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神秘莫测,由于海水的性质、温度、深度、含盐量,以及海底地形、矿藏,海洋生物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海洋中常有“海魔”出现。“海魔”是谁?  相似文献   

2.
海洋生物容易把一些塑料垃圾吞下,海龟喜吃酷似水母的塑料垃圾袋;海鸟则偏爱旧打火机和牙刷,当它们将这些东西吐出来返哺小海鸟时,小海鸟往往会被噎死。  相似文献   

3.
昀文 《海洋世界》2013,(3):44-45
大西洋上的百慕大魔鬼三角区,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魔海,这片区域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知道吞噬了多少船只和飞机。为什么会有这么可怕的魔力,科学家们众说纷纭,却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相比百慕大三角,南极洲的另一个魔海——威德尔海就显得没那么引人瞩目了。由于它地理位置偏远,威德尔海可能并不为人熟知,但它的魔力却丝毫不逊于百慕大三角。  相似文献   

4.
南极冰盖,尤其是西南极冰盖的稳定性是争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引发了理论大讨论。一些研究人员对西南极冰盖偶发崩裂的可能性进行了调查。饶有兴趣的是,这些文章的发表与北大西洋冰盖,尤其是劳伦泰德冰盖东区反复发生冰裂的证据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范例得到进一步充实几乎...  相似文献   

5.
Turbulent mixing in the upper ocean(30-200 m) of the northwestern Weddell Sea is investigated based on profiles of temperature,salinity and microstructure data obtained during February 2014.Vertical thermohaline structures are distinct due to geographic features and sea ice distribution,resulting in that turbulent dissipation rates(ε) and turbulent diffusivity(K) are vertically and spatially non-uniform.On the shelf north of Antarctic Peninsula and Philip Ridge,with a relatively homogeneous vertical structure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through the entire water column in the upper 200 m,both ε and K show significantly enhanced values in the order of O(10~(-7))-O(10~(-6)) W/kg and O(10~(-3))-O(10~(-2)) m~2/s respectively,about two or three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pen ocean.Mixing intensities tend to be mild due to strong stratification in the Powell Basin and South Orkney Plateau,where s decreases with depth from O(10~(-8)) to O(10~(-9)) W/kg,while K changes vertically in an inverse direction relative to s from O(10~(-6)) to O(10~(-5)) m~2/s.In the marginal ice zone,K is vertically stable with the order of10~(-4) m~2/s although both intense dissipation and strong stratification occur at depth of 50-100 m below a cold freshened mixed layer.Though previous studies indentify wind work and tides as the primary energy sources for turbulent mixing in coastal regions,our results indicate weak relationship between K and wind stress or tidal kinetic energy.Instead,intensified mixing occurs with large bottom roughness,demonstrating that only when internal waves generated by wind and tide impinge on steep topography can the energy dissipate to support mixing.In addition,geostrophic current flowing out of the Weddell Sea through the gap west of Philip Passage is another energy source contributing to the local intense mixing.  相似文献   

6.
一百多年来,海水的透明度一直沿用一种被称作“塞奇圆盘”的工具进行测量。塞奇是一位意大利天文学家,他在1865年首次采用一个白色圆盘来测量海水的透明度。他的方法是:将直径为30厘米的白色圆盘平放于水中,并让其徐徐下沉,同时观察白盘最后消失(即看不见)时的水深。前不久,德国一个考察队在南极海岸,用这种方法测量到世界上最清澈透明  相似文献   

