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内蒙古苏左旗南部温都尔庙群地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臣 《地学前缘》1999,6(3):112-112
内蒙古苏左旗南部的温都尔庙群(北带)为典型大洋蛇绿岩,是晚古生代俯冲洋壳残片。研究表明,北带温都尔庙群是由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岩石组合经构造作用拼贴在一起的构造拼贴体。根据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年龄重新厘定了温都尔庙群的时代,将其解体为古元古代宝音图群、中一新元古代温都尔庙群和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古元古代宝音图群岩石组合为各类片麻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石英岩。千枚状片岩、大理岩和绿泥绿帘阳起片岩。绿泥绿帘阳起片岩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910Ma,李述靖(1995)在昌特敖包深变质岩系…  相似文献   

2.
<正>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以东,自二道井经巴音敖包、包日汗、红格尔庙至锡林浩特一带(以下简称集二线北带),下古生代的温都尔庙群呈北东东向断续分布(图1)。它们产出在构造地质学上著名的“蒙古弧”东翼,习惯上多称为内蒙古华力西褶皱带。我们同意将温都尔庙群出露区划为加里东优地槽褶皱带的意见。温都尔庙群岩石主要为细碧岩、块状绿泥闪帘石岩、绿泥闪市片岩、石英千枚岩(片岩)夹变质碧玉岩、石英岩以及磁铁赤铁石英岩,常伴有基性、超基性岩体的侵入。岩层变形强烈,发育有不同级别和不同型式的褶皱及断裂。1978年,我们在研究温都尔庙群层序及铁矿分布规律时,重点研究了包日汗地区的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3.
徐备  徐严  栗进  李群生 《地学前缘》2016,23(6):120-127
内蒙古西部的温都尔庙群下部为含铁石英岩、变质火山岩与绢云石英片岩,上部由各类绢云石英片岩、石英岩组成,局部夹碳酸盐沉积。利用SHRIMP和ICP-MS定年方法,获得该群下部的变质火山岩时代为(460±4) Ma,上部绢云石英片岩中最年轻的峰值年龄为417 Ma和444 Ma。结合已有的锆石年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温都尔庙群的发育时代可能为500~415 Ma。根据温都尔庙群的物质组成,推测其形成于松辽-浑善达克地块周围的大陆边缘海域并命名为温都尔庙洋,代表我国境内早古生代时期的古亚洲洋。根据碰撞造山带理论探讨了温都尔庙群的构造位置,提出在早-中古生代时期,以温都尔庙群为代表的古亚洲洋发生了向南部华北地块和向北部兴安-艾力格庙地块的双向俯冲,其主体部分形成南、北两个加积楔,而其边缘部分卷入南、北混杂岩带成为基质,因此温都尔庙群的褶皱及变质历史记录了中亚造山带东段的演化过程。对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的研究表明,温都尔庙群的前寒武纪物源特征与蒙古国下古生界的相似,而与华北陆块显著不同,表明温都尔庙群的物源很可能来自华北陆块之外的前寒武纪古陆。  相似文献   

4.
张臣  吴泰然 《岩石学报》2001,17(2):199-205
内蒙古苏左旗南部温都尔庙群是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岩石组合经构造作用拼贴在一起的构造拼贴体。根据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龄将其解体为古元古代宝音图解、中、新元古代温都尔庙群和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堆积。宝音图群为陆缘拉张解体阶段源自结晶基底的裂解古陆块。中、新元古代温都尔庙群及赋存在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堆积中的超镁铁岩、基性火山岩和硅质岩的洋壳组合代表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陆缘拉张解体阶段的拉张过渡壳,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初,本区构造体制由拉张转化为挤压,苏左旗南部出露的蛇绿混杂岩带以及大量的蚀变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代表本区晚古生代会聚阶段的挤压性过渡壳。  相似文献   

5.
高长林  方成名 《江苏地质》2011,35(3):236-240
安徽滁州张八岭地区的张八岭群分为2组。一是下部北将军组,以千枚岩和片岩为主;二是上部西冷岩组,主要为一套变质火山岩系。张八岭岩群的细碧-石英角斑岩系主要发育于西冷岩组中,具多旋回特点。细碧-石英角斑岩系以石英角斑岩为主,细碧岩次之,角斑岩类稀少。该岩系的火山岩富碱、富钠,具双峰值特征,其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形成于非造山张性环境,为裂陷槽,是与晚元古代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杨月后  王继春  张海平  周飞  苏银春  钱程  汪岩  郭永烈  顾新雨  寇帅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157-67z1159
正研究区位于内蒙古东部天山镇西平安地地区,古生代大地构造位置由南向北可划分为华北板块、白乃庙岛弧和索伦—林西缝合带(图1)。Xiao等(2015)和Jian等(2012)等认为温都尔庙—柯丹山—西拉木伦蛇绿混杂岩带是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缝合带,研究区则位于该混杂岩带以南白乃庙岛弧一侧。  相似文献   

