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地电流法在石油普查地区探測高电阻基岩层的起伏情况,是一种有效而且經济的地球物理方法。但是目前在观察数据整理的問題上,尚存在着一些混乱現象。由于整理方法的众多,在同一地区采用不同的方法,往往不能对比。  相似文献   

2.
如所周知,預報地震發生的地點、強度与時間問題目前還没有解決。對於地震區房屋与建築物的設計來說,解決地震預報問題的範圍可以窄一些。要設計足以耐震的房屋,必須知道房屋本身在整個使用期間所可能受到的最大振動。因此,狹義的地震預報問題,可歸結為對地面上地震振動的地點与強度的預報。解決了這個問題,就可  相似文献   

3.
在地球物理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如何從在一定的觀測時間內所觀测得到的數據中,找出在所觀測的對象中潛伏着的週期性。众所周知,我們可以利用諧波分析及自相關方法(autocorrelation method)的數字計算以達到這個目的。但是,這樣做是頗為繁冗的。這里我們將要介紹一種波譜分析儀,用電子學  相似文献   

4.
波在飽水孔隙弹性介貭中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引言弹性体中波的传播問題迄今已有較广泛的研究.对飽水孔隙弹性介貭中波的传播問題研究的尚少。但此种問題在地球物理、地震、土木工程和声学等研究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只有在少数比較簡单的介貭結构中,弹性波的传播問題可以自理論上予以解答;实际中所遇到的問題,往往要复杂得多。卽使是最簡单的問題,理論的計算也常常很繁复。因此如何利用簡便的模型来解决弹性波的传播問題,是很多人所感到兴趣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企圖根据文獻上的資料來說明地磁与地震現象關係的問題的現狀。人們所以對地磁與地震现象的關係問題感覺興趣,是因为它和地震預告問題有關係,而且根據地磁現象的各種特性來解決這一問題,現在已經顯示着三條可能的途徑。  相似文献   

7.
地震學目前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地球的地震活動性,特别是地震危險地帶的地震活動性,研究地震對建築物的影響和尋求耐震建築的物理基礎,研究地球的內部構造,研究第一類脈動來测定海上風暴的路徑等等。解決上述各項任務的主要資料就是地震台所積累的儀器觀測記錄。只有在數量多而設備好的地震台网上進行觀測,才有可能解決現代地震學的大部分問題。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地球的密度是一個經典的問題。在十九世紀的時候,這個問題似乎已經相當圆滿地解决了,但是五十多年來,地球物理研究的結果,使這個問題又重新轉入了一個新階段;特別是關於地球內部的密度分佈,前人的計算,須要基本的修正。這  相似文献   

9.
在前文中已討論过大地电流場中垂直断层的正演問題。本文是討論傾斜断层的大地电流場正演問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自从1957年起,与各种地球物理方法(解决石油地貭任务)广泛发展的同时,比較年輕的大地电流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地中存在大地电流,这在一百多年前就知道了。以往的观測表明,大地电流具有脉动性貭,它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間而变化,并在地球表面很多地区同时出現。大地电流的产生、它的变化以及与地磁場的关系,还沒有搞得相当清楚,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問題。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国内外287次5级以上的实际地震记录,研究了地震动有效幅值的不对称性特征及其规律。分别用有效幅值不对称比和有效幅值作用次数不对称比来描述地震动的不对称性,统计结果具有规律性,并提出了其估计公式。结果表明:地震动有效幅值不对称性和有效幅值作用次数不对称性特征明显,幅值不对称比的平均值不受震级影响,但与截断比呈非线性递增关系,截断比小于1/3时不对称比在1.07~1.20之间,截断比大于1/3时不对称比在1.13~1.96之间;有效幅值作用次数不对称比的平均值不受震级影响,但与截断比呈非线性递增关系,截断比小于1/3时作用次数不对称比在1.04~1.31之间变化,截断比大于1/3时作用次数不对称比在1.22~1.80之间。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1970年以来发生于祁连—海原地震带的18次中强地震序列特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地震序列类型,研究了各种类型地震序列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带的18次中强地震序列中有44%为主震型,56%为孤立型.西海固地区的中强地震序列一般为孤立型;101°~103.5°E范围内的祁连山中东段的中强地震序列一般为主震型;99°~101°E范围内的祁连山中段为孤立型和主震型序列并存;99°E以西的祁连山西段的中强地震序列为孤立型.将上述结果应用于2000年6月6日景泰MS5.9地震的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判定结果与实际地震活动情况符合.  相似文献   

