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伟  许效松  余谦 《沉积学报》2011,29(4):658-664
黔中地区未出露中元古代褶皱基底。上覆新元古代沉积盖层厚度、沉积相及地层接触关系反馈出南华纪之前古隆起区已处于基底古地形的高部位。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及地球物理方面证据表明古隆起区与南北两侧边缘区基底存在一定差异。由此推测古隆起区沉积盖层之下可能有与四堡群相当的中元古代褶皱基底,并处于古地形的高部位。褶皱基底南北向的挤压...  相似文献   

2.
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本文运用拉张伸展—挤压收缩这一辩证观点,探讨了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形成的动力学环境、过程及成因机理,指出了垂直运动对应于地壳的伸展作用,水平运动对应于地壳的挤压作用,它们共同构成地壳构造运动的整体。  相似文献   

3.
黔中隆起的形成时间及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黔中隆起经历了水下和陆上两个发育阶段;都匀运动是这一发育转变的成因。问题的焦点是水下隆起的开始时间和都匀运动发生的具体时间。根据沉积相研究,受郁南运动控制,黔中隆起在下奥陶统桐梓组沉积期间已具雏形。对贵阳乌当发现的珊瑚化石Plasmoporella、Heliolites、Amsassia等重新厘定后认为黔中隆起大规模露出水面的时间为晚奥陶世五峰组沉积期结束之时,这也是都匀运动发生的时间。都匀运动本身,受到自南而北方向的滇桂—北越地块的挤压和南东—北西方向的加里东造山运动的挤压,因此在黔中及周缘地区形成了以黔中背斜、乌当—二比向斜为代表的东西向构造和以麻江背斜为代表的南北向构造并存的地质现象。  相似文献   

4.
魏喜 《地学前缘》2005,12(2):104-104
(1)板块运动的球面效应。板块运动实质是洋壳的增生、消减和陆块的漂移,以及板块形状和大小的变化。板块运动的球面效应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受椭球形地球表面制约,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运动方向的板块表现的运动特征、消长关系及其所处的全球构造环境:①板块平行纬线运动时,高纬度部位较低纬度跨越较大的经度差,因而其运动方向从平行于赤道逐渐指向赤道,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旋转。从地球仪上模拟测量和计算,板块低纬度部位经度每跨越 5°,板块向前旋转约2°,并伴生垂直于板块运动方向的转换断层,如南美洲和非洲板块。②板块平行于经线由高纬度…  相似文献   

5.
松辽大型移置体和大兴安岭隆起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张振法 《物探与化探》1997,21(2):91-98,90
地质、地球物理和钻探资料证明,松辽盆地为前寒武古板块。然而,在中生代早侏罗纪,大兴安岭东缘和松辽构造区还是西太平洋敞开着的深海沟环境〔6〕,怎么会出现前寒武古板块呢?显然,只有大规模的板块漂移活动,才能把松辽前寒武板块移置到中生代深海沟区。所以,松辽板块是大型移置体,而大兴安岭则是松辽板块与蒙古板块(兴蒙古生代褶皱系)挤压碰撞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塔北古隆起的三维地质结构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地深层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可以揭示沉积盆地早期的物质记录,揭示盆地深层地质结构、构造样式及其变化特点,还原构造-古地理环境等。塔北古隆起是塔里木盆地油气最富集的构造单元之一,是研究板块内部变形的理想场所。对塔北古隆起地质结构的精细解析有利于加深对古隆起控油气理论的理解,对深层海相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文中基于整个塔北地区的地震资料以及大量钻井资料,建立其三维地质结构,通过Petrel软件实现三维可视化。塔北古隆起存在12个不整合面,可划分为五大构造层:基底(AnZ)、震旦系—下古生界(Z-S)、上古生界(D3d-P)、中生界(T-K1)、新生界(E-Q)构造层。塔北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受其深层主干断裂系统控制,依据深层主干断裂发育模式的差异,可将古隆起分为4段:(Ⅰ)温宿凸起段;(Ⅱ)英买力低凸起段;(Ⅲ)哈拉哈塘凹陷与轮南低凸起段;(Ⅳ)草湖凹陷与库尔勒鼻状凸起段。哈拉哈塘凹陷-库尔勒鼻状凸起(甚至包括孔雀河斜坡)的古生界构造层保留了NE-SW向的古生代构造形迹,与近E-W向深层主干断裂系统斜交,可能指示塔北古隆起在晚古生代处于右旋压扭性或NW-SE向主应力环境,直到侏罗纪—早白垩世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若干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中国(东亚)大陆受特提斯、古亚洲和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制约,具有复杂的地体构架和特殊的岩石圈结构。本文从地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的视野出发,围绕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四个方面的研究,总结已有的进展并提出新的思考:①中国大陆板块下的构造和整个地幔运动的构架:地震层析资料揭示西太平洋板片向西俯冲到东亚大陆之下,其倾角逐渐减小,最后近水平地插进400~600km深度的地幔过渡带中,成为箕状几何形态的超深俯冲板片。印度岩石圈板片超深俯冲至青藏高原之下~800km的深度,在喜马拉雅西构造结部位发生双向不对称深俯冲,印度岩石圈板片向东俯冲至东构造结东侧之下300~500km的深度。②中国大陆变质基底的再活化:中国大陆的大部分陆块未受显生宙以来构造、变质和岩浆事件的改造与激活,在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印度陆块和阿拉伯陆块北缘还发育有形成于泛非期(530~470Ma)的造山带,其影响范围至高喜马拉雅、拉萨地体和三江地区。新生代的变质活化普遍出现在喜马拉雅、南迦巴瓦、拉萨地体和三江-缅甸地区,最新的变质年龄仅2~1Ma(南迦巴瓦)。③中国主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及深俯冲-折返机制:中国及邻区含榴辉岩的高压-超高压(HP/UHP)变质带有洋壳(深)俯冲和陆壳(深)俯冲之分。青藏高原中,大部分洋壳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与原-古特提斯洋盆中诸多微陆块之间的小洋盆的汇聚碰撞有关,陆壳深俯冲作用有两种机制,它们分别是大陆块之间剪式碰撞和撕裂式岩石圈舌形板片的深俯冲。④中国大陆造山带的深部物质可经3类机制挤出,即深部地壳物质"牙膏式"挤出、侧向挤出和"挤压转换式"挤出。  相似文献   

