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周至1988年ML4.3和1993年ML3.6级地震都在100km以外的柞水县城形成了高烈度异常区,从区域地质构造、场地条件和介质品质因子分布等方面研究了这一现象。结果表明:这两次地震造成的柞水高烈度异常与该区域地质构造、介质品质因子分布和柞水县城的局部地形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选取重庆数字地震台网2010年1月—2016年12月记录的巫山地区ML≥2.0地震波形资料,利用Atkinson方法计算了重庆巫山地区介质品质因子Q值。结果显示,介质品质因子Q( f )与频率f的关系为Q( f )=175.7f 0.75,巫山地区的Q值高于邻区(巴东和湖北地区)。结合地震活动性分析,该区域构造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
利用西安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资料.采用P↑-波初动半周期方法.得到了渭河断陷盆地及邻近地区的Q值分布。结果表明,Q值分布与20km深度P↑-波速度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与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品质因子的尾波测定方法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质因子是定量刻画地震波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情况的特征参数.理论上可根据观测台站记录的具有相同射线路径的地震波尾波品质因子的时间动态变化特征来探讨其与地震孕育过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由不同地震的尾波测量得到的品质因子对应于不同的地震波射线路径,品质因子的时间变化除了与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因素有关以外,还与区域介质的横向和纵向非弹性程度和散射波波阵面围成的椭球体的范围有关.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结果并结合具体实例讨论了品质因子与地震震源距及不同流逝时间的关系;讨论了品质因子与频率变化的关系;提出了对不同地震采用不同流逝时间的尾波测定品质因子的方法.改进后的品质因子测量方法可有效去除由于不同地震或同一地震的地震散射波在纵向介质中穿透深度的不同而导致的对品质因子测量结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捕捉到品质因子的异常变化特征与地震孕育过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场地响应、震源参数与介质衰减的同时反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红桂  缪发军  吴晶 《地震》2004,24(4):27-36
采用Ω平方模型来约束中小地震的震源位移振幅谱,从而实现对震源参数、介质的几何扩散特征、介质的非弹性衰减以及场地响应等参数的同时反演,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靠的。江苏省苏南地区的几何扩散较好地符合三段衰减统计模型,该地区的品质因子与频率的依赖关系以频率3.0Hz为界分为低频、高频二部分.且均符合指数衰减关系,而全部频率点的品质因子频率依赖关系似乎与四元素流变模型的Q值理论频率特征曲线比较一致。该地区中小地震地震矩对数值与震级ML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地震矩与拐角频率呈现出良好的双对数关系,且该地区的地震应力降与震源半径之间的关系在震源半径小于300m时与圆盘静态破裂模式理论关系较吻合。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利用Logistic回归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方法,对以新西兰地区相同时间段内地震活动性b值和等地震个数所覆盖空间区域的半径r为例,讨论了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和强震发生的概率关系。研究表明,该地区强震发生的概率总体上与强震发生前一年半时间窗内的地震活动性资料计算的b值呈正相关关系,与r值呈负相关关系。该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研究其他异常分布和强震的概率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渭河断陷盆地的地壳速度场、介质品质因子等地球物理场的分布探讨了华县大地震的深部地球介质背景。结果表明,华县8(1/4)级大地震震中位于高Q值区和低Q值区的过渡带上,其孕震区是地壳内的高Q值低速区,该地震的孕育与地壳内的低速高导层、地幔上隆、孕震区内的断层及微裂隙中流体的存在与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川滇地区强震活动前b值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辉  曹建玲  荆燕  李振 《地震地质》2012,(3):531-543
由于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能够反映地壳环境应力的大小,因此基于b值的地震活动性图像研究成为地震预测研究和实践最直观明了的方法之一。川滇地区地震活动频繁,是检验各种地震预测方法的理想实验场。为了研究川滇地区b值分布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利用过去40多年的小震资料分析了该区域1981年以来19次M6.5地震与b值的时空分布关系。结果表明:虽然川滇地区b值空间分布特征与强震活动之间关系并不显著,不到50%的强震发生在b值小于区域平均值的地区,但是震前b值的时间分布呈现系统地下降,58%的震源区的b值在强震前出现显著下降趋势。结合其他的地震、地质资料,较短时间内的地震活动性资料可以为特定地区的地震潜在危险性的判定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利用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20 多年来的大地垂直形变资料, 结合区域地震活动资料, 初步分析归纳了大地形变时空分布与地震群体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对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之川滇菱形块体形变场中期动态演化图象与b 值等地震活动参数图象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 研究了形变场动态演化所揭示的区域现今构造运动的时空差异与反映地壳介质结构特性的b 值的时空分布变化、强震前后地震非均匀度值分布变化以及地震空区等的关系。结果表明: 强震前区域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地震活动参数的时空分布均具有一定的非均匀特征, 二者所反映的大区域应力场变化与介质结构的不均匀导致的强烈差异运动产生的应变能积累是强震孕育的主要原因。得出了一些利用大地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地震活动参数图象相结合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有益结果。  相似文献   

10.
