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位于乐业县城西部,以典型的喀斯特天坑群地质遗迹景观闻名于世,被岩溶地质专家称为世界第一天坑群,并荣获国际岩溶与洞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2004年初,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人选国家地质公园,公园面积175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唯一以天坑群为主体并具多种旅游功能的大型国家地质公园。公园处于云贵高原边缘地带的百  相似文献   

2.
1999年我在田林县浪平乡中学支援山区教育时,当地的朋友跟我提起了乐业“天坑”——大石围,讲了许多神奇的故事。于是我抽空与朋友一起来到乐业大石围,目睹了“天坑”的风采,领略了大自然这位神工巧匠的杰作。 走近大石围,一个巨大的天坑展现在眼前:大石围的形状像一个巨兽张开的大嘴,近似圆形,坑内四周皆被刀削似的绝壁包围,形成一个巨大的竖井,显得深不可测。下面是一片极为罕见的茂密的原始森林,来到近处,只见一棵棵不知名的大树拔地而起,青翠欲滴,生机盎然,各种花草争奇斗艳,空气特别新鲜,处处鸟语花香,真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何谓天坑?天坑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通俗地说,连绵的群山中突然裸露出一个巨大的坑洞,从空中俯瞰,好像大山对着天空张开了嘴巴,这种奇异的景观就叫"天坑". 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有"天坑博物馆"之称,在方圆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大小小20多个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大石围天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相似文献   

4.
天坑有几乎封闭的特殊的生态环境,是植物王国、动物天堂,也是探险家的乐园。然而,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是户外运动的高手,更谈不上是探险家,使得一般游客观赏天坑有些难度。不少游客慕天坑之美名而来,往往因天坑群数量大、路途艰辛和只能从上面窥视等多种原因,很难感受更多的天坑之美,最终抱憾而归。要想以最少的体力和时间感受天坑壮观、壮美的风景,我们可以先去看几个有代表意义的天坑。除了前文提到的大石围天坑和白洞天坑,我想向大家再介绍两个天坑。  相似文献   

5.
乐业天坑特殊的自然环境,为生态旅游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文章在分析乐业天坑生态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上,分析乐业天坑生态旅游特色,并提出打造乐业天坑生态旅游品牌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最近,旅游部门在豫北淇县云梦山发现一巨大“天坑”,引起地质专家和旅游爱好者的极大兴趣。该“天坑”为圆形,直径约50米,深30多米,上小下大呈瓮形,在"天坑"的底部有一高约3米的三角形开口,俨然一天然石门,供游人进出。  相似文献   

7.
乐业的山是伟岸的,总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乐业的天坑是雄奇的,总给人一种高深神秘的感觉。我不止一次走近乐业天坑,心的深处就藏着缕缕与山与石与天坑相关的情结在萦绕。说真的,我最早是由于山的诱惑,才有了走进大山深处的念头,才感受到了天坑奇观的壮美。  相似文献   

8.
酒埠江地质公园位于湖南攸县东部、湘赣交界地带,总面积232km^2,由9个核心地质保护区和其间密布的120处大中型溶洞及天坑等地质遗迹景点构成,按国土资源部地质公园划分标准,其规模属大型地质公园。酒埠江地质公园以岩溶洞穴地貌为主体,集洞、河、泉、瀑、峡于一身,兼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涵盖了岩溶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公园内洞天奇观和岩溶世界极为罕见的、极特殊的地质遗迹,基本保持着自然状态,其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对比意义,其稀有性为我国极特殊甚至唯一可见,其形成过程和表现现象具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丰富多彩,是一处天然的地学科研基地和科普教育课堂,为中国最密集的溶洞群地区。  相似文献   

9.
近日,沂源县在地质遗迹资源调查中发现一处我国北方地区罕见的“天坑”——高山洼地。该“天坑”位于沂源县土门镇西松仙岭村南侧的唐家寨顶峰上,总面积约2.2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740~786米之间,中间低洼,四周略高,从航空照片上看像月球上的环形山。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打造广西世界级旅游品牌的重大意义,并根据大量资料及有关专家实地调查验证,认为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凤山岩溶、鹿寨香桥岩溶生态、资江八角寨丹霞地貌及北海涠洲岛火山地貌5个国家地质公园,桂林岩溶风光、贺州玉石林地质公园等,均具备世界级旅游品牌基本条件.建议有关部门应只争朝夕,抓住关键,遵循打造世界品牌的规范,扎实工作,讲究实效,积极申报.  相似文献   

