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叶藻移植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宜的大叶藻(Zostera marina)移植修复方法,2008年10~11月,利用沉子法、枚钉法、直插法、夹苗法和整理箱法,在山东荣成俚岛近岸海域进行了大叶藻移植试验,监测了移植后1个月内大叶藻的生长、存活与渗透压的变化,比较了天然大叶藻和移植大叶藻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了移植海区主要环境因子与大叶藻生长与存活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5种移植方法大叶藻的平均存活率为沉子法(100%)>枚钉法(86.7%)>直插法(66.7%)>夹苗法(20%)>整理箱法(0%);移植大叶藻的平均绝对生长率为沉子法(0.358 cm/d)>直插法(0.242 cm/d)>对照组(0.211 cm/d)>枚钉法(0.083 cm/d)>夹苗法(0.067 cm/d);与天然大叶藻相比,移植后大叶藻根的渗透压显著升高,而茎和叶的渗透压则显著降低(P<0.01);移植后大叶藻的生长与存活和移植海区水流、光照、底质等主要环境因子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研发适宜的低成本大叶藻受损生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威海双岛湾大叶藻的形态及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实地观察和精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 大叶藻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 营养枝具4~8 片叶, 互生, 具管状叶鞘, 叶片线型; 根状茎匍匐于底泥; 每节生两簇不定根; 雌雄同株异花, 佛焰苞花序, 两雄一雌单性无花被花交互排列于花序轴两侧, 花粉胶质丝状; 瘦果。其主要生长发育特征表现为: 叶和节间的基部具有分生组织, 叶和节间生长主要体现为基部的生长; 腋芽的发育具有明显的窗口期; 先出叶先于侧枝萌发; 实生苗或克隆分株的端枝经过近一年的生长分化为成生殖枝, 开化结果后即死亡; 同一花序内的雌花先于雄花开放, 水中受精, 果实败育率较高。大叶藻营养、生殖器官形态结构的特化和它们生长发育的时序优化充分体现了该种对海洋水生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大叶藻(Zostera marina)是陆生植物起源,在海洋中进行沉水生活的高等单子叶植物。本文主要研究大叶藻的形态特征和组织结构与适水性生活的相关性,通过制作、观察大叶藻石蜡切片,介绍大叶藻的根、茎、叶及种子的显微结构特点。结果发现大叶藻的形态特征和显微结构与沉水生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大叶藻海草床的退化和恢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大叶藻种子萌发则是恢复实践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为了提高大叶藻种子萌发率,本研究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采用正交实验对影响大叶藻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盐度、温度、N/P营养盐浓度及p H)进行了优化,并在优化条件下进一步探究了光质类型、UV-B辐射、低温层积和划破种皮对大叶藻种子萌发和平均萌发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12、温度10°C、N/P营养盐浓度960/60μmol/L、p H 6.2是大叶藻种子相对适宜的萌发条件组合;黑暗条件下大叶藻种子萌发率最高,为92%,不同类型光质照射不促进大叶藻种子萌发率的提高,但红光照射可在短期内加速种子萌发;在一定强度范围内,种子萌发率随UV-B辐射时长的增加而升高,每日辐射8h,处理8周后种子萌发率可达93%。划破种皮和低温层积均可显著提高大叶藻种子的萌发率并缩短平均萌发时间,经划破种皮处理后,2周内种子萌发率可提高至91%。  相似文献   

5.
《海洋世界》2007,(1):6-6
《中国海洋报》消息:近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正式将由“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中太平洋获取的、与新人类历史同龄的大型古砗碟贝壳化石赠送给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以3种不同盐度处理的大叶藻为材料,采用RNA转录本5’末端转换机制(SMART)构建了大叶藻叶片全长cDNA文库,原始文库滴度为8.675×106pfu/mL,重组率为97.19%,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大于800bp,扩增后的文库滴度达到1.03×109pfu/mL。将部分原始λ噬菌体cDNA文库转化成质粒cDNA文库,PCR检测结果显示文库插入片段集中在750~2000bp之间。随机选取20个单克隆进行测序,其中13条序列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结果表明所构建文库容量大,全长比例高,为深入开展大叶藻功能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是全球分布最广泛的海草之一,曾在山东半岛沿海有广泛分布。然而,自1980年代开始,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大叶藻场严重衰退,导致黄海近岸海洋生态系统恶化,渔业资源锐减。本研究以中国黄海海域(山东半岛)大叶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温度、春化作用时间对大叶藻种子萌发和不同播种深度对种子成苗率的影响,进行了幼苗培育,研制开发幼苗移栽装置和技术。结果表明:春化处理温度对大叶藻种子萌发率具有显著影响(p0.01),4℃春化处理50d的大叶藻种子萌发率最高,平均达55.3%;埋植深度对大叶藻种子萌发率和幼苗成苗率有影响,埋植深度0.5~2.5cm时大叶藻幼苗的出苗率相似,但显著高于埋植深度3~4.5cm的成苗率(p0.01)。依据这些研究结果,成功培育大叶藻苗7.6万株,生长110d,平均幼苗长度达16.3cm,最大长度达22cm;研制了育苗杯大叶藻苗移栽装置,实现了从水面高效栽植大叶藻幼苗。  相似文献   