澜沧江断裂带环境剪应力场与地震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波资料,测算了1990~2003年沿澜沧江断裂带上中小地震震源处的相对剪应力强度值,分析了该断裂带环境剪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澜沧江断裂带总体上处于环境剪应力场的相对低值分布区,但在断裂带局部段落及其附近出现一定时段的高剪应力值分布,这主要是受断裂带附近区域高剪应力状态的影响。沿澜沧江断裂带地震活动性较弱,这与沿断裂带环境剪应力场的低值状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1—2017年上海台网记录的上海及周边50km内的地震事件,使用Stao模型,计算了东滩台、大洋山台、佘山台、天平山台、秦皇山台所在地区的尾波值,结果显示:上海及邻近地区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较低,浦西地区较高;根据上海台网的地震事件记录,发现上海地区地震虽然基本呈现弥散性分布,并没有出现沿断裂分布趋势,而整体分布为东部沿海地区及海域多于浦西地区;结合上海地区尾波值分布规律分析表明,所得值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区域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12.
Small earthquakes have been recorded in Yibin area, Sichuan Province since 1970,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seismicity have shown an increasing trend in recent ten years, and the earthquakes are distributed mainly in Changning, Gongxian and Junlian areas. Based on the seismic data from January 2008 to May 2015 recorded by Sichuan and Yunnan regional networks and Yibin local network, seismicity analysis, precise location and velocity structure inversion for earthquakes in Yibin area are carried out, the three-dimension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activity and the velocity structure at different depths in this region are investigated, trying to analyze the seismic activity law and seismogenic mechanism in Yibin area. The earthquake relocat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 spatial cluster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is more obvious in Yinbin area, the earthquakes are concentrated in Changning-Gongxian and Gongxian-Junlian regions. The seismic activity presents two dominant directions of NW and NE in Changning-Gongxian region, and shows asymmetric conjugate distribution, the long axes of NW-trending and NE-trending seismic concentration area are about 30km and 12km respectively, and the short axes are about 5km. There is a seismic sparse segment near Gongxian,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seismicity in the southeast side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west side, and the earthquakes with larger magnitude are relatively deep, the focal depth is gradually shallower with the distance away from Gongxian. Seismic activity is sparse in the west and dense in the east in Gongxian-Junlian region, the predominant direction of earthquakes in the seismic dense area of the eastern segment is NE. Seismic activity extends in opposite direction in the easternmost part of the two earthquake concentrated area. The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t different depths in the study area is obtained using joint inversion method of source and velocity structure. In view of the predominant focal depth in this region,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upper crust within 10km. Within this study area, the P-wave velocity of earthquake concentration areas is relatively high within 10km of the predominant focal depth, especially in the northwest of Gongxian and eastern Junlian area, the P-wave velocity on the southeast of Gongxian increases gradually with depth, especially at 6km depth. These high-velocity zones are generally related to brittle and hard rocks, where the stress is often concentrated. Comparing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and velocity structure, seismic activity in this area mainly occurs in high-low velocity transition areas, the inhomogeneity of velocity structure may be one of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The transition zone of high and low velocity anomalies is not only the place where stress concentrates, but also the place where the medium is relatively fragile, such environment has the medium condition of accumulating a large amount of strain energy and is prone to fracture and release stress.  相似文献   

13.
