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山地震活动区地下水同震、震后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道 《内陆地震》2000,14(3):252-259
前言一个完整的地震过程应当包括震前孕育、震时发生和震后调整全过程。研究震时、震后效应对认识震源形成及前兆异常演变过程 ,预报后续地震 (强余震、强震群、相关地震和成组地震 )以及评定地震烈度和灾害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收集分析了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天山地震活动区 1 970年以来 48次地震 ( M≥ 5 .0 )、35 0多项地下水地震异常资料。研究表明 :地下水动力学和水文地球化学参数不仅在震前表现出明显的前兆异常变化 ,而且在震时和震后异常效应也十分普遍和强烈。震时、震…  相似文献   

2.
郭增建和本文作者按组合模式导得震源前兆场和震级的关系式为R=10~(0·5M-1·4) 式中R为以震中为原点的前兆半径。根据此式我们可求得M=5.5时,R=22km;M=6.0时,R=40km;M=6.5时,R=71.km。显然对于中等地震其前兆范围是不大的。然而中  相似文献   

3.
正当台湾岛上的居民在上周 (1 999年 9月2 1日——译注 )灾难性地震后的废墟上开始重建家园的时候 ,科学家们却已开始对大量的地震记录进行筛选 ,使这次地震有可能成为历史上记载得最详细的地震。加州帕萨迪纳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琼斯 (L ucile M.Jones)说 ,“这可能是我们从一次地震中所收集到的最好的数据。”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地质学家邓大量 (Ta-L iang Teng)认为 :“就仪器记录而言 ,这次地震几乎就是一座金矿。”1 990年 ,在邓大量的劝说建议下 ,台湾同意投资 40 0 0多万美元建设一个拥有 1 0 0 0台地震记录仪器、覆…  相似文献   

4.
在地震予报实践中,人们试图应用前兆现象的异常时间的长短来估计未来地震的震级大小。国内外地震工作者提出了一些前兆异常时间与震级的经验关系式。这些关系式一般由下列形式给出:lgT=aM+b…………………………(1) 式中T为前兆异常时间,M为震级,a与b均为系数。在这里我们根据一些对前兆现象的  相似文献   

5.
云南地区综合地震前兆信息量及其短期映震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  平建军  苏有锦 《地震研究》2006,29(4):325-331
选取了云南地区34个台站的55项映震能力较好的形变、地磁和地下流体前兆观测资料,计算并提取了这些前兆资料的单项及综合地震前兆信息量,并对其采取一致性的异常判定标准,统计异常对云南地区M≥6.0地震的映震情况及预测效能,进而确定了云南地区M≥6.0地震的短期综合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6.
定点观测地震前兆异常的性质看上去与地震的类型有关 .以出现异常的台项数与当地定点观测前兆的总台项数之比来度量异常出现的程度 ,称为“相对异常台项比” .对倾滑型地震、东部的走滑型地震、西部的走滑型地震 ,分别考察其“相对异常台项比”随地震震级的变化 .对于走滑型地震 ,“相对异常台项比”随震级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东部的斜率大约是西部的斜率的二倍 ;而对于倾滑型地震 ,“相对异常台项比”并不随震级的增加而增加 .有限的数据所给出的线索显示 :“相对异常台项比”似乎与视应力水平有关 .这一结果对地震预测工作可能具有启发意义 .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2000年9月12日兴海6.6级地震的震前异常,认为震前异常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存在前兆场出现-地震活动场的变化-前兆场的转折变化-地震活动场和前兆场继承性同时变化-宏观(含动物异常)和微观的巨变异常-发生强震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日本60多个有关地震前兆的电磁发射数据的事件。分析指出,主震震级(M)越大,可观测到信号的地点距震中的距离(D_(max))越大。M—D_(max)间的关系与其他地球物理前兆相一致。没有观测到前兆时间和震级M的关系,这种情况与前震前兆是非常相同的。电磁发射前兆的平均前兆时间为0.26天,因此前兆基本上是短期的。  相似文献   

9.
水氡异常的扩散收缩现象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唐山地震后,不少同志在探索着各种前兆的规律。地震刊物一九八○年第一期“水氡异常场讨论”一文的作者认为:唐山震前水氡异常特征“最突出的是中期异常所具有的同步性,……”并提出“振动是引起大面积同步异常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讨论”中提出的“同步性”值得进一步商榷。唐山震前水氡中期异常  相似文献   

