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Bien等人计算星表系统差的方法,计算了GC和SAOC星表相对于FK5星表的系统差。计算结果与GC经FK4得表作中间星表所得的结果作了比较;两比较的结果表明只要有较多的共同星,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将SAOC星表和AGK3,Perth70星表的系统差也进行比较,除近天极附近的区域外,所得结果一般都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本刊载了北天空三个区域(KNO10,NKO27,KNO148)的恒星相对于河外星系的自行(表4)。使用的资料由佘山40厘米赤道仪摄取(见表1)。归算方案见方程(1)。归算中,剔除了大自行的定标星,同时对得系和底片对采用加权法处理。最后结果:在x和y方向,星系平均“自行”的标准差分别为±0″.0017/年和±0″.0015/年;待测星的绝对自行的标准差为±0″.0021/年和±0″.0019/年;AGK3星表星的绝对自行的标准差为±0″.0035/年和±0″.0039/年(见表3)。  相似文献   

3.
根据Bien等人提出的方法计算了(FK5-Perth70)的星表系统差,结果表明:(1)Perth70星表相对于FK5的赤经系统变化,与FK4相比,比较平稳而且波动也较小,系统差在南天的高赤纬区较为明显。(2)在赤纬系统中Perth70星表和FK4有相似的波动。(3)Perth70星表几乎没有星等差存在。因此,Perth70星表可以认为是一个精度很高的南天星表。  相似文献   

4.
1980-1981年期间,上海天台Ⅱ型光电等高仪和丹容等高仪(OPL No.14)共观测了15颗射电星。在FK5星表系统中得到了这些射电星的位置,并由这些观测位置与它们在其他星表例如G C,CAMC和W5/50中的相应位置进行比较,求得了这些射电星的自行。把我们求得的这些射电星的自行和PPM及CAMC星表中的相应自行作了比较,相互符合很一致。  相似文献   

5.
李正兴 《天文学报》1998,39(1):40-51
本文介绍GC星表相对于FKS星表的系统差及其计算方法,对星表系统差中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FK5系统内建立一个新的暗星系统(RFK5ex).(2)GC星表中的暗星相对于RFK5ex的系统差.(3)GC星表中的亮星相对于FK5bas的系统差.(4)GC星表中的暗星系统与亮星系统的差别,以及GC星表系统差改正中的一些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射电星自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佘山40厘米天体照相仪的观测,求得射电星(UV PSC,RU CNC,AD LEO,CYG x-1,RT LAC和DM+542486)在AGK3系统中的自行。并和其他观测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一种简单的掩星观测用的光电光度计.并对几个设计问题作了讨论,包括可测星等,信噪比与累积时间的关系,背景亮度的影响及对系统频带宽度的要求.该仪器已在1979年10月28日小行星(65)Cybele 掩恒星 AGK3 19°0599事件中试用,得到成功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蒋世仰 《天文学进展》2002,20(3):245-255
δScuti型变星是赫罗图上A3-F5区间的主序及其以上的一种周期短于0.3d的单周期或多周期小变幅脉动变星,与它们相关的变星有矮造父变星,γDol变星,蓝离散星,金属线星,A型特殊星,λBoo变星的δDel变星,有些赫比格Ae/Be星也存在类似的脉动,对自1964年起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给出了1995年后新发现的相关变星数和最可靠的周期变化表,提出应当用双星轨道光时效应来解释实测得到的变星周期变化中的幅度很大的成分,统计表明自转越快变幅越小,因此年轻星团中不可能存在大变幅变星,变幅随周期的分布有3个极大值,最大变由是周期0.17d处的1.0mag,恒星系统内变星的平均周期越短系统的年龄越大,金属丰度也越低。  相似文献   