四川二滩水电站围堰期间诱发地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滩水电站位于四川雅砻江下游,是目前西南地区正建设的规模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本文综合了区域地震地质、历史地震和库区水文地质条件,概述了该区域的孕震构造背景;使用二滩遥测地震台网自1991年7月正式运转以来积累的数字化记录资料,计算卫P波和S波的速度结构、地壳介质Q、应力降;在此基础上,引用了数值性能极好的先进技术,对库区地震进行震源位置和深度的精确确定,由本文描画的地震空间分布立体图象,讨论了库区  相似文献   

14.
腾冲火山及其周围地区的地壳Q值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秦嘉政  皇甫岗 《地震研究》1998,21(4):358-361
本利用腾冲火山活动区及周围地区的地方震尾波资料。根据尾波散射理论,研究了火山地区及周围地区的地壳Q值。结果表明,火山地区的地壳Q值最低。为95,近邻区的龙陵--保山地区的170-150之间。,周围地区最高达295左右。是火山地区的1.8-3.0倍左右。地壳Q值的空间2明显表现出腾冲火山活动区为低Q值区,而周围地区为高Q值地区,这种地壳Q值的空间2差异也许反映了火山地区内部介质状态与周围地区构造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人工爆破地震资料,在频率域中,用波组频谱比方法计算了福州地区的Q结构,结果发现:该区中地壳低速层Q值明显偏低,仅为40——80,且存在横向变化,地壳上部和下部Q均为200左右;福州盆地与永泰——梧桐地段地壳平均Q也明显偏低,且福州盆地中部Q仅120—150,为全区最低值,低Q区与温泉分布和断裂位置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5°—125°E)近几年来地震活动性增强,中强地震比较活跃。2009年,辽蒙交界和牙克石-扎兰屯地区的地震形势更加紧迫。基于内蒙古东部的地震形势分析,根据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台站分布、断裂构造及地震空间分布特点等,划分出4个分区;在2003年到2009年的时段内,筛选出符合计算要求的地震事件482个。根据多台和达法,分别计算各个分区的平均波速比值,通过对波速比曲线进行近均值滑动滤波,分析波速比在中强地震前的变化规律,认为可以把震前波速比异常作为中强地震发生的中短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福州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地壳深部结构与构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1986-1988年,福建省地震局在福州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完成了五条地震测深剖面:宁德-永春剖面;洪懒-宁德剖面;莲峰-福州(尚干)剖面;南平-永泰-平潭非纵剖面;并在宁德-古田-嵩口首次试验扇形剖面观测系统,结果表明,扇形剖面对确定断裂是有效的. 根据对地震波走时的正、反演计算,用理论地震图和射线追踪方法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得到了福州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地壳深部为高、低速相间的速度分布特征.地壳介质速度为6.40km/s,在中地壳普遍发育一层速度为5.80-5.90 km/s、厚度约5.0 km的低速层.Moho面深度30-33 km,福州盆地为一Moho面隆起区,隆起幅度达3.0 km.北西向断裂发育,其中,闽江断裂在纵剖面和扇形剖面均有明显的反映,并切割到Moho面2.0-3.0 km. 反射波谱频方法计算得到福州盆地地壳Q值仅120-150,比邻近地区明显偏低,中地壳低速层Q值为40-80,是一典型的低速-高导-低Q(高衰减)结构层,此层上界面埋深14-15 km,与居里面埋深较一致.这些结果为福州地区的地热资源远景预测和开发提供了地壳深部结构和某些地球物理场背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地壳Q结构对于实测Q值结果的影响。对已发表的大部分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波射线路径与Q值显著相关。因此,在对实测的Q值空间分布状况进行解释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地震波频率的影响,还应对射线路径—距离效应进行分析和校正。本文还按照现有中国大陆地壳速度模型计算了地震射线在水平层状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及震中距与射线最低点深度的函数关系,给出了华北及西南部分地区地壳Q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