8.
地质、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磁场特征、古地磁和地球动力学环境均表明:高家窑-乌拉特后旗断裂以西的“北山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西阿拉善),基底为前寒武变质岩系组成,是前寒武就已经形成刚性陆壳的古陆块,是阿拉善古陆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塔里木-华北地台。阿拉善前寒武古陆块的北界(华北地台西段北界)应位于杭乌拉-雅干-额济纳旗北-六驼山断裂构造带(新厘定的槽台界线)。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的构造特征、环境灾害及隆升机制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建立在热力场、重力场基础上的地慢对流一板块构造等理论对青藏高原的形成及隆升机制提出了多种动力学模式,试图恰当的给以解释.通过对秦岭及西部盆一山相互转换的研究中提出的新全球动力学理论一涡旋扭动一甩出构造系所产生的热核反应一热核爆炸理论,是解决上述问题形成的真正的动力学原因.关键词新全球动力学理论青藏高原构造特征环境及灾害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苏文辉 《地质论评》2011,57(4):457-472
本文从热力学、物理学、物质结构和高压高温相变的角度对板块俯冲-折返假说的物理基础进行了分析讨论.在实际不均匀固体地球高压高温热力学体系中,地表柯石英超高压变质的非平衡态形成模式比平衡态形成模式有更大的普遍性、多样性;"静态流体地球"模型和静岩压力与深度换算公式,对其中的非平衡态体系,和地表中可能存在的局域准静水压平衡态...  相似文献   

11.
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场特征和地震测深结果均表明,颇大的艾力格庙──锡林浩特“中间地块”(由Pt1by和Pt3al组成)可能是不存在的。锡林浩特等微大陆碎块,充其量不过是晚华力西褶皱带内彼此分隔的极小型移置体。把几个不连续的小型移置体牵强的连接成巨大的“中间地块”[1,2],是不切实际的。应该把“中间地块”改划为艾力格庙──锡林浩特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  相似文献   

12.
Four distinct lithe-tectonic belts (zones) in the Yinshan area, North China, were identified by pressure-temperature contours and litho-tectonic features, such as the Sanggan granulite belt, Jining metasedimentary belt. Wulashan-Daqingshan front tectonic zone and Se' eratengshan belt. This area witnessed two important thermo-tectonic events. The older one is c. 2.5 Ga while the younger one c. 1.9 Ga. The Se' ertengshan Neoarchaean terrane features a clockwise PT path with the decompression ranging from > 1500 MPa to 800-1000 MPa in the Se' ertengshan belt, which implies an island arc setting. The Sanggan belt is a Mesoarchaean microcontinent reworked by Neoarchaean magma underplating, which shows an counterclockwise PT path. During the Palaeoproterozoic period, two Archaean continent (arc) collided. The Archaean basement of the Sanggan and Wulashan-Daqingshan belts overthrust northwards, the PTt paths of basement show a decompression from 1000-1200 MPa to 500-700 MPa. The PT paths of the Jining and Erda  相似文献   

