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吏隐”作为大历十才子的生活特征之一,也成为他们创作的题材,这与当时方外隐逸诗人因其不同的人生观照所创作的诗作相映成趣。方外隐逸诗人又可分为隐士诗人和诗僧两个群体,大历十才子和方外隐逸诗人之间体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方外隐逸诗人对真隐精神的写作与十才子的“伪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后者来说,现实的功利主义态度和价值上的物质取向使其隐逸诗作之精神内涵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
“吏隐”作为大历十才子的生活特征之一,也成为他们创作的题材,这与当时方外隐逸诗人因其不同的人生观照所创作的诗作相映成趣。方外隐逸诗人又可分为隐士诗人和诗僧两个群体,大历十才子和方外隐逸诗人之间体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方外隐逸诗人对真隐精神的写作与十才子的“伪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后者来说,现实的功利主义态度和价值上的物质取向使其隐逸诗作之精神内涵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3.
宋诗是宋型文化在文学层面的折射与反映。大历时期,宋型文化的某些因素已经开始萌生,故而大历十才子诗歌已经开始具备宋诗的某些特征。在诗歌题材、审美理想、创作艺术等各个层面,大历十才子与宋诗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大历十才子对宋诗的影响是正负兼具、交互迭加的,而不是停留于字句表相的单一作用与直线演进。  相似文献   

4.
钱起是中唐时期"大历十才子"诗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钱起的感时伤乱题材诗歌是对唐诗现实主义诗风的发展与延续,他的山水田园题材诗歌与情思浓烈、浑化天成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相比缺少了一份恬淡、冲和与浑厚之感,其边塞风貌题材诗歌与盛唐的边塞诗歌相比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钱起的诗歌在意境创造上不同于盛唐诗歌的宏大浑成,表现为狭小、内向并显露出"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其与晚唐诗歌意境的狭小、纤弱一脉相承;钱起诗歌的抒情方式不同于盛唐诗歌的激扬奋发,而是偏于幽怨深婉;钱起的诗歌体式韵律和谐、富丽精工,对盛唐诗的诗歌体式有所发展,并在推动唐律诗的成熟、完善、创新方面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唐大历才子李端的诗歌各体兼备各具特色:七律明净清丽、浏亮工整;五律锻琢工稳、奇逸清华;五七言绝句体情细腻、含蓄隽永。李端的古风歌行高于大历诸才子,其七言歌行韵调流畅、气势飞动,五言歌行清音古致、婉转惆怅,最得乐府神理。其歌行的韵调气势,情致遣词,在中唐诗坛中占有一定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有儒家"兼济"与"独善"的思想,但其中更多的是渗透着道家的"避世"和"全生"思想,其人生道路是从"兼济"到"谋食"再到"归隐"。既然在乱世中"兼济"无成,只能求生,包括避祸与谋食。避祸是既避"人间刑戮",也避"天刑"。而当谋食与人格发生冲突时,只能是归隐。陶渊明在归隐中借助诗与酒"顺物"游心",从另一意义上成就了自己。  相似文献   

7.
知足,知不足     
正又到了岁末年初,不少人都在为过去的一年"算帐":工作的成败、仕途的进退、收入的多少。这些都无可厚非。文者要说的是,一年"盘算"下来,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这样循环往复,人生才能一步一步向"足"的方向迈进。所谓知足,就是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也特指个人利益上要懂得满足。老子曾经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才会安全,知足才会常乐。而不知足却可能导致你退回到人生的原点,甚至毁灭。从前,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促使山水文学真正确立,并形成了三个分支,其一是以隐逸文化为基础的田园诗歌;其二是以旅游文化为基础的山水诗歌;其三则是以贵族文化为基础的别业文化。这三个分支共同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促使山水文学真正确立,并形成了三个分支,其一是以隐逸文化为基础的田园诗歌;其二是以旅游文化为基础的山水诗歌;其三则是以贵族文化为基础的别业文化。这三个分支共同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正一栋栋依山就势的木屋、民宿隐逸在山丘绿荫中,一座座高低错落的"杭派民居"镶嵌在低丘缓坡上……自2015年以来,浙江省组织开展了"坡地村镇"建设用地试点,试点政策受到了各地的普遍欢迎,破解了地方在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用地瓶颈,培育了许多统筹"保耕地、保生态、保发展"的典型案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浙江省"坡地村镇"建设用地试点在"2018中国三农发展大会"上被评为"2017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  相似文献   

11.
刘勰倾注其毕生的追求与思索而创作的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正是其美学生命与心理体验的显现。刘勰将其在独特的人生旅途中获得的心理体验贯穿于《文心雕龙》的文道论、创作论、鉴赏批评论和文体论之中,其中,"割情析采"中的鉴赏批评论蕴含了刘勰的"觇文见心"的同情体验、"贵古贱今"的孤独体验以及这两种体验的实践与超越,这些共同构成了其丰富深刻又灵动精妙的心理体验与美学生命。  相似文献   

12.
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同荣的美好理想,是弗罗斯特诗歌中重要的母题之一。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弗罗斯特名诗《一堆木柴》进行细致分析,揭示了这堆木柴是一个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生态体系,既是生态失衡、断裂的象征,又是生态再生、和谐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是中国的思想与诗歌的一个根本特征。整个盛唐诗歌在客观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同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精神在盛唐诗歌中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自然与人在生命上的一致;自然与人在情感精神上的融合;自然与人可分,万物是人类的朋友。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和人才竞争的国际化,培养能掌握一定外语水平的技术人员已经成为国内一些工科院校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内的双语教学日益受到关注,它也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介绍了同济大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双语课程的教学体系,包括教材建设及其特点、CAI课件制作、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探讨、考核方法等,目的是探索双语教学应用在测量学科中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臧棣很注重诗歌语言,他把寻找语言的可能性当作诗歌成立的基本主旨。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大量使用叙事、戏剧化、修辞等技艺编织语言,成就诗篇。在臧棣诗歌有意味的形式之下,让人体会到诗人对现实的忧虑和批判。《木匠活》一诗鲜明体现了臧棣的诗歌特色。此诗采用叙事、反讽、戏剧化、比喻、对比等手段描写了虚伪丑陋的现代夫妻生活,揭示出现代人情感、婚姻乃至人生的虚假性。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作品中的"变形"主题一直被认为是作者的人生悲观绝望情绪的体现,是消极、沉重的变形。其实,结合家庭伦理学、精神分析学和老庄哲学来分析,卡夫卡作品中的"变形"是矛盾统一的,它看似痛苦却已经超越痛苦,看似"异化"其实已经逃脱了异化,是一个既沉重又轻松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