7.
岩石化学、地球化学资料表明,中晚元古代开原岩群蛇绿混杂岩由蛇绿岩和岛弧拉斑玄武岩、钙碱玄武岩(斜长角闪岩、角闪石岩)、钙碱性基性—中性火山岩(变粒岩)、陆缘碎屑岩(浅粒岩)组成。蛇绿岩由绿泥滑石片岩(橄榄岩)、角闪岩类岩石(大洋拉斑玄武岩)、石英岩(远洋深海硅质岩)组成。与内蒙古温都尔庙群蛇绿岩,吉林色洛河群同时位于古华北陆块北缘,为陆缘活动带向古华北陆块俯冲形成。这表明古华北陆块北缘造山带在中晚元古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8.
张晋瑞  初航  魏春景  王康 《岩石学报》2014,30(7):1935-1947
内蒙古中部构造混杂带中的变质基性岩可分为南、北两带:南带位于乌兰沟-图林凯地区,被划分至温都尔庙群下部的桑达来因组,主要为一套变质玄武岩和辉长岩、辉绿岩,局部含有超基性岩和碳酸岩透镜体,其中变质基性火山岩以绿片岩相变质为主,局部保留枕状构造或发育蓝片岩,已有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表明南带变质基性火山岩形成于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北带位于芒和特-二道井-红格尔一线,主要呈岩块状保存在由绢云绿泥石英片岩、硅质岩、含铁石英岩和少量的大理岩组成的基质中,岩石类型包括蓝片岩、冻蓝闪石片岩、阳起片岩、绿帘角闪片岩等。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南、北两带的变质基性岩相对低Al(Al2O3=10.66%~14.97%)、低Ti(TiO2=1.27%~1.96%)、高Na(Na2O=1.02%~4.20%)、贫K(K2O=0.02%~0.71%),具有拉斑玄武岩到碱性玄武岩系列的过渡特征,高的Na2O/K2O比值(6.89~454)暗示这些基性岩在变质作用前发生了细碧角斑岩化。不活动元素Zr与其他高场强元素(HSFE;Th、Nb、Hf、Ti)和稀土元素(REE)显示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在变质过程中,高场强元素和稀土元素基本保持稳定,可以反映原岩的性质。根据稀土、微量元素配分型式和相关比值可以将内蒙中部构造混杂带中的变质基性岩分为两类:一类稀土含量相对较低(∑REE=46.00×10-6~78.08×10-6)、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La/Yb)N=0.50~1.04),无明显Eu负异常,Hf/Ta=6.82~15.18,具有正常的大洋中脊玄武岩(NMORB)特征;另一类稀土含量相对较高(∑REE=58.66×10-6~151.3×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2.28~4.68),无明显Eu负异常,Hf/Ta=2.06~4.70,与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E-MORB)相似。部分变质基性岩样品轻微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Ba,可能暗示原岩在就位过程中遭受了微弱的陆壳混染。以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些变质基性岩的原岩可能形成于一个扩张规模有限的陆内洋盆环境。已有的古生物地理学研究表明古亚洲洋闭合后,到晚古生代早期,内蒙古中部地区成为佳-蒙地块的一部分。石炭纪期间整个内蒙古中部发育稳定的浅海相沉积,局部为造山后隆起环境,发育加里东I型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起,内蒙中部开始处于伸展环境:二连浩特到东乌珠穆沁旗一带发育大量的碱性岩;华北克拉通北缘发育很多高钾钙碱性-碱性的花岗岩;内蒙中部地区广泛发育二叠纪大石寨组双峰式火山岩。到中二叠世开始裂解形成若干近东西向分布的海盆,发育哲斯组、林西组浅海相、泻湖相沉积。持续的伸展形成了有限洋盆,发育以温都尔庙群为代表的含铁硅质岩以及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基性岩。由于早中三叠世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全面碰撞和陆内造山过程的影响,有限洋盆最终在早中生代之后发生被动闭合,形成南、北构造混杂带,并导致该基性岩乃至整个内蒙中部的晚古生代沉积发生广泛绿片岩相变质作用,而局部蓝片岩的形成可能与有限洋盆的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云南大红山矿区,位于康滇地轴南段西缘,介于红河深断裂与绿汁江深断裂所夹持的滇中中台拗内,是六十年代航磁异常发现的。矿区由一个大型富铁矿和一个大型铜矿组成。铁、铜矿均产于前震旦纪大红山群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岩系中,是典型的优地槽火山岩型矿床,其含矿母岩或围岩为细碧一角斑岩、绿色片岩及不纯大理岩的组合建造,海底的火山作  相似文献   

