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辽宁遥测数字地震台网测定各种震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前言遥测数字地震台网建成后 ,所测定震级的可使用性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数字台网与模拟台网所测定震级能否实现无缝连接 ,这个问题已在《同一台址的数字与模拟观测系统测定震级的对比研究》一文中进行了专门研究 (见本期第 2页 ) ,本文不再涉及 ;另一个问题是数字台网所测定的各种震级之间的关系 ,及各个遥测台测定的震级与平均震级之间的差别 ,本文将主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数字地震台网采用速度型记录 ,按照中国地震局有关部门的要求 ,需要将地震资料仿真成传统的模拟记录波形 ,然后根据仿真后的波形读取地震波的周…  相似文献   

2.
同一台址的数字与模拟观测系统测定震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前言近几年来 ,全国各地的数字地震台网相继建成 ,并正在逐步取代过去一直运行的模拟地震台网。数字观测技术系统 (以下简称数字系统 )采用速度型记录 ,而模拟观测技术系统(以下简称模拟系统 )则采用位移型记录。数字系统测定的震级与模拟系统测定的震级是否能作到无缝连接 ,是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平稳过渡 ,实现两者顺利接轨的关键。 2类震级资料的一致性将直接影响地震科研和预报工作的连续性 ,因而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所以需要对数字台与模拟台测定的震级进行认真的比较研究。辽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 (简称辽宁台网 )由位于沈阳的台网中心…  相似文献   

3.
引言数字地震台网建成以来,数据传输可靠、事件查取方便、信息公布快捷等优点充分体现出来。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测发现,数字地震台网在使用不同定位程序处理同一地震时,在所识别震相不变的情况下,所给出的地震参数不同,且存在较大差异,如地震震级,目前常用的定位程序HYPO81与定位程序Genetic给出的结果相差0.2~0.5级。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是定位程序中利用震中距查量规函数的概念不清楚,才导致震级出现偏差。图1震中距与震源距关系1震级偏差原因的分析下面是对发生在天津地区的一次(震源深度为18.6km)地震的计算,在所用台站不变、识别震相…  相似文献   

4.
《地震》2005,25(4):141-147
第1期南北地震带地震转移图像与趋势预测…………………………………………………………程万正(1)川滇地区成组强震活动判别指标研究………………………………………付虹,刘丽芳,张晓东(8)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地下流体特征及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初步研究………………………………………………………………………………………………………孙青,李圣强,罗立强(15)华北地震活动中短期异常图像研究………………………………陈佩燕,王林瑛,刘蒲雄,王俊国(22)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昆仑山口西地震的球型自由振荡………………万永革,周公威,郭燕…  相似文献   

5.
第1期基于图像分析的双台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快速提取方法姚华建 徐果明 肖 翔 朱良保(1)……………………………………………………………………2001年云南施甸MS5.9地震余震序列尾波QC值研究钱晓东 李白基 秦嘉政(9)………………………………………………………………………………兰州数字遥测台网面波震级的对比研究陈继医 李秋红 陈双贵(18)………………………………………………………………………………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台站地动噪声功率谱分析任 枭 刘瑞丰 梁建宏 邹立晔 杨 辉(23)……………………………………………  相似文献   

6.
统计分析了山西省数字地震台网考核运行 3个月以来的记录地震的震级情况 ,将两套人机交互处理系统 (泰德和港震系统 )测定的速度震级及港震系统仿真后 (DD— 1)测得的位移震级 ,与山西省模拟台网 (即大同、太原、临汾、长治 9个模拟人工值守台 )所测定的位移震级进行了对比 ,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一致性、差异性 ,得出港震系统与泰德系统测定的速度震级与模拟震级、数字系统仿真 (DD— 1)后测定的位移震级与模拟震级相关系数均在 0 .940以上 ,相关性较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银川地震台CTS-1数字地震仪震级校正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分析讨论了2002年1月~2005年2月银川台数字地震仪测定的震级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震级的误差,给出银川台CTS-1数字地震仪震级的校正值,以提高银川台地震速报的精度。同时初步探讨分析了银川台数字地震仪震级误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丁秋琴  苗春兰 《地震》2011,31(1):146-148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mb为短周期体波震级;mB为中长周期体波震级。表1世界地震目录(2010年1~3月,M≥7.0)编号发震时间年-月-日-时:分:秒震中位置φ/(°)λ/(°)深度/km震级MS MW地区1 2010-01-04-06:36:33.6 8.90S 157.30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南部的视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西安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计算了陕西中、南部地震的视应力水平,并讨论了泾阳5.2级地震前后地震视应力的时间变化特征及视应力与震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2007年12月-2008年9月河南省数字地震台网资料自动量算的震级与人工量算的震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由MSDP软件自动量算的震级与人工量算的震级偏差较小,且自动量算的震级可以满足地震定位精度的要求,在地震速报时可采用自动量算的震级。  相似文献   