7.
南大洋有关大气二氧化碳分压(pCO2)冰期旋回机制的最新假说表明,冰期南极带生产力降低指示的深部流通状况减弱对CO2的封存,以及亚南极带生产力升高对CO2的固定能够圆满解释冰期大气pCO2的降低。显然,测试该假说合理性的关键是验证冰期旋回中南极带与亚南极带呈“镜像”关系的生产力演化特征。通过沉积物岩芯中生源蛋白石含量重建了MIS 5期以来南极威德尔海(南极带)生产力演化。结果显示,南极威德尔海生产力呈现暖期(MIS 5和3期)高、冷期(MIS 4和2期)低的冰期旋回特征以及总体降低的长期演化趋势。联合该生产力记录与搜集的南大洋其他海区多个生产力记录,确证了南极带与亚南极带“镜像”的生产力演化模式。进一步,通过该生产力记录与其潜在环境影响因素的对比,发现西风带经向移动和海冰张缩通过影响深部流通状况,进而控制深部营养物进入表层的可利用性,最终驱动MIS 5期以来威德尔海生产力演化的冰期旋回和长期趋势。南极威德尔海的深部流通状况对CO2的“收押”与释放很可能贡献了MIS 5期以来大气pCO2演化的冰期旋回和长期趋势。该研究确证了上述南大洋有关大气pCO2冰期旋回机制假说的合理性,表明南大洋在全球气候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南极冬季威德尔海海冰物理结构与叶绿素a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6年8-10月极星号ANT/XXⅢ-7航次,对南极威德尔海西北海域浮冰区进行海冰综合考察,采用海冰物理学、海冰化学和海冰生态学等多学科现场同步观测取样与分析研究新方法。结果显示,测区21个冰站不同冰龄和不同结构类型的海冰冰芯,叶绿素a含量总平均值为16.56μg/dm3,范围为2.10~84.40μg/dm3,叶绿素a相对总量的R值均值为0.79~0.83。冰体叶绿素a含量与分布取决于海冰冰晶物理结构及其所处冰层部位,并和海冰生成环境、冰体发育和成冰过程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证实南极冬季海冰叶绿素a含量普遍处于较高水平,海冰冰藻具有较强活性,由此表明从整体上南极冬季海冰具有较高初级生产能力。这对正确分析估算冬季南极海洋生物生产,重新评估南大洋碳通量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贡献,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6年冬末春初,在德国POLARSTERN科学考察船执行南极威德尔海西北海域考察期间,调查了考察区海冰物理和海洋生物。本文观测了航线上钻取的27支海冰冰芯的组构和71个冰晶体薄片;分析得到393组冰温数据;348组盐度、密度数据和311组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含量数据;通过302组冰内相同深度孔隙率和叶绿素a含量数据分析,发现海冰物理参数影响冰内叶绿素a含量的新证据;利用收集的雪、冰厚度数据以及环境容量制约生态平衡的规律,建立了雪、冰厚度对冰底叶绿素繁荣的影响以及;确立了南极粒状冰和柱状冰内叶绿素a上限含量同卤水体积的关系。从而表达了冰晶体对卤水排泄的效应和冰物理性质对南极春季冰底和冰-水界面叶绿素a增长的贡献。此外,还得出海冰物理性质影响冰藻,并且是南极冰区水体浮游植物繁荣的关键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余群  陈立奇 《台湾海峡》1990,9(4):396-398
本工作据1987年3月我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采集的样品,测定了南极磷虾及其所在海域海水中Pb,Cu,Cd,Zn,Fe和Mn等痕量金属含量,计算出南极磷虾对各重金属的富集系数。  相似文献   

11.
主要探讨美国南极领土主权政策的酝酿、争夺、犹豫不决,美国政府的妥协与折衷,以及美国在<南极条约>体系的形成和国际南极新秩序建立的主导作用,最后探讨美国一直加强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从而主导了南极政治舞台的话语权,得出结论:美国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是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是南极条约当之无愧的倡导者和建筑师.国际南极事务一直被美国等少数南极大国主宰,国际南极政治舞台单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笔者认为国际南极政治舞台应该创建一套类似康德无政府文化的观念和体系,国家之间相互承担义务,友好合作,不使用暴力解决争端,建立一种多元安全共同体和集体安全.  相似文献   

12.
1994年12月8日,“雪龙”号到达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遇到大面积的冰区。冰厚约1米.雪厚约1米。“雪龙”号破冰船发挥其技术性能的优势.用了79小时,破冰航行11.33海里。  相似文献   

