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新疆莎车县范围内53组地下水水质化验成果,采用数理统计、相关性计算、Surfer空间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和氯碱指数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莎车县地下水中离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影响并控制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关键性因素。结果表明:主导莎车县地下水的阳离子为Na+、K+和Ca2+,阴离子为SO42-、Cl-,主要以高硬度、微咸水、中性水为主。蒸发-浓缩作用是控制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主要因素,岩石风化作用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影响较弱。地下水化学类型按舒卡列夫分类法,主要为SO4·Cl-Na·Mg型、HCO3·SO4-Ca·Mg型、HCO3·SO4-Mg和Cl·SO4-Na·Mg型,水化学类型和矿化度在空间分布上均具有明显的分带规律,由南向北,由近河到远河,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区属于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为了研究其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水质情况,在博阿断裂附近采集与收集温泉水、地表水和冷泉水共15个样品,进行了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特征分析,并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Na、Cl·SO4-Na和HCO3·SO4-Ca·Na型。温泉水的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Na/HCO3·SO4-Na和HCO3·Cl-Na型。冷泉水的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Mg·Ca、HCO3-Ca、HCO3-Mg·Ca和SO4·HCO3-Ca型。研究区冷泉水中Mg2+、Ca2+、HCO3-的主要来源是白云石、方解石和石...  相似文献   

3.
南伊沟是林芝地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研究南伊沟水体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特征,揭示“三水转化”规律,对提高林芝地区水体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程度,支撑当地林水关系研究,服务高原地区水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分析方法,分析了地区水化学特征、水岩作用情况和水循环特征。结果表明:南伊沟水体为极低矿化度淡水,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和SO4·HCO3-Ca·Mg型,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离子成分主要受岩石风化控制,离子来源主要受碳酸盐岩溶解和硅酸盐岩风化影响,地表水中Na+、K+、Cl-主要来源于盐岩溶解,同时还受降雨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中Ca2+、Mg2+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矿物溶解;地下水和地表水水岩作用较弱,对比上游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地表水,大部分δ18O、δD值具有明显的高度效应和大陆效应;南伊沟枯水年内强烈...  相似文献   

4.
吕琳  李伟  刘元晴  宋绵  邓启军  郑一迪 《中国岩溶》2023,(1):149-160+181
以太行山北段金龙洞岩溶泉为研究对象,通过数理统计.、离子比值及饱和指数等方法,分析泉水水化学和同位素动态特征、水中主要离子来源及演化、水-岩相互作用过程等内容。结果显示:(1)金龙洞泉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泉流量对其响应程度高,泉流量较小时,水中主要离子含量相对高,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Mg型,泉流量大时,水中离子含量低,水化学类型为HCO3-Ca、HCO3·SO4-Ca型,泉流量增加引起的稀释作用对离子含量影响明显;(2)控制泉水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为溶滤作用和稀释作用,且Ca2+、Mg2+、HCO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解,SO42-、Na+、K+、Sr主要来源于安山岩中长石、黄铁矿等矿物的风化溶解,NO3-则来源于人类活动;(3)降水集中期,泉...  相似文献   

5.
济南岩体是山东省中部典型的中生代地质体,其周边裂隙岩溶水发育,查明济南岩体周边裂隙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主要离子来源,对裂隙岩溶水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济南岩体周边裂隙岩溶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地层岩性、裂隙岩溶发育特征、主要离子含量及变化特征、水化学类型等,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Gibbs图解、主要离子比例分析、Mg/Ca摩尔比分析等方法推断离子来源。研究发现:区内裂隙岩溶水中Ca2+、Mg2+、Na+、SO42-、Cl-、TDS含量,从岩体南、东、西3侧至齐河—天桥一带,再到桃园—鸭旺口一带,为逐渐增加的趋势,HCO3-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水化学类型有5种,存在由岩体南侧HCO3-Ca型,至东、西2侧的HCO3-Ca·Mg型,到齐河—天桥一带的SO4-Ca型,再到桃园—鸭旺口一带的SO4·Cl—Na·Ca型不断溶滤的...  相似文献   

