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地区(包括香港、九龙和新界)是华南大陆莲花山构造带的南延部分,区内的主要断裂和褶皱以北东走向占优势。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形成了约占面积90%的各类花岗岩和火成岩。新构造运动期间,香港地区表现为间歇性的升降运动,发育有多级侵蚀面。第三系吉澳组地层中,发育有走向分别为82°和310°的共轭断裂,这是香港地区最新的活动断层。香港的地震观测记录始于1921年。现有四个地震台装有短周期地震仪,还有三处设有强震仪。1979年香港地方台网建立以来,只记录到三次有感地震,震级都是1.5级。1918年南澳地震、1962年河源地震和1969年阳江地震在香港的影响烈度分别为六一七度、五度和五度。从现有的资料和研究程度来看,还不能断言香港及其邻区是否属于地震危险区,而从地质构造背景分析,香港地区仍然不能算是地壳活动的相对稳定区,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期间较大幅度的频繁的地壳升降所包含的不稳定因素,值得作为进一步监测地震活动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广东莲花山断裂带在香港地区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莲花山断裂带是我省东部的一条重要断裂带,该断裂带东起福建,蜿延曲折向西延伸直达深圳市,全长数百公里。沿断裂带广泛出露断裂破碎带和动力变质带,这是一条发育历史较长,具有多期活动的断裂带。它到达深圳之后,再往西南如何延伸?在香港地区的表现如何?现代活动程度怎样?这是地质学家所关心的一个问题。 笔者在1982年5月应香港大学邀请,访问了该校,在访问期间,承香港大学D.R、霍克曼博士、严维枢讲师、宾尼公司黎炜先生的协助。曾对莲花山断裂带的香港段作过短期的考察,现将考察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香港地区的断裂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7月、作者等实地考察了香港地区的主要断裂,尤其是莲花山断裂南延部分,即罗湖——屯门断裂.香港地区的构造骨架主要由规模巨大的北东向断裂和断续分布的北西向断裂组成.从1979年11月到1985年6月香港小震活动的空间分布来看,地震与这两组断裂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2001年4月23日至4月27日,以韩黎珍局长为团长,丁原章教授为顾问的广东省地震局访问考察团一行8人,应香港天文台林鸿■台长的邀请访问了香港天文台,并顺访了香港土木工程署、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 在港期间,访问考察团参观了天文台的地震部、气象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的岩石力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香港土木工程署和香港大学等处,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工作情况,韩黎珍局长也介绍了我局的有关情况,并进行了座谈。 访问考察团在《中国地震局与香港天文台地震科技合作安排》的基础上,与香港天文台商谈进一步…  相似文献   

5.
河沥背西北走向的断层最近期的构造活动发生于晚更新世时期,至全新世已经完全停止.晚更新世后期香港地区(如河沥背、黄竹洋、南山和贝澳)滑坡、泥石流和巨型滚石等重力地质事件频繁发生,而且还有原地重复的情况.按照地面地质破坏现象的分布范围、规模和数量等指针综合分析,在晚更新世后期香港地区可能曾经遭受过强烈地震的袭击,其烈度估计可达Ⅸ-Ⅹ度,而且在数万年之内曾经多次发生.1万年以来,构造运动减弱,地震活动降低,地面运动的最大强度相应减小.  相似文献   

6.
岳中琦 《华南地震》2011,31(2):14-20
在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凋查和认识的基础上,研究了与香港地区地震危险性相关的五点认识.香港地区虽然有较大断裂,但是它的断裂处于较为完整的花岗岩和火山岩岩体中,深部不具备产储大型高压人然气囊,因此,它不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充分条件.香港地区的岩石类型、周边和内部海水体、周边岛屿和建筑楼顶水体的均有利于抗震减灾.  相似文献   

7.
香港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香港地区的潜在震源区及有关地震活动性参数作了研究和调整。对不同学者给出的衰减关系作了对比和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近年不同学者在邻近地区的工作成果作了比较,最后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香港地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基岩水平加速度峰值(PGA)界于75gal和115gal之间,九龙场点为927gal,本区各场点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中国地震学会2000年的工作,内容包括中国地震学会2000年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工作和科学普及工作;介绍了中国地震学会2001年来的学术活动计划。  相似文献   

9.
历史地震资料的使用对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影响,在地震构造活动较弱的中强地震活动地区这种影响尤为显著。近年来沿长江各省的核电选址工作,凸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为此,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和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于2004年10月12—1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了“重大工程地震安评工作中的历史地震资料使用问题专题研讨会”,安徽省地震局黄田庚局长、张鹏副局长、中国地震  相似文献   

