似文献   

2.
滇西云龙锡矿床为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其形成及分布主要受岩浆期后热液和断裂构造控制。在垂直方向上,矿床的地球化学分带极为明显,它是两次成矿热液形成的脉动分带和一次成矿热液形成的分异分带的综合结果。矿床分带与断裂掏造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刘道荣 《地质与勘探》2017,53(5):947-959
近年来浙西北地区在岩浆期后热液型萤石矿床勘查中取得重大突破,先后探明常山、淳安、开化、安吉等地多个大中型萤石矿床。这些矿床主要分布在燕山期(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内外接触带中,成矿作用与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对浙西北地区7个典型矿床进行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岩体及控矿构造研究,探讨岩体与萤石成矿之间的关系,将萤石矿床成因初步划分成2个亚类: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型萤石矿床和与I型花岗岩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型萤石矿床。通过对该区萤石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温度、萤石稀土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时代与成矿构造环境分析,较系统总结了浙西北主要萤石矿床的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F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剩余重力异常特征,提出本区萤石矿的找矿方向为高氟岩体分布区、F元素异常区及剩余重力异常负值区。  相似文献   

4.
瑶沟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主成矿因子为中偏高温元素组合,成矿与岩浆热动力活动有关,矿床元素垂直分带显示深部可能有盲矿体存在,水平分带表明成矿元素在热液中的运移方向为由西向东,矿体剥蚀程度为中-下部,其地球化学原生晕剥蚀程度为中-上部。据上述特征建立了矿床地球化学预测模型 。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黄铁矿、闪锌矿的成因地球化学标志;阐明了黄铁矿中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带规律和在成矿过程中时间上的演化规律;建立了反映上述分带规律的回归方程组;论证了本矿床矿石中黄铁矿与磁黄铁矿间、矿石矿物与花岗岩副矿物磁铁矿间的成因联系;类比了国内外铅锌矿床上述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由此得出结论:放牛沟硫铁多金属矿床系岩浆热液成因,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后庙岭花岗岩深部岩浆源。铅锌矿主要在中温条件下形成,接触带矿体与外接触带矿体属同一成矿系列。放牛沟矿床与后庙岭花岗岩系同一岩浆—热液系统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铜山岭矿田庵堂岭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山岭矿田是湘南多金属矿田之一,庵堂岭铅锌矿床位于铜山岭矿田的北部.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成矿元素与岩体关系密切,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同时在运移和沉淀的过程中受构造制约.通过对硫、铅同位素特征分析,矿区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热液并具深源性;矿床成因为与深源中酸性岩浆有关的中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找矿工作的不断突破,大兴安岭地区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在矿化元素组合、矿床时空分布、成因类型等方面逐渐显示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为了进一步探究该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差异性及其内在因素,在前期对白音诺尔、拜仁达坝、维拉斯托、浩布高和边家大院等铅锌多金属矿床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内前人对中型以上铅锌多金属矿床的资料和成果,重点讨论了区域上中生代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背景、共性特征和成矿时空规律,获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大部分矿床空间上大致以北、中、南近平行的三条NE向矿带展布,其中一南带矿床尤为密集;(2)时间上可分为中-晚三叠世与晚侏罗-早白垩世两期,且后者的矿床数量占大多数,多期次成矿的现象较为普遍;(3)成因类型上,北矿带主要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中、南成矿带则以矽卡岩型和岩浆热液脉型最为重要;(4)在晚侏罗-早白垩世区域范围内的拉伸环境下,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是大兴安岭地区最重要岩浆-热事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其中的高分异花岗岩与南带富锡铅锌多金属成矿的关系密切;(5)F、Mn元素相关的蚀变与矿化具有较为强烈的空间联系;(6)S同位素显示北带矿床的S来源主要为相关的火山-次火山岩,中带矿床S主要来自成矿岩浆,而南带矿床除岩浆外,围岩地层对S也有一定贡献;(7)Pb同位素数据显示其主要为造山带混合铅来源,与晚侏罗-早白垩世时期大兴安岭地区后造山伸展构造环境有关;(8)H-O同位素数据表明区域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较为相似,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流体中大气降水比重较大,而矽卡岩型和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则主要为岩浆水,大气降水则在成矿晚期加入.   相似文献   

