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海上保安厅对由相模湾向千叶、房总半岛近海延伸的相模海沟的海底地形进行了调查,迄至1984年6月29日,已发现沿海沟北部的房总海底崖横亘着一条象陆上河流那样蜿蜒曲折的全长330公里的大海底谷。引人瞩目的是,相模海沟过去曾发生过大地震,因此弄清这次发现的蛇行海底谷的机制,可能对地震预报有很大关系。由于地形复杂,房总海底崖被称为“神秘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8,(6)
正地球上最深的海沟在哪里?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6000米的沟槽,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一万多米。马里亚纳海沟是目前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沟,该海沟地处北太平洋西部海床,最深处达10924米。海底火山知多少?世界上80%的火山爆发发生在海底。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海底火山约2万多座(太平洋就拥有一半以上)。这些火山中有的已经衰老死亡,有的正处在年轻活跃时期,  相似文献   

3.
2021年2月13日日本福岛县东部海域(Off-Fukushima)发生的MW7.1地震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海底观测系统——日本海沟地震和海啸海底观测网(S-net)——迄今为止记录到最大的俯冲带地震.为认识海底地震动并探究海陆差异,本文介绍了S-net海域台网及其数据处理的特殊性和必要性,分析了Off-Fukushima地震的地震动幅值、频谱和持时特征,比较了海底与陆地震动衰减特性的异同,对比了近海岸埋置台站、近海沟未埋台站及陆地台站地震动的差异,并与俯冲带地震动模型(GMM)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Off-Fukushima地震海底水平向PGV和周期大于0.5 s的加速度反应谱值显著大于陆地记录;相比陆地,海底动力放大系数谱向长周期方向偏移,表明海底记录长周期成分更丰富;受到海水的抑制作用,海底记录V/H反应谱比值小于陆地记录;由于海底记录与陆地GMM在路径和场地方面存在差异,水平向PGA及反应谱的残差分布出现明显偏移;海底近海岸埋置台站与近海沟未埋台站的地震动特征存在系统性差异,水平向差异很可能与海底地形有关,而竖向可能受到布设方式对台站与海底耦合程度的影响.本文...  相似文献   

4.
1994年10月4日日本北海道东部近海地震是发生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碰撞区的海沟型大地震。虽然海底板块的俯冲地点是观测所不能及的深海世界,但并不是完全没有人工设备,属于某些系统的海底通信电缆连接着各大陆。以深海底敷设的同轴电缆为基线,再连接上光缆网络,将有益于海底地震的预测和海洋观测的研究。据悉,这项实验将作为5年计划从1995年开始实施。实验的海域在神奈);;县二宫一冲绳一关岛问,这里可以直接观测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这三大板块碰撞地点,将在预测日本近海发生的海底大地震方面发挥威力。该项实验…  相似文献   

5.
日本地震学家不久前有个新发现,它对预报地震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太平洋洋底找到了一条海沟,据科学家们认为,日本列岛地区所有破坏性地震的“永久性震中”就位于这条海沟内部。这条巨大的构造海沟深达9公里,  相似文献   

6.
引言为了防备南海海沟海沟型特大地震的再次发生,日本正在实施根据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的研究方针,在伊豆半岛近海东南海地震震源区铺设先进的实时海底观测网,即  相似文献   

7.
为了调查生存于深海底的白瓜贝(海贝的一种)的生态情况并探索它与关系到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壳活动的关系,日本科学技术厅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将于1993年夏季在相模湾初岛(静冈县)附近海域的海底设置有关观测装置。利用深海摄像机等长期监视贝类的活  相似文献   

8.
日本东海大地震预测预报百年沉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该地震带上分布着一连串海沟、列岛和火山,板块移动剧烈。日本群岛又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下,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产生火山爆发与地震。日本每年平均有感地震1000次,仅东京就有40次。  相似文献   

9.
海沟后退对地幔对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有海底扩张无海沟后退、有海沟后退无海底扩张以及海底扩张与海沟后退共存等3种情况下,俯冲板片运动与海沟迁移的关系.用幂律流体有限元方法计算海沟后退对地幔对流的影响.地幔有效粘度除依赖应力偏张量的第二不变量以外,尚与温度、压力(含流体静压力和流动压力)有关.计算表明,对流环、高流动负压区以及低粘区的个数和位置,均受控于海沟是否后退以及海底是否扩张;温度场与海沟后退无明显关系.流动压力对形成洋中脊和弧后火山、驱动地幔对流以及维持板片的倾斜角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美国和日本海底强震观测系统,介绍了美国南加州近海海域海底地震观测系统(SEMS)和日本相模湾近海海域的实时海底地震海啸监测系统(ETMC)的发展历程和海底强震记录数据库,总结了海底地震动特性及其与陆地地震动特性的差异、近海地震动衰减关系、海水对地震动的影响和海底强震数据在海洋工程抗震问题上的应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我国海底地震动特性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最后对国、内外海底地震动特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日本通商产业省工业技术院地质调查所于2 0 0 0年 8月 31日和 9月 1日在东京的惠比寿日本 SGI公司实播中心用大屏幕公开试播了四国近海南海海沟的海底地质构造片。该所于 1 999年夏季 ,与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和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一道 ,利用科学技术振兴调整费 ,开始实施“减轻南海海沟的海沟型巨大地震灾害的地震发生机制模式化和观测系统高精度化的综合研究”,这一从 1 996年到 2 0 0 0年的研究项目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对该海域的三维地震波探查 ,搞清海底深约 1 0 km的地质构造。这次演示采用的是“镜频系统”这一最新的三维地下构造表现法。…  相似文献   