6.
在宝鸡县幅1?5万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系统采集区内地下水水样,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了区内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并对地下水质量做出评价。通过对水质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区潜水水化学类型可分为HCO3-Ca、HCO3-Ca·Mg、HCO3-Ca·Mg·Na、HCO3-Ca·Na和HCO3-Na·Mg型水;研究区承压水水化学类型可分为HCO3-Ca、HCO3-Ca·Mg、HCO3-Ca·Mg·Na、HCO3-Ca·Na和HCO3-Na·Ca·Mg型水。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对研究区地下水进行分类评价,区内地下水以Ⅲ类水为主,少部分为Ⅱ类水和Ⅳ类水。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的认识可为地下水环境及饮用水安全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以车马碧水库引水隧洞近场区为研究对象,在现场水文地质调查和分析基础上,选取33组水样进行水化学测试,并从中抽取22组水样进行氢氧同位素测定。利用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图、离子比例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确定研究区地下水离子组分来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是研究区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和地表水受含水层岩性影响,主要水化学类型分别为HCO3-Ca·Mg型、HCO3-Ca型;支洞水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阴离子由HCO3-型变为SO42-型。水-岩作用在各离子来源中占主导作用,K++Na+和Cl-主要来源于盐岩和硅酸盐的溶解作用,Ca2+、Mg2+、HCO3-、SO42-主要来...  相似文献   

8.
牟海斌  邹愈  郭鹏 《地下水》2022,(3):13-16+121
了解区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对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及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高陵县幅1:5万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系统采集区内河水与地下水水样,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对区内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形成作用开展了研究。通过对水质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区域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及主要离子浓度特征,将本区地下水分为HCO3-Na·Mg型、HCO3·SO4-Na·Mg型、HCO3·SO4·Cl-Na·Mg型及SO4·Cl-Na·Mg型四种类型水。运用水化学参数相关性分析、阴阳离子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区域地下水水化学空间分布及演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内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因主要为溶滤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由补给区到径流排泄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HCO3-Na·Mg型过渡到HCO3·SO4-Na·Mg型,再近一步演化为HCO3·SO  相似文献   

9.
李华  文章  谢先军  罗朝辉  顾栩 《地球科学》2017,42(5):804-812
贵阳市三桥地区岩溶地下水是贵阳市重要的生活及工农业用水水源,而贵州省岩溶系统发育异常复杂,对于岩溶水水化学及其演化特征尤其是水-岩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保障该地区供水水质安全,以贵阳市三桥地区岩溶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样品采集与氢氧同位素分析和水文地球化学模拟,针对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及水-岩作用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Mg型、HCO3·SO4-Ca型、HCO3-Ca型和HCO3-Ca·Mg型;研究区岩溶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研究区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方解石、白云石、岩盐和石膏的溶解作用以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山东省邹城市东部缺水山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水质状况和水化学过程,采集研究区各类型地下水样品32件,检测K+、Na+、Ca2+、Mg2+、Cl-、SO42-、HCO3-、NO3-、F-、TH和TDS等化学指标,综合利用图解法、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其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裂隙水、孔隙水与岩溶水具有相似的水化学特征,裂隙水和孔隙水的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而岩溶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2)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水化学形成机制主要以水-岩相互作用为主,其次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孔隙水受水-岩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比例分别为77.7%和10.5%,而裂隙水受影响的比例分别为63.9%和11.3%。  相似文献   