10.
鹰扬关群在湘—粤—桂三省交界地区广泛发育,为一套以绿片岩相变质的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及相关的火山碎屑岩为主,含有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合。该群的成岩背景过去一直认为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背景下的大陆裂谷环境,时代归属为新元古代。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鹰扬关群火山岩主要属于基性-中性火山(碎屑)岩类,在岩石化学成分上表现为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包括U、Th、Ba、K和Rb等)和轻稀土元素,而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反映其具有俯冲-消减作用形成的岛弧-弧后盆地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获得鹰扬关群中变角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谐和年龄为(415.1±2.1)Ma(n=13,MSWD=1.8),表明其为加里东期海相火山喷发的产物。结合云开地块北缘存在有早古生代MORB型和岛弧型变质基性火山岩的资料表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结合带(称之为钦—杭结合带)西南段有早古生代的古洋盆,鹰扬关群岛弧-弧后盆地型火山岩可能是钦—杭结合带南西段早古生代洋陆俯冲-消减过程的地质记录,钦—杭结合带西南段加里东期的构造格局是俯冲增生造山带而不是陆内造山带。  相似文献   

11.
豫皖交界“梅山群”的古构造环境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果胜  刘文灿 《现代地质》1995,9(4):402-408
摘要:“梅山群”是豫皖交界地段变质程度与佛子岭群、石炭系不同的变质岩系。它主要由斜长角闪岩、变粒岩、浅粒岩、云英片岩、角闪片岩、黑云片岩、大理岩和辉石岩等组成,在区域上可以和商城群歪庙组对比,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对“梅山群”的岩石化学研究表明,其形成的古构造环境可能为弧后盆地。笔者认为早古生代,南北大陆板块构造的碰撞以华北板块仰冲、扬子板块俯冲为特征,大别造山带古缝合带的位置应在“梅山群”分布区域的南侧。  相似文献   

12.
张臣  吴泰然 《地质科学》1999,34(3):381-389
内蒙古苏左旗南部温都尔庙群由早元古代宝音图群(1910Ma),中、新元古代温都尔庙群(1511Ma,825Ma)和早古生代乌勒图-乌兰呼都格-查干乌拉蛇绿混杂岩(409Ma)组成。出露于乌勒图-乌兰呼都格-查干乌拉地区的乌勒图蛇绿混杂岩是由层位不全的,肢解了的蛇绿岩经构造混杂而成。其基质主要为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变质凝灰质砂岩,局部为绿泥片岩。岩块成分复杂,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杂乱分布,主要岩石类型为白云岩、硅质岩、超基性岩、基性火山岩、灰岩。蛇绿混杂岩岩石化学分析表明,超基性岩MgO/FeO*比值在8-13,MgO/(MgO+ FeO*)比值在0.85-0.87 之间,与世界大多数变质橄榄岩相同。基性火山岩具大洋拉斑玄武岩特征,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显示陆间洋盆性质。蛇绿混杂岩被晚泥盆世色日巴彦敖包组地层不整合覆盖,前者所含超基性岩块Sm-Nd 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409Ma,表明其形成于中、晚志留世,于晚泥盆世前发生构造侵位。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温都尔庙群高压变质带中几个标型矿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竹筠  唐克东 《地球学报》1984,6(3):179-194
<正> 温都尔庙群分布于内蒙古集二线朱日和地区,西起五一台,向东经温都尔庙、汗白庙到白音诺尔、图林凯一带。 自1975年内蒙古区测队在这里发现蓝闪石以来,内蒙古地质局实验室,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和河北地质学院在这里进行过大量研究工作,发现了迪尔石,铁滑石,黑硬绿泥石等矿物。1981年,笔者在这里工作,又发现了硬柱石,多硅白云母和文石等矿物。至此,温都尔庙群中已发现较完整的高压低温变质矿物组合,为研究和确定中朝陆台北侧早古生代板块俯冲带提供了矿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陕西略阳东沟坝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地质背景矿区位于华北板块早古生代俯冲带南缘,南邻扬子板块。区内出露地层为中新元古界碧口群的一套海相火山喷发-沉积细碧角斑岩。此套岩系由基性岩浆、酸性岩浆喷发堆积而成,其上为正常海相沉积。可分为四个亚群,矿区内只出露二、三、四亚群,矿体产于第四亚群中。?..  相似文献   

