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本文利用Micaps资料、江苏自动气象站数据、常州多普勒雷达观测和NCEP全球分析场,从降水实况、环流背景、雷达回波特征、动力和热力条件等方面,对2009年8月2日和2011年7月13日两次江苏盛夏局地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大尺度鞍型场背景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的同时增强使得降水系统更集中、对流发展更旺盛,降水中心在低空切变的南侧、地面辐合的北侧、水汽在大陆东部输送的顶点。而副热带高压相对较弱的情形下,有利于热带低值系统外围偏东风场的持续水汽输送,对流发展较弱,但持续时间更长;配合低层深厚的中尺度触发系统,使得局地降水强度更有爆发力,降水中心靠近水汽在大陆东部的输送起点。 相似文献
4.
5.
对2008年8月16~17日怀化地区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窄切变线和较强的低空西南气流与地面冷锋的配置,以及怀化部分地区处于水汽和风速的辐合中心附近,为大一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中低层水汽输送充足,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沙氏指数、K指数对暴雨天气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单站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强降水的发生也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3年广西一次前汛期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卫星观测资料对2013年4月29日至5月1日广西东部地区出现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强降雨过程前期具有典型的暖区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受高原槽、低层急流系统影响,低层风向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触发了暴雨天气的产生,后期冷空气南下影响,触发强对流云团发展,造成强降雨天气的持续;(2)过程期间涡度场、散度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配置较好,水汽辐合上升强烈;(3)中尺度雨团在广西东部连续的生成并维持,造成桂东地区大范围的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卫星雷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数据,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和湿位涡理论,诊断分析了2018年第4号台风"艾云尼"登陆后的倒槽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台风倒槽东侧偏南气流为暴雨区温湿能量的主要来源,倒槽顶部的暖式切变和倒槽西侧高值湿位涡的下传,使大气斜压性和低层不稳定度增强。倒槽附近温度场与风场的不平衡配置易于激发次级环流,有利于潜热能的释放和暴雨的增幅。暴雨区对流层低层(925 hPa)湿位涡分量总满足MPV10,MPV20。中层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与未来6 h降水落区对应较好,对此类台风倒槽类暴雨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次暴雨过程中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非地转Q矢量的基础上,考虑大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一非绝热加热作用,引入非地转湿Q矢量(Q^ )的概念,并应用这一理论对1999年6月23日至24日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Q^ 辐合区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区域;Q^ 的垂直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落区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附近。从而说明Q^ 对暴雨天气系统的诊断和预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工具;其散度负值区可以作为预报降水落区的重要指标,为暴雨的预报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一次三峡大暴雨的地转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引入了地转螺旋度概念,并将其用于一次大暴雨的分析,结果发现;在地转螺旋度垂直剖面图上,在雨区上空300hPa附近有一个负的极小值中心,在500hPa有一个正的极大值中心,该分布形成原因可用图6解释。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国家自动站逐小时地面观测资料、FY4A红外云图云顶温度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一次少见的西风槽和台风共同作用下的区域暴雨过程。结果显示:(1)本次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西风槽和台风,二者在四川盆地形成有利锋生的变形场。(2)变形场中心位置乐山市产生了区域性大暴雨,盆地东部处于锋生区,致使雨带向东移动。(3)台风为此次过程贡献了大量水汽。西风槽和地形作用促使雨带大致呈东北-西南带状分布。(4)西风槽后冷空气和台风外围偏东气流产生地面辐合线,是乐山MCS触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1999年8月30~31日江西省中北部出现强暴雨过程时的天气形势特征和部分数值预报产品,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13.
对2011年9月14日淄博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红外云图和济南多普勒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基本速度产品演变,以及欧洲中心数值预报,T639和日本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与低层切变线长时间共同作用产生的暴雨,发生在呈带状云团云顶亮温低于240k和雷达强回波43dBz长时间影响时段,当处于0.5。仰角济南雷达辐合线附近同时低层有冷平流时降水强度较大。数值预报与实况对比分析表明,日本、欧洲中心、T639数值预报模式都预报出14日副高有减弱东撤南退,日本预报副高系统稳定,位置偏南,欧洲中心更偏南,T639预报偏北;三种数值预报均预报有低层切变线影响,日本数值预报与实况相当,欧洲中心和T639对14日白天的切变线预报较好;对地面倒槽预报,T639对于14日白天预报与实况相吻合,日本和欧洲中心比实况偏晚;T639和日本降水量预报对暴雨预报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5年盛夏十堰市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2005年7月6~10日各层(850、700、500hPa等)天气图资料、有关物理量场资料、FY2卫星云图、十堰714C天气雷达回波资料,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2005年7月6~10日发生在十堰市境内的一次单站暴雨和一次区域性暴雨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站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的形势下发生的,单站暴雨发生时,切变线及低涡700hPa始终偏北于850hPa,低空没有急流配合;区域性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东退南压比较显著的形势下发生的,区域性暴雨发生时,中尺度低涡及切变线接近重合,低空有强劲的西南急流与高层的西风急流配合。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他13数值预报产品,结合雷达图,较详细地分析了永顺县2008年7月23~24日出现的暴雨降水过程,总结西风带短波槽和中低层切变线导致永顺县降暴雨的各类天气形势特征,归纳了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化与永顺县降水过程的关系,对提高本地暴雨预报准确率和暴雨灾害的预警能力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螺旋度对一次暴雨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螺旋度理论分析了1999年6月15-16日江苏的安徽的一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螺旋度的大值中心及其演变较好地对应了暴雨中心的发生位置及演变,螺旋度的强弱变化和暴雨演变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较大的螺旋度可能是暴雨区及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4年9月14日山东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由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造成的,暴雨分布状况主要取决于台风的路径。暴雨发生在高空急流右后方和低空急流左前方的重叠区;台风减弱后的低压环流是形成低空急流的基础,西风槽及高空急流的东移逼近是低空急流维持与加强的关键因素;200hPa散度大于10×10-5 s-1与700hPa散度小于-10×10-5 s-1相重叠的区域与强降水区相吻合;700hPa正涡度梯度和500hPa正涡度平流增强对暴雨具有一定的指示性;台风为暴雨提供了能量和水汽,而西风槽对能量的积聚和水汽的辐合起重要作用。暴雨集中在地面气旋中心经过阶段,山脉的迎风坡和山峰附近有利于暴雨的增幅。 相似文献
20.
利用MICAPS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3月31日—4月1日发生在陕西关中西部、陕南西部的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在东高西低的有利环流背景下产生的,500 hPa低槽、700 hPa低空急流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700 hPa西路冷空气与850 hPa东路冷空气是强降水的触发机制;暖湿切变线及水汽辐合区的位置对强降水的落区有一定指示作用;强降水发生时段与能量锋区进入陕西的时间基本一致;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原因,强降水区域主要出现在tBB等值线梯度密集区及冷云覆盖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