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臣  侯贵廷 《地质论评》1994,40(3):245-251
华北克拉通区内的吕梁-晋北地区广泛发育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该地区近EW向和NW-NNW向岩墙的磁组构测量结果表明,岩墙群磁各向异性与岩墙侵位的关系密切,磁化率的长轴能指示其岩浆侵位的流向。该区的岩墙群的岩浆源位于东侧的燕辽拗拉槽处,岩浆沿岩墙走向以一定仰角由ESE(或E)朝NW-NNW(或W)向流动,具板内裂谷模式。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地区广泛发育二叠纪中基性岩墙群,该区岩墙被认为是碰撞后伸展的典型产物.本文根据岩墙宏观野外特征和镜下显微构造分析(岩墙分支、捕虏体、矿物线理和定向斑晶)得出研究区北西西-南东东向岩墙侵位方向由北西西向南东东侵位.通过对该区岩墙边界采样后进行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得到磁组构的最大磁化率长轴优势方位分布图和磁组构各向异性特征分析,进一步指示其岩浆以一定仰角由北西西向南东东侵位.结合克拉玛依地区岩墙群与达拉布特深大断裂的时空分布特征推测该区北西西向岩墙岩浆来源于北西侧的达拉布特断裂,岩浆沿着达拉布特深大断裂上侵到先存裂隙而形成岩墙.  相似文献   

3.
华北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的流动构造及侵位机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克拉通中部广泛发育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这些岩墙群未变形和未变质,保存了清晰完好的流动构造,完整地反映了前寒武纪岩浆活动的特征和流动构造,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对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的形态和流动构造研究,如:流动线理、矿物组构和磁组构等,提出岩墙群的侵位方向和侵位方式。结合本区岩墙群与燕辽—中条拗拉槽系的关系以及岩墙群的力学性质,探讨本区岩墙群的侵位机制。  相似文献   

4.
华北北部中生代岩墙群   总被引:27,自引:19,他引:27  
邵济安  张履桥 《岩石学报》2002,18(3):312-318
岩墙群是深源岩浆浅侵位的产物,它可提供有关壳-幔演化的重要信息。通过华北北部大同早中生代碳酸岩-煌斑岩岩墙群、赤峰早中生代闪长玢岩岩墙群、林西中生代辉绿岩岩墙群、京北晚中生代双峰式岩墙群的对比研究,揭示了华北中生代存在的两次底侵作用及其相关的伸展作用。华北早、晚中生代岩墙群与晋北地区元古代岩墙群的初步对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北壳幔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北京南口中生代双峰式岩墙群的组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北京南口地区发现了一套NNW走向、颇具规模的、由基性钾玄岩和酸性花岗质岩石组成的双峰式岩墙群,其K-Ar同位素年龄为119-114Ma。本文重点讨论了岩墙群的野外地质特征及其岩石学特征。研究表明酸性岩墙和基性岩墙的稀土配分模式非常接近,并且无明显的铕异常,推测它们的岩浆来自两个有成因联系的岩浆源,而且两套岩浆之间不存在的结晶分异作用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双峰式岩墙群。研究还表明,两种岩浆最初占位时共呈液相,彼此接触部位成分发生一定程度的混染作用,但总体是互相独立的,岩墙产状和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岩墙群是在伸展构造背景下侵位的,具有深源浅侵位的特征,反映了晚中生代研究区存在的伸展构造这对于全面认识华北“燕山运动”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对近几十年来岩墙群在构造环境、侵位模式、形成机制、岩相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几何学和比较行星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为岩墙群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岩墙群主要与伸展构造环境有关,是岩浆侵位事件(如地幔柱)造成上覆地壳形成裂隙系统,岩浆随后灌入而形成的。岩墙群的侵位模式主要有垂向和侧向两种,也可能是两种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岩墙群的岩性多样,但主要是超基性-基性岩,说明其与深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对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研究可揭示岩浆事件的构造环境、岩浆演化过程以及源区特征。放射性岩墙群的几何学特征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其收敛中心被认为是地幔柱的中心位置。岩墙群是古陆重建十分重要的"契合点",对古陆重建研究十分有帮助。类地行星(金星)巨型放射状系统很可能是岩墙群系统,暗示了地球上也存在过这种完整的巨型放射状岩墙群系统。岩墙群对于古陆重建、地幔柱中心的指示、地幔源区示踪、火山机构以及区域岩浆演化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将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同地区早中生代煌斑岩—碳酸岩岩墙群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大同地区密集分布的岩墙群由基性-超基性煌斑岩和碳酸岩组成,侵入石炭-二叠纪煤层中。与地层的接触关系和Rb-Sr,K-Ar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表明墙群的侵位于晚三叠世。Sr,Nd同位素比值显示,碳酸岩和煌斑岩都来源于壳幔混合型岩浆源区。稳定元素比值和相容,不相容元素同等富集则表明是碳酸岩和硅酸盐混合的原始母岩浆液态不混熔的产物。 岩墙群形成的地质条件和构造背景表明,它们是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受到不同级别的构造控制,大同岩墙群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华北早中生代岩石圈演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晋北地区中元古代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晋北地区发育大规模的中元古代北北西向岩墙群,未变形和未变质,是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研究的最显著标志,根据本区岩墙群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这些岩墙群的岩石属于板内大陆裂谷玄武岩系列,形成于大陆裂谷拉张的构造环境,与东侧的燕辽-中条拗拉槽内的火山岩岩石化学对比分析,本区岩墙群的基性岩浆可能来自拗拉槽深部,这些基性岩浆从拗拉槽的深部向北西方向侵位于晋北地区先存的构造裂隙中形成了基性岩墙群。  相似文献   