8.
岑况  田兆雪 《现代地质》2012,26(5):1051-1057
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当前大量热液金属矿床与岩浆岩体的空间和成因关系,参考首先由俄罗斯地球化学家提出的以矿床为中心的元素地球化学理想分带模式,提出了以岩浆岩为中心的矿床理想分布模式--“岩浆中心成矿系”。该模式以侵入近地表含水围岩的岩浆岩体顶部为中心,一个完整的高温矿床→中温矿床→低温矿床从内带-过渡带-中带-外带有规律分布。内带主要为Nb、Ta、Hf、Li等经常在岩浆岩体内生成的矿床,形态受岩浆岩体控制,多为等轴状;过渡带为W、Sn、Mo、Bi等高温热液矿床,形态以三维等轴状为主;中带为Cu、Pb、Zn等中温矿床,以透镜状、脉状为主;外带为Au、Hg、Sb等低温矿床,矿体呈脉状、串珠状,受构造线控制,顺从构造线分布。矿床系列围绕岩浆中心成矿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岩浆岩侵入含水围岩后,形成局部高温度场并导致热液和矿床物质循环和温度场内的时空温度差是岩浆中心成矿系形成的关键。在理想模式下产生的个体(岩体矿床组合体)同时受到形成条件的影响:岩浆体侵入的深度、围岩的岩性或含水性,岩浆的物理化学性质、侵入温度、岩浆规模都会导致岩浆中心成矿系的完整性和形态等变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个旧锡矿阿西寨矿段地表基岩的地球化学勘查。发现其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表现出明显的环状分带,并以测区内隐伏花岗岩凸起为中心,元素分带序列与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所决定的侧向迁移活动能力相符合。该现象再次证实个旧锡矿为花岗岩岩浆期后热液成矿,花岗岩是大多数成矿金属元素的物质来源,同时也是成矿热液活动的主要驱动营力。分析认为,阿西寨测区是一个相对较完整和独立的(凸起)成矿场,成矿热液活动以阿西寨凸起为中心。成矿热液活动体系受断裂导流影响,在以花岗岩凸起为中心的分带控制下,可能存在的工业矿体将在主干断裂附近和有利的构造岩性界面产出。  相似文献   

10.
段召艳 《地质与勘探》2021,57(4):837-851
东炉房铜钼矿床位于扬子西缘坳陷带,是滇西北香格里拉地区近年新勘查评价的中型矿床,该矿床具大型规模远景。本次通过地质详查及综合研究工作,基本查明了矿床特征,理清了成矿规律,提出了深部及外围找矿预测区。研究认为:铜钼铅锌金多金属矿化与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复式侵入岩紧密相关,矿化蚀变具有斑岩型-矽卡岩型-中低温热液脉型成矿系统特征;矿区共圈定24条矿体,其中斑岩型钼(铜)矿体3条,矽卡岩型铜(钼)矿体14条,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金)矿体7条,具有由内到外,由高温至中低温为Mo(Cu)→Cu(Mo)、Fe→Pb、Zn、Au的斑岩成矿系统元素分带特征;结合矿区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矿区外围及深部圈定3处寻找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多金属矿找矿靶区。该矿床的评价对区内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百创 《地质与勘探》2013,49(1):185-200
喇嘛朝鲁图铜钼矿床是近几年在蒙古国东部发现的一处中型斑岩型矿床.该矿床的形成与华力西晚期、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具有较明显的叠加成矿特征.通过对矿床成因、地球化学特征、蚀变带分带特征及矿化特征等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将该斑岩型矿床与南部的查布浅成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归纳为一个统一的矿床成矿系列,初步建立了斑岩型-浅成中低温热液脉型成矿模式,在此基础上对矿区及其外围进行了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12.
滇西保山核桃坪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南段福贡-镇康褶皱带之保山-永德褶皱束北端。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及囊状沿近南北向断裂带及旁侧层间破碎带产出,赋矿围岩为沿断裂带产出的矽卡岩及其附近的上寒武统核桃坪组中-厚层状大理岩化灰岩与泥质灰岩。近南北向的F1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为主要的控矿构造,构成热液型锌、铅、银、铜、铁、金多金属矿床。根据热液脉体穿切关系、矿物组合及成因特征,将热液成矿作用分为7个矿化阶段,其中第Ⅲ、Ⅳ、Ⅴ阶段是锌的主成矿阶段。与矿化关系密切的主要蚀变类型有矽卡岩化、硅化、方解石化及黄铁矿化等。对V1矿体的蚀变填图及蚀变矿物组合、分带特征进行系统的观测,结果表明:蚀变分带模式具中心式环带结构,纵向上由浅表至深部,成矿元素具有Cu(Fe)→Cu、Zn(Fe)→Pb、Zn(Cu、Au、Ag)→Au的分带;侧向上从矿体向围岩,成矿元素具有CuZn(Fe)或CuPbZn→PbZn(Cu、Au、Ag)→Au的分带,显示成矿热液叠加复合分带性特征,并指示矿液具有从北东向南西方向迁移的趋势。综合分析后认为该矿床是多期叠加复合成矿作用的结果,与区内深部岩体有关的矽卡岩矿化为早期成矿,而后又叠加晚期中低温热液成矿作用,该矿床是一个重要的同位、多阶段成矿的典型矿床。  相似文献   

