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宝玲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8,30(4):292-296
通过对东濮凹陷古近纪的沉降史分析,揭示了该区古近纪断裂活动的幕式特征:探讨了断裂活动的幕式特征对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控制作用,并指出:①古近纪的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五幕式特征,即初始活动期(Es2)、快速活动期(Es,34)、衰减期(Es33)、再活化期(Es32-Es2'2)及收缩期(Es,2'1-Ed);②断裂活动的幕式特征直接控制着盆地古近系的三级层序界面和沉积演化特征;③断裂活动的五幕式特征直接控制着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相应形成初始断陷期(Ek~Es,4)、快速断陷期(Es,3'4)、衰减期(Es,3'3)、再活化期(Es,32-Es,2'2)和收缩期(Es,21~Ed). 相似文献
2.
惠州运动是最近确定的发生于珠江口盆地早、晚文昌过渡期的构造运动,以珠一坳陷对其响应最为典型。然而,这一运动是否波及珠江口盆地其他坳陷,以及它们的响应特征如何并不清楚。本文以珠三坳陷阳江东凹断裂体系为突破口,首先对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然后从断裂体系的优势方位、组合样式、活动和迁移规律等角度对珠江口盆地对惠州运动的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阳江东凹古近系主要发育NE-NEE和E-W-NWW两组不同级别的断裂,这些断裂的发育演化主要受先存构造和区域构造运动两种因素控制。其中,先存构造主要影响主断裂带的优势发育部位、排列方式和整体走向等要素,可为这些断裂沿线后期构造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而区域构造运动则导致该区优势断裂体系发生转换。对于阳江东凹而言,正是阳江—一统断裂前新生界左阶分支的左旋复活,才导致惠州运动后其内部形成了一系列小型走滑拉分盆地;虽然阳江东凹古近系断裂体系仍保留其前新生代先存构造的基本特征,如方位和组合样式等,但与珠一坳陷一致,惠州运动前后,其优势断裂体系也由早文昌沉积期的NE-NEE向张性断裂向晚文昌沉积期的近E-W-NWW向张扭性断裂转换,断裂活动强度也由南往北、由西向东发生了迁移和转换。珠江口盆地古近系断裂体系对惠州运动的统一响应说明惠州运动为南海北部影响广泛的构造运动,珠江口盆地不同坳陷对惠州运动的响应特征研究可为其内部各坳陷孤立发育的文昌组的跨盆对比提供构造依据,同时对于破解阳江东凹油气勘探困局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处于太平洋构造域与新特提斯构造域交汇处,地球动力学背景、构造演化历史复杂,对于盆地物源特征和物源区古气候演化方面研究比较薄弱。选取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A钻井岩心中的珠海组-韩江组砂泥岩样品,对其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样品呈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平坦的配分模式,有明显的负Eu异常特征,与花岗岩相似;Al_2O_3/TiO_2、F1-F2、La/Th-Hf和Co/Th-La/Sc判别图解表明源岩以长英质为主,并有镁铁质岩石的混入;Al_2O_3/TiO_2、Cr/Zr和Th/Sc值也体现出长英质成分为主的物源特征;(Fe_2O_3+MgO)-TiO_2、Th-Co-Zr/10和Th-Sc-Zr/10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大部分样品落在大陆岛弧和主动大陆边缘区域,综合研究表明源区岩石特征与中国东南沿海大面积发育的岩浆岩极为相似。化学蚀变指数(CIA)、化学风化指数(CIW)、斜长石蚀变指数(PIA)等指标以及Mg/Ca值,指示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物源区经历了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对应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环境,且从早到晚气温降低、降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5.
6.
7.
对东濮凹陷的盆地结构、构造样式等进行了解析,认为东濮凹陷古近纪盆地具有多断、多凸、多洼的结构特征,多凸多洼的盆地结构控洼控烃,形成多凸多洼多成藏运聚单元。始新统沙河街组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沉积期为初—强断陷期,单断广盆过渡为强断深盆,湿润气候、湖盆广、水体深,为强还原环境,烃源岩品质优;沙三段中亚段—上亚段沉积期为多断断陷期,湖盆变缓、分割性强、水体中等,烃源岩在各自小洼中心处富集、品质一般;沙二段沉积期为弱断陷期,多洼格局持续、成烃单元独立成藏开始期,干旱气候、漫湖—浅水小湖型、水体浅,烃源岩不发育,盆地东部洼陷带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地层埋深较大区域进入生烃门限,烃源岩快速成熟。东营运动时期油藏主要以调节作用为主,早期生成的油气被小断裂改造,形成诸多小断块油气藏,是东濮凹陷主要成藏期。明化镇组沉积晚期—现今,断裂活动减弱,洼陷带地层厚度补偿后继续生烃,油气主要在低部位成藏。 相似文献
8.