10.
应泰国气象厅的邀请,固定地震局派遣了由郑斯华、叶洪组成的中国国家地震局专家组,于1994年8月17日至9月4日访问考察了泰国。访问期间,泰国地震专家们向专家组介绍了泰国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工作现状;专家组访问了泰国Chulalongkorn大学的土木工程系,了解了泰国地震工程研究的情况。本文介绍了泰国的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以及泰国的地震工作现状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初步论述了地质线性影象(lineament)的轮廓、定义和识别标志。根据线性影象和断裂的成因、规模以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同时扼要地介绍了香港地区的区域地质线性影象和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12.
1970年以来华东地区地震活动主体区的迁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特征从时序演化和空间分布两方面作了分析,发现该地区地震在时序上存在前后两个演化过程相似的活动时段,并在空间分布上有着较好的分区性,地震活动主体区域存在明显的迁移。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华不地区今后地震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刘正荣 《地震研究》1994,17(3):211-215
本文在研究了中国及东亚地区的地震资料后,指出:东亚地区存在52-53年的地震重复周期,简称东亚地区强震活动的50年周期,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根据全球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的矩震级来看,全球地震活动亦存在54年的周期,从而表明了东亚地震活动与全球地震活动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马集遐 《中国地震》1994,10(3):251-261
本文依据深部地球物理场、区域大地构造、地表活动断裂、地震活动等,划分了中国大陆的地震构造带,同时分析了地震构造带的活动特征和孕震构造条件,在此基础上,具体地把地震构造带的概念应用于地震危险区分析之中,探讨了地震危险区及地震前兆异常与地震构造带的关系,本文提出以地震构造带研究作为地震监测和预报工作的基础,将地震构造带作为系统性的活动构造条件应用于地震危险区划分之中。  相似文献   

15.
北京顺义4.0级地震和震后首都圈地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华平  马丽 《地震》1997,17(4):411-416
1996年12月16日顺义Ms4.0地震,是北京地区近6a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活动此次地震前,首都圈地区地震活动出现了近SN向弱震活动,11月份地震活动是全的月频次最低的月份,这些异常现象之后发生了顺义地震。此次顺义地震属非前生震群活动。这次地震活动是顺义及其附近地区1970年以来地震活动余震最多的一次。这次地震后应注意今后几个月京西北、张家口附近发生Ms5.0左右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2002年12月25日乌恰5.8级地震序列分析及地震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欣  赵乔 《内陆地震》2003,17(4):300-308
通过分析2002年12月25日乌恰5.8级地震后主震附近的地震活动特征,认为该震属孤立型地震。在地震类型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了以下分析工作:①乌恰—喀什区地震活动异常背景分析;②在地震活跃期内新疆境内强震主体活动区域分析;③乌恰—喀什区与阿图什—柯坪区强震活动关联性分析;④区域历史地震类型统计和震源环境分析;⑤乌恰5.8级地震和伽师—巴楚6.8级地震对区域应力场影响分析。综合分析认为,乌恰—喀什地区有明显的地震异常背景,但此次5.8、6.8级地震可能会对乌恰—喀什及周围地区的应力场产生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区域的应变积累,其相邻的阿图什—柯坪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可能会减弱,或延缓乌恰—喀什地区的强震活动。  相似文献   

17.
李纲  刘杰  余素荣 《中国地震》2005,21(1):130-137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2004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表1),最大地震为12月26日印尼苏门达腊岛西北8.7级(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地震。2004年全球地震活动仍维持前几年的活动格局,全球7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印度一澳大利亚板块和日本地区的强震活动显著(图1)。2004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对全天山地区1790年1月至1997年12月的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全天山地震活动即存在约11O年的大震活跃周期和5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幕,也存在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的周期,并且这些周期是随时间变化的。与此同时,新疆南、北天山等地震带1893年以来也普遍存在相对比较稳定的11年和50年左右地震活动周期,只是在不同年份有较大的波动。连续小波变换揭示了新疆地震活动周期的时变性。根据新疆大震活动的11年左右周期可推测2006~2007年左右新疆地区有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大地震,2002~2005年之间地震活动相对偏弱,Ms≥4.7级中强震次数偏少,活动强度为5级和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研究了中国及东亚地区的地震资料后,指出:东亚地区存在52—53年的地震重复周期。简称东亚地区强震活动的50年周期。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根据全球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的矩震级来看,全球地震活动亦存在54年的周期。从而表明了东亚地震活动与全球地震活动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1997年第一季度,全球地震活动水平为等偏低。全球地震较少,强度也较低,亚欧带地震活动相对加强,发生了7次中强以上地震。从1994年6月至今,全球地震活动轮回已持续了3个年头,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38次,开始出现减弱的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