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洋浦港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11年洋浦港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调查资料为基础,选择2种评价方法(地积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来了解该区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污染状况并进一步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洋浦港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相对远岸海域明显增高,可能已受到陆源污染的影响;洋浦港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都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大部分海域沉积物属无污染,仅部分样点沉积物中Cd、Pb受中度污染;洋浦港附近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较国内其它港区轻,不存在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典型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大小顺序依次为Pb、Hg、Cd、Cu、Zn。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8—2015年3个航次对曹妃甸附近海域共51个采样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Hg,Cu,Pb,Cd,Cr,Zn和As七种重金属的质量分数和年际变化特征,采用超标率统计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3个航次中仅有1个站位的Cu超标,其他调查站位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标准。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的年际变化略有差异,Cu,Pb和Zn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Cr的含量表现为逐年降低的趋势;Cd和As的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而Hg的含量表现为先增大后略降低的趋势。近8a来总体上曹妃甸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年际变化不显著。采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显示,7种重金属元素的Igeo多年平均大小排序为CdPbHgCuCrZnAs,除个别站位Cd受到轻度污染外,其他6种重金属污染程度均为清洁。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研究海域7种重金属的Eir多年平均大小排序为CdHgAsPbCuCrZn,综合潜在风险指数等级为低生态风险水平。结合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两种评价方法得出的评价结果一致,结果表明Cd是曹妃甸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3.
深圳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 2006 年 2-3 月对深圳湾表层沉积物进行的重金属调查,参照<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质量标准,深圳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均值评价结果为:Zn 为超Ⅱ类,Cr 为超Ι类,Cd 为近Ⅲ类,Pb 属Ι类,Cu 为超Ⅱ类.根据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法,5 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 Cd>Cu>Pb>Zn = Cr,以 Cd 污染最为严重,其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已达很强水平,Cu,Pb,Cr,Zn 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评价均为轻微程度.整个研究区内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值为 299,介于中等和强之间,水平分布规律为:深圳河河口区危害指数最低,居轻微水平;深圳湾蛇口段的危害指数居中等水平;深圳湾内侧的近岸水域测点,居于强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雷州半岛西北部海湾重金属污染状况,本文对湛江安铺港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汞(Hg)、砷(As)、铜(Cu)、铅(Pb)、锌(Zn)、镉(Cd)、铬(Cr) 等7 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安铺港海域海水Hg、As、Cu、Pb、Zn、Cd、Cr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11 μg/L、0.7 μg/L、2.5 μg/L、0.43 μg/L、10.3 μg/L、0.08 μg/L、0.1 μg/L,所有站位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Hg、As、Cu、Pb、Zn、Cd、Cr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65×10-6、11.7×10-6、12.6×10-6、21.6×10-6、29.3×10-6、0.12×10-6、36.1×10-6,,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的含量与重金属Hg、As、Cu、Pb、Zn、Cd 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受到TOC 的影响。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重金属Hg 和Cu 表现为轻度污染,而As、Pb、Zn、Cd、Cr 表现为无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安铺港海域各站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sk Index,RI) 平均值为179.55,处于中等生态危害,重金属Hg 具有较重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5.
辽东湾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及污染特征,评价其生态风险及环境质量。对辽东湾表层沉积物8种重金属(As、Cu、Cd、Cr、Hg、Ni、Pb、Zn)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采用Hankanson法和Igeo(地累积指数)分析了该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并评价了该海域的环境质量。在辽东湾葫芦岛附近海域、西南部六股河口东南部海域以及西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As、Cu、Cd、Cr、Hg、Ni、Pb和Zn含量偏高。地累积指数法及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结果一致,辽东湾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Cd、Hg和As,8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Cd、Hg、Cu、Pb、As、Zn、Ni和Cr,各站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大于150,生态风险总体上处于中等生态风险等级。Cd和Hg是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中主要污染物,局部区域达到中、中-强污染程度。环境质量评价表明,辽东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引发有害生物效应的可能性不大,但Cd和Hg显著富集,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深圳近海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0—2007年深圳近海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基础监测资料, 采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两种评价方法, 对该区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 深圳近海海域沉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已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 除固戍近海外, 大部分海域基本上为II类沉积物, 其污染程度大小顺序为: 固戍近海>深圳湾中>深圳湾口>沙头角湾口。其中沉积物中Cu和Zn超标严重, 固戍近海沉积物中Cu和Zn平均含量分别为128.96mg.kg-1和199.40mg.kg-1, 为III类沉积物。研究还表明, 深圳近海海域基本上不存在重金属潜在的生态危害, 7种重金属潜在的生态危害大小顺序为: Hg>Cd>Cu>As>Pb>Cr>Zn。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比分析了珠江口和北部湾海域附近沉积物重金属元素Zn、Pb、Cu、Cr和沉积物粒度之间的相关性,用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两个海域海底沉积物的4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黏土和粉砂沉积物中重金属富集程度大。Cu在两个区域均达严重污染程度,Zn、Pb、Cr在珠江口沿岸均达到中等污染程度,在北部湾部分区域达到中等污染程度。珠江口的潜在生态风险等级由低级到高级不等,北部湾生态风险等级均为低级。  相似文献   

8.
