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在华北地区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斜坡构造带,油气勘探不断有新的发现,找到不少油气储量,如冀中坳陷的蠡县斜坡带、文安斜坡带、晋县西斜坡带、束鹿西斜坡带和二连盆地的阿南斜坡带等。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复式油气聚集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济阳坳陷为例,从构造、地层、沉积及油气源、圈闭、储集层、油气运聚、油气成藏等方面简明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构造带复式油气聚集特点和分布规律,总结了低凸起、陡坡式、中央背斜式、缓坡式、洼陷式和凸起式等六种主要的油气聚集模式,其中,低凸式、陡坡式、中央背斜式聚集带是济阳坳陷最有利和最重要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洼陷式、凸起式油气聚集带是济阳坳陷进一步探索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3.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已钻井资料及高精度叠前时间偏移三维地震资料,对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基岩结构特征、潜山内幕反射结构和已钻井分析表明,斜坡南段潜山内幕寒武系发育有多套储盖组合,油源来自霸县洼槽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和孔店组,大断层面、不整合面和渗透层构成油气运移通道。构建了"坡腹层状古储古堵古盖油气藏"潜山内幕成藏新模式,并发现落实了一批潜山内幕圈闭,优选钻探文古3井,于下寒武统府君山组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回顾了构建潜山成藏新模式和文古3潜山油藏的勘探发现历程,并描述了该油藏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5.
济阳坳陷含油气系统及深层勘探:以沾化凹陷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含油气系统的概念作了有助于从新角度,新思路来考虑深层勘探的问题,济阳坳陷的含油气系统,是一个复式含油气系统,以沾化凹陷为例,它由Es4-Es4(!),Es3-Ng,Es3(!)和Es1-Es2,Es1(!)三个含油气系统组成。文章重点讨论沙四段含油气系统,其烃源岩为Ⅱ-Ⅲ型,高成熟,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会集层有裂缝,次生孔隙,盖层条件发,总之,利用已发现的油夤同气系统,有画于深层勘探决策提供更可靠  相似文献   

6.
冀中坳陷勘探开发程度较高,但因其断裂异常发育、构造严重破碎,油气藏特征十分复杂,致使进一步勘探开发的难度较大。该文通过对冀中坳陷油藏地质特征、油气富集控制因素和圈闭类型模式的再认识,提出了两大类六种富油圈闭类型模式;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近几年滚动勘探开发的具体作法,建立了一套适应于冀中坳陷复杂地质特点的滚动勘探开发程序,实践中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文章给出的五项启示为该类油区进一步的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深层勘探是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该文以济阳坳陷为例,从裂谷盆地的地质特点出发,对此种类型复式油所区的深层勘探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储层及其物性是决定成藏与产能的首要因素,储层物性的好坏取坏决于生孔隙的发育,次生孔隙的发育同烃源岩有机质向烃转化生成的有机酸和CO2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出了有机质成熟窗就是形成次生孔隙的有利窗,在此基础上对砂砾岩,碳酸盐岩,变质岩和火成岩次生孔隙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分  相似文献   

