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北纬44°—48°,东经127°—135°的乌苏里江流域的北大荒测区。分布在密山、虎林、饶河、宝清、勃力、扶远等县共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版图上,位于东经98°-100°30'、北纬25°30'-29°的地方,是一方举世无双的神秘地块。就在这壁立千仞的高山纵谷深处,诞生了一处世界遗产四条标准全部合格、国内"遗产"史上首个"绝无仅有"的自然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测绘科学研究所研制的重力数据库中存储的平均空间重力异常的计算方法。并分析了不同格网(5′×5′,15′×15′,30′×30′等)平均重力异常的精度。选取北纬25°~32°,东经100°~107°作为试验区进行了研究。计算证明,利用参数拟合法,在我国一般地区,可以求得优于±10毫伽的5′×5′以上格网的平均空间异常。特殊困难地区,经特殊处理后可以求得优于±10毫伽的15′×15′以上格网的平均空间异常。  相似文献   

4.
2015年尼泊尔地震的震前电离层异常探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宜斌  翟长治  孔建  刘磊 《测绘学报》2016,45(4):385-395
提出了一种基于奇异谱分析的电离层异常探测的方法。通过对尼泊尔地震震中周围GIM格网点TEC时间序列的探测,发现在2015年4月23日震中东部区域出现电离层正异常。进一步利用二维电离层地图分析异常空间分布,发现出现电离层正异常的区域为25°N-37.5°N,90°E-110°E,时间为2015年4月23日UT9:00-15:00。利用中国陆态网数据计算异常区域卫星穿刺点轨迹STEC变化情况,发现2015年4月23日穿刺点轨迹进入异常区域后STEC值比前后几天明显增大,而离开异常区域后又恢复正常。采用CIT(computerized ionosphere tomography)方法详细地呈现了电离层异常的三维形态,发现4月23日UT9:00-15:00在震中东部区域出现电离层正异常,峰值位于约30°N,115°E,高度范围为100~500 km,且异常峰值随高度变化与电离层本身垂直密度分布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西北太平洋海域海面动力地形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明  梁振英 《测绘学报》1995,24(4):241-249
本文根据东经100°~170°,北纬0°~50°的西北太平洋海域,1930年~1990年的大量海洋和气象资料,以深海等压面1000,1500,2000,2500和3000db为依据,按动力学原理,计算了面积约3000多万平方公里广阔海域的动力深度及其偏差,并以标准海面为基准,绘制了迄今最为精细的海面动力地形图。通过与全球海面动力地形的比较,研究了该海域的起伏特征,发现了苏禄海盆地及其周围海域海面起伏的异常区,初步研究了它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澳门掠影     
从地图上看澳门,它就象一片生机勃勃的绿叶漂浮在海上,一端紧紧连着大陆母体,吸吮着祖国母亲的乳汁。澳门(别称香山澳、濠江、莲岛等),包括澳门半岛和两个离岛(凼仔和路环),位于东南部沿海,地处东经113°32′,北纬22°11′,经百年的填海造地建桥,三...  相似文献   

7.
地球及其形状非对称性的重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卫星重力、大地水准面观测结果,对表示地球形状的大地水准面异常进行了不同阶次的球谐函数计算和分析,发现2~6阶大地水准面异常表现出了地球双重非对称的基本形状,而高于6阶的大地水准面异常只表示了地球形态的局部变化特征。另外,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方法,利用全球地震层析成像资料和大地水准面异常资料联合反演了三维全球地幔密度异常。结果显示了地幔密度异常不仅在横向上,而且在纵向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均匀性。对比分析低阶大地水准面异常和地幔密度异常结果表明,地球形状非对称性主要是由下地幔的物质密度不均匀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唐古拉山     
唐古拉山地处西藏自治区与青海省界境,基本呈西东走向,位于北纬32°.5~33°.5,东经89°.7~94°.8间。唐古拉山一名源于藏语,藏文的语意为牛脚索(即两端钉在地上系缚牛马足部的长绳)。唐古拉山一名用罗马字母对外标准拼写为Tanggula(Da...  相似文献   