13.
深蓝 《海洋世界》2004,(7):24-25
荷兰人Gregor Theelen现场录制了鲸鱼的歌声,跟随着鲸鱼的旅程,按照不同场景创作了风格不同,旋律优美的交响曲,组成了这张专辑“Ocean Symphony”(海之交响曲)。专辑中的14首音乐,在我听来,就是一幅幅大海和鲸鱼的画卷,画卷中展现提鲸鱼的爱情、忧思和欢乐……对于生活在水泥丛林里的都市人来说,这张专辑不仅仅向我们展现了神秘奇幻的海洋世界,营造了一片轻灵高远的精神空间,更重要的,它体现一种对于自然的热爱,深邃而悠远,清冽而厚重,人与自然,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曼妙和谐的啊。  相似文献   

14.
利用经过改变用于长期数值预报的CCM1(R15L7)模式以1975年1月16日00Z模式适应场为初始场积分5个月,研究南极威德尔海附近(60°W~30°E)海冰的面积异常对东亚初夏环流转换季节的影响.发现当南极海冰偏多时,在亚洲北部冷空气活动在初夏仍然很多,势力还很强,东亚南北两支急流分支仍很明显,各种环流特征更偏向于冬季型,不利于东亚初夏的环流季节转换.海冰异常偏少时则相反,亚洲北部的冷空气活动明显减弱,南方暖气流势力明显加强北移,东亚的两支急流也趋于合并北抬,环流形势更接近于夏季型,海冰的减少促进了东亚初夏的环流季节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5.
您想听听于洋、乔羽、冯骥才、刘炳森、谢晋、潘虹、关牧村、邵华、戴爱莲、姜昆对海洋有什么“说法”吗?请看下文“于洋,你是一艘大船……”听于洋的名字就知道和海有关。原来,是他们老于家笃信“鱼儿离不开水”的信条,所以兄弟们的名字个个都带“水”儿,于洋就成了最大的“水”——洋。“首先要告诉你,我非常热爱海洋。”这位豪爽健壮的北影演员剧团团长,一见面就笑着这样对我说。“我小时候是在海边长大的,是胶东  相似文献   

16.
1994年在中国南极考察史上是重要的一页——1994年是庆祝南极考察10周年和纪念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题词10周年。1994年10月28日,我国新引进的极地考察运输补给船“雪龙”号,鸣笛离开上海港,开始了赴南极的第一  相似文献   

17.
人类在南极的探索已取得辉煌成就。但人类在南极也有许多障碍尚待跨越——“南极病”就是一例。“南极病”可能是一种心理障碍,但它在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生活在南极田里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沙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地处南极圈之内,离  相似文献   

18.
为鼓励年轻的科学家投身于南极科学,获得第一手的野外工作经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于1994年1月在美国的南极麦克默多考察站新建的艾尔伯特·P·克拉瑞科学工程中心,举办了为期4周的生物训练课——南极有机体的生物适应。有10位大学生去那里集中研究了南极生物体的寒冷适应、能量代谢和分子遗传。训练课上,特别重视野外采集和实验室试验,还安排南极研究人员作讲座。主题范围涉及鱼的温度适应性变化、海洋无脊椎动物动体成长过程中的能量代谢、海藻的渗透调节及分子遗传等。  相似文献   

19.
有科学家宣称:生活在南极海域的章鱼拥有改变自身基因的能力以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被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南极海域随处可见漂浮着的巨大冰山。在南极的冬天,浮冰面积可达1900万平方千米,即使到了夏天,其面积也有260万平方千米之多。生活在南极海域的章鱼终年生活在寒冷的冰水里,既没有企鹅那样的厚实羽绒服,也没有独角鲸那样的肥厚脂肪,那么它们是如何抵御极地的严寒呢?分子神经生理学家罗森塔尔·约书亚及其弟子,  相似文献   

20.
“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及其5个附件于1991年10月在西班牙马德里签署,至2003年5月,“议定书”及其5个附件经所有南极条约协商国批准已全部生效。附件六“环境紧急状况下的责任”于2005年6月经第二十八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通过,正待各协商国批准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