8.
成熟盆地仍然蕴藏着可观的油气资源,目前的油气成藏理论面临越来越难、复杂、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挑战。受“链”事物属性的启发,通过调研、类比国内外油气成藏过程与分布规律,在继承和发展已有油气成藏理论基础上,结合勘探实践,学界提出了“油气聚集链”的概念和认识。油气聚集链指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空间上多呈串珠状链式排列在一起的一系列油气藏组合,是油气成藏与分布本质规律的客观体现。油气聚集链在形式上多表现为油气藏多呈串珠状的链式空间分布特征,实质上表现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沿优势运移通道的链式反应和成藏事件;现今复杂的油气分布是地史上多条油气聚集链叠合的反映;一条完整的油气聚集链由内链、中链和外链组成,它们在成藏背景、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富集规律和分布模式上既各有特征,又有连续性,更是紧密有机的油气生运聚成藏整体。“同源多链、一链多藏、多链成域、主链富集”是“油气聚集链”的四大特征。与目前油气成藏理论相比,油气聚集链认识的突出优势在于:发现和论证了油气聚集的链式成藏特点和多呈串珠状链式分布规律,提出沿“油气聚集链”寻找油气藏,比沿“油气聚集带”寻找油气藏的效率更高;将勘探目标的预测精度从油气聚集区带范围提高到某个具体圈闭或甜点。油气聚集链认识具有目前其他油气成藏理论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链式思维,精准定位。依据油气聚集链的认识,提出了“找准链源,梳理链节,确定链环,重视主链”和“全链思维、整体研究,顺链找油、精准勘探”的思路,对指导成熟盆地继续挖掘勘探潜力、新区新领域获得勘探突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油气聚集链的认识为指导,转变勘探思维,在冀中、黄骅坳陷油气勘探中获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冀中坳陷斜坡带奥陶系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研究工作依据实际资料和新的地质认识,对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和杨村斜坡奥陶系潜山带的构造格局及古潜山油气藏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剖析。该区发育有正向和反向正断层,奥陶系地层形成一个地垒状潜山带,上覆石炭—二叠系地层,具有新生—古生—古储—中堵的成藏条件。石炭—二叠系煤系和下第三系泥岩为供烃源;不整合面、断面及北西向断裂为供油通道。油气成藏的主力因素储层的发育明显受白云石化、岩溶和构造破裂作用的控制,喜马拉雅期的岩溶作用是由活动断层导入岩溶水而得以进行的,因此,孔隙、裂隙相对富集的岩层与活动断层的匹配是潜山储层形成的关键地质条件。潜山古风化壳并不是制约储层发育的唯一因素。对该类储层的评价应构造分析与地层分析相结合。储集条件影响了油气的富集,长期活动的大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牛东1井于2011年1月钻探发现了超深层蓟县系雾迷山组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油气藏底部钻达深度6027m尚未见油水界面,温度已达201℃,酸压测试获日产油642.9m3和气56.3×104m3,为渤海湾盆地乃至中国东部目前发现的深度最大、温度最高的特高产油气藏.回顾了油气藏初战失利、再战搁浅、重燃希望、重...  相似文献   

11.
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冀中坳陷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地层发育和油气成藏特点,把冀中坳陷划分出12个凹陷和7个凸起。认为冀中坳陷古近纪经历了5个沉积演化阶段,发育两大成湖期和多种类型的储集体,形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沉积构造格局。认为东西分带的沉积格局控制东富西贫的油气分布特点,源岩母质类型控制南油北气的分布特点,洼槽类型控制油气资源潜力和油气勘探前景,次级构造带控制油气藏类型、油气贫富程度和油气聚集带形成,以古潜山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形式。最终指出,冀中坳陷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深化老区勘探是华北油田找油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黔南坳陷安顺斜坡石油地质特征、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勘探潜力等进行分析认为:安顺斜坡位于黔中隆起南斜坡地带,构造运动较为稳定,具十分有利的油气成藏背景,是油气勘探有利地区.斜坡上烃源岩、储层、圈闭发育,盖层及保存条件较好,具十分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勘探目的层主要为下古生界侵蚀面,次为中泥盆统生储盖组合、石炭系生储盖组合,二叠系煤层(成)气及三叠系相变带储渗体;中部安顺三叠系构造带是有利勘探区带,最有利勘探目标有O1—∈2+3侵蚀面、安顺构造及T1-2相变带附近类似羊昌河地区.  相似文献   

13.
利用钻井、地震及地质资料对饶阳凹陷潜山变换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饶阳潜山变换带以中生代差异构造剥蚀为基础、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为动力而形成的;在构造单元间差异沉降响应下,形成一系列以基岩拆离滑脱面为载体、由东向西依次陷落的潜山.利用测井、试油、样品分析化验等资料证实,潜山变换带具有“时间上油气多期充注、平面上异源油气汇聚、剖面上油气差异聚集”的特点,形成以潜山油气藏为主、第三系油气藏为辅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潜山变换带强烈构造变形为圈闭形成及储层发育提供良好条件,在“油气差异聚集”指导下,分析潜山内幕油气藏的空间分布,寻找潜山有利勘探目标,拓展冀中坳陷潜山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斜直带油气藏特征与勘探方法:以济阳坳陷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济阳地坳陷为例,概要论述了 断陷的结构特征,把斜坡眼为宽缓型,窄陡型,双元型三种类型,研究了不同类型斜坡带油气藏类型,油气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指出在宽缓斜坡带主要以形成第三系构造-岩性油藏,下第三系岩性油气藏,地层超不整合油藏,构造-地层油气藏及前第三系的地层蚀不整合油藏为特征;  相似文献   