11.
探秘天坑     
正"tiankeng"一词是由我国著名岩溶地质学家朱学稳教授于2001年首次提出,并在2005年国际天坑研讨会中确定其定义,由中文"天坑"音译而来,大致相当于英文的sky hole或heaven pit,是继"石林(shilin)""峰林(fenglin)"以及"峰丛(fengcong)"之后第四个来自中国的国际通用岩溶科学术语。何为天坑天坑是在碳酸盐岩地区由溶洞大厅形成的口径和深度大于百米和(或)容积大于百万立方米,四周或大部分周壁陡崖环绕,  相似文献   

12.
陕西汉中天坑群是在中国32°N~33°N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北界首次发现的岩溶地质奇观。为了解汉中天坑群生成演化机理,进一步加强汉中天坑群生命共同体的综合治理和保护,以系统工程方法为基础,采用复杂性理论、协同理论、自组织理论的基本原理,构建了汉中天坑群系统性、科学性、应用性的综合调查研究系统,探讨了汉中天坑群综合调查研究系统的构成要素,并从多个维度分别建立了地球科学系统内的多学科体系研究、地质遗迹资源构成研究、生态美学研究、生成机理研究、生命共同体综合治理研究和保护利用研究等6个子系统。随着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科学体系的建立,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中国乃至世界岩溶地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三门海天窗群景区和大石围天坑景区一样,是广西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最为核心的景区。在凤山县城东面进城路旁,有一块被削平的大石壁,上面雕刻着一幅巨大精美的壁画,画中展示的正是凤山三门海景区曼妙的美景。这里原来是一处危岩地质灾害发生的现场。2008年底危岩崩塌,将岩下一栋房子削掉半边,6人为此丧生。当时召开地质灾害治理现场会的时候我到过这里,只见危岩已碎  相似文献   

14.
亲爱的读者朋友,说起喀斯特,或许你会想起四川兴文的石海、云南的石林、贵州的峰林和峰丛、重庆武隆的天坑等雄秀多姿的喀斯特奇观,可是,你知道吗?它们只是地表形态的喀斯特景观,在地表以下,还隐藏着一种幽深迷离的喀斯特奇观--溶洞。  相似文献   

15.
2012年2月16~17日,我有幸与参加2011年度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年会的200多名专家一起,来到了有“天坑之都、洞穴之城”之称的广西乐业一凤山世界地质公园、一路上我与广西同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的高级工程师班波同行川:我在领略地质遗迹荚景的同时,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是一个岩溶大国,已知的岩溶分布面积约340万平方千米,其中地表岩溶出露面积约90万平方千米;已知不同深度的埋藏于地下的岩溶分布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广泛分布的岩溶,给我国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如桂林的岩溶峰丛峰林景观、黄果树岩溶瀑布景观、云南路南岩溶石林景观、广西乐业大石围岩溶天坑景观、四川黄龙和九寨沟岩溶钙华景观、山东趵突泉岩溶泉景观、广西布柳河岩溶天生桥景观、重庆奉节地裂缝式的岩溶峡谷景观,以及遍布全国的岩溶洞穴景观,如双河洞、织金洞、黄龙洞,等等。  相似文献   

17.
到哪些地方去找未发现的金刚石原生矿,这就涉及到金刚石原生矿的形成时代问题。正确认识蒙阴地区金刚石原生矿的形成时代,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找矿指导作用。地质证据表明,蒙阴地区金刚石原生矿形成时代为白垩纪,同位素测年表明,蒙阴地区金伯利岩形成时代远早于白垩纪,通过对以往地质资料的研究,认为同位素测试年龄是多解性的,应结合相关地质证据确定其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造天坑"吞噬房屋、阻断道路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这些"天坑"主要是人类对地下资源无节制的开采,留下的大面积采空区塌陷后所形成的,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本文叙述了采用瞬变电磁法对某地石膏矿采空区范围圈定的一次应用实例,通过分析多测道剖面图和视电阻率断面图,准确探测出地下采空区位置,结果表明该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9.
<正>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包括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它是地质工作者认识地球所取得的重要知识性财富,也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信息和主要载体,更是国民经济建设和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依据,价值巨大。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地质资料的管理维护、开发利用和社会服务也将发生变化。相比传统的馆藏资料,大数据时代的地质资料具有载体  相似文献   

20.
去过桂林芦笛岩、南宁伊岭岩的朋友,欣赏到喀斯特洞穴之绝美后,再去其他地方的岩洞,难免会觉得大同小异而出现审美疲劳。就如同笔者,当得知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除了"天坑之都"外,又有"洞穴之城"的美誉时,心里就打鼓:这些溶洞还能变出什么更奇异的花样?然而,天外有天,洞内还有洞。前面我们走过的乐业天坑群、凤山三门海天窗群,还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