8.
大叶藻是生长在海水中的显花植物,为山东沿海浅海水域海草场的主要组成种类。大叶藻有发达的地下茎和根,牢固地着生于低潮带和潮下带的泥沙底质中,春夏期间枝叶繁茂,特别初夏开花季节,枝叶生长高达2~3米,冬季仍留半米左右,因此能在泥沙底质的浅海水域中常年形成广阔的海草场。它靠繁茂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累积能量,是浅海水域  相似文献   

9.
移植大叶藻提高池养对虾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首次用移植的方法在虾池内栽培大叶藻。结果表明,大叶藻可以净化虾池水质,改善虾池底质条件,丰富了饵料生物,促进了对虾的生长,提高了产量,每亩虾池的产量提高26.6%,纯利润提高190.5%。文章讨论了提高产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大叶藻碎屑作为刺参食物来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与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碎屑之间的营养关系, 将大叶藻碎屑与泥质沉积物按照一定的配比作为饵料投喂刺参, 测定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和排粪率。按照添加大叶藻碎屑比例的不同, 实验分为5 个处理组, 分别为ES0、ES10、ES20、ES40 和ES100, 大叶藻碎屑含量分别为0%, 10%, 20%, 40%和100%。结果表明, 饵料组成显著影响刺参的生长, 大叶藻碎屑与泥质沉积物混合物中的有机质含量为17%~20%, 水温为13~17℃, 刺参的生长效果较好, 最大特定生长率为1.54%/d, 最大排粪率为1.31g/(个· d)。海草床为刺参提供栖息地的同时, 大叶藻脱落腐败后的有机碎屑可以为刺参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 这对于刺参的资源恢复和营养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任国忠 《海洋科学》1991,15(2):16-16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室內大水槽培育大叶藻幼苗吋发现,大叶藻在夏季水温超过28℃时仍正常存活;海区的观察也证明,自然海区生长的大叶藻植株在夏季高温期仍生长正常。大叶藻(Zostera marina)为海草的一种,可以靠地下茎的营养繁殖不断长出新植株,因而能在山东省沿海一些泥沙底质的海区形成以  相似文献   

12.
大叶藻的生态学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叶藻是近海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本文从5个方面论述了大叶藻的生态学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1)大叶藻对海洋沉水生活的适应;2)大叶藻在资源分配上的繁殖策略;3)大叶藻的营养盐代谢;4)大叶藻对近海生态的贡献;5)大叶藻衰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大叶藻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及抗菌活性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叶藻是一种水生单子叶植物,是构成海草床的主要藻类之一.对大叶藻内生放线菌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是发现海洋微生物资源和新天然产物的有利途径.通过纯培养的方法,使用2216E等7种培养基,从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天鹅湖采集的大叶藻样品中分离出62株内生放线菌,并利用纸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7种指示菌进行了...  相似文献   

14.
刘云龙  张学雷 《海洋学报》2016,38(2):104-111
大叶藻海草场是重要生境但在我国严重退化,亟需研究有效的修复方法。本文以桑沟湾的大叶藻种子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盐度急变(0~30)对种子萌发、萌发后继续发育和存活及幼苗幼叶的光合与呼吸速率的影响,为以种子繁殖修复大叶藻海草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盐度降低促进种子萌发,盐度15及以下效果显著,盐度0时萌发率最高;盐度0~15中萌发的种子均可发育成幼苗,发育和衰亡的比例和速率受萌发盐度背景和萌发后培养盐度的双重影响——较高萌发盐度有利于种子萌发后的发育和存活,种子萌发后于盐度5~30中均可建成幼苗并存活、但在盐度0或1中发育至不同程度后全部死亡。盐度5~30范围内,幼苗幼叶均有净产氧,光合和呼吸作用及净产氧率具随盐度升高而增强趋势。于盐度0或5中萌发、盐度5~30中进一步培育的变盐育苗策略,最高实现了24%或12%的种子于2个月内建成幼苗并继续发育,可作为种子繁殖法修复大叶藻海草场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鳗草(Zostera marina)中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不同温度下的基因表达规律以及响应机制,本文通过在大肠杆菌中表达ZmGST,纯化重组蛋白以及热稳定性分析,以此为进一步阐述Z. marina的种群退化机制并提供理论依据。总之,鳗草中的微粒体GST的热稳定性和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决定了其对温度的耐受范围,并进而影响其恢复力。  相似文献   

