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活动性研究及其应用于地震预测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健 《中国地震》2005,21(3):451-456
依据20世纪上半叶的强震资料对全球地震活动性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强震活动呈带状分布,其实质是揭示了全球大尺度地壳介质的非均匀性。地震带与板块的活动密不可分,对认识板块活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基于悠久的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构造活动特征划分了20多条地震带,这是对大陆内部地壳介质非均匀性的一种认识,也是统计预测方法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大地测量资料仍在继续增进我们对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大地震的了解。正如撒切尔(WayneThatcher)及其同事们在近期的《地球物理研究》(JGR)上发表的文章中所言,这些资料对认识旧金山湾地区的地震应变过程是非常重...  相似文献   

3.
引言 在20世纪之初,旧金山是太平洋沿岸最富庶、最重要的城市。人口40万,主要由于矿业和铁路财富的成果,它成为美国第八大城市和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然而在1906年4月18日清晨,强烈的地震将整座城市摇醒,连同随后的风暴性大火,将该城市的大部分化为灰烬和废墟。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促进地震应急工作,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地震应急预案工作起步为分界,选取1976年唐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通过对比两次地震后在应急组织与指挥、灾情信息传送与发布、应急响应与救援3个方面的情况,解释地震应急预案在地震应对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1900年以来全球地震活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全球地震矩的大释放阶段。从60-80年代地震矩释放速率呈下降的趋势。90年代后,地震矩释放速率有所回升。从50-80年代,中国大陆及东半球的地震矩释放速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一次9级左右地震的成丛是20世纪地震活动的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6.
地震流体最新科学进展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壳流体是地球的主要组成物质之一。20世纪80年代,随着前苏联科拉超深钻研究计划的实施和世界上一系列实验与观测结果的发现,科学家认识到地壳中流体存在的普遍性与地壳中流体作用的重要性,提出了21世纪的地球科学,将全力关注地壳流体的研究。面对21世纪的地球科学,我国作为世界上地震流体观测台网布设最广、研  相似文献   

7.
运用灰色理论对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从1971年开始的20世纪第2个地震活跃幕的结束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活跃幕的结束时间大约在2019年,还运用灰色理论对该地震带未来的地震形势进行了预测。所得结果可供华东地区地震大形势分析和地震的中期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8.
由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分析中国大陆1~3年地震大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前分析基础上,对该次地震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趋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次地震是20世纪以来第五活跃幕闭幕阶段的最大地震,据震前3年地震活动类比等推测,未来3年内中国大陆西部仍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东部地区可能发生少量6级地震。  相似文献   