10.
1 空间分布我们采用四川省地震台网目录资料 ,选取发生在北纬 3 0°3 0′~ 3 0°5 0′,东经 1 0 3°5 0′~1 0 5°1 0′德阳及邻区内的地震 ,对 1 970年以来的资料进行了分析。据统计 ,1 970年至 1 999年1 0月 ,该区发生 3 .0级以上地震共 85次 (图1 )。 1 999年 9月 1 4日绵竹清平 5 .0级地震为图 1 德阳地区 M≥ 3.0地震分布图近 3 0年来的最大地震 ,其次是 1 970年 3月 2 2日什邡、绵竹九顶山间 4.9级地震。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为 1 95 8年 2月 8日绵竹 (微观震中 )6.2级地震 ,宏观震中为北川 ,震害较为严重。2 频次异常从 M-t、 N -…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7年度辽宁省流动地磁测区40个地磁观测点所得的流动地磁总场数据,结合2017年12月19日辽宁海城M4.4地震发生前后流动地磁监测结果,分析地磁场出现的邻期差值局部异常特征,在研究地磁时序变化和地磁前兆异常后,认定该区域地磁场总强度的异常是海城M4.4地震的前兆异常,得到了该地震与地磁场异常活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计算即将发生地震的强度,在地震预报问题中具有重要意义.现在,这一计算是按震前效应(即地震前兆)出现的数量和面积进行的.比如,根据水文地球动力学前兆,建立开始出现前兆的震中距Δ与孕育地震的震级(M)间的经验关系曲线.无疑,类似的关系在别的前兆中也会存在.通过取经验数据的平均值,建立Δ与M关系的阈值曲线,并将其看作只是这些值间的最可能的关系.在这一意义上,当M定得到高或过低,都有可能偏离曲线.Мовахов.等于1979年研究了M定得过高的两种明显情况.据推测:M定得过高,是由于引起地震典型前兆出现的弹性应力的松弛具有蠕变(即塑性形变)性质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舒曼谐振异常现象与地震活动性有较好的相关性,舒曼谐振异常现象可能与地震电离层扰动有关,是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耦合的重要体现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云南舒曼谐振地震前兆观测台的系统结构和仪器参数,以及统计分析和震例分析的结果.永胜台观测数据显示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M5.8级地震震前3天By分量出现舒曼异常,2011年1月23日临沧东部M4.0级地震震前2天By分量出现舒曼异常;通海台观测的By分量频谱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5月22日红河州M4.2级地震当日前3阶谐振频率对应谱密度出现强烈扰动.研究表明,舒曼谐振地震前兆监测是一种可行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研究地震前兆数据的异常变化是地震短临预测的基础,本文提出一种地震前兆数据的异常智能检测新方法,利用长短期记忆单元的递归神经网络(LSTMRNN)构建数据趋势变化预测模型,通过模型预测的误差来提取数据的异常变化。该方法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也不需要对异常数据判断的经验积累,适用于各类不同长度的地震前兆数据异常检测。通过使用三类真实的前兆观测数据的进行方法检验,将机器检测结果与人工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基于LSTM-RNN的异常检测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各类异常,可以代替人工用于地震前兆数据的异常检测。  相似文献   

15.
《苏联科学院报告集》1979年第242卷3期刊载了凯列斯布洛克等人的题为《余震通量的增大是强地震的前兆》的文章,摘译如下(文中各图和文献均略):1.引起异常多余震的地震,是另一较强地震的前兆。这个假说产生于对一些地震目录进行研究之后。一般在分析地震序列时,余震作为平凡的现象而被排除。如果我们的假说是正确的,则它们在预报强震时反而很重要。把这个假说格式化。我们将寻找 M≥Mo的地震前兆,这些地震在此被称为强震。余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保山5.0级地震前的前兆异常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八五”、“九五”地震预报攻关成果和长期的研究与经验积累,论述了2004年10月19日保山5.0级地震的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详细研究了地震前的中短期及临震前前兆异常特征,中期表现为地震学空间分布异常,短临表现为前兆出现突变异常,形态出现加速、转折,由远致近向震中区收缩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一九八二年六月十六日甘孜地震的有关情况,并叙述了这次地震的中期、短临前兆异常特点,就这次地震的预报成功,对“综合预报”“异常背景”、“敏感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震例》前兆资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张肇诚  郑大林 《地震》1990,(5):9-24
《中国震例》一书的60次震例共有前兆异常927项次,分归11类观测手段和75种异常项目。文章介绍了震例和前兆的基本情况,给出了对地震异常数量、不同地区定点观测项目的异常百分比及按观测手段和异常项目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的主要结果。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大陆地震前兆的几条基本的综合特征:地震前兆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异常持续时间的长期性与阶段性;前兆分布范围的广泛性与非均匀性;地震异常的统计量与震级间存在正变关系;地震前兆的高度复杂性。文章指出了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与日、美、苏的地震前兆作了分析对比,并建议推进对我国大陆地震前兆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一些水库诱发地震前的波速比变化。结果表明:(1)在水库诱发地震(M=2-6)前均可观测到波速比异常;(2)前兆异常时间△T和震级M的关系为log△T=aM+b,其斜率明显小于天然构造地震;(3)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水库诱发地震的波速比异常区比天然构造地震小得多。所得结果可用来区分水库诱发地震与天然构造地震,本文给出了一个具体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0.
为改变广州市地震前兆观测落后局面而进行的“深孔钻井进行地震前兆综合观测方法的可行性研究”项目 ,日前顺利通过由广州市科技局主持的专家验收。广州市地震前兆观测技术 ,长期以来处于近乎空白的状态 ,目前只有花都有两口井在正常运行 ,观测项目也只有水位、水温 ,而且记录的是模拟数据。为此 ,广州市政府地震办公室提出对“深孔钻井进行地震前兆综合观测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得到广州市科技局大力支持并列入广州市 2 0 0 1年度科技计划项目中。经过近一年的工作 ,在完成“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开展增城地震前兆数字化综合观测试验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