11.
闵维康  张敏  刘沛 《地下水》2022,(5):72-76
德阳市平原区是成渝经济圈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其中地下水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为此分析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离子时空分布特征对保护当地地下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水样采集及水质分析,运用统计学、Piper三线图、克里金插值法、动态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表明1)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HCO3-Ca·Mg、HCO3·SO4-Ca、HCO3·SO4-Ca·Mg为主;2)各大离子浓度含量基本上与地下水流向相一致,呈现由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升高趋势,TDS、总硬度、铁、锰硝酸盐空间分布与工农养殖业发展呈现相关性;3)1993-2012年间总硬度、TDS指标从2001年后呈下降趋势,氯、锰呈整体逐渐上升的趋势,硝酸根和铁含量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2.
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复杂,水与含水介质间发生的各种溶解、沉淀、吸附等水-岩相互作用在地下水复杂成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文章采用数理统计、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Gibbs模型、硅酸平衡、主要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研究了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分析了水化学组分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阳离子以Ca2+、Na+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还存在少量Cl-、SO2-4,地下水主要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HCO3-Na·Ca型、HCO3-Ca·Mg型;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来自碳酸盐矿物和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其次来源于蒸发岩的风化溶解。地下水的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共同影响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李家栋 《地下水》2022,(5):30-33
本文以府谷西王寨井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井田内16个地下水水样的12项测试指标(Na+、Mg2+、Ca2+、NH4+、Cl-、SO42-、HCO3-、NO3-、NO2-、F-、TH、TDS)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西王寨井田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Mg型、HCO3-Ca·Mg型为主,碱土金属离子含量超过碱金属离子含量,弱酸根超过强酸根,阳离子中的Na+和阴离子中NO2-是随环境因素而变化的敏感因子;井田地下水的综合环境质量中等偏下,大部分地区水质已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井田内无Ⅰ、Ⅳ类水,适宜直接饮用的Ⅱ、Ⅲ类水分布在井田中部的黄土梁岗区,...  相似文献   

14.
柳西亚 《地下水》2022,(2):32-34+81
依托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点建设工程,选取河南省南部地区121组浅层地下水进行水质检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占总体的45.5%,其次为HCO3-Ca·Mg型,占总体的34.7%;少量的HCO3·SO4-Ca型、HCO3·Cl-Ca·Mg型等水化学类型呈斑块状、片状分布。参照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对本区浅层地下水进行单因子与综合环境质量评价,认为该区不可直接饮用的浅层地下水占69.4%,除南阳地区外,综合环境质量较差;地下水污染多发生在主要城市、工矿企业及其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15.
昆明盆地为一碳酸盐岩基底背景上形成的断陷盆地.研究区内孔隙水中Ca2+、HCO3-在阳、阴离子中占有绝对优势,水化学类型以HCO3-Ca、HCO3-Ca·Mg、HCO3·Cl-Ca等为主.受不同区域人为活动影响,地下水各离子组分空间分异较大,水化学类型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呈现出复杂化.在平面上,从盆地边缘向盆地中部的冲湖积平原方向,地下水矿化度具有东西过渡分带的特点,以矣六乡-小板桥-巫家坝-联盟镇为界,东部矿化度较低,西部则相对偏高.20年来,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孔隙水水质的演变朝着正负两方面发展,盆地西山、草海一带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地下水矿化度在逐年降低,而地下水恶化的区间向着城市的外围边缘转移.冲湖积平原区,地下水矿化度变化不大.地下水化学类型的变异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地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地下水环境演变的影响.因子分析法的结果表明,地下水中Mg2+、HCO3-、Ca2+、Na+、Cl-、SO42-等离子的来源很大程度上显示自然演化的结果,而NO3-、K+、PO43-等离子的来源主要受农业和生活污水的影响.地下水化学组分中Mg2+、Na+、Cl-、SO42-和K+同时受到自然作用和外界污染的影响,以COD为代表的工业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下水中Cl-、SO42-和K+的浓度及其分布.  相似文献   