9.
《地图》1993,(4)
人们都知道亚洲大陆,但有谁知道亚洲的“心脏”在何处?中科院新疆地理所的科技人员,担起了亚洲大陆中心位置的探测任务,终于首次科学地测算出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位于北纬43°40′37″,东经37°19′52″,具体位置就在乌鲁木齐县永丰乡包家槽子村境内,距  相似文献   

10.
荣敏  孙付平  贾小林  周巍 《测绘科学》2009,34(2):43-44,52
假定冰期后地壳回弹模型沿垂直方向的运动定义为相对于地球质心的运动,则利用空间测量技术建立的ITRF2005速度场与冰后地壳回弹的地球物理模型ICE-4G速度场之间存在系统差.则本文对它们之间的系统差进行了求解,从而得出如果以地球物理模型ICE-4G为地壳垂直运动基准,则ITRF2005框架就相对于地心存在沿北纬13°,东经241°方向,每年约0.12mm的平移运动。  相似文献   

11.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卫星的IIR和IIF卫星能够在各个信号分量之间重新分配其发送信号的功率,一个或多个GPS信号可以在指定区域根据需要进行功率调整或者关闭。分析GPS信号的变化特征对于地面和空间应用有重要的意义。风云三号D(FengYun-3D,FY-3D)卫星是中国极轨气象卫星之一,利用FY-3D卫星实际测量数据可以帮助GPS用户全面了解GPS功率调整的特点。首先,利用FY-3D运行轨道全球覆盖的特点分析GPS信号的强度,特别是GPS信号功率调整时间段信号变化的特点;然后,使用在轨数据研究了全球范围L波段信号干扰的特征,得到了干扰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掩星探测仪掩星天线的自动增益控制和基底噪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20-02-14开始的GPS功率调整以[35°N,37°E]和[35°N,69°E]为中心,覆盖半径约为7 500 km,在该区域内GPS P(Y)码功率增加约10 dB;GPS L1和L2频段在中东地区持续受干扰的影响,该区域的基底噪声比其他区域增加约3~10倍;干扰区域中心点和GPS功率调整区域中心点大致在同一位置。G...  相似文献   

12.
韩阳  万刚  曹雪峰 《测绘工程》2008,17(3):16-20
基于地理坐标的等间隔网格划分方案的优缺点及地图投影的特点,提出一种混合式全球网格划分方案。这种划分方案将全球分成了6个面片,每个面片的每一边都是90°,其中4个面片处于南北纬45。之间,以等距离圆柱投影为基础,采用矩形网格覆盖;两个面片处于高纬地区,以极地正方形变换为基础,采用不规则四边形网格覆盖。  相似文献   

13.
基于小波协方差变换法,由折射指数廓线确定大气边界层顶高度,利用2007至2012年气候星座观测系统(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 Ionosphere and Climate,COSMIC)掩星折射指数廓线分析全球大气边界层顶参数随地理位置、季节和日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全球大气边界层顶结构受热力因素和大气动力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随经纬度变化的特征。在大气动力因素主要影响下,30°S~30°N范围内陆域比海域的季节变化幅度更强。对全球大气边界层顶高度月均值和去季节性变化距平值的分析表明2008年和2011年大气边界层顶高度出现季节性异常。大气边界层顶气压与高度在全球呈负相关,而温度与高度在南北纬40°~90°呈正相关,30°S~30°N呈负相关。2012年全球大气边界层顶高度日变化幅度均值为0.37 km,同纬度海洋与陆地区域年平均边界层顶高度的日变化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采用Stokes方法或Molodensky方法难以确定全球cm级大地水准面的理由。提出了一种实现具有分辨率1°×1°的全球cm级大地水准面的理论方案,并给出了实施步骤,其基本前提是给定全球具有分辨率为1°×1°的mGal的引力位模型以及精度较高的地表浅层密度分布。  相似文献   

