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6年,对于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设计集团”)总工程师王小毛而言,意义非凡。这一年,他被授予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王小毛获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殊荣实至名归,从其过往的履历中可见一斑。1985年,刚刚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水工建筑专业毕业的王小毛,便来到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自此开始了他的“水利”人生。  相似文献   

2.
冬去春来,新的一年已展现在世人面前。新年伊始,在“地质人生”栏目里发表《九十春秋馨香满园》一文。该文以丰富、翔实的史实和朴实无华的文字,生动地展现了韩德馨院士的光彩人生,以及他从事科研与教育66年的辉煌业绩,以飨读者。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衷心期待广大读者对“地质人生”栏目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厚爱,同时多为该栏目撰写或推荐相关的精彩华章。我们热诚欢迎大家给“地质人生”栏目赐稿。  相似文献   

3.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个刚满25岁的学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园发起和组织的。他在今天被誉为“地球日之父”。但实际上,“地球日”最早的发起人并不是他,而是美国—位政界名人盖洛·尼尔森。  相似文献   

4.
26岁,是秦庆祚测绘生涯的一个里程碑,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会把他当做“新兵蛋子”。完成这样一个旅程,他仅用了短短的4年半时间。  相似文献   

5.
《探矿工程》2007,34(12):1-3
60年前,一位风华正茂的北平青年,怀着献身祖国找矿事业的崇高理想,“重走张骞路,直奔玉门关”,来到了玉门油矿,开始了他后来为之奋斗一生的探矿工程事业,他就是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新中国地质部门探矿工程奠基人刘广志先生。“时光易逝,似水流年”,今年是刘广志院士从事探矿工程工作60周年。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年近85岁高龄的刘院士,现将采访的内容摘要刊登,以示纪念和庆祝。[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他虽年轻,只有30多岁,但名气不小,在西华县国土资源局同志们都亲切地称他“王队”,他在工作中敢唱“黑脸”,凭着一股大公无私、“六亲不认”的精神,用辛勤的汗水,开创了西华国土监察的新局面,尤其在全县集中整治黏土砖瓦窑行动中,他冲锋陷阵,无私无畏,受到了好评。他任监察大队队长三年来,监察大队连续被市、县评为“先进单位”、“青年文明号”,他本人也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7.
1952年的秋天,年仅35岁的董申保已经是北京大学的副教授,他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毅然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北京大学来到长春,参加东北(长春)地质学院的建设工作。在这里一干就是32年,在这里他奉献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相似文献   

8.
孙大中同志逝世以后,他的身影常在我脑海中浮现。有时在梦中相见,他还是那样采奕奕,英姿勃勃。醒来方想起我们已经隔世,不禁悲从中来,怅然若失我和大中在1963年相识,但真正了解他、认识他却是从1972年始。在“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和我一样历经磨难。那年,我们得以“准阶级敌人”的身份被“宽大”、“用一技之长”,参加了中条山铜矿地质研究工作。他在50年代我在60年代都曾到这里工作过。此时在一种特殊的气氛中,以一种特殊的身份来旧地共事,别有一种心态。我俩不仅在许多地质问题上有共同的兴趣,在心倩上也是相通的。“四…  相似文献   

9.
后记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一流人物的道德品质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 ,也许要比纯智力成就的意义更为重要。”这是爱因斯坦这位第一流人物在纪念另一位第一流人物玛丽·居里夫人时所表达的看法。他对一个科学家的“人生价值”观。人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 ,就是因为人能认识和创造“人生价值”。人的生命虽然有限 ,但他的成就不受环境的束缚 ,不因时间而被遗忘。我们学习前辈科学家的人生价值观的意义在于 :它是一种不自觉地启动人们超越和创新 ,创造“奇迹”的巨大的潜力。可能爱因斯坦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本期对裴文中和李连捷两位院士为我国第四纪科学发展所…  相似文献   

10.
《湖南地质》2010,(2):96-96
2010的1月,经济学家吴敬琏迎来八十岁的寿诞。对于这位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来说,这八十年是一个与自己的国家图强求富、蹒跚前行的八十年。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吴敬琏之重要性在于,他几乎参与了建同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吴敬琏对这个转型国家的贡献,除了改革思路上的创新外,还在于他那份独立思考、直言不讳的知识分子风骨。书中,吴敬琏娓娓道来,吴晓波奋笔记述,历史如跛足的行者,不动声色地姗姗走近,又姗姗走远,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在回忆者与记录者之间穿梭,如画卷展开。  相似文献   

