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三维调查中的新一维B.S.Anderson和M.E.Weber新的解释研究实例允许地球物理学家使用重磁方法增加洞察力,以增强和约束对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在数字域内使用三维地震数据和高分辨率重磁资料进行解释,可促使一种集成和约束的三维地质模型的尽快建立...  相似文献   

4.
台湾及其附近地区是地球上地表构造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尽管对该区域的地表地质学、大地测量学、电势场、海上地震勘探以及天然地震活动等做过广泛的研究,但是,对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这两个岩石圈板块在该区域的复杂碰撞过程的认识仍然不够。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先前的研究缺少深部地震构造数据。为了填补这个空白,美国中国台湾深海地震成像试验合作项目在1995年的夏天开始实施,沿恒春半岛东部和南部布置了几条地震测线,莫里斯·尤因号(MauriceEwing)测量船上的大容量空气枪震源沿这些测线发射地震信号。通过长排列地震拖缆,海底地震仪和陆上测站来记录这些地震反射信号。  相似文献   

5.
Cantarell和Sihil油田位于墨西哥海上Campeche湾地区的一个复合挤压系统之中。Cantarell—Sihil构造沿走向方向有一定的变化,其南段为一个与简单正断裂有关的构造,中段为一个由Cantarell构造和Sihil构造组成的双重构造,北段为由第三纪正断裂分隔的挤压断块所组成的更为复杂的系统。Cantarell-Sihil构造的主要形成期为三个变形期:(1)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拉张期,造成了一系列断开提通阶(Tithonian)、启莫里奇阶(Kimmeridg—iaJl)和下白垩统等地层的正断裂;(2)中新统挤压期,形成了Cantarell—Sihil构造逆冲系统;(3)上新世至全新世拉张期,一些侏罗纪形成的正断裂发生了再次活动。 Cantarell油田的产油区包括三个相互分开的以断裂为界的外来断块:Akal断块、Nohoch断块和Kutz断块等。其中,主力油田位于Akal断块,次要油田包括位于Kutz断块和Nohoch断块等外来断块中的油田,Kutz油田形成于下盘断块的顶部,而Nohoch油田则形成于一个向西倾伏的背冲断裂之上。最近发现的Sihil油田位于一个逆冲断裂下盘中的挤压构造之上,它由次级Sihil断裂上的两个凸起组成。Chac构造形成于原地断块中一个倾斜断块的上倾边缘处。精细的三维构造模型正被用于Cantarell油田剩余储量的开发设计以及Sihil油田的油藏描述中。  相似文献   

6.
针对胜利油田永新地区地下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横向速度变化不太剧烈的条件,对高密度可细分面元的三维地震采集资料,采用了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高保真、高信噪比的叠前数据,合理的偏移算法,准确的三维偏移速度场,横向采样间隔细分的面元尺度,偏移成像等关键处理方法上,均选择了最佳处理参数。获取了复杂断块区高精度的偏移成像资料,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7.
8.
毕玉英 《海洋地质》1996,(2):98-108
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的分析对时左校正非常敏感。用时间穿估计AV涌减少时差校正的误差,在每个时窗内,在每个时窗内,使用块NMO能避免NMO拉伸,剩余NMO校正通过迭代互相关技术实现,时关 正后,时窗内的数据用偏移距坐标为变量表示的多项式乘常数脉冲来模拟。从而避免了数据从偏移琶角度呈慢度域的转换。用最小平方法求解地震脉冲和多项式系数。这种可分离最小平方问题的多项式系数和脉冲能力分别估计。简化的非  相似文献   

