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末次冰期,长白山天池周围有冰斗发育,高2200m左右,东北的广大地区为冰缘环境。许多冰缘形态至今控制着地貌景观。冰后期,长白山的冰川地貌受到冰缘环境的控制,广大地区的冰缘地貌则受到温暖环境的改造。作为气候地貌界限的冰雪线,由末次冰期的44—45°N移至今日的51°N附近。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地貌带表现出沿经度和纬度平行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四川地质学报》2022,(Z2):126-133
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是青藏高原上第一个申报成功的世界地质公园。青藏高原的崛起,造就了公园内的繁多的冰川冰缘地貌。论文从昆仑山地质公园的自然地理、地质景观分析入手,研究了公园重要冰川冰缘地貌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和成因演化,进行了地质遗迹景观的国际对比分析与评价,充分展现了这些遗迹重要的科学价值。在此基础上,针对公园客观条件的局限性,对公园保护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针对公园保护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科学研究,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制定保护法规,进行科普宣传,实行分级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是青藏高原上第一个申报成功的世界地质公园.青藏高原的崛起,造就了公园内的繁多的冰川冰缘地貌.论文从昆仑山地质公园的自然地理、地质景观分析入手,研究了公园重要冰川冰缘地貌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和成因演化,进行了地质遗迹景观的国际对比分析与评价,充分展现了这些遗迹重要的科学价值.在此基础上,针对公园客观条件的...  相似文献   

4.
裴文中教授是中国冰缘地貌研究的启动者,他在近半个世纪前发表的两篇论文紧跟国际科学研究发展形势,详细阐述了冰缘作用的特点、过程及其对解决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问题的意义。裴老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他当时强调了在古冰缘研究中综合分析环境背景的重要性,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冰缘现象,这种在地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于现在的科学研究工作者仍然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高山冰缘环境中冰碛母质土壤的发生与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耕年  宋长青 《冰川冻土》1995,17(3):204-212
研究区位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冰缘环境中,末次冰期冰碛和新冰期冰碛上发育高山草甸土,海拔3000-3700m。小冰期冰碛上发育高山寒冻土,海拔3700-3800m,土壤的剖面结构,粘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分析均表明土壤的发生演化与冰川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天山布拉特沟是乌鲁木齐河源的一个支流,通过野外调查编绘了1:25000比例尺的布拉特沟地貌图。本图作为野外地貌工作的总结,集中地反映了本区的冰川、冰缘及重力流水地貌形态,区分了各形态的分布、成因及形态特征,是地貌图的说明书。 本区是现代冰川作用区之一,冰川地貌是主要的地貌形态。分布于谷地源头的现代冰川有3条,雪线高度约4000m,并处于退缩状态。冰川的主要地貌类型计有冰斗、槽谷,羊背石和冰碛垅等。呈现多道分布的冰碛垅(包括年轻冰碛垅和四个阶段的老冰碛垅),反映了冰川作用的演变过程。石冰川和泥石坡等冰缘地貌形态也广泛分布于此。其他重力地貌和流水地貌类型也比较齐全。这表明布拉特沟是一个典型的高山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广泛分布的区域。现有地貌形态在排列分布上呈现不对称状况,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因素作用的结果。所有这些特征与乌鲁木齐河主谷的特征相似,冰川序列也与主谷平行。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古冰川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汶川地震中央区域龙门山主山九顶山海拔4 984 m,山脊北坡有三处成排分布不少规模较小的冰斗-冰川谷地形,恢复当时雪线高度在4 100 m高度。根据其形态保存程度、古今雪线高度差等情况判断,应当是2阶段冰川作用遗存。据气温和降水资料,现在九顶山雪线高度在5 000 m,刚好超出九顶山顶部。故而九顶山3 800 m以上目前处于冰缘环境,石冰川、石环、融冻泥流等冰缘现象比较突出。九顶山不存在更老的冰川作用及其地貌遗存,是青藏高原以东5 000 m上下的高山只是在末次冰期时抬升跨越冰期雪线而发育冰川这一新观点的又一证据,也是青藏高原第四纪晚期剧烈抬升的又一证据。  相似文献   

