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我们建立了一个前震和前震序列发生的模型。假设前震及主震都是由于早已存在的裂纹的突然合并而发生的。如果裂纹端部的应力强度因子超过某临界值时就会发生合并。在亚临界状态下,每条裂纹都由于应力的侵蚀准静态经历着加速延伸,一直到临界状态时止,裂纹增长就是在此时刻变成灾变性的。当主震临近时,前震的发生率增加,可用时间的幂次律函数对它描述。幂次律中的指数与裂纹尺度、间距和破裂强度的分布无关。这种普遍意味着前震图象应当是预测大震发生时间的有用标志。可是我们发现能量释放图象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尽管如此,如果人们有描述障碍体强度和几何分布的先验资料,则根据前震序列中地震的震级来预测大震的震级还是有些希望的。  相似文献   

3.
4.
陈颙  刘杰  杨文 《中国地震》2015,31(2):177-187
地震丛集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2个特殊的例子就是前震序列和震群。基于对1966~1996年中国大陆8个前震序列的分析,本研究提取了如下前震序列的图像特征:1前震序列的震中在空间上密集集中;2前震的震源机制与主震的震源机制相似,而这种与主震震源机制的一致性在余震序列和震群中并不存在;3这30年在中国大陆我们尚未发现主震之前的前震丛集的震源机制不一致。最后,我们发现中国大陆5%的主震前发生前震序列。  相似文献   

5.
6.
用初动符号的变化识别前震和震群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作者根据80年代以来山西遥测地震台网所记录到的11次3级以上地震序列的初动资料,研究了各个地震序列的初动特征。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其震源机制的一致性特性不同,初动矛盾符号比的减小与增大,可以作为判定该序列后面是否还有较大的地震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建造了一个前震和前震序列发生的模型,前震与主震的发生假定是由于原有裂隙的突然并合所致。如果裂隙端点应力强度因子超过某一临界值则并合发生。在亚临界状态,每一裂隙由于应力腐蚀经历准静态的加速扩展,直到达到临界状态,最终发育成灾变。前震发生的比率随着主震临近而增加,可用一个时间的幂函数描述。幂法则中的指数与裂隙大小、间隔和破裂强度的分布无关。这种普遍性意味着前震图象对于预报大震发生的时间将是有用的识别。然而,我们发现在能量释放的图象中存在值得考虑的差异。如果人们具有描述障碍体强度和几何形态的“先验”信息,就有希望根据前震序列事件的震级预报大地震的震级。  相似文献   

8.
前震和普通震群震源深度分布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赵根模 《中国地震》1990,6(4):57-66
本文从强固区模型和地壳应力分布特点出发,讨论了前震和普通震群在震源深度分布上的差异性。分析中国大陆39组震群震源深度数据。结果表明,普通震群多数分布在强度较低的上地壳,前震和前兆震群比普通震群要深得多,可能达到中下地壳,差别显著。为减小测深误差的影响,建议把相对深度特征值△H作为一种识别前震和普通震群的可能标志。普通震群最大深度H_(max)一般≤16km,而前震的H_(max)均>16km。震群的震源垂直尺度△H_1≤10km,而前震的△H_1>10km。震群的最大深度距平值△H_2≤6km,而前震的△H_2>6km。  相似文献   

9.
1966年邢台Ms7.2级地震的前震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断层或裂纹在其失稳破裂之前都要经历准静态的加速扩展过程。加速是失稳的一个必要条件。加速释放是成核在脆性层中的大地震的普遍前兆。且可将该加速过程简要地概括为地震释放速率比例于失稳破裂产剩余时间的负幂。  相似文献   

10.
11.
识别前震余震的单键群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蕙兰  刘振 《中国地震》1999,15(3):210-219
本文提出一种从地震目录中识别强震的前震和余震并形成序列目标的新方法,即:以单键群(SLC)分析方法为基础,定义在SLC构架中,由于小于或等于特征键长的键所形成的许多链中,那些处在某个强震联通的链上的地震就与该强震构成一个地震序列;在此序列中,该强震为主震,之后的为余震,用此方法,可以按强震逐个识别其前震余震,并形成其序列目录。我们用它识别处理了海城7.4级和昆仑山-阿尔金山弧型顶部地区6.0级以上  相似文献   

12.
刘正荣 《地震研究》2002,25(3):207-213
通过对2001年永胜6级地震的前震分析,指出极限时间法用以分析直接前震时,是能够作出临震预报的。  相似文献   

13.
丽江7.0级地震的余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longM0≤23.28的地震,得出了丽江地区地震系列的震源参数;以及P波、S波的logM0与Md的关系式分别为:logM0^p=0.62Md+19.93;logM0^s=0.59M  相似文献   

14.
我们易于把余震看成在科学和社会方面均不重要的多余物。新闻媒介常这样向地震学家发问:“这只是一次余震吗?”“只是”两字意味着余震几乎不被关心。地震学家自己也常忽略那些紧跟着大地震之后发生的事件的重要性。即使是足够大的余震,  相似文献   