13.
Mechanisms of enzymatic degradation of a persistent organic substance are discussed in the case of lignin. The major groups of lignin-decomposing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enzymatic systems are described. The biochemical mechanisms of the action of main lignin-decomposing enzymes are analyzed. Typical sizes of enzyme molecules are estimated.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are used to formulate the major regularities of lignin destruction, which are requir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kinetic model of this process.  相似文献   

14.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contacting fluid and fluid-saturated poroelastic half- spaces to a time-harmonic vertical point force or a point pore pressure is investigated. The solutions are formulated using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at the fluid-porous medium interface. The point load solutions are then used to solve the dynamic problem of the vertical vibration of a rigid disc (both permeable and impermeable discs are inclu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oroelastic half-space. The contact problems are solved by integrating the point force and point pore pressure solutions over the contact area with unknown discontinuous force and pore pressure distributions, which are determined from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solutions are expressed in terms of dual integral equations, which are converted to Fredholm integral equations of the second kind and solved numerically. Selected numerical results for the vertical dynamic compliance coefficient for the cases with or without fluid overlying the poroelastic half-space are presented to show the effects of the fluid. The influence of the permeability condition of the disc on the compliance of the poroelastic half-space is investigated. The displacement, vertical stress, pore pressure in the poroelastic half-space and water pressure in the fluid half-space are also examined for different poroelastic materials and frequencies of excitation. The present results are helpful in the study of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foundations on the seabed under seawater.  相似文献   

15.
系统聚类法在华北地区的地震分期和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修改了的系统聚类法研究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期,结果表明,当类间距离用离差平方和增量距离,且样品间用欧氏距离时,能较好地划分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期。而样品间用相似系数时,不论类间距离是哪一种,所得结果均较差。本文还作了地震活动期的后验预测尝试,还通过逐次筛选方法对21个特征进行了选择。  相似文献   

16.
分析嘉山地震台自2007年运行以来的大地电场观测资料,并对数据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分析部分干扰引起的电场变化的曲线特征,给出不同影响因素导致的曲线异常变化情况,为大地电场干扰排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原始电阻率各向异性岩石电阻率变化的方向性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3种非含岩成分造成的岩石原始电阻率各向异性标本(在采集和加工过程中,标本完整性遭 到破坏的标本),和一种由含岩成分形成的 岩石原始电阻率各向异性标本上,布设多个电极,并将标本用水饱和. 然后用多电极组合法 ,将己布电极组合成不同方向、不同极距的电阻率各向异性测线. 采用单轴压缩、低围压 三 轴压缩和剪切3种加载方式,对标本进行动态电阻率变化实验. 观测标本电阻率随承载力的 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岩石原始电阻率各向异性标本,在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方面,与 岩石 原始电阻率各向同性标本相似,即∶裂隙和破碎带通过区域的测点,视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 结果好,4种组合求得的4个各向异性主轴方向趋向一致,且与破碎带方向基本吻合;裂隙 和破碎带不经过区域的测点,4个视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主轴方向不一致,或者根本求不出 各向异性解. 这后一种情况,在裂隙面平行测量面时,表现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应用定西地区的陆面过程野外观测资料和四次EOS_MODIS卫星资料,对典型的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基本地表特征参数进行反演,在此基础上对各能量通量和蒸散量进行估算,进而分别分析其季节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应用卫星数据估算的各参量的相对误差基本都在20%以内,其空间和时间变化基本反映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区域各通量和日蒸散量分布极不均匀,表现为四季相差比较大的单峰型变化特征,冬季最小、其次是秋季、夏春两季最大;与面积较大的中、低植被覆盖度区域相比,小范围的高植被覆盖度区域的地表净辐射、潜热和日蒸散量相对较高,土壤热通量和显热通量相对较低,并且都在春、夏季节表现得更加显著.低、中植被覆盖度区的各能量通量的季节变化不显著的特征反映了半干旱西北雨养农业区土壤的干土层相对比较厚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丽江地区活动性构造发育,地震发生频繁。以遥感影像线环结构理论论述了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和活动环块的遥感影像特征和地质地貌特征,并分析活动构造与场地稳定性的关系,进而划分出该区内易发震地区与相对稳定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