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学报》2015,36(6):754-754
<正>为继承李四光学术思想,弘扬李四光爱国、求实、创新、奉献的精神,2015年10月25—27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承办的李四光学术思想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李四光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一生执着追求,不懈奋斗,李四光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创立了地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较为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了丁文江(1887—1936)晚年时期,即本世纪三十年代的发表的政论,指出他的政治思想的主流是进步的。他主张抗日,反对“围剿”,“同情于共产主义的一部分(或是大部分)”。文中同时指出:丁文江晚年政治思想上的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也符合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思想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吴受谦 《广西地质》2010,(12):28-29
2010年7月5日,我参加了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组织实施的海上地质勘测作业护航行动,受益匪浅。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爱国主义书刊和爱国民族英雄电视、电影,特别崇敬这些优秀作品里的爱国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4.
1概述“八五”(1991~1995年)期间,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又一个科学的春天。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科教兴国”、“科教兴地”等方针、战略指引下,伴随地矿工作的改革、开放与发展,探矿工程科技工作,在部科技司的组织领导下,通过广大  相似文献   

5.
1989年5月16~20日,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在中南地质勘探公司南宁地质调查所召开了地质找矿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总结了近5年来冶金地质找矿工作的主要成绩和经验;研究、讨论了“八五”、“九五”地质找矿规划;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地质找矿工作的措施.冶金地质系统14个单位的7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广西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李振潜(曾任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所长)到会看望了与会代表.他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  相似文献   

6.
像各条战线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一样,地矿部在“六五”期间地质科技战线也取得了喜人的战果.国家计委、经委、科委及财政部于五月召开“六五”国家科技攻关总结表彰大会,并在三至十八日组织展览会向中央及全国人民汇报科技攻关成果.地矿部“六五”期间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九个课题参加了展出,这些课题是: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  相似文献   

7.
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观测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河盆地地气相互作用观测实验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期间重大项目。由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主持,组织了中科院其他研究所,高等学校和地方研究机构的共十余个单位参加的研究项目。1989年起以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为首的一批日方单位参加并成为双边合作研究项目。该项目以我国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至高台一带为实验区,因为中  相似文献   

8.
李璞教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但是他那和霭的谈吐神态和坚毅硕壮的风姿仍时时浮现在我们眼前。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艰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一直在激励和鞭策着我们继续前进。李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超基性岩类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奠基人。他1911年6月20日诞生在山东省文登县,青年时代求学北平,参加过“一二·九”学生  相似文献   

9.
由国际地质对比计划91项中方工作组主持的中国早前寒武纪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在长春地质学院的组织、安排下,于1982年4月10日至4月13日在长春召开。 会议期间宣读并讨论了拟参加1982年“91项”国际交流的论文19篇;听取了该项目负责人张秋生教授所作的题为“中国早前寒武纪地质及成矿作用”的报告,并对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国早前寒武纪地质及成矿作用”为提交国际交流的91项中方总结报告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全文共分两部、四章,详见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浩 《地质学刊》2006,30(3):239-239
2006年6月19日~21日,由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全省地质勘查基础业务培训班”在南京举行。 培训期间,各地勘单位提交了数字化地质图件参加展评,其中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参展的图件获得了一等奖,并就数字化综合地质图件的制作技术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11.
《河南地质》2011,(4):5-5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刚满25岁的学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园发起和组织的。他在今天被誉为“地球日之父”。  相似文献   

12.
李亮  李爽 《第四纪研究》2002,22(1):85-94
我们的父亲出生在一个淳朴的农民家庭,简朴的生活培育了他对故土、对人民深厚朴素的感情。他为人正直,性情豁达,襟怀坦荡。在遭遇坎坷时,始终对生活充满热爱和信心。父亲作为中国老一代的土壤学家,为了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进步呕心沥血,经常奔波忙碌在祖国各地。在他主持和参加过的工作中,如西藏和新疆等地的农业综合科学考察、湖南南山牧场的建设和华北黄淮海盐碱地治理等主要工作中,处处体现出他的爱国之心和敬业精神,使我们深受教育,激励着我们永远前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全国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这个委员会是联系和参加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的一个组织。“IUGG”的学术活动几乎包括地球科学的各个重要领域,在国际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次会议着重研究了在最近期间建立与“IUGG”下属  相似文献   

14.
1982年9月我们应邀参加了英国伦敦地质学会火山岩研究组主办的“边缘盆地火山作用”会议。会议期间进行了学术报告,并对威尔士奥陶纪火山进行了现场考察。我们向会议提交了华南早古生代边缘盆地”与“中国北祁连山早古生代的火山作用”两篇论文。现将我们在会议期间学习和了解到的有关边缘盆地及其沉积与火山作用,英国威尔士奥陶纪海相火山地质现象;英国海相火山岩区地质制图方法等问题作如下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个刚满25岁的学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园发起和组织的。他在今天被誉为“地球日之父”。但实际上,“地球日”最早的发起人并不是他,而是美国—位政界名人盖洛·尼尔森。  相似文献   

16.
《探矿工程》2010,(7):8-8
“全国探矿工程学术论坛”是由《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编辑部策划并组织召开的、每两年一届的全国性学术交流会,每届会议将结合届时的热点问题确定一个主题。2010年为首届,由《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编辑部和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共同主办,拟定于2010年9月18~25日在吉林长春召开。会议期间拟组织代表赴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参加“第六届亚太地区地质资源开发国际学术会议和第八届亚太地区防灾减灾国际会议”。  相似文献   

17.
<正> 为纪念二叠系建立150周年,由苏联科学院乌拉尔分院主持的“全球二叠系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he Permian System of the World)于1991年8月5日至10日在该系的命名地点彼尔姆市(Perm)召开。来自17个国家308余名地质和古生物工作者出席了大会,大多数国外与会者和部分苏联代表还参加了不同路线的会前地质旅行。我国9名古生物、地质工作者金玉玕、王成源、周祖仁、李佩贤、候静鹏、杨基端、伍绍祖和杨述参加了会议,部分人员还参加了会前的地质旅行。会议期间,有关地层和界线的国际委员会和工作组召开了联合工作会议。各组织与会的选举委员和通讯委员,以及感兴趣的同行踊跃出、列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六年来到了,值此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七·五”计划的开始之际,谨向地质战线的全体同志们表示衷心地祝贺和慰问。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在党中央正确方针指引下,“六·五”期间,国民经济已经出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七·五”计划期间仍将保持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朱训部长为《探矿工程》亲笔题词:“探矿工程工作进步很大,成绩显著,望继续努力,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为地质找矿和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这是对广大探矿工程职工的鼓励与鞭策。  相似文献   

19.
地界地球日     
《河南地质》2008,(4):5-5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中国2008年确定的主题是“认识地球,和谐发展”。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刚满25岁的学生——丹尼新·海斯在校园发起和组织的,他在今天被誉为“地球日之父”。  相似文献   

20.
池际尚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她孜孜不倦,勤奋工作,为我国岩石学和整个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池教授1917年6月25日出生于湖北安陆县。早年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1946年获奖学金就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主攻岩石学。1947年获硕士学位,1949获博士学位。1950年冲破重重阻碍回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任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