13.
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铜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狮子山矿田是铜陵矿集区最具代表性的铜金多金属矿田。本文选择狮子山矿田中的几个典型矿床进行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系统阐述了矿床的控矿构造和赋矿岩石、矿体和矿石、蚀变和矿化等地质特征,确定了矿床成因类型;深入研究了侵入体与矿床矿体的时空关系以及主要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氢-氧、碳-氧、硫和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成矿流体、成矿金属元素(铅)及其化合元素(碳和硫)的来源;结合成岩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分析,确定了不同矿床类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了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热液型矿床成矿模式,为狮子山矿田边部和深部及铜陵矿集区及其邻区的找矿勘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据此建议在铜陵矿集区以往以矽卡岩型矿床为主要找矿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寻找由统一的岩浆热液系统控制的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和浅成热液型金(-银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4.
峨眉火成岩省成矿效应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峨眉地幔柱活动是扬子地台西南缘最大的一次构造岩浆热事件,峨眉火成岩省也是一个大的成矿省,对该区的成矿起着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除形成著名的Fe-Ti-V(PGE)等亲地幔元素的岩浆-热液矿床外,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造成大区域尺度的异常高热流场,对地壳成矿流体的形成、循环、演化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形成遍布扬子地台西南缘及邻区的Au,Ag,Pb,Zn,Hg,Te,Sb,Se等热液一热液改造型矿床。不同岩相有不同的成矿专属性,由于不同的构造背景对不同岩区玄武岩的形成演化和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作用的影响.成矿总体显示出明显的分带性。  相似文献   

15.
肖力 《地质与勘探》2014,50(Z1):1282-1290
西秦岭近年来在新区发现新矿床和新类型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表明金矿成矿受岩性、构造、岩浆活动的制约,许多金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成矿与岩浆岩在时间和空间上关系密切;分析认为金矿主成矿时间为印支晚期-燕山早期,与区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在时间上一致;金矿主要有夕卡岩型、热液脉型和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微细浸染型三种类型。矿石矿物元素组合显示由北而南成矿深度变浅、剥蚀程度较低;根据金、汞、锑矿床点和金、砷、锑、银元素分布特征,认为在北带岩体旁侧应注意寻找夕卡岩型和热液脉型金矿,中、南矿带在已知矿床深部注意寻找热液脉型金矿,有锑、汞矿点的区域注意深部及外围金矿的找矿;通过分析,最后圈定18处下一步重点工作区。  相似文献   

16.
罗恒 《地质与勘探》2021,57(5):994-1007
张海金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鄂东南矿集区殷祖岩体东南缘,是赋存于沉积岩中的浸染型金矿床。为明确该矿床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在区内开展了典型矿床研究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研究表明,矿区赋矿地层为志留系新滩组含炭质粉砂岩及页岩;矿体受NEE向背斜和断裂构造联合控制;成矿与闪长玢岩关系密切,由近及远发育Cu-(Fe)→Au-Sb→Pb-Ag-Au成矿元素组合分带和矽卡岩型、微细浸染型、热液交代型等矿化类型分带。土壤地球化学异常以Au、As、Sb、Ag为主,各元素含量变化趋势较一致且峰值明显,能有效指示矿化带(体)的存在。据此建立了张海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经验证找矿效果良好,能较好地指导鄂东南美人尖-张海-凤头成矿带同类型金矿床的勘查和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7.
矿床原生地球化学晕分带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床原生地球化学晕的分带性,可以反映出成矿成晕元素在成矿地球化学过程中于空间上的积聚规律,对找矿勘探、深部预测和矿床剥蚀程度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在此以岔河锡矿为例进行分析,主要介绍和推荐关于岩浆气液矿床原生晕指示元素分带方向及分带序列的计算方法,用于勘查地球化学、矿产地质和潜在资源量预测工作中.  相似文献   