15.
16.
17.
最近的地震,特别是发生在土耳其和中国台湾的地震,对地震工程行业来说是具有分水岭性质的事件。这些地震有飞速推进人们的知识水平的潜能。研究的机会跨越行业的所有分支,然而,会议讨论显示如下的特别议题将尤为激励人们进行研究。1.在1999年的地震之前,全世界震级超过7级、且距断层不足20km的地震只有8次记录到了地面运动。8月在土耳其发生的地震又产生了5条记录,几乎是以前有效信息的一倍。而且台湾地震又产生了令人震惊的65条记录。台湾地震的主震和大于M6级的余震被500多台仪器记录到。2.最近的地震产生的地表断裂造成遍布城市和工业区的破裂。工程结构遭到大的走滑断层位移(土耳其位移达5m)和逆断层作用的影响(台湾垂直位移和翘起达数米)。土耳其、台湾和加利福尼亚的地震(兰德斯和赫克托矿)显示出与大的断层破裂有关的地面形变是很难预测的,尤其是在断层经过区和邻近主断层迹线的上盘。3.我们最近对于地壳地震的经验大多局限于7级;台湾和土耳其的地震达到7.2到7.6级。7.5级的地震通常构成设计的基础并且通过外推被用来预测新地震引发的问题。破裂方向性效应比当前模型提出的更难弄清楚。再有,当前模型的意义在于代表中、高频近断层地面运动。宽频带数字记录能提供第一手可靠的近震长周期地面运动的数据。4.一些城市地区被确定能够提供唯一的、非常宝贵的土壤结构相互作用现象的数据和城市规划、应急反应和恢复重建问题的数据。在土耳其的阿达帕扎勒地区,这些效应包括基础设施由于液化导致地基承载力的丧失而下沉和倾斜、宽阔的冲积层充填峡谷的反应(盆地效应)和小范围的软弱、可液化的沉积层的反应。主震之后,城市地基遭到大约6min额外的小激发,其持续能量输入所产生的影响需要查明。台湾的东势市死,亡率非常高,建筑物损坏严重。近断层地面运动相关的重要性是放大了基岩之上坚硬地基的反应,工程建筑物的结构性能问题需要研究,特别是坚硬地基处高烈度地面运动的放大问题。从土耳其的迪兹杰获得的初步信息显示,8月的地震损坏了大约15%的建筑物,而11月的地震损坏了超过50%的建筑物。对这两次事件当中的建筑物反应的评估将会成为理解结构物地震行为的基础。在这一组特例事件中,迪兹杰真正是一个特殊机会。灾害的严重程度和现有的及以后将会得到的数据将会扩展我们的研究能力,包括基于全球合作基础上的能力。本会议报告包括很多专题讨论,与会者感到应作进一步的考虑。建议立即采取如下行动:1.最优先努力获取、归档和组织的基本信息。集中一个由地震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生命线、应急反应、恢复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小组去开发重要信息的模型。开发这样一个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在多学科、广范围研究中的数据收集的可能性。同时,研究基金机构,例如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地质调查局、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和其他政府或企业组织应该支持研究的各种建议,用明确的目的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易逝的数据。2.所有直接进行数据收集的项目都必须有计划公布原始的、无条件的信息和接纳其他国家的同行。以下这些被认为是数据分享和试图合作的证据:为访问学者或来自其他国家的研究人员所作的预算、其地国家已有项目或专业人员在从事相同工作的确认、为旅行和指定时间作实地考查研究所作的预算。3.大规模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应得到鼓励和支持。应从这里显示美国研究人员和其他受影响的国家从交换数据、合作分析和相互学习经验中得到益处。信息交换应包括其他国家对地震危险研究的参与(和近期蛾市地震的经验),尤其是希腊、日本和墨西哥。合作的范围应包括强震动台网的部署、召开会议、从这些地震中引为特定教训的交流。即使经过很长时间,作为有效的资源,1999年的地震将会是无前例的和不可预见的学习机会。这些机会决不能浪费。地震工程专业人士必须采取主动,向决策者通告。假如我们忽略这些机会,我们的社会将为缺乏行动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18.
1991年至1994年甘肃地区发生的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甘肃省地震台网测定,1991年1月2日在青海省祁连境内发生了一次5.1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6',东经99°54'。1991年10月1日在青海省门源境内发生了一次5.2级地震,震中位于北...  相似文献   

19.
诱发前震图象与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根模  王树义 《内陆地震》1996,10(4):289-295
地震引起的应力场扰动随距离不断衰减,远程触发很难发生,只有极不稳定状态的断层才有这种可能。利用这一特点,可以预报下次地震的位置,为实施减灾措施和捕捉短临前兆提供机会。所以,紧随大地震之后发生的“诱发前震”就具有了特殊的前兆意义。统计表明,大地震(A事件)可能触发远处临界失稳断层发生前兆地震(F事件),在F事件附近发生下次大震(B事件)的概率比自然概率高十几倍到几十倍。这一结论被从中国大陆、全球主要板块边界及日本列岛发现的众多AFB图象所证实。对其发生的可能的物理机制在文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