9.
吴戈 《中国地震》2004,20(3):299-305
近年来,由于海洋工程地震和沿海大城市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需要,人们对黄海及其邻区的历史地震活动背景和图像的研究给以很大关注。这个地区是中、韩、朝三国相互临界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地理区域内,历史上中强地震频发,甚至有的历史强震曾经给内陆造成严重的地震灾害。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们着手研究这个地区的历史地震(吴戈等,1995;2001)。本文重点讨论的是该地区历史地震活动情况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是华南的强震区之一,地震活动具有震源浅,震感强,北强南弱和南北周期性地迁移跳动等特点。琼北的地震能量释放较有规律。15—17世纪和18—20世纪能量释放的趋势类似,17世纪初为大释放期,20世纪的能量释放,虽然也有突发的趋势,但与17世纪比较仍相差一个数量级。 近东西向断裂构成了海南岛的构造格架。北西向断裂具有新生性和强烈的活功性。因此,前者可能是海南岛的控震构造,后者可能是发震构造。而产生地震构造的力源主要来自南海海盆的扩张,所有的地震活动特点也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开展人工地震探测研究的进展,以及在研究大地构造、地壳深部结构、地球动力学、深浅构造关系、大震震源区细结构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州地震活动特点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洪声  王世芹 《地震》1995,(2):166-172
本文揭示了西双版纳州东、西两部分地震(以澜沧江为界)的交替活动性、强震的近似原地重复性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而指出本世纪90年代中至21世纪初该州的强震危险区主要在勐海县周围。最后,为实现逐年跟踪逼近预测,又提出了一种根据大气降水对地壳的加卸载动态变化具体化判断发震年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简要回顾了中国学对地震大形势的主要研究结果。指出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外在表现,系统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指出20世纪以来,该区Ms≥6.0地震经历了6个活跃期和6个平静期,与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不同步。2000年6月甘肃景泰5.9级地震和同年9月静海兴海6.6级地震的发生意味着该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地震视应力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48,自引:5,他引:48  
吴忠良  黄静  林碧苍 《地震学报》2002,24(3):293-301
利用1987年1月~1998年12月的NEIC宽频带地震辐射能量目录和哈佛CMT目录,给出了中国大陆地震的视应力分布.由于资料所限,主要结果是针对西部的结果.所得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震的视应力平均为0.8MPa.青藏高原东缘的视应力最高为2.6 MPa,平均水平高于其邻近地区一倍以上.视应力分布与20世纪的累积地震能量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籍中的地震海啸记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锋  刘昌森  章振铨 《中国地震》2005,21(3):437-443
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地震海啸波及10国,造成20余万人死亡和失踪、50万人受伤、100万人流离失所的浩劫,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地震灾害的关注。建立海啸预警系统的呼声也日趋强烈。我国海岸线长达32000km,我国的经济重心又相对集中在沿海地区,产业发达,人烟稠密,人们自然会对海啸表示相当的关注。本文在查阅大量地震史料的基础上,发现我国也有地震海啸发生,但除台湾外,其他地区并不严重,概率较低。为防患于未然,对我国自身的地震预警系统也应适当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6.
1999年9月20日台湾岛集集地震之前,该地区的地震活动率显著减少。从1994年到1999年9月20日的台湾地震目录可以看出,异常从1999年1月开始,持续了约9个月,直到主震发生。本结果表明:该地区2.0级以上地震的平均活动率为每月蝎5个,标准偏差为78。异常期间,该地区的地震活动率减少为平均每月314个,标准偏差在1的范围内。通过z值图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集集地震的震源区周围,在地震活动性明显增大的同时,b值也有持续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朱航 《四川地震》2004,(1):17-21
对20世纪中国大陆巨大地震进行了研究,认为1927年古浪8.0级地震与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构造上,与川滇地区的相对位置上,以及孕育、发展和发生的过程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2个地震对其后川滇地区地震活动形势的影响也具有相似性;这2次地震的发生对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强度有一定的缓解作用;2003年至2005年川滇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为6.0~6.9级。  相似文献   

18.
根据库仑静应力变化的概念,对青藏块体中部地区1997年11月8日玛尼7.9级地震及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应力触发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不同震源机制解计算结果表明,玛尼地震造成了昆仑地震断层面上10^-3MPa量级的库仑应力增量,该变化仅使得昆仑地震的发生提前了最长10年左右,表明当前地壳应变能水平可能并不很低。对照20世纪初以来全球7级以上强震频度和强度演化特征与地球自转变化的关系,认为地球自转幅度衰减、变化频率升高是近期强震活动的重要控制因素。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发生,可能是地球自转持续加速阶段后期,青藏块体内部区域应力场逐渐强化,及玛尼地震应力触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近期国际地震预测预报研究进展的几个侧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吴忠良  蒋长胜 《中国地震》2005,21(1):103-112
本文从国际组织、国际计划、科学出版物、主要代表性人物及其学术观点、实际地震预测与地震前兆检验等方面,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上地震预测预报研究进展的几个侧面,这些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间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从“低谷”走向新的发展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彝良地震前地震预测意见和预测依据,认为:彝良地震前云南最主要的地震活动特征是境内6级以上地震平静时间接近或超过20世纪以来的极限时间,中等地震丛集过程中,缺少6级地震活动;宁蒗地震的窗口意义和前兆异常数量持续增加是判断地震短期危险性的主要依据;4级地震密集活动区为地点判断提供线索。彝良地震与缅甸地震同时孕育的复杂性,增加了地震预测的难度,也丰富了我们对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