9.
1962—1988年我国综合世界时的均匀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德春  金文敬 《天文学报》1993,34(4):397-404
本文讨论并给出1962-1988年期间我国综合世界时均匀化所要加的修正,其中光行差常数变化对我国综合世界时的影响主要是幅度约1.7毫秒的常数项和平均振幅为1.7毫秒的周年项;章动模型变化影响的周年振幅在0.5-1.5毫秒之间,受章动长周期项制约。比较表明,由于FK5-FK4星表系统差影响中的常数项,使均匀化以后的我国综合世界时对于国际时间局B87C02序列的年平均偏离较之均匀化以前的相应结果略有增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苏联测地星表(CGS)进行了较全面的统计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统计了CGS星表的内部精度,并分析了该星表的误差分布特性.主要结果列于表3和表4.2.利用1098颗CGS和FK4_(sup)的公共星,计算了CGS与FK5星表的系统差.CGS星表相对于FK5星表的系统改正,分别列在表7-9中.3.CGS星表中恒星位置和自行参数误差较大(相对于KF5星表)的一些星,分别列于表10.1、表10.2和表11.对这些大的误差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在这基础上我们指出了在使用CGS星表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给出了对行星状星云NGC2346核星AGK3—0°695从1981年到1987年这段期间内所做的照相观测结果。从中我们看到该天体自1981年底开始出现的大变幅食光变现象持续数年之后,从1986年开始其光变幅度迅速减小,由85年的Δm~4~m减小到86年的Δm~1~m.1。而且到1987年其光变曲线仅存Δm~0~m.4的不规则亮度起伏,已无明显的周期性光变现象,文中对此现象做了初步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IRAF软件中DAOPHOT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检验威海天文台1 m望远镜的测光精度,2009年10月7日晚用该望远镜观测了M39星团,并对观测数据进行测光归算。由于M39星团中个别星较密集,使用IRAF中的DAOPHOT包进行星像测光。详细介绍了IRAF软件中的DAOPHOT包及其使用。数据归算结果表明,在UCAC3星表中匹配到的星,稀疏区域亮星的星等内部精度达到0.003mag,较密集区域的暗星内部精度约为0.012 8 mag。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发展了一套计算机自动证认,交叉比对的技术,应用于198年9月至12月间北京天文台60/90cm施密特望远镜的CCD测光资料及GSC星表,由二个系统的V星等资料,在6个平方度内找到5颗变星;利用二个系统B颜色带宽的不同,进行发射线星系统巡天,在3个平方度内找到15个致密核发射线星秒并讨论了本方法用光变天体,色指数反常天体,位置移动天体,发射线天体巡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了APPLE-Ⅱ微机控制光电等高仪观测的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导星、定位、跟踪与换星。在控制系统中应用了高精度的圆感应同步测角器和简单的恒星时钟卡。该系统的望远镜定位精度达±3″,跟踪精度达±5″。该套设备现在已投入正常使用,对改善观测条件和提高观测质量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探测能够获取系外行星更全面的物理信息,是未来搜寻系外生命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近期地基望远镜高对比度成像观测数据,对新发现的多星候选体进行系统展示.前期,结合地基系外行星高对比度成像设备观测能力,从已发表文献整理的Gaia星表恒星数据中筛选,得到约1000个观测目标.这些目标分布于不同的年轻星团中.近期,使用Palomar天文台Hale望远镜对上述观测目标中的42个目标在K波段开展了高对比度成像观测.这些目标恒星在可见光波段为7.5-14.2019年经过两轮观测,发现了6个多星系统候选体,这些目标在Gaia Data Release 2星表和Gaia early Data Release 3星表中难以确认是单星还是多星系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国际上最新公布的OPAL不透明度表及相应的化学丰度,计算了三颗不同初始质量的星族互恒星的非守恒演化模型,并和过去长期采用的LAOL不透明度的结果进行详细比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恒星HR图中的演化轨迹光度降低,主序位置明显向红方向移动;(2)恒星中心H,He燃烧寿命大大延长了;(3)小质量星氢燃烧核和对流核都变小,大、中质量星的中心对流核和燃烧核都有所增大;(4)恒星中心温度-密度关系基本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7.
δScuti型变星是赫罗图上A3~F5区间的主序及其以上的一种周期短于0.3 d的单周期或多周期小变幅脉动变星.与它们相关的变星有矮造父变星、γ Dol变星、蓝离散星、金属线星、A型特殊星、λBoo变星和δDel变星.有些赫比格Ae/Be星也存在类似的脉动.对自1964年起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给出了1995年后新发现的相关变星数和最可靠的周期变化表,提出应当用双星轨道光时效应来解释实测得到的变星周期变化中的幅度很大的成分.统计表明自转越快变幅越小,因此年轻星团中不可能存在大变幅变星.变幅随周期的分布有3个极大值,最大变幅是周期0.17d处的1.0 mag.恒星系统内变星的平均周期越短系统的年龄越大,金属丰度也越低.  相似文献   

18.
利用北京天文台具有CCD终端的60cm光学望远镜观测射电源的光学对应体,得到了01716+714和0839+187精确的光位置。参考星表采用拉帕玛的18cm全自动子午环观测资料编制的CAMC星表,该星表是FK5星表系统。  相似文献   

19.
FK5星表系统差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J2000.9年的FK5和依巴谷结果的位置和自行,表明了FK5星表有较大的系统差。另外,我们亦将在FK5系统中的运动中和上海天文光电等高星表和依巴谷测作了比较,同样反出类似的FT5星表系统差。  相似文献   

20.
陈培生 《天文学报》1995,36(4):394-399
本文利用红外天文卫星点源表及哈勃望远镜导星星表对1990年新发表的75个S星进行了IRAS红外源及GSC光学对应体的证认,给出41个S星有IRAS对应体,12个S星有GSC光学对应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