15.
滕超  李树才  曹军  周毅  张晓飞 《地质通报》2019,38(7):1146-1157
温都尔庙群为一套绢云绿泥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石英岩等的变质岩组合,形成于新元古代。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温都尔庙群中的岩浆热事件年龄为459.0±1.8Ma,变质年龄为898.9±5.2Ma,即锡林浩特地区存在900Ma左右的变质基底岩系。温都尔庙群片岩样品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中等分异特征,并有一定的负Eu异常,其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接近于安第斯型;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中,出现明显的高场强元素Nb负异常,表明原岩受地壳混染作用影响;Sr/Ba平均值为0.30,小于1,基本反映了副变质岩的特点。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图解分析,认为本区温都尔庙群哈尔哈达组的原岩为沉积岩,岩性主要为砂岩和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构造环境判别结果表明,温都尔庙群哈尔哈达组片岩原岩沉积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体系。  相似文献   

16.
聂凤军  裴荣富  吴良士  Bjore.  A 《地球学报》1995,16(1):36-44
白乃庙群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白乃庙-谷那乌苏一带。这套岩层与毗邻的侵入体不仅是白乃庙-温都尔庙构造岩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赋存有一系列铜(金)和金矿床(点)。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可信的年龄数据,一般认为:白乃庙群绿片岩和侵入岩体均属奥陶-志留纪 ̄[1]。据最新资料,白乃庙群绿片岩锆石铀-铅年龄为1130±16Ma ̄[2]属中元古代。查明绿片岩和侵入岩体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对于了解华北板块北缘内蒙古中南段的构造。岩浆演化,确定岩浆活动与金属成矿作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白乃庙群绿片岩和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Nd和Sr同位素研究。并且对它们的形成时代和成因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温都尔庙群的绢云石英片岩进行锆石SHRIMP测年,大致可以分为850~950Ma和450~550Ma两组年龄,认为前一组年龄为该群变质年龄,后一组为加里东期岩浆热事件叠加年龄,故温都尔庙群时代归属应为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18.
大别山北部的变质复理石推覆体属华北大陆板块南部的盖层推覆体,主要包括佛子岭群和卢镇关群。其时代主要为震旦纪—早古生代至泥盆纪。变质作用主要为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在靠近变质蛇绿混杂岩带附近的部分(佛子岭群)可能曾经因卷入变质蛇绿混杂岩带而有过麻粒岩相或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变质复理石推覆体中岩石变形强烈,但不同地段变形程度不等。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古生代变质作用和动力学"是2011—201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旨在通过变质作用研究,揭示古生代区域大地构造体制与演化过程。通过对河北赤城地区红旗营子杂岩、内蒙古中部温都尔庙群、宝音图群、锡林郭勒杂岩、林西地区的双井片岩等开展了重点研究,表明华北北部地区古生代以来经历了4期不同性质的变质作用,对应不同的构造背景:志留纪的高压低温型(454~426 Ma),指示洋壳的俯冲过程;早泥盆纪的中压型(~400 Ma),指示与地壳加厚有关的造山过程;石炭纪的低压高温型(345~309 Ma),指示造山后的陆内伸展过程,以及早三叠纪(~240 Ma)的中-低压低温型,指示与有限海盆闭合有关的陆内造山过程。结合区域的岩浆、沉积以及构造等方面的地质特征,认为华北北部地区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复合造山的构造演化过程:早古生代期间的古亚洲洋俯冲;早泥盆纪与古亚洲洋闭合有关的碰撞造山;中-晚泥盆纪-二叠纪陆内伸展,形成陆相盆地-陆表海-有限海盆;以及早三叠纪的有限洋盆被动闭合等过程。这为阐明华北地区古生代地球动力学和成矿背景提供了坚实的变质岩石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崇礼—赤城地区的红旗营子(岩)群主要由变质表壳岩、晚古生代的闪长质—石英闪长质片麻岩和古元古代—新太古代的变质岩残片或残块组成。利用SHRIMP和LA-ICPMS法对红旗营子(岩)群变质表壳岩的锆石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变质表壳岩样品中除大量古元古代—新太古代的锆石年龄信息外,还有许多中元古代—晚古生代的锆石,且均有晚古生代甚至早中生代的多阶段变质作用的记录。这些证据表明红旗营子(岩)群并非早前寒武纪岩石建造,而是一套晚古生代的变质杂岩。红旗营子(岩)群周围侵入体的锆石U-Pb测年表明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它们与中亚造山带多阶段的俯冲、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事件相关。由于红旗营子杂岩中含有晚古生代退变榴辉岩和变质方辉橄榄岩,这可能意味着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冀北地块在晚古生代早期曾经从华北克拉通上裂开,在中亚造山带古亚洲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下又重新拼合,红旗营子杂岩代表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冀北地块与华北克拉通在晚古生代重新拼合的俯冲碰撞拼贴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