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研究分析了静海地磁台2002~2006年观测资料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与邻区ML 4.0以上地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适用于静海地磁台的地震分析预报异常形态特征和阈值判据.  相似文献   

2.
高邮地磁台加卸载响应比与江苏及邻近地区的地震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分析了高邮地磁台1980-2001年观测资料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与江苏及邻近地区ML5.0以上地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适用于高邮地磁台的地震分析预报参数。并对其内检预报效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詹志佳 《地震研究》1990,13(4):418-434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强烈的唐山地震(M=7.8)。唐山地震前后积累了大量的地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震之前存在地磁场长期、短期与短周期变化的异常。这意味着强烈地震可能伴随相当丰富的震磁信息,地磁方法在中期、短期地震预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为探索震磁前兆,我们做了几个构造磁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地磁变化与密云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系数为-(0.28±0.22)nT/m;对于地下核试验,爆炸前后的地磁变化约为1—2nT,在爆炸时刻约为2—3nT。根据实验结果,震磁前兆信息是可以观测到的。 利用我国所观测到的震磁现象资料,综合分析了地磁前兆时间、异常幅度、震中距与地震震级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有助于地磁方法预报地震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使用肇庆地磁台2003~2005年的高精度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采用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加卸载响应比等方法,系统地分析研究了肇庆地磁台周边地区在此期间的震磁异常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2004年9月17日阳江M_L 5.2级地震前,肇庆地磁台的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A、B,加卸载响应比P(Z)均有比较明显的前兆异常。该异常具有中期异常特征,而对临震异常特征识别则不好区分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鄂西三峡地区航磁异常特征及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得出该区中强地震(Ms>4.7)和台网观测3级以上地震活动与航磁异常的对应关系,并指出了该区未来地震活动应注意地段,这可作为划分潜在震源区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闽赣交界地区流动地磁变化特征与地震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90年以来闽赣交界地区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分析研究1990年以来发生的地震与地磁异常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闽赣交界地区流动地磁变化与该地区的地震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震前一年内出现异常,表现出地磁场变化的群体性和同向性的特征,震级越大,震磁异常关系越显著。  相似文献   

7.
童迎世  童琼 《高原地震》2012,24(1):1-10
通过资料收集和整理,对湖南深部地球物理场布格重力异常、航磁异常、莫霍面、地热场和地壳结构反映出来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同时对湖南历史地震(Ms≥434级)和近代地震(ML≥3.0级)与这些深部地球物理场特征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湖南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与深部地球物理场特征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旨地探索研究地震预报而开展的北京地区地磁观测,在震磁前兆研究与地震预测试验方面都获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分析了1990-1995年北京及其西部地区的地磁观测资料,研究了地磁异常信息,预测了地震活动趋势,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监测与研究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利用蒙城地震台近20年的地磁Z分量观测资料,对磁静日幅度、磁扰日幅度和磁静日低点时间的年变化与长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Z分量日变化特征明显。由此总结出Z分量变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对识别地磁场异常变化或干扰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1:20万高精度航磁资料,通过向上延拓、求取剩余异常等手段,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航磁异常与盆地岩性体的对应关系.通过盆地基底断裂的识别,认为盆地二叠纪火成岩岩体的发育与基底断裂密切相关,在航磁异常图上表现为基底断裂附近的串珠状、似圆锥型航磁异常;结合盆地地震及钻井资料,将塔里木盆地二叠纪火成岩分为北部中酸性侵入岩、中西部基性火山岩、南部中酸性火山岩及东北部中酸性火山岩四个区带,火成岩的形成受控于板块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特殊地震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了中国东部湖南、湖北、广东等省的水库地震和矿山地震特征,并根据区域地震地质、深部构造等资料,初步确立了特殊地震带──诱发地震活动带。结果认为鄂湘粤地区之所以形成特殊地震带,是与现代活动的秭归-常德-河源深断裂带有关。  相似文献   