15.
全球电离层时空变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谱分析和小波分解的方法对全球电离层VTEC量的时空变化特性进行了分析。使用IGS中心发布的全球电离层网格图数据,分别从高中低纬度全年变化特性、南北半球全年变化特性、全球范围内随经纬度的变化特性对电离层VTEC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中低纬度地区VTEC量具有周日和半周年变化现象,在二分点处存在峰值,南半球电离层较北半球电离层活跃,经度变化对VTEC值的影响较纬度变化大,总体上,太阳辐射是电离层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A new isostatic model of the lithosphere and gravity fiel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factors controlling isostatic gravity anomalies and geoid undula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it is essential to model the lithospheric density structure as accurately as possible. Otherwise, if computed in the classical way (i.e. based on the surface topography and the simple Airy compensation scheme), isostatic anomalies mostly reflect differences of the real lithosphere structure from the simplified compensation model, and not necessarily the deviations from isostatic equilibrium. Starting with global gravity, topography and crustal density models, isostatic gravity anomalies and geoid undulations have been determined. The initial crust and upper-mantle density structure has been corrected in a least squares adjustment using gravity. To model the long-wavelength (>2000 km) features in the gravity field, the isostatic condition (i.e. equal mass for all columns above the compensation level) is applied in the adjustment to uncover the signals from the deep-Earth interior, including dynamic deformations of the Earths surface. The isostatic gravity anomalies and geoid undulations, rather than the observed fields, then represent the signals from mantle convection and deep density inhomogeneities including remnants of subducted slabs. The long-wavelength non-isostatic (i.e. the dynamic) topography was estimated to range from –0.4 to 0.5 km. For shorter wavelengths (<2000 km), the isostatic condition is not applied in the adjustment in order to obtain the non-isostatic topography due to regional deviations from classical Airy isostasy. The maximum deviations from Airy isostasy (–1.5 to 1 km) occur at currently active plate boundaries. As another result, a new global model of the lithosphere density distribution is generated. The most pronounced negative density anomalies in the upper mantle are found near large plume provinces, such as Iceland and East Africa, an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mid-ocean ridge axes. Positive density anomalies in the upper mantle under the continents are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cold and thick lithosphere of cratons, indicating a compensation mechanism due to thermal and compositional density.  相似文献   

17.
解琨  兰孝奇 《测绘工程》2012,21(3):63-66,70
介绍COSMIC技术反演电离层电子密度的研究现状、技术和方法,验证其可靠性;并利用COSMIC掩星数据计算分析2011-03-11东日本大地震震前5d及地震当天震区上空电离层电子密度分布,探测到显著的震前电离层异常现象,证明COSMIC技术研究地震电离层异常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广西区域现今地壳运动与应变的GPS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AMIT/GLOBK软件分析了1998-2010年间多期GPS观测数据,获得了ITRF2005框架下广西区域现今地壳运动三维速度场和应变场参数,并对区域形变场和现今构造运动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GPS监测结果显示:广西区域现今地壳运动随华南块体作南东东方向的逆时针构造运动,ITRF2005框架下水平方向平均速率为33.49 mm/a,优势方向为N 109.3° E;垂直方向平均速率为+1.30 mm/a,整体趋势是自桂东向桂西方向垂向速率逐步增加。现今应变状态以N 127.3°±4.8° E挤压为主,最大主压应变率-2.7±0.5×10-9/a;兼有N 37.3°±4.8° E方向的拉张作用,最大主张应变率1.8±0.2×10-9/a。本文研究结果为描述广西区域现今地壳运动提供了一个更加精细的三维速度场。  相似文献   

19.
用概率统计方法对仰光(Yangon)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评估研究。根据常用的复现法和最大量级值的不同,将地震源区域划分为9个不同的区域。本研究区域为13°37′N~20°2′N、93°35′E~99°5′E,并给出了50 a内地震发生可能性超过2%和10%的地震危险性分布图以及峰值加速度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