12.
据日本《读卖新闻》1980年3月8日和《东京新闻》3月12日讯以及法新社横须贺3月12日电等综合报道,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研制成“自浮式海底地震计”于1980年3月12日、13日两天进行了首次海域试验。这套地震计是作为该中心于1978年开始的“与海底地壳构造和海底地壳活动有关的综合研究”的一环,为研究海底地壳构造、观测海底微小地震、预报海沟型大地震而研制的。这套不用电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靠近汤加海沟的塔黑蒂(Tahiti)西南约1600公里处的5.5公里的海底深部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设备齐全的海底地震台。该地区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活动的地震带。通过将记录的噪音与陆地地震台的噪音相比较,这个海底地震台将有助于科学家们确定海底是否是记录地震事件的合适地方和是否有可能维持海洋地震台。最终,海洋地震台可能会有助于科学家们进行地震预报。由美国海军海洋研究和开发活动署(NOR-DA)的海洋地震系统(MSS)计划办公室建立的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千叶、房总半岛近海延伸约110公里的海底地震仪的铺设工程即将竣工。这项通过电缆进行日常监视的海底地震仪铺设工程,是继东海海域之后的世界第二个,也是日本气象厅直接观测“地震巢”的“大听诊器”。1985年9月10日试行连接,很快就检测出父岛近海的地震。进入正式使用后,可期待收到更大效益,除了能对预报关东大地震的再次袭击(即预料可能发生的沿相模海沟的巨大地震)  相似文献   

15.
面向海域工程抗震设计及评估对海底地震动的需求,基于日本相模湾海域K-NET的ETMC海底强震动记录,根据震级、震中距选取面向工程输入的949组地震动记录数据库。在考虑震源类型差异的基础上,对地震动峰值、持时、频谱等参数进行分析,通过反应谱、Arias烈度等指标描述典型海底地震动特征。根据峰值加速度、显著持时等强度指标对海底地震动记录进行排序,给出基于不同地震动特征分类下的典型地震动记录。推荐的海底地震动可为考虑不同结构需求参数的典型海域工程结构时程分析提供输入地震动。  相似文献   

16.
地球物理、海底采掘及深水钻探资料均指出,亚洲东部边缘海属于晚中生代未补偿的地台,它们于始新世-渐新世时期主要是在不均匀的大陆型基底上形成的,称它们为新地台,以区别于老地台和年轻地台。在类似的基底上多数又自身建起了岛弧和深水海沟。然而,作为地貌结构,边缘海、岛弧和深海沟大约在上新世时期形成。从亚洲到太平洋的过渡带是沉没水下的亚洲大陆的东部边缘。  相似文献   

17.
国际海洋地震观测最新进展和我国海洋地震观测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地震观测是全球地震观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国际海洋地震观测的最新进展及我国海洋地震观测的发展情况:目前全球海洋地震观测已进入深海海底长期定点实时观测阶段,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几个环太平洋大型海底科学观测项目正在安装调试,日本还启动了海底发震带的钻探及钻孔观测以研究海底动力学过程。我国也断续开展了一些海洋地震观测试验,但目前长期海洋地震观测基本处于空白。认为,海洋地震观测技术门槛高,系统性强,但近年来在美日等国已趋于成熟,正在推广实用。未来防震减灾应用广泛,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一、日本第一个海底地震观测系统 日本地震观测是由日本气象厅和几个大学负责的,观测点密度很高,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但这些观测设施都设在陆地上。对于日本来说,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太平洋一侧的海底,尤其巨大地震多发生在海底。因此,仅依靠地面台观测地震,显然有很大局限性,进行海底地震的直接观测势在必行,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日本气象厅经过长期努力研制出海底地震仪,并首先于  相似文献   

19.
<正>1研究背景我国东南沿海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该海域海底地震频率高,具备引发海啸的水深条件,历史上发生多起海啸事件。一般,在印度洋及太平洋发生的海啸,受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菲律宾群岛及琉球群岛等岛屿的阻隔,到达南海时强度较弱,易实现提前预警。因此,一般只需考虑源于南海地区局地的海啸危险性。但是,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马尼拉海沟俯冲区地震活动对南海地区造成的海啸危险性。事实上,  相似文献   

20.
与海沟型特大地震有着密切关系的应变积累过程的检测,或者说在为推断地震时的破裂区而密布的陆地GPS观测网的基础上,增加作为更靠近海域的地形变观测数据是非常有效的。在日本国内,大约从10年前就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