16.
Vast declines in Zostera marina seagrass beds demand effective methods of rehabilitation.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 practical method by reducing salinity to induce seed germination followed with recovering salinity to facilitate seedling production of Z. mar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Z. marina seeds collected from natural seawater(salinity 30) were induced to germinate at reduced salinities. Percent germination(GR) was higher and mean-time-to-germinate(MTG) was shorter at lower salinities. The highest GR and shortest MTG occurred at salinity 0(deionized freshwater). After germination in freshwater, seeds could develop into seedlings at salinities5–30 and continue the growth. Viability or development of germinated seed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uring the 40 d of post-germination incubation at salinities 5–15 after 1–20 d of germination in freshwater. However,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germinated seeds from salinity 0 and 5 to salinity 30, reducing the gradients of post-germination acclimation facilitated more seeds forming seedlings in less time. On average, after 60 d of static incubation, including 20 d in freshwater for germination followed with immediate shift to salinity 5 and increasing to salinity 30 at increment of 5 every two days until cultivation at constant salinity 30, 33% of Z. marina seeds produced healthy seedling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alinity-manipulation based method of artificial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production is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in supporting rehabilitation of Z. marina bed.  相似文献   

17.
对广西沿岸海草优势种日本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根状茎、幼叶、成熟叶和老叶的灰分含量、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1) 日本大叶藻叶片从幼叶到成熟叶再到老叶的生长发育过程中, 灰分含量升高, 而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下降; (2) 日本大叶藻根状茎的灰分含量和去灰分热值大于叶片...  相似文献   

18.
以采自山东荣成褚岛桑沟湾南岸成熟的大叶藻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胚乳成分及胚的解剖结构,并初步了解了大叶藻种子的萌发过程。结果表明,大叶藻种子是单子叶有胚乳的种子,呈暗褐色,椭圆形或长圆形,种皮革质且有17~20条纵肋,胚乳丰厚坚硬,胚乳细胞被淀粉粒充满;胚弯曲,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子叶U形棒状,其弯曲部有一裂缝,胚芽位于裂缝处,胚轴较短,其下是两个对生的胚根,有中央维管束贯穿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在子叶出土萌发的植物类型中,大叶藻种子萌发过程是罕见的。萌发初期,子叶优先生长突破种皮而长出地面,此后胚根才开始生长并产生不定根。对大叶藻种子结构和萌发过程的研究,为探讨大叶藻种子萌发和幼苗更新的限制因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于2009年和2010年在青岛汇泉湾用根茎棉线绑石法进行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移植, 并于2012年4月20日至11月19日对移植大叶藻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包括形态学变化、密度、茎枝高度、地上生物量、底质粒径几个方面)。观察期间水温为7.8~26.1℃。结果显示, 移植底质可定性为粉砂质;移植大叶藻的有性繁殖期为2012年4~8月; 无性繁殖在秋季达到高峰; 密度在6月和9月分别高达411茎枝/m2和481茎枝/m2; 高度与地上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6~7 份。与2009年青岛湾天然大叶藻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 移植大叶藻的高度、地上生物量及其季节变化与天然大叶藻基本保持一致,说明移植大叶藻的生长状况良好, 同时说明根茎棉线绑石法是一种高效且实用的海草床生态恢复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大叶藻类囊体膜 ,经 1 0 %SDS增溶后 ,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分离其色素蛋白质复合物。经稳态光谱分析、DCIP光还原活性测定及P680 、P70 0 差示光谱检测结果表明 ,2 0 %蔗糖层的CP3和 40 %蔗糖层 (上 )的CP4为PSⅡ复合物 ,具有光化学活性 ;40 %蔗糖层 (下 )的CP5为PSⅠ复合物 ,其P70 0 特征吸收峰位于 695nm处。CP3和CP4的DCIP光还原活性 :CP3为 34.2 7微电子当量 /(mgchl·h) ,CP4为 7.2 9微电子当量 /(mgchl·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