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介绍了哈尔滨市二十道街跨江大桥工程的控制测量、施工测量和GPS水准测量,就GPS技术在高精度施工控制网中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在水网和长距离(2Km左右)跨江跨河地区,进行四等三角高程测量的试验研究。通过对观测方法和设备的改进以及进一步实验研究,有望实现更长距离和更高精度的跨江跨河三角高程测量以及取代现有的跨河水准测量。  相似文献   

3.
与普通水准测量相比,精密三角高程测量在特殊环境下的作业效率更高,为推广该测量方法的使用,开发一个功能完善的精密三角高程测量软件是必要的。本文在Android精密三角高程测量软件基础上,结合Android程序设计和精密三角高程测量系统的作业需求,开发了Android平台精密三角高程测量系统。在中国某长江大桥精密三角高程测量的应用中,通过将测量结果与普通二等水准测量数据进行检核与对比,证实该系统能够满足普通跨江水准测量作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结合实际观测数据及平差计算结果证明,在上海崇明越江通道工程崇明岛至长兴岛跨距为8.3 km共11跨段的跨江高程联测过程中,通过采取程序化的高差计算方法以及合理、严密的平差计算方法,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测量成果精度,所得成果达到国家等级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满足了桥梁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详细介绍了光学测微法跨江水准测量方法、场地选择、场地布设、砚板制作、观测方法、记录格式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李晓影 《北京测绘》2022,(8):1102-1107
本文阐述了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的技术方法,重点介绍了水准测量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监测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适用性。以杭州市为例,通过多期水准测量、In SAR监测等技术方法,获取了杭州市2015—2020年地面沉降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信息,并针对城市区域内重要基础设施、大型线状工程、跨江桥梁等进行了地面沉降应用分析。将历史及同期开展的城市水准测量成果与In SAR监测结果进行对比,显示两种技术方法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不同技术方法可以相互弥补,将两种技术方法进行融合处理和综合分析的建设思路,可以为新一线城市地面沉降监测和控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涛  张爱民 《现代测绘》2008,31(2):16-18
本文首先介绍了南京市首级高程控制网的概况,接着重点讨论了跨江水准测量方法的选择,并全面分析了测距三角高程法影响精度的三个因素,结合南京市首级高程控制网全面介绍了数据处理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桑百川 《测绘通报》2015,(11):133-134
跨江线缆垂弧目前已不再采用直接接触法进行测量,现行测量手段一般采用经纬仪前方交会或全站仪加三维激光扫描的方法进行。本文采用TS30全站仪的免陵镜极坐标方式在近距离对跨江电缆垂弧进行测量,与经纬仪前方交会法所获得的成果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索TS30在跨江线缆垂弧测量中的应用方法和利弊,以供测量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是一种根据验后信息重新定权来保证观测值权值合理的方法之一,在很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把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引入跨江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中,使观测数据的权值更加合理,平差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0.
吴迪军  熊伟 《测绘科学》2016,41(6):130-134
针对海上恶劣的气候环境和不利的观测条件致使长距离跨海高程传递测量难度加大的问题,该文设计了一套基于全站仪三角高程法的跨海高程传递测量技术方法,并在4.3km跨距的跨海场地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达到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该方法已应用于港珠澳大桥跨海高程传递中,目前已完成30跨次的跨海高程测量,测量成果全部达到二等跨河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路线总长约45.7km的全桥跨海高程贯通测量高差与陆域一等水准测量高差的互差仅为24.8mm,小于二等检测限差(40.56mm)。实验研究及工程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全站仪三角高程法适用于10km以内跨距的跨海高程传递,成果精度可达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以GPS测量方法观测双山岛跨河水准为例,从场地选择与布设、选点埋石、GPS观测前后的一等水准测量、GPS仪器高测量、GPS观测、GPS数据处理与检核、高差计算等方面初步探讨了GPS跨河水准测量。采用江苏省似大地水准面高程异常成果计算检核GPS跨河水准点间的高程异常变化率和高程异常差,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观测的高差与一等水准测量高差、GPS跨河水准高差组成闭合环检核GPS跨河水准高差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为GPS跨河水准测量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精度三角高程测量的严密公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边长几千米的连续多跨高精度三角高程测量代替连续多跨的二等跨海水准测量,在像杭州湾大桥跨度几十千米的跨海工程中将得到应用.