15.
蠡县斜坡是冀中坳陷饶阳凹陷西部的一个古近系构造-沉积型斜坡,该斜坡南、北两个区域由于 构造活动强弱程度的不同以及物源供给充足程度的差异,使其在斜坡类型、层序地层的对称性、湖平面的变化 及沉积充填特征等方面均有不同。主要表现为斜坡北部具有构造-沉积型斜坡的特征,在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 构造活动强烈,构造坡折明显,层序地层格架具明显的三分性,发育了构造控制下的以高位体系域占优势的不 对称层序,以顺流加积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沙二段沉积时期构造活动减弱,物源供给控制了层序的发育 特征,由于北部物源欠发育,泥层厚度较大,以 “ 泥包砂”为特点;沙一段沉积时期北部由于物源供给不足, A/S值逐渐加大,导致地层退积明显,在湖泛时期沉积了一套较厚的砂岩。而南部为典型的单斜型沉积斜坡, 斜坡区不发育坡折,缺少低位体系域,沉积了以前积为主的三角洲体系;在沙二段沉积、沙一段沉积时期,物 源供给和湖平面变化控制了层序的发育,南部受主物源影响,形成了大套分布广泛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以 “ 砂 包泥”为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伸展盆地中,油源断裂转换带往往对油气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是油气的有利聚集部位。为了明确油源断裂转换带裂缝发育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本文利用垂直累积断距-距离曲线法厘定了文安斜坡议论堡构造3条油源断裂的转换带并明确了其分布特征;依据岩心、露头资料、实钻资料和叠前三维地震资料对油源断裂转换带伴生裂缝分布进行了预测模拟;总结了油源断裂转换带对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以及二者与油气成藏关系。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区油源断裂转换带部位富含砂岩的输导层较发育,应力相对油源断裂其他部位较集中,是裂缝密度高值的发育区,为油气聚集提供优势的运移通道和指向,使油气向低势区汇聚成藏。  相似文献   

17.
盘江坳陷深层上古生界碳酸盐岩为具有储渗流体能力的集体,主要集集空间是溶蚀孔隙裂隙及微孔微缝。建设次生孔隙的成岩机制有深部溶蚀作用,水热溶蚀作用,压溶作用与构造破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喀什凹陷第三纪灰岩中的流体包裹体作了初步研究,通过包本的显微测温及包裹体的再平衡研究,得出了该区灰岩的成岩温度及其经历的最大古地温,并利用包裹体资料对该区的生油岩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9.
酒泉盆地酒西凹陷石北次凹油气勘探历经70余年,仅在古近系发现了白杨河和单北两个小型油田。虽然许多探井在白垩系中也见到良好油气显示,但仅少数探井获得了低产油流,油气勘探始终未获得大突破。该凹陷究竟有没有勘探潜力以及油气勘探方向始终不清楚。通过对该凹陷大量烃源岩样品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发现,该凹陷发育下白垩统中沟组、下沟组和赤金堡组三套潜在烃源岩。中沟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以Ⅲ型有机质为主,处于未成熟阶段,没有生油能力;下沟组和赤金堡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以II有机质为主,属于优质烃源岩,其中下沟组烃源岩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仅具有生成少量低成熟原油的可能性,赤金堡组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具有生成低成熟和成熟石油的能力。石北次凹烃源岩主要生油期为新近纪末期至第四纪早期,目前生烃作用已基本停止。石北次凹已经发现了三种不同类型原油,第一类原油为低成熟原油,分布于浅层古近系,来源于石北次凹低成熟的赤金堡组上段烃源岩;第二类原油为中等成熟原油,分布于西部斜坡浅层古近系,来源于青南次凹下沟组中段烃源岩;第三类原油为成熟原油,分布于凹陷深层赤金堡组砂岩储层,来源于石北次凹成熟的赤金堡组中下段烃源岩。白杨河、单北和单东油田原油属于第二类原油,为长距离运移成藏,鸭儿峡至石北次凹西部斜坡地区为该类原油有利的勘探区域,古近系则为主要勘探目标层系。白南3井、白南6井赤金堡组原油属于第三类原油,为近距离运移自生自储型油藏,石北次凹中北部深层赤金堡组为该类原油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层系,包括常规油藏和非常规致密油藏。  相似文献   

20.
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是受构造—岩溶旋回作用控制、由多个缝洞单元在空间上叠合形成的复合油气藏,勘探开发难度比较大。塔河油田是我国第一个以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为主的古生界海相大油气田,勘探开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勘探与开发的思想和方法体系,具体介绍了已经形成的七个主要技术系列,包括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评价技术、超深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等。应用这些技术系列,在塔河油田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油藏采收率及开发井的建产率,增加了油气藏的可采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