于2017年9月对连云港附近海域-赣榆、西墅、墟沟、连岛、高公岛等潮间带的海水、表层沉积物和水产品的重金属(Cd、Pb、Cr、Cu、Zn)含量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连云港附近海域潮间带海水重金属处于很高的生态风险等级,综合生态风险指数RI依次为连岛赣榆西墅墟沟高公岛,所检测的5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均劣于海水水质Ⅰ类标准,单项生态风险指数依次为CdPbZnCu Cr,其中Cd、Pb存在很高的潜在生态风险。采集的低潮区0~5cm的表层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均未超出海洋沉积物Ⅰ类标准和黄海表层沉积物背景值,且RI均小于40,表明连云港近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为低潜在生态风险。本研究采集的23种海洋生物中Cd和Pb的平均含量高于海洋生物质量Ⅰ类标准,但其单项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40,表明连云港附近海域水产品重金属污染总体为低潜在生态风险;从不同物种分析,大菱鲆和中国明对虾具有中等潜在生态风险,金鲳鱼、口虾蛄和杂色蛤具有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毛蚶具有很高的潜在生态风险。五个生物类群的RI依次为:海藻甲壳类双壳类鱼类头足类,都小于90,所以均处于低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7年11月珠江口外陆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Hg、As、Cu、Pb、Cd、Zn、Cr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调查结果,应用单因子标准指数和地累积指数法评价了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采用H?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法定量评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并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初步探究了研究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均达到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地累积指数显示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整体处于清洁状态,部分站位中的As和Cd属轻度污染。总体来说,研究海域沉积物环境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系数RI 150)。单项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为Cd Hg As Pb Cu Cr Zn,研究海域西部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d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均值达到中等潜在生态风险水平。Cr、Cu和Zn元素具有相近来源,主要为工业产生的陆源污染物; Pb、As和Cd元素来源相似,来源于陆源工业和农业污染经大气沉降及海上交通污染;而Hg与其他重金属元素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4年4月庙岛群岛南部海域的调查资料,综合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3种方法,研究了海水和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并对重金属元素进行了污染评价和生态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海水中Zn、Hg、Cu和Cd均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15%站位的Pb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质量良好;地质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为ZnAsPbCrCuCdHg,Hg均处于清洁状态,As、Pb、Cr、Cu、Cd均有部分站位呈轻度污染状态;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中,7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为CdHgAsPbCuZnCr,Cd和Hg为调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Zn、Cr、Hg、Cu、Pb、As之间呈显著相关(P0.01),具有相似的来源特征。庙岛群岛南部海域重金属的来源主要包括黄河入海泥沙悬浮物输送、周边沿岸入海径流输入、港口码头船舶引入和大气沉降输入等。应加强对庙岛群岛南部海域海水中Pb及表层沉积物中Cd和Hg的监测,重点关注沉积物中Cd和Hg相对高值区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1.
对渤海典型海湾近年来沉积物重金属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Hg,Cu,Cd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均超过中国海域的平均值,其中Hg和Cd超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锦州湾、大连湾附近海域,南堡镇和曹妃甸以南海域以及东营、莱州沿岸海域。地累积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重金属Cd污染属于轻度污染,其余重金属未发生污染。渤海典型海湾生态危害风险最大的重金属元素为Cd,Hg次之,其余Pb,Cu,As,Cr,Zn这5种重金属均为低生态危害等级。辽东湾海域重金属生态危害风险的顺序为CdHgPbAsCuZnCr;渤海湾海域重金属生态危害风险的顺序为CdHgPbCuAsCrZn;莱州湾重金属生态危害风险的顺序为CdHgPbAsCuCrZn。目前辽东湾沉积物重金属总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相对严重,主要分布在长兴岛、秦皇岛至锦州湾沿岸;莱州湾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一般,潍坊沿岸部分地区总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相对较高;渤海湾重金属污染生态危害程度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惠州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于2016-08采集表层沉积物12个,分析了沉积物中Cu,Zn,Pb,Cd,Cr,Hg,As的含量,采用地积累指数法(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Eir)进行重金属污染现状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参照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 18668—2002),惠州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整体良好,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符合第一、二类标准。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惠州近岸海域沉积物7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为CdZnAsCuPbHgCr,Cd在所有样点都是偏中度污染及以上,Pb,Cr,Hg三种元素皆为无污染;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_r~i)由高到低依次为CdHgAsCuPbZnCr,Cd具有极强生态风险,沉积物重金属处于强生态风险状态(RI平均值为370.22),Cd是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沉积物中Cu,Zn,Pb,Cr四种元素显著相关,具有同源性;有机碳显著作用于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和分布。  相似文献   

13.