8.
石冰川是含冰的舌状或叶状多年冻结地质体,广泛分布于全球范围内的高海拔和高纬度冰缘区,是多年冻土边界的重要代用指标。活动型石冰川沿山谷/坡向下缓慢蠕动,其活动性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逐渐增强,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寒区地质灾害。此外,石冰川内部含有大量冰体,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将石冰川分为倒石堆型、岩屑覆盖型、冰碛型、昆仑山型,并分别讨论了不同类型石冰川的形成机制。石冰川的运动主要由多年冻土蠕变、冻胀融沉、整体前进,以及岩屑与冰的补给等过程组成,其时空变化主要受到气候条件、地形环境、内部结构,以及外力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石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地温增加引起的局部区域运动加速或失稳以及多年冻土融化导致的石冰川失活。在冰川退缩及季节性积雪持续时间缩短背景下,冰碛型石冰川表面的岩屑覆盖层作为保温隔热层,可以保护下伏冰体减缓融化,延缓和降低石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成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一种日益重要的水资源。我国目前已有超过13 511条石冰川纳入编目,总面积超过945.51 km2,但仍然十分缺乏系统性的石冰川编目及长期的现场监测和模...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内蒙古中部新发现的冰臼特征研究,认为该冰臼群为第四纪冰川遗迹。冰臼分布在海拔高度2005~2033m地势平缓开阔山顶部,发育于中生代中三叠世浅黄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体之上,岩石完整坚硬,冰臼分布较为集中,其形态可分为圆形和不规则形两大类,口宽0.1~1.2m,深0.1~0.3m,形态规则,部分冰臼发育出水口和水流侵蚀槽,其方向不受风向的制约。通过与周边发现的冰臼群对比研究,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只是本区冰臼群发育的海拔高度更高,规模较小,但部分冰臼形态更加完整,水流冲刷、流动痕迹明显,符合冰臼的一般特征。总体看,本区冰臼的形成是在厚层冰层消融阶段长期受冰川融水冲刷、研磨作用所致。结合周边冰川遗迹发育情况,认为内蒙古、河北一带第四纪发育过较大规模冰川,可能具大陆冰川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地区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冰川学界,因为过去多年来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第四纪冰川证据。该地区的冰川问题研究也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的核心所在。近两年在大兴安岭南段的克什克腾地区发现保存有大量完整、典型的古冰斗群  相似文献   

11.
单鹏飞 《地质论评》1997,43(4):428-433
紫泥湖地区座落在贺兰山西边45km处,海拔高度约1200m,区域地形呈现向北“V”字形开口的箕状洼地,其上生长旱生植被群落,沿自南而北流的沟谷阶地下发育了冻融 褶皱、冰楔和砂楔等冰缘地貌类型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年平均气温末次冰期早期(55-35kbBP)较氏10.5-12.5℃,末次冰期盛期(20-15kbBP)今低12.5-13.7  相似文献   

12.
该滑坡为土质小型滑坡,为治理滑坡提供依据,在讨论滑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滑坡稳定系数。计算结果表明自重条件下滑坡处于稳定状态;自重和暴雨条件下滑坡处于稳定、欠稳定和不稳定多种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业基地,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极为突出.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表现形式上将其划分为土地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3个类型.防治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应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科学监测、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制定矿区生态重建方案,倡导"绿色矿业".  相似文献   

14.
我国造园叠石世家“山石韩”已传承百余年,其第四代传承人韩建中创办了北京南山石韩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并完成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林泉高致”和“天境”两大主要假山景观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本文介绍了这两处假山景观的设计立意和营造技巧,从实例出发体现出我国园林叠山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海螺沟冰川公园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涨螺沟冰川是世界下可多得的自然遗产,随着海螺冰川公园旋游业的蓬勃发展和资源本身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潜在的环境问题,通过分析这些环境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的自然资源学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对象——自然资源系统出发,分别论述了组成自然资源系统的三个亚系统及其相互关系,明确提出自然资源是由潜在自然资源和被利用的自然资源这两部分组成。在讨论了自然资源学与其相邻学科的相互关系后,简要提出了自然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青岛市天然放射性环境地质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岛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天然放射性环境地质调查和评价中发现,青岛地区陆地伽马辐射剂量率虽然略高于全国和山东省的平均水平,但仍属于天然辐射安全区域.测区的伽马辐射剂量率值总体上决定于岩性.伽马辐射剂量率都来自于238U、232Th、40K的贡献,但是与其他地区不同,40K和232Th对剂量率的贡献要大于238U.此外,一些公路、建筑等建造材料中的放射性核素的含量直接影响着这些工程的放射剂量,主要是在建造这些工程时所选用的石材、石料和水泥等,都会对当地的放射剂量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块的地质属性及其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上海地块的地质演化历史,确认它为外来地体,中生代早中期才汇聚于中国大陆东部。中生代晚期,成为福建—岭南隆起带的一部分,其中局部发育了晚侏罗、白垩纪的断陷盆地,新生代随该隆起带全面下沉,接受沉积。上海地块的地震活动以“频率高、强度低”为特征,地震往往发生在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处,上海地块上的断裂以 NEE 向和 NNW 向的两组为主,前者具剪切滑移性,后者具压扭性,根据各处发育的断裂规模和地震密度不同,可将上海及其邻区地震划分为四个小区。在一些区内可发生5级以上的较强地震,这是值得人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