13.
赣北九瑞-彭山地区构造运动机制及其控矿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南庆 《地质与勘探》2011,47(3):333-343
赣北"九瑞"和彭山地区,因其独特的构造样式和矿床成因类型,很少有人将其合为一体系统分析.作者从研究该区最基础的沉积建造、构造特征和矿床形成的基本方式入手,结合边界深大断裂的活动特点及区域大地构造的演化规律,认为垂直运动是导致两地构造与成矿明显不同的主要原因,亦是该区岩浆定位和矿床(体)形成的主要机制.区内"特定地层、构造、岩体综合控制型"和"岩体底辟侵位控制型"两种"矿床式"正是这种构造长期递进变形和变形分阶段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辽吉地区古元古代花岗岩成因及对构造演化的制约   总被引:25,自引:15,他引:10  
条痕状角闪二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类是辽吉地区古元古代花岗岩的主要类型。这两类花岗岩在成因、构造环境上一直存在争议,这使得研究者对该区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不明确。本文着重研究了这两类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条痕状二长花岗岩以角闪石、磁铁矿等暗色矿物组成的条痕状构造为野外主要识别特征,具有弱负铕异常(Eu/Eu=0.47~0.65);tDM变化范围为2.40~2.82Ga;最新的测年资料表明它形成于2.175Ga左右。斑状花岗岩类以巨斑状和环斑状构造为主要识别特征,样品弱负铕异常(Eu/Eu=0.30~0.86);tDM变化范围为2.42~2.57Ga;最新的测年资料表明它形成于1.875Ga左右。统计的N(tDM)-t图解分析表明,胶辽地块古元古代深部地质过程经历了两幕岩浆底板垫托作用,底侵时代的峰值分别为2.5~2.4Ga和2.2Ga左右。利用εNd(t)-t图解,结合Pearce构造图解综合分析,本文认为晚期底侵加热作用导致了以早期底侵体和太古代老地壳为主的物源的熔融,并在裂谷背景下侵位形成角闪二长花岗岩(A型花岗岩),而斑状花岗岩类则是之后的造山运动进入后造山构造体制转换期时就位的。两幕底侵以及后期的造山运动构成了本地区在古元古代的主要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ESR定年:一种确定脆性断层活动年龄的方法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浅层低温环境中,脆性断层活动难以生成新的变质矿物,断层的准确活动年龄就难以确定。但在浅层断层活动中,往往伴生有同期生成的石英脉,对石英脉采用热活化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能够确定石英脉的生成年龄,从而能提供断层活动的年龄。如果断层带中发育有多期石英脉,通过测定还能提供断层多次活动的年龄。以雪峰山2条断裂带为例,使用ESR定年方法获得了202.3~60.6 Ma的地质年龄,并探讨了2条断裂带的演化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关系,最后对ESR测年的可信性与使用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华北地台北缘多条海西期花岗岩带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由北带至南带花岗岩类具有成分空间变化规律,微量元素特征类似于同碰撞花岗岩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从而论述了在晚古生代期间蒙古洋壳继续俯冲消减在华北增生板块之下,多条海西期花岗岩带继承了早古生代岛弧环境成分极性空间变化规律,同时又具有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探讨了古生代期间蒙古洋壳和华北陆壳板块运动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7.
陈崇希  万军伟 《地球科学》2002,27(2):135-140
评述用线汇刻画水平井管可能存在的问题, 并用理想模型证明.提出考虑井管不同流态(线性流与非线性流) 水流阻力的水平井流的模型, 并将内边界取在水平井的出水口处, 避免了采用线汇刻画水平井管时假定其流量分布和水头分布的困难.运用作者提出的等效渗透系数的概念与确定方法, 将水平井-含水层系统视为含有圆柱形透镜体的非均质含水层, 给出新的水平井流的数学模型.求解了一个理想模型, 得出河下水平井开采地下水的动态.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海拔4 130 m处28个月,每周1次的连续雪层剖面观测,分析研究了雪层厚度、雪层中的污化层、冰片和各种粒雪随时间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雪层中各种要素的演变受水热条件的影响而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根据温度、融水渗浸程度及雪层剖面的变化程度,我们将其分成冬季稳定期、夏季剧变期和春秋季波动期分别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对雪层年限与年成冰量等进行了专门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