9.
东濮凹陷东部陡坡带北部边界发育3种样式的控凹断裂:单断板状边界断裂、犁状边界断裂和同向断阶边界断裂.3种断裂边界分别控制着不同的砂体分布及层序地层模式,陡坡带板状断裂边界控制着扇体充填模式;犁状断裂边界控制沉积中心(或生油洼陷)的分布发育和演化,湖侵体系域发育,以湖底扇砂体为主;同向断阶的分布则控制着较大规模的低水位扇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塘古巴斯坳陷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区,初步研究显示玛东构造带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但是构造研究相对薄弱,制约了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本文利用最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塘古巴斯坳陷玛东构造带断裂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断裂差异演化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玛东构造带纵向上以中寒武统阿瓦塔格组膏盐岩为界,形成盐下基底卷入逆冲断裂和盐上盖层滑脱逆冲断裂两套变形系统;横向上从南向北,划分为3个构造段,且断裂组合样式逐渐复杂。构造带南段、中段和北段断裂主要活动期分别为志留纪–泥盆纪、中奥陶世末–二叠纪以及晚奥陶世中期–泥盆纪,断裂活动具有中段早、两端晚以及中间延续时间长、两端延续时间短的特征。不同构造段地层缩短量和缩短率反映,构造带北段在志留纪–泥盆纪缩短作用最强,构造带中段和南段则在晚奥陶世缩短作用最强,断裂活动性整体具有由北东往南西减弱的规律。玛东构造带差异构造变形受多重因素控制,包括:基底断裂的控制作用、古隆起的隆升阻挡作用、构造应力场的叠加作用、盐岩层系的调节作用和区域构造的反转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平衡剖面技术作为现代构造地质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在构造地质、石油地质与勘探以及盆地模拟方面应用广泛。该文在介绍平衡剖面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平衡剖面原理对临南洼陷研究区内的5条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剖面的恢复以及伸展参数的计算,对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史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临南洼陷古近纪构造活动强烈,构造活动由早到晚基本具有由强减弱的趋势,孔店组沉积时期盆地的构造沉降和伸展活动最强,沙河街组一段到东营组沉积时期盆地的伸展活动趋于微弱,到新近纪盆地的伸展活动基本停止。 相似文献
12.
热液脉状矿床主要受断裂控制,控制矿脉就位的含矿(赋矿)构造绝大多数是规模比较小的次级断裂或裂隙,而主干断裂普遍被认为是导矿构造或配(运)矿构造,但往往不含矿,甚至没有一点与矿化有关的蚀变痕迹、或成矿流体经过的痕迹。从岩石力学破裂准则看,是最先形成有微孔隙或缺陷存在的微破裂,微破裂逐渐扩展形成小断裂,最后贯通形成主断裂;相关模拟实验也证实存在基底断裂的情况下,盖层破裂的发育过程是最先出现R裂隙、其次是P裂隙、再是D裂隙,最后贯通成具辫状结构的主断裂带。邹家山铀矿床含矿构造是在"X"剪节理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经持续(递进)变形而形成的"弧形断层面夹透镜状岩块"组合,控制矿带或矿体群的构造是北东东走向、倾向北北西中偏缓倾角、具有左行正断的隐性断裂带。含矿裂隙经历初成、成型和成矿三个阶段演化,成矿后经历邹家山-石洞主断裂贯通和隆升剥露两个阶段演化,最终形成目前的保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14.
由于蕴含着潜在的油气勘探和资源储藏信息,岩床复合体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研究。本文基于南海北部三维地震资料以及南极罗斯海地区二维多道地震资料,对岩床复合体的形态特征及分布进行分析,对两个地区岩床复合体的形成时间进行判断,阐述岩床复合体的侵位机制。研究发现,岩床复合体代表性产状除了菱形、碟形及复合型外,还存在沿着层位平行侵入的板状,推测它可能是夭折了的岩床侵入体,以及由几个小型岩床堆叠而成的透镜状岩床复合体。分布上,南海北部岩床主要发育于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三维工区西部,东部只零星可见;南极西罗斯海岩床主要发育于西北角的阿黛尔盆地内。根据岩床上覆的强制褶皱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推测南海北部岩床复合体的形成时间为早中新世(15.5 Ma),海底扩张结束之时。残余岩浆将盆地内裂谷时期形成的断层作为岩浆运移的通道,并最终在断层终点处即下中新统近海相砂泥岩地层中实现侵位。南极西罗斯海岩床复合体的形成时间则非常晚,不早于5.5 Ma。该区这期岩浆活动可能与构造作用无关,而是受到冰川消融的影响。研究发现岩床复合体内部的岩床个体互相供给,即深部的大岩床为上覆浅层的小岩床提供岩浆供给,并且互相组合,形成大的岩床复合体。然而,每个岩床复合体则可能由不同的岩浆供给发育而成。 相似文献
16.