9.
六盘山盆地是在早古生代秦、祁、贺三叉裂谷系交叉带发育起来的复合-叠加型盆地,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多幕构造运动、多期改造及后期调整的过程,尤其是中新生代以来的拉张走滑、逆冲推覆和反转作用,造成盆地中、新生界构造层内构造样式多样化.通过对六盘山盆地钻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对盆地的构造样式进行分析和归类,厘定3种主要构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当中偏移成像剖面中深层层位模糊,像场能量较弱的问题,从起伏海底在反射地震数据采集当中某个时刻发生变化着手,分析讨论了当海底发生微小变化以及海底发生稍大变化时模型差异对波场记录以及偏移成像剖面的影响,通过分析对比原始速度模型以及变化后速度模型同一点位上采集的波场记录以及波场记录在变化前后模型上的偏移成像剖面可以得出:不管数据采集是沿着测线方向进行还是逆着测线方向进行,对于起伏海底发生微小变化的速度模型,海底的微小变化对波场记录以及偏移剖面的影响很小;对于起伏海底发生较大变化的速度模型,海底的变化对波场记录以及偏移剖面的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11.
青岛区域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青岛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及历史地震记录,论述青岛地区区域构造特征与地震的关系。进而阐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不大可能发生地震海啸的原因。并对青岛地区今后地震监测及抗震防灾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南海新构造运动的动力学类型丰富多彩,既有离散扩张,俯冲挤压,亦有剪切拉张、消减聚敛和地体碰撞。这些类型和演化控制着本区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与地下水资源,海涂资源及旅游资源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研究工区位于北黄海海域陆相断陷沉积盆地内,该区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断裂发育,地震资料品质差。中生代为其主要勘探目的层,为一已证实的含油气区域。结合本区地质特点,对该区进行三维地震解释时所采用的综合解释技术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三维地震资料品质分级评价技术、无VSP井区空间层位标定技术、层位自动追踪技术、三维可视化解释、多属性体断裂解释技术和变速成图技术等实用的解释技术。多种解释手段的联合应用高质高速地完成了本复杂构造区的构造精细解释,完善了该区的解释方案,理顺了复杂断层的切割关系,识别了活动较弱的小断层。特别是对高精度三维速度场的建立,实现了变速成图,消除了高陡构造区速度陷阱所带来的构造假象,为对该复杂区的地震解释和圈闭形态的落实以及进一步的井位部署与地质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构造沉积分析是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来精细刻画同沉积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之间的动态演化过程、探讨构造与沉积作用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分析思路。与构造地层学相比,构造沉积分析更强调三维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的应用,突出构造活动与沉积过程、沉积充填的动态响应。作者分别从同沉积构造的精细解剖、构造对沉积过程的控制和构造与沉积充填的响应等3个方面展示了近年来构造沉积分析的新思想和新进展。结合实例重点介绍了生长地层法、粒度分析法、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等手段在构造沉积分析中的应用,指出构造沉积分析方法在构造过程与沉积产物复杂性研究方面将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深化。  相似文献   

16.
17.
1989~1994年间,德国汉堡大学用研究船“Sonne”号经SO-50B、SO_72A及SO_95诸航次在香港岸外的南海做了6600余公里的反射地震剖面,并采集了大量箱式岩样。这些剖面的地震地层学解释使得对T0不整合有了新的时代评估,定在更新世中。晚第三纪的T1和T0不整合都是由东沙隆起和超覆于该隆起上的地层的削蚀而产生的。而东沙隆起则是由岩浆侵入上部地壳而造成的。所测地震剖面中显示了一些侵入沉积盖层的火成侵入体,在接触处消除了沉积盖层的原始层理。这些岩浆构造事件可以与5~3和3~0Ma时台湾与华…  相似文献   

18.
海陆断裂带(COFZs)是大陆裂谷时期和海洋扩张初期发育的构造板块边界的一个基本类型。通过动力模式研究,我们发现它们有3个主要的形成过程:陆一陆剪切、洋壳增生以及伴随的COFZ沿线的海陆剪切过程(LePichon和Hayer,1971;Scrutton,1979;Mascle和Blarez,1987);然而,有关古COFZs的钻探和二维地震数据都很有局限性,虽然同类的洋一洋断裂带有相关的露头和旁侧声纳资料,但是总起来说还是非常缺乏断裂带的三维构造数据。  相似文献   

19.
番禺4洼新近系NWW—SEE向正断层非常发育,这些断层上升盘的构造圈闭是重要的勘探目标。但由于一次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方向与断层平行,断层附近阴影现象非常严重,表现为信噪比低、同相轴不合理的“下拉”和扭曲畸变的“假象”,严重影响断层上升盘的精细构造落实。为此,实施了垂直于断层方向的二次三维地震采集,使得断层阴影带成像比一次三维有较大改善。为了更好地解决断层阴影带成像难题,针对方位各向异性,对2次采集的三维资料进行了以双方位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PSDM)为核心的双方位融合处理。2个方位各自处理成果和双方位融合处理结果对比表明:对于断层阴影带成像,垂直断层方向采集的三维明显优于平行断层方向采集的三维;而结合2次采集的双方位融合处理资料效果最好:既能有效的消除断层阴影带成像畸变,又能提高信噪比。经研究区油田评价井在断层阴影带的钻探结果证实了双方位融合处理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可为类似地区解决断层阴影带成像难题提供采集设计和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生物扰动作用能够加速水层与底质的物质交换,对水层和底质的耦合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受限于观测手段和观测方法,当前对于生物扰动构造的研究多停留在定性-半定量化的阶段。本文选取长江口现代沉积区的4个沉积物柱状样,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生物扰动构造进行三维重构,运用数字图像处理实现生物扰动强度的定量表征,对研究区域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CT(computed tomography)值与沉积物粒级构成和含水率具有一定关系,能够较好地指示沉积物密度变化;该区出现挖掘构造、觅食虫孔构造、逃逸虫孔构造、生物遗迹构造等显性扰动构造类型,生物扰动强度介于0%-10%,扰动强度极大值出现在长江水下三角洲前三角洲和陆架过渡区,垂向上以及不同站位生物扰动构造差异显著;底质沉积物类型、上覆水团性质以及沉积速率是影响该区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