为此要有相应的公式与之配套,在对现有公式评述的基础上,将直接用观测天顶距导出了函数模型误差小于0.5 mm的严密三角高程测量计算公式,为高精度三角高程测量在跨海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引 言过江水准测量,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气泡法,及倾斜螺旋法。我国现在通用的,是倾斜螺旋法。因这两种方法是依据长气泡及倾斜螺旋分划的移动量来推算高差的,对两岸高差要求较严,一般只宜相差三、五公寸,最大时也不宜超过1.5公尺。且须架设高的观测台和尺台,同时观测次数多,手续又繁琐,消耗大量人力和时间。针对这一情况,我办为了简化金沙江高山地区过江水准测量工作,并解决高山地区直接水准测量进行的困难,终于58年十一月在江苏省崇明岛与青龙港间用威特N_3水准仪进行第一次大跨度——2095.6公尺过江水准的同时,用威特T_3经纬仪施测天顶距,推算高差,与倾斜螺旋法过江水准观测结果比较,来分析间接测高的实用价值,替水准测量在高山区通过大型障碍物测量开辟一条符合多、快、好、省的新道路。在这次试验中,除用T_3经纬仪与N_3水准仪,同时同站进行了2095.6公尺的过江测高比较外,并另在青龙港附近择取了一个3787.8公尺间距的地方,进行了水准仪直接测高与经纬仪间接测高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王磊 《北京测绘》2013,(4):48-50,38
针对山区高差变化大、普通水准测量高程的方法难以实现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代替普通水准测量的一种方法,保证了高程控制测量精度,使山区高程测量达到代替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并且通过对测量原理、观测方法、误差来源及精度分析,指出了用三角高程测量代替水准测量的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5.
在测量工作中,往返观测有利于提高水准测量精度,有利于检查并发现单程水准测量成果中的错误和粗差,但同时也加大了外业测量工作量。现代水准测量采用智能型的数字水准仪,大大提高测量精度及可靠性。鉴此,提出一种基于数字水准仪的GNSS大地高辅助的水准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GNSS大地高数据进行单程水准测量成果的质量检查,发现并改正测量粗差和错误,免除水准测量返测,显著降低外业测量工作量,特别适用于公路工程等线状工程三、四等高程控制测量,也可在一、二等水准测量检核中采用。通过非洲某高速公路工程高程控制测量项目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水准测量在高程测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水准测量的工作效率一直以来都是测绘从业人员关心的问题。传统的水准测量方法是内外业分离进行的,作业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均很低,不能自动生成专题图件和测量报告。本文基于UWP平台,采用C#语言实现了水准测量工作的外业数据采集及计算、内业数据整理及融合、水准测量数据自动平差、专题图件和测量报告自动生成等功能。本文方法提高了水准测量的工作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实现了水准测量高精度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17.
水准测量作业简单、精度高,成为高程控制测量的主要方法,但在高山地区因高差大,精度难以保证。现在用三角高程测量代替水准测量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从三角高程的测量原理出发,根据误差传播定律,推导出全站仪中间法三角高程测量的中误差。最后以云南曲靖市某路段为例,将全站仪中间法三角高程测量和水准测量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全站仪中间法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完全可以达到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对在精密水准测量中使用NA3000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底以来测量界使用了一种自动采集和存储测量值的高精度水准仪NA3000。本文介绍了在实际条件下使用NA3000进行精密水准测量的试验,就检验结果讨论了不准测量的主要误差对水准测量精度的影响,并由此得出了NA3000用一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指示,高程网测量成果得到德累斯顿技术经济高等学术(FH)的认可,NA3000适用于高精度水准测量,一般说来,其水准测量速度可以比使用传统精密水准仪高一些。提  相似文献   

19.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二等水准测量在加密测量中的精度进行了分析。从仪器误差、外部环境影响、人为因素3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误差对精密水准测量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二等水准测量在加密测量中的工作效率,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苏通大桥跨江EDM三角高程测量精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布设的高程控制网中,采用了EDM三角高程测量进行精密跨江高程传递.本文对此次三角高程测量观测数据进行了计算和精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