11.
<正>为进行地震定量分析,国内外地震学家开展了面波震级与矩震级(地震矩)的关系研究。考虑到我国地震台网测定的面波震级与国外存在一定差异,国外关于面波震级与矩震级关系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应用时尚需要论证其适用性。国内相关的研究由于5级以下和6.5级以上地震样本较少,其统计关系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另外,由于未能给出经验关系的标准差等参数,导致无法评估计算结果的不确定性。为建立适用于中国及邻区的面波震级与矩震级的统计关系,拟利用1990—2014年中国地震台网地震  相似文献   

12.
缑兰兰  陈勇  苏健  赵庆 《内陆地震》2003,17(2):145-149
选取乌鲁木齐地震台和克拉玛依地震台震级资料为标准样本,分析对比了遥测数字台网与模拟遥测地震台的震级相关性,求出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网各子台震级与标准样本震级的回归方程,给出了标准样本震级与子台震级的换算值。  相似文献   

13.
王卫东  彭建兵  张永志  孟智民 《地震》2005,25(4):113-118
利用陕西数字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资料研究了渭河断陷盆地及邻区的震源参数和环境剪应力场, 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内环境剪应力处于较低水平, 平均值为12.7×105 Pa, 并据此分析了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 建立并探讨了环境剪应力与震级ML、 地震矩M0、 矩震级MW的关系, 讨论了环境剪应力与震源深度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詹小艳  章东  王凯  王俊 《地震研究》2021,44(1):15-21
基于江苏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记录,对38次M≥5.0地震的P波谱震级MP进行测定,对地震的辐射能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本文测定的MP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测定的MS、德国地学中心(GFZ)测定的MW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与该2种震级之间的平均偏差分别约为0.17和0.10级,基本小于世界主要地震机构之间对同一震级的测定误差(约0.2级);同时,基于MP估算的地震辐射能与基于修正G-R关系由MS震级换算获得的结果十分接近,两者平均能量之比约为1.1,表明MP与P波群(P+pP+sP)能量流是基本等效的。因此,基于宽频带数字记录测定中强地震的P波谱震级以及地震辐射能是可行的,且测定过程简便。  相似文献   

15.
大连地震台数字化面波震级M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了大连地震台CTS-1甚宽频带数字仪记录到的全球2002年至2005年M≥4.7地震共1 471次.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编纂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给出的震级,与大连地震台所测定的仿真SK和763的面波震级Ms和Ms7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不同震级区间和震中距区间的面波震级台基校正值,供实际工作中参考使用,以提高地震速报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泾阳5.2级地震前后视应力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陕西西安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计算了泾阳5.2级地震前后陕西地区地震视应力的变化,得到了该地区的视应力平均值,并讨论了泾阳5.2级地震前后地震视应力的演化特征及视应力与震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地震震级的测定过程,分析比较了我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面波震级MS,以及国内外不同机构测定的该地震的矩震级MW. 结果表明, 不同的机构在测定面波震级时,由于所使用的资料不尽相同, 所使用的计算震级的公式也有所不同, 导致测定结果有一定的差别. 我国对该地震的速报结果是MS=8.1, 在正式编辑出版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给出的测定结果是MS=8.2;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结果是MS=8.0. 地震发生后不久,哈佛大学(Harvard)、NEIC、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ERI)、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APCEA)、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利用全球地震台网、 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或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资料得出的矩震级MW分别是7.8(Harvard), 7.7(NEIC), 7.7(ERI), 7.6(APCEA),7.5(IGCEA),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 平均为MW=7.7. 鉴于矩震级是一个描述地震绝对大小的力学量,与传统的震级标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国际地震学界推荐矩震级作为优先使用的震级. 本文分析表明,昆仑山口西地震的震级(矩震级)为MW=7.7, 其面波震级MS=8.0, 是一次面波震级未饱和的地震.   相似文献   

18.
对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之间,陕西省数字地震台网与模拟地震台网测定的地震震级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数字台网与模拟台网的地震震级差别不大,省内地震的震级不存在系统偏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山西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震相数据,计算出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98次M_L≥3.0近震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绘制各次地震的单台震级偏差横向分布图,进而对震级偏差较大的台站进行分析、校正。该研究结果可为震后趋势判定及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由 CDSN 记录计算出的谱震级和地震辐射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培善  Duda  SJ 《地震学报》1993,15(4):418-426
用10个数字化台的宽频带数字记录,计算了1986至1989年间发生在欧亚地震带上的18次 Ms6地震的谱震级和地震辐射能.10个数字化台中有9个属于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1个属于德国格拉芬堡台阵.计算得到的不同周期的谱震级,有的稳定性较好,有的稳定性较差.最大谱震级 mf和地震辐射能 E 稳定性较好,各台之间差异很小.特别是对于震中距较大,射线主要通过下地幔的台站,稳定性更好.而拐角周期的稳定性一般较差.辐射能与矩震级的关系满足lgE=1.5Mw+C,C 为常数.最大谱震级 mf=Mw+0.1,与理论预测值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