18.
河南西峡石板沟金矿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矿床成因讨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德会  刘伟 《现代地质》1999,13(2):130-136
石板沟金矿是近年在豫西南发现的一个剪切带容矿的脉状金矿。根据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金的沉淀机制和矿床成因。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形成主要与热液蚀变作用有关,石英脉型金矿的形成,则可能主要与岩浆热液与变质热液的混合作用有关。矿质主要源自晋宁期岩浆岩,成矿流体和热能主要来自海西期花岗岩。矿床为剪切带容矿的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19.
湖南瑶岗仙石英脉型钨矿床成矿系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湖南瑶岗仙石英脉型钨矿床是南岭成矿带具有代表性的矿床。长期以来,对脉型钨矿床的成矿岩体特征及各种不同类型矿化的空间与演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论。文章以瑶岗仙石英脉型钨矿床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成矿岩体、含钨石英脉及与之相关的矿化开展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工作,探讨了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类矿化现象,从而建立了脉型钨矿床成矿系统。在瑶岗仙钨矿床中,成矿地质体即成矿花岗岩为碱长花岗岩,主要矿化类型包括岩浆岩型、云英岩析离体、云英岩脉、石英脉和毒砂黄玉层等,分布于岩体顶部接触带附近。成矿作用可划分为岩浆晚期阶段、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岩浆期后热液阶段,岩浆岩型矿石形成于岩浆晚期,云英岩析离体和云英岩脉等形成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石英脉和毒砂黄玉层主要形成于热液阶段,岩浆阶段→热液阶段的演化是连续的。成矿花岗岩侵位深度约为2~3 km,提供了主要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成矿系统相对封闭,外来成矿物质和流体较少,含钨石英脉主要以快速充填的形式形成于岩浆固结之后。瑶岗仙矿床含钨石英脉控制垂深达1300 m,"五层楼"垂向分带不明显,顶部未出现细脉带和线脉带,而在石英大脉的顶部出现横向交代形成的毒砂黄玉层。研究表明,瑶岗仙矿区脉型钨矿床成矿系统保存较完整,代表系统顶部的毒砂黄玉层保存完好,剥蚀水平正好达到岩体顶部。  相似文献   

20.
段泓羽  王长明 《岩石学报》2022,(6):1771-1794
铊是一种稀散元素,具有“亲石”和“亲硫”双重地球化学性质。岩浆系统中铊与铷、钾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的行为相似,表现出强烈的不相容性。源区特征、俯冲带热结构、岩浆分异演化过程共同制约了铊在弧岩浆中的再循环与富集程度。岩浆-热液系统中铊与金、砷、锑、汞、镉等元素相似,表现出强烈的挥发性,在整个系统的最远端发生富集。热水溶液中铊的来源具有多样性,控制铊在热液中发生迁移/沉淀的因素包括体系的酸碱度(pH)、氧逸度(Eh)、硫逸度(fS)、铊的初始浓度(C0)、温度(T)和砷、氯等离子的浓度,但是有机质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仍不明确。本文统计了全球148处铊矿物发现地和(含)铊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综合对比分析,得出了全球铊矿化的分布特征与成矿规律。将具有潜在工业价值的(含)铊矿床划分成7种成因类型,包括浅成低温热液含铊Au-Ag矿床、沉积岩容矿Sb-As-Hg-Tl矿床、卡林型含铊Au矿床、类卡林型含铊Au矿床、VMS型含铊Cu-Zn-Pb-Ag矿床、SEDEX型含铊Zn-Pb-Ag矿床和MVT型含铊Zn-Pb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