11.
《水文》1964,(3)
“人,只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哪怕他只有很微薄的能力,也可引以为光荣。”“人生,不仅仅是在于活着的本身,更主要的是在于活着的意义。”翻开朱元亮那五本厚厚的、三十多万字的毛主席著作学习笔記和日記,可以看到許多类似这样的警句。  相似文献   

12.
正岁月,从1926年走到2016年还不足百年,很短,时间的长河在向前延伸着;人生,从1岁走到90岁尚不满百岁,不长,生命的历程在向前行进着。在冯增昭教授九十华诞到来之际,我们在追寻他脚步的同时,也在追寻着他的梦想,追寻着他的高度,仰望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仍在为梦想而奋斗的辉煌历程。志在清华学地质,负笈征程终始一冯增昭先生是抗战胜利后才有机会走进大学校门的。中学地理老师"走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教导对他影响很大。他十分景仰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等,并立志要像他们那样探  相似文献   

13.
丁文江先生是我国地质特别煤炭地质事业创建者之一。他仅用49个春秋的人生岁月,开创出了中国地质界的"七个第一",成为一代地质宗师。如今,他虽已故去74载,可他的人生业绩和品格依然光彩照人,令一代代地质人特别是煤地质人永远铭记、怀念。现将该文刊登在本期杂志"地质人生"栏目中,以飨读者,但愿抽暇一阅。  相似文献   

14.
《河南地质》2011,(4):5-5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刚满25岁的学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园发起和组织的。他在今天被誉为“地球日之父”。  相似文献   

15.
从本期起本刊将设立《科学人生》栏目,不定期刊出不同阶段地球科学工作者的人生经历,体会,以及学科史中的科学家故事等,以与广大会员分享在科学征程上的艰辛和取得发现的欣喜。本期首发的是由我国著名资深矿物学家叶大年先生撰写的"我的科学生涯(一)"。叶大年先生历任全国政协常委,我会副理事长,侯德封奖评委等职,他还最早与欧阳自远先生一起提议创立侯德封奖(本刊将另文刊发相关史实)。多年来,他为我国地球科学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的发展壮大、为青年地学人才的培养作出了杰出贡献。1991年,年仅52岁的他,以开拓结构光性矿物学新领域等优异科学成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后他一直在矿物学及地球科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我的科学生涯"一文生动反映了从一个被取消资格的高考生到院士的人生历程,无疑它将激励广大年轻学子和青年地学工作者在前进道路上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献身精神和勇于攀登的无畏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6.
程龙 《河南地质》2013,(12):39-39
无论你是到孟州市国土资源局咨询,还是来办理业务,只要你踏进局办公室的大门,你就会看到一位40多岁、热情大方、声音洪亮、谈吐幽默且很具亲和力的“资深帅哥”——他就是孟州市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刘俭。  相似文献   

17.
地界地球日     
《河南地质》2008,(4):5-5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中国2008年确定的主题是“认识地球,和谐发展”。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刚满25岁的学生——丹尼新·海斯在校园发起和组织的,他在今天被誉为“地球日之父”。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见到长沙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肖顺良,是在长沙市门户网站“星辰在线”上,网上的他神定气闲,完全是一种底气十足的新闻发言人形象。肖顺良原来是一名部队副团职干部,1988年底,转业到长沙市国土资源局,20年来.他先后担任过办公室副主任、土地有偿使用办公室主任、副局长、党委副书记兼副局长。  相似文献   

19.
他人到中年却朝气不减,干起活来有一股“拼命三郎”的冲劲,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怕这怕那,别当所长!”他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20年来,先后多次获得市、县“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就是舞阳县侯集国土资源所所长王明甫。  相似文献   

20.
人往往都是十分恋旧的。所谓敝帚自珍,就是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非常珍惜。凡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的东西,哪怕一双旧袜子,一把旧椅子,一床旧棉被,都舍不得扔掉。人生一辈子,让人留恋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但是,什么都留作“纪念”,成天沉浸在往日的梦幻中孤芳自赏、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