9.
华北南缘古元古代末岩墙群侵位的磁组构证据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侯贵廷  王传成  李乐 《岩石学报》2010,26(1):318-324
华北克拉通南缘的中条山及邻区广泛发育元古宙放射状基性岩墙群,与五台山-恒山和大同地区的北北西向基性岩墙群以及熊耳中条拗拉谷的火山岩在时空分布和地球化学方面均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中条山及邻区放射状基性岩墙群的宏观和微观流动构造(包括捕虏体、冲痕构造、矿物线理和定向斑晶)指示岩墙群以一定的仰角向北西侵位。通过该区岩墙群磁化率各向异性(AMS)测量得到磁组构的最大磁化率长轴优势方位分布图和磁组构各向异性特征分析进一步指示华北南缘古元古代末岩墙群从熊耳中条拗拉谷的底部向北西侵位。岩墙群的流动构造和磁组构的统计成果夯实了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末基性岩墙群与熊耳中条拗拉谷的成生联系。  相似文献   

10.
大陆克拉通广泛发育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其形成时限短,侵位机制复杂,可以侵位于不同的地壳层次,岩墙群的岩浆可能有多种来源,但主要来自陆下软流圈或地幔岩石圈,很少经历结晶分异与地壳混染,岩墙群的总体化学成分量富集型的,从古元古代到新元古代,其碱性组分逐渐增多,反映地幔演化特征,板块构造理论可应用于晚太古代-古元古代的构造研究,元古代以超级大陆的聚合及裂解为特征,岩墙群的形成普遍与伸展体制相联系,是超级大陆开始裂解或地幔柱活动的重要标志。华北克拉通区广泛发育中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对其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将为确定华北克拉通在中元古代超级大陆中的构造位置及其古板块再造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华北克拉通中北部变质基底发育大规模的前寒武纪基性岩墙群,由于基性岩墙同位素定年技术存在问题,因此一直未获得岩墙群的确切年龄数据。本文利用单颗粒锆石U-Pb化学法,首次获得恒山地区北西向基性岩墙群的U-Pb年龄为1769.1±2.5Ma,并证明它代表基性岩墙群的侵位年龄,这一年龄数据也是华北克拉通大规模分布的未变质基性岩墙群已知的最古老年龄。综合分析同期岩浆活动的同位素年龄记录,本文提出中元古代早期华北的岩浆侵位发生于伸展构造背景下。  相似文献   