16.
苏春利  张雅  马燕华  刘文波 《地球科学》2019,44(9):2829-2838
岩溶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水岩作用过程研究对岩溶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和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水化学分析、主要离子比值、锶含量和87Sr/86Sr比值分析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深入分析了贵阳市地下水和地表水不同季节的水化学特征变化和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过程.水化学特征分析表明,贵阳市地下水以HCO3·SO4-Ca型和HCO3-Ca·Mg型为主,水化学组成在季节和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直接混合对地下水化学组成有一定的影响.锶同位素比值和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表明,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的控制,以方解石和白云石为主的碳酸盐的溶解-沉淀作用以及硫酸盐和岩盐的溶解是控制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重要过程,并受上覆孔隙含水层硅酸盐矿物水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北方新生代玄武岩地下水的赋存规律和形成演化机理,以河北省张北县玄武岩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采集地下水样、测定水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离子比例系数、氢氧同位素、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区内玄武岩地下水的水化学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地下水径流方向,研究区内玄武岩地下水中多数离子质量浓度呈现增大趋势,补给区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为主,TDS质量浓度多小于500mg/L,排泄区地下水中阴离子以Cl-和SO42-为主,阳离子以Na+为主,TDS质量浓度多大于1 400mg/L;研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当地大气降水;硅铝酸盐、岩盐、硫酸盐的风化溶解是地下水中离子的主要来源;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农业施肥等人类活动影响是控制地下水化学形成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宋小庆  彭钦  王伟  屈秋楠 《地球科学》2019,44(11):3926-3938
以贵州抗旱打井找水项目2007-2015年采集的3 699件浅层地下水化学样品分析数据为依据,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及水文地质单元划分,运用箱型图和迭代标准差法剔除异常值,并判断各水文地质区水化学数据的分布类型,最后取剔除异常值后数据的95百分位数作为环境背景值上限阀值.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岩溶区浅层地下水属中偏碱性,水中阳离子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地下水类型主要为HCO3-Ca·Mg和HCO3-Ca型,区内地下水中离子的主要来源为岩石矿物的风化水解;地下水SO42-和Cl-分布类型以正态分布为主,对数正态分布次之,偏态分布最少,三叠系中统关岭组膏岩层及二叠系含煤地层中地下水的SO42-环境背景值阀值为68.71~164.32 mg/L,其他区域背景值阀值为19.42~39.05 mg/L;Cl-背景值阀值为3.45~6.65 mg/L,区域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9.
西藏察雅分布有两处地下热水,其中娘曲热水流量达23 356 m 3/d,温度达36 ℃,掌握其成因以及地下水循环模式对铁路隧道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模式,采用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处地下热水主要阳离子为Ca 2+和Mg 2+,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HCO3-,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为1 255~2 051 mg/L,水化学类型分别为SO4·HCO3-Ca·Mg型和SO4-Ca·Mg型。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地下热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并具有 18O漂移现象,反映了热水与围岩的氧同位素交换效应。地下热水的补给高程为4 146~4 185 m,热储温度为53.1~61.0 ℃,循环深度为1 409~2 020 m。其成因模式为:地下水在东北部高山区接收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沿岩溶裂隙管道径流,经深循环获得大地热流加热,受构造及岩层阻水影响沿断层上升,在上升过程中与份额达0.79~0.91的浅层地下水混合,于沟谷等地势切割处出露成泉。综合水文地质条件与隧道位置分析,隧道穿越的两处岩溶富水条带,东部岩溶富水区对隧道突涌水威胁较小;西部岩溶富水区对隧道存在构造岩溶水高压突涌水风险,后期应注意防范。  相似文献   

20.
宋小庆  彭钦  段启杉  夏颜乐 《地球科学》2019,44(9):2874-2886
目前在黔东北地区未系统地开展过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地热水来源方面的研究,存在地热水来源、补给区域、径流和排泄等特征不清等问题.在充分了解黔东北地热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集区内15组地热水进行水化学全分析、收集12组地热水氢氧同位素和3组地热水碳同位素数据,得到了该区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分析出地热水的补给来源,估算了地热水的补给高程、补给温度、热储温度、循环深度以及冷水混入比例.结果表明,受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的影响,该区地热水总体由南向北径流,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Mg、HCO3-Ca·Mg、HCO3-Na、SO4-Ca·Mg及SO4-Ca型,有益元素主要有F-和H2SiO3,沿径流方向地热水呈现pH降低、TDS增加的趋势,水化学类型则由重碳酸盐型水变为硫酸盐型水.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地热水补给源为大气降水,补给区为海拔1 500~2 000 m的梵净山地区,地热水年龄为(6 400~11 570)±560 a,补给时的年平均气温为7.0~9.1℃;选用二氧化硅温标及lg(Q/K)-T法估算热储温度为45.0~107.0℃,地热水循环深度为1 000~3 000 m;硅-焓混合模型估算地热水混合前的热储温度极大值为110~200℃,地热水在上升过程中受浅部冷水混合,冷水混入比例为50%~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