于2007年秋季对我国北黄海海域进行调查,采用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对表层沉积物中的Cu,Pb,Zn,Cd,Hg,As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该区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北黄海表层沉积物Cu,Pb,Zn,Cd,Hg,As平均含量分别为(11.6±1.9),(25.2±2.4),(52.7±5.4),(0.22±0.02),(0.07±0.01),(13.3±1.3)μg/g;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未受Cu,Pb,Zn,Cd,Hg污染,但部分站位As已处于中度污染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域重金属元素的潜在危害程度顺序是HgCdAsPbCuZn,采样区域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轻微。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3年01月(冬季)和2013年06月(夏季)的调查数据对湛江港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铜、锌、铅、镉、砷和汞)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呈现岸边海域高于深海海域,东海岛北面海域高于东面海域;对比冬季和夏季的调查结果,调查海域海水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夏季高于冬季。用单项污染指数对海水中的重金属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冬、夏两季海水中的Pb污染较明显,Cu和Zn轻度污染,其余元素(Cd,As和Hg)均未超过相应的国家海水水质标准限值,夏季重金属污染指数高于冬季,可能与陆源重金属污染物入海的影响有关;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均低于相应的标准限值,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良好。采用瑞典科学家H覿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较轻,生态危害程度HgAsCdPbCuZn。  相似文献   

15.
对2009年春、秋两季辽东湾西部海域共25个采样站位4种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质累积指数法对其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和Cd平均含量范围分别为8.0~32.1、4.3~56.9、20.0~102.6、0.12~0.34 mg/kg;Cu、Pb、Zn和Cd含量平均值均高于渤海重金属背景值.在该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单元素平均含量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中,Cd的风险等级已经达到"中等",Cu、Pb和Zn的潜在生态风险等级"较低";各重金属元素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等级属于"中等",近岸及河口等海域的生态风险等级相对较高.重金属地质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Cu和Zn属于0级污染,Pb和Cd属于"轻度"污染.因此,作者建议应控制该海域近岸养殖区密度和减少养殖污染.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和TOC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和Zn具有一定的同源性,TOC含量对重金属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辽东湾西北部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污染程度,文章基于2017年3月辽东湾西北部12个采样站位表层沉积物7种重金属含量(Hg、Cu、Pb、Cd、Zn、Cr、As)的测定,对辽东湾西北部海洋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进行了研究。SPSS用于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统计分析并通过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方法评估重金属污染和生态危害的程度。结果显示:(1)辽东湾西北部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只有Cd符合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变异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Hg、Cd、As、Zn、Pb、Cu,汞和镉受人为来源控制最高;(2)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Hg、Cd、Zn、As、Cu、Pb;(3)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Hg、Cd、As、Cu、Pb、Zn、Cr,Hg具有很强的生态风险,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在233.77~4785.15,平均1224.12,处于很强的生态风险水平。文章揭示了辽东湾西北部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为该海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海南万宁乌场海域重金属的污染状况,2020年3月和9月对13个站位的海水、沉积物中重金属铜(Cu)、汞(Hg)、锌(Zn)、砷(As)、铅(Pb)、镉(Cd)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Han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别对海水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沉积物潜在生态风险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海水中重金属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综合污染指数小于1,海水属于清洁状态;沉积物中单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参数小于40,重金属总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小于150,属于低级潜在生态风险水平。研究表明:海南万宁乌场海域海洋环境较好,重金属污染属于低风险级,对人类危害较小。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海域建设、海洋环评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分析了2013年10月东山湾八尺门海域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Zn、Cu、Pb、Cd含量,并基于多种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海域表层海水中重金属含量符合《海水水质标准》第一类标准,重金属污染指数法评价显示污染风险较低。沉积物中Pb、Cd、Zn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整体污染水平较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大小顺序为:Cd>Cu>Pb>Zn,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整体情况良好,但个别站位的Cd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超过40,应加以关注;地累积指数评价法显示总体污染情况较轻,其地累积指数平均值大小依次为Zn>Cu>Pb>Cd。纵观1990年至2013年的研究结果,东山湾水体中重金属含量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同期相比,东山湾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与福建其他海域相差不大,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比其他海域稍高。  相似文献   

19.
通过2013年8月对福建沙埕港海域海水、沉积物及贝类体内重金属进行的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对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来源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沙埕港表层海水中Cu、Cd、Hg和As等溶解态重金属含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Pb含量在大部分海域略超海水水质一类标准.沉积物中Pb、Cd、Hg和As含量均低于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而Cu在上段八尺门海域及中段罗唇溪入海口附近存在超标现象.地积累指数评价表明Pb和Cd处于无污染状态,而Cu、Hg和As 3种重金属在不同区域存在轻微污染.港内八尺门点头镇附近海域采集的2种贝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zcta)体内重金属污染较轻,而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体内重金属污染较重,Cu和Cd污染指数均在10以上.浙闽沿岸流是沙埕港Pb、Cd、Hg和As等重金属的主要来源,而白琳石材加工排放的污水是造成沙埕港上段八尺门浅滩区重金属Cu污染的主要原因.此外,中段罗唇溪入海口附近海域Cu、Pb和Cd含量较高,可能同罗唇港修造船厂的污染排放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乐清湾滩涂采集的1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重金属(Cu、Pb、Zn、Cd、Cr、Hg、As)的含量分布特征,并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乐清湾滩涂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差别明显,该海域滩涂沉积物主要受到Cu污染;大部分站位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达到轻度等级;单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依次为AsCdHgCuPbCrZn,沉积物对水域具有低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