青东凹陷东边界为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海域内西支断裂所在,平面上由4条北北东向断裂呈左阶雁列式排列,剖面上以上盘下降为主,局部具有张扭性和压扭性花状构造现象。青东凹陷东界上的郯庐断裂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右行平移正断层活动、古近纪末盆地挤压反转中的逆右行平移、新近纪的弱拉张活动和第四纪以来的逆右行平移4个演化阶段。古近纪断陷期,先存的郯庐断裂带由于具有较低的强度,在南北向伸展应力场作用下复活并表现为具有右行平移分量的斜向拉张活动,在浅部新生4条左阶雁列式断层,并与盆地内北西向基底断裂系统和东西向新生正断层共同控制了古近系的沉积格局。古近纪末发生了盆地反转,结束了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在北东东-南西西向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郯庐断裂表现为逆右行平移活动。新近纪坳陷阶段,盆地内构造活动较弱,主要受控于岩石圈热沉降作用,但郯庐断裂仍具有较弱的伸展活动。第四纪以来,郯庐断裂再次转变为逆右行平移活动。 相似文献
17.
18.
前陆盆地挠曲沉降正演模型的设计与实现——以库车古近纪陆内前陆坳陷沉降分析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二维薄板弹性挠曲模型为基础,对模型进行简化和参数优化选取,并在VC++6.0环境下采用Windows视窗设计,实现了前陆盆地挠曲沉降的正演模拟系统.应用这一系统模拟分析了库车古近纪-新近纪前陆盆地的挠曲沉降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库车古近纪-新近纪前陆盆地的沉降曲线总体呈上凸型,具有典型前陆盆地沉降的特点,根据沉降速率变化可以把整个沉降过程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对应盆地的四个构造层序发育阶段,每一阶段呈不同的沉降特征,相邻两阶段之间存在一盆地回弹隆升、逆冲构造活动终止期,盆地遭受广泛剥蚀形成两个构造层序之间的不整合界面.正演模拟通过将沉降过程时间离散,精细设定不同时间段的构造负载,能够精细恢复前陆盆地的沉降过程和演化. 相似文献
19.
板内小位移走滑断裂在全球广泛发育,对沉积盆地油气运聚成藏和差异富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在对我国中西部三大含油气盆地内部小位移走滑断裂几何学特征对比分析基础上,揭示了塔里木、四川及鄂尔多斯盆地小位移走滑断裂平剖面特征和走滑构造样式的共性及差异性,进而结合区域动力背景分析了上述三大叠合盆地内部小位移走滑断裂的成因演化.研究表明:(1)我国中西部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小位移走滑断裂十分发育,塔里木盆地主要发育于盆地中北部地区及巴楚隆起、四川盆地主要发育于盆地腹部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发育于南部地区和北部杭锦旗地区;(2)三大盆地走滑断裂线形特征明显,但平面展布具有很大差异,塔里木盆地中北部可划分出5个特征迥异的走滑断裂发育区、四川盆地腹部走滑断裂呈不规则网状、鄂尔多斯盆地泾河地区走滑断裂主要呈北东东向、局部呈北西向.(3)三大盆地走滑断裂剖面均呈高陡产状,均发育纯走滑、张扭、压扭及叠加/反转等走滑构造,其中塔里木盆地花状和直立状走滑断裂均比较普遍;四川盆地腹部走滑断裂多为直立状,花状相对偏少;鄂尔多斯盆地泾河地区走滑断裂多呈复合花状或“花上花”特征且走滑反转特征典型.(4)塔里木、四川及鄂...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部NWW向活动断裂带构造特征: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东部新构造期活动强烈,前人对该时期NE向构造已有很多研究,但NWW向构造研究程度较低.本文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地震活动性四个方面对中国东部的NWW向活动断裂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的NWW向活动断裂带具有左行走滑的运动性质,并控制了第四纪盆地左阶雁列的展布样式;NWW向活动断裂带是孕震断裂,诱发了多次地震活动.在动力学上,这些断裂带是扳缘的不同段落变形在板内不同块体间响应调节的产物,且在周边板块的联合作用下,华北和华南南部NWW向断裂可能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占主导,而东北和华南东部NWW向断裂可能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占主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