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5,(1)
藏东花岗岩类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屠保湧(地矿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一、藏东花岗岩类地质简介藏东地区在区域构造上处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东南部,属南北向“三江”构造岩浆带的中北段。本区花岗岩体的侵位与断裂构造密切相关。花岗岩带的展布方向与区域(北... 相似文献
2.
3.
新疆东天山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东天山花岗岩类的岩石学、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综合研究,揭示了该区各类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在该区除了加里东和前寒武纪分布局限的花岗岩类外,花岗岩类主要形成于海西期,同时明确了印支期花岗岩类的存在。根据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花岗岩类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及形成发展历史,说明了花岗岩类具多物质来源的混源成因类型特征及复杂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通过大量实际资料,对兴隆平泉地区花岗岩类岩石化学、部分金属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分布等进行分析,主要论述了该区与成矿有关的两类岩石即花岗岩-花岗斑岩类及花岗闪长岩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指出两类岩石在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不仅与岩性有关,而且主要与成矿物质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7.
新疆北天山东段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区花岗岩类位于北天山地向斜褶皱带。岩体侵入于石炭纪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呈同期多次侵入的中基性-酸性复式岩体。依据Rb-Sr全岩等时线其年龄为315.7Ma,属于海西中期。SiO_2含量48—78%,钙碱指数为60,硅碱指数ρ为2.2—2.4和σ为1.5—2。稀土元素从基性到酸性,总量从38 ppm增到143ppm,δEu为0.47—0.86,为负铕异常,各岩类标准化曲线相似性很好。上述情况结合微量元素特点,本区为岛弧-陆缘型的钙碱性系列的侵入体。δ~(18)O为5.8—8.9‰,~(87)Sr/~(86)Sr初始值为0.705。岩体物质由上地幔顶部和下地壳岩浆混合组成,可能是同源分异演化的产物。具Ⅰ型花岗岩特征。 相似文献
8.
天水渭北地区花岗岩类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水渭北地区地处祁连造山带与北秦岭造山带的结合部位.在渭河断裂以北出露广泛的花岗岩类属铝过饱和岩石,为钙碱性岩类.前石炭纪花岗岩类w(Al2O3)/[w(Na2O K2O CaO)]值均小于1.1;石炭纪以来岩体w(Al2O3)/[w(Na2O K2O CaO)]值大多大于1.1;岩体贫大离子亲石元素如Ba、Rb、Sr、Y、Ta、Be、B、Zr、Nb,低亲硫元素Ga、Cu,而高Mo、Sn、Bi、W等高温热液成矿元素和亲铁元素Sc、Cr、Ni、Co.稀土元素显示石炭纪以来岩体形成于稳定大陆环境,前石炭纪岩体的形成环境与造山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川西雀儿山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位于川西义敦岛弧北端的雀儿山花岗岩体主要由岩体边部或者作为包体的花岗闪长岩、主体似斑状花岗岩和较晚的呈条带状或者脉状伟晶质、细晶质花岗岩组成。这些花岗质岩石表现了较宽的常量元素变化范围,属于高钾钙碱性到shoshonite亚铝到过铝质岩石系列,表现了较平坦式具有负Eu异常的稀土配分模式。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多元素图解上所有这些岩石表现Rb、Th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富集,Nb、Sr、P和Ti等元素明显亏损。Sm-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似斑状花岗岩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1.23~1.61Ga,εNd(t)=-5.3~-6.3,细晶花岗岩脉tDM=2.30Ga,εNd(t)=-6.9。这些岩石的εNd(t)分布在康定杂岩的Nd同位素演化范围内和上部。岩石地球化学和Nd同位素特征研究揭示其花岗岩岩浆起源于上部地壳杂砂岩、砂页岩和泥质岩石的部分熔融,经历了早期阶段的铁镁质矿物和副矿物的分离结晶,晚期钾长石等卷入了分离结晶。雀儿山花岗质岩浆活动发生于同碰撞到碰撞后隆升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0.
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内的羊拱海及邻区岩体主要为印支期-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通过对羊拱海、达盖寨及二道桥花岗岩体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可知,岩体表现为较平滑的具有较弱Eu负异常或无Eu异常的向右陡倾的稀土配分模式曲线,且从微量元素比值K/Rb、Rb/Sr等均反映出羊拱海及邻区岩体具有同熔型花岗岩的特点.由此推测,岩体的形成于同碰撞的造山环境,属于同构造期侵入岩.是印支晚期发生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断裂、褶皱构造,在造山带内地壳加厚,由于深部剪切热使下地壳产生局部熔融产生同熔岩浆上侵定位形成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11.