12.
Li Ying 《中国地震研究》2007,21(4):379-387
Based on basic data used in compiling the Zonation Map of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in China, recent research on seismic safety assessment for engineering sites in central-southern Hunan Province, the new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s of moderate earthquakes and the background seismicity data obtained by modern instrumental earthquake records since 1970, a new result of seismic zonation of central-southern Hunan Province is provid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rea with PGA=0.05g has obviously increased in the new map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one and is relatively consistent with the seismic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ate earthquakes that took place in the central-southern part of Hunan in recent years. This result will benefit the research and compilation of a new-generation seismic zonation map of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and the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in the moderate earthquake active region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 of China.  相似文献   

13.
肖和平 《华南地震》1991,11(1):62-64
本文根据湖南省城步、邵东三次民间流传的历史地震现场调查和地震地质条件等资资,研究了这些地震参数和发震成因,认为这些地震是构造地震。  相似文献   

14.
于萍 《华南地震》2011,31(1):116-125
利用湖南省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资料,研究了1970年以来湖南地区五次ML≥4.0级地震的地震视应变场的分布和时空演化特征.ML≥4.0以下的地震视应变与震级相关性较小,ML≥4.0以上地震的视应变值随震级增加呈非线形快速增大,说明:湖南地区地震视应变的时空演变与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根据湖南省地下热泉的分布情况,对其形成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了地下热泉形成条件与地震的关系,提出了充分利用地下热泉的综合观测,为湖南的地震活动提供前兆信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湖南中强地震活动地区Ⅱ类场地放大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大量实际钻孔和土工实验资料,建立了实际工程场地模型,在50年超越概率为63%、10%、2%共3种地震动输入下,采用SHAKE91和ELSSRA两种等效线性化方法,研究了湖南省Ⅱ类场地土层的放大效应.计算结果表明:湖南省50年超越概率10%的场地效应放大因子为1.30,若使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认定的1.25系数,将低估湖南中强地震活动地区的场地放大效应.湖南省50年超越概率63%、10%、2%这3个设定水准的场地效应放大因子满足1.10:1.00:0.95的关系.这些结果有益于为湖南省提供更为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地震波形及频谱特征与震源机制解结果,对湖南涟源ML 3.8事件类型进行分析判断,结果显示:本次事件波形与天然地震特征相似;频带分布较宽,集中在0—10 Hz,具有天然地震的频谱特征;主破裂面走向与地震烈度等震线长轴方向及附近断裂走向大体一致。此次事件处于华南地区新增粤闽赣湘NW向地震条带内边缘,故判定为天然地震。事件类型的正确判定,对湖南乃至华南地区的地震研究及地震活动趋势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631年湖南省常德地震的再考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631年(明崇祯4年)在常德附近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前人对该地震作过探讨研究,曾给出了4个等震线图和震中定位。文中在重新查阅历史记载资料的基础上,重新绘制了该地震的等震线,其极震区的烈度为Ⅸ度,相对应的震级为级。以该地震内圈等震线的几何中心为震中,根据梅世蓉-萨瓦连斯基有关震中烈度、震级和震源深度之间的统计关系,以及谢毓寿的统计结果,得到的震源深度为15~18km。最后文中还讨论了历史资料考证、判别的问题和不同地基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肖和平 《华南地震》1992,12(3):52-56
本文阐述了湖南隆回4.0级地震地震特征,给出其震源机制解、震害及烈度分布。分析了发震构造,认为该震的发生与报木田断裂和黄湾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0.
赵晋明  阚荣举 《地震研究》1992,15(4):392-400
本文以澜沧耿马地震时昆明震害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地震史料,研究了昆明市区震害的不均匀分布,烈度有两度的差别。相对高烈度区与历史强震破坏的重震害点大部分重合。据此分析了震害重复特点及其与地质构造和沉积盖层的关系。本文可用于研究昆明市区及邻区强震对市区可能造成震害的大致分布,为震害预测、防震抗震和城市规划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