杨超群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6,(1)
从七十年代起,特别是八十年代初以来,已对华南花岗岩类进行了大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数据资料,对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作为地质作用的地球化学指示剂的认识,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1.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13.
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33,自引:18,他引:33
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根据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划分为高锶花岗岩类和低锶花岗岩类,前者富集Ba、Sr、Ti,而后者强烈亏损这些元素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高锶花岗岩类主要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属于Ⅰ型花岗岩;低锶花岗岩类由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组成,二长花岗岩一正长花岗岩一碱长花岗岩也属于Ⅰ型花岗岩,碱性花岗岩为A1型花岗岩。这两类花岗岩均显示εNd(t)正值^87Sr/^86Sr低值以及较低的Nd模式年龄。高锶与低锶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差异性表明,高锶花岗岩起源于相对亏损的幔源岩浆的分异作用,而低锶花岗岩类的源区与显生宙地壳增生时期起源于地幔的年轻地壳物质有关,即起源于富集型幔源基性岩石的部分熔融。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与流纹岩之间地球化学相似性以及与玄武岩类的相关性表明,它们是统一的构造一岩浆体系的产物,共同制约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大陆伸展的构造环境和闭合期间壳幔相互作用形成的地幔源区。 相似文献
14.
15.
安徽石台地区出露的牯牛降(东库)、谭山岩体可划分为4个侵入期次,从早到晚岩性变化趋势为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中粗)粒正长花岗岩→中细粒似斑状(正长)花岗岩→细(微)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牯牛降(东库)、谭山岩体微量元素总体具相似特征,都富集大部分亲石元素,K/Rb比值低而Rb/Sr比值高;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总体略显右倾,均具有高Rb低Ba、Sr、Ti的特征.牯牛降(东库)和谭山岩体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均为右倾海鸥型,均具有较强的Eu亏损.研究认为牯牛降(东库)岩体和谭山岩体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的部分熔融,成岩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碰撞造山后挤压收缩向拉张伸展的转变,与中国东部此时发生构造大转折、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大爆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17.
冀西麻棚花岗岩类侵入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冀西石湖金矿麻棚岩体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斑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的岩石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测定.岩体的SiO2平均含量为67.77%,略低于同处一个构造岩浆岩带的NE端紫荆关王安镇石英正长岩体(68.78%).麻棚岩体稀土元素总量较高,介于136.41×10-6~167.45×10-6之间,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斜型.LREE/HREE比值介于12.50~18.75之间,平均16.07,属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型.综合麻棚岩体岩石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研究认为,麻棚岩体的成因类型为Ⅰ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8.
热香铜矿位于乡城大断裂上盘娘拥复向斜次级旺央向斜核部,是川西地区新发现铜矿床,成因上与二长花岗岩密切相关.热香含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富集Rb,Th,U和Ta,而Ba,Sr,Ti强烈亏损.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相对富集,分馏程度较重,负Eu异常显著(δEu=0.08-0.21).而通过微量元素构造环境投图、成岩年龄及区域构造环境演化历史分析,初步认为热香含矿二长花岗岩是在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阶段(65~15 Ma)由于陆内走滑作用.岩浆在板内裂陷环境中引发地壳浅部岩石大规模熔融侵位而成. 相似文献
19.
蔡蕙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6,(1)
通过几年的考察与研究,初步认为浙江有四种不同成因系列花岗岩类,即Ⅰ型花岗岩类(地壳同熔型花岗岩)、S型花岗岩类(陆壳改造花岗岩)、A型花岗岩类(碱性花岗岩)及M型花岗岩类(幔源型花岗岩)。 M型花岗岩以西裘石英闪长岩为代表,明显偏中-中酸性,富Na_2O和钠质斜长石,具低硅、高铝、富铁镁、钙、低钾等特点,其中Ti、V、Cr、Mn、Co、Ni、Cu等元素的含量高于其它成因系列花岗岩类,岩体侵入在海相角斑岩及相当成分的火山岩中,岩石受动力作 相似文献
20.
西藏南部花岗岩类中微量元素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ypes and intrusion times of granitoid rocks in Southern Xizang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by diseriminatory and cluster analyses. By means of regression analyses, we discussed quantitatively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race and major elem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 element evolution. The features of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have been discussed as well. It has been indicated, that the granitoid recks of different periods are resulted from partial melting to various extents in the lower crust or in the upper crus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