12.
南口-古崖居中生代双峰式岩墙群形成机制的地球化学制约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京北南口至延庆古崖居出露了一套延伸40km、由钾玄质岩石和花岗石组成的双峰式岩墙群。报道了岩墙群的同位素年龄,其K-Ar年龄为114-120Ma,Rb-Sr年龄为128Ma。对南口双峰式岩墙群的17个代表性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酸性岩墙和基岩墙是同时来自两个独立的岩浆房,岩浆来自EMI型富集地幔。在此基础上,用岩浆不混熔的双扩散对流模式解释了两个层状岩浆房的形成,正是它们同时为双峰式岩墙群提供了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3.
东昆仑造山带中灶火地区镁铁质岩墙群以闪长玢岩为主,含少量闪斜煌斑岩、辉绿玢岩及辉绿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指示该套岩墙群结晶侵位年龄为(249±1)Ma。稀土元素含量整体较高,富集轻稀土元素(∑REE=99.9×10-6~173.9×10-6,(La/Yb)N=3.5~9.3);微量元素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征;源区分析表明,镁铁质岩浆为俯冲洋壳析出的流体交代富集地幔的结果,且在岩石成因中部分熔融起到主导作用,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对岩浆成分分异起到的作用有限。构造环境分析表明,岩石的形成与俯冲作用有关,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镁铁质岩墙群的成因为:早三叠世,在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环境下,俯冲板片释放的流体交代富集地幔,诱发地幔部分熔融形成镁铁质岩浆,受弧后伸展的动力学背景影响,岩浆最终上升侵位形成镁铁质岩墙群。  相似文献   

14.
磁组构成分析是利用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应力作用方式和方向的方法,研究表明,中甲地区岩石各向异性度P值比较小,反映本区总体变形较弱,但变质石英砂岩相对变形较强。变质石英砂岩磁面理发育,磁线理较弱,显示压扁变形,变形主压应力方向是NW-SE向。火山(碎屑)岩具有明显的磁线理,反映流纹构造特征;最大磁化率轴方向屡示本区火山岩流体构造为NW-SE向。矿化蚀变岩和矿石的磁各向异性度P值明显  相似文献   

15.
北淮阳地区变质构造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文灿  宋鸿林 《现代地质》1999,13(2):257-258
北淮阳地区的变质构造地层由前人所划分的原卢镇关群、原佛子岭群、原梅山群、原信阳群和原商城群组成,分布于青山—磨子潭—晓天断裂构造混杂岩带以北,总体呈NW SE向展布,东、西两端被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侵位、破坏或被中生代火山岩覆盖,中部金寨—霍山一带出露...  相似文献   

16.
晋冀蒙交界地区五期岩墙群的界定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幔源岩浆侵位为标志的岩墙群是伸展作用的产物。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 ,华北克拉通北缘晋冀蒙交界地区基性岩墙群可分为 :180 0~ 170 0 Ma,80 0~ 70 0 Ma,2 30 Ma,14 0~ 12 0 Ma,5 0~ 4 0 Ma五个年龄组。本文通过这五组岩墙群的地质、岩石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 ,探讨本地区地幔物质组分随时间的演变规律 ;并将本地区出现的五期伸展作用与华北克拉通乃至全球同期的重要构造事件进行对照。  相似文献   

17.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形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侯贵廷  张宝兴 《地质论评》1998,44(3):309-314
本文通过研究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的单体形态和分布规律,分析岩墙群形成的力学机制,认为这些基性岩墙群主要是基性岩浆侵位于先存的张性或张剪性破裂中而成。晋北地区和五台-太行山地区的岩墙群主要为张剪性的,吕梁山地区和中条山地区的主要为张性。根据岩墙群的分布规律、侵位方向和力学机制及其与燕辽-中条拗拉槽系之间的关系,认为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是张性和张剪性构造环境,其主压应力来  相似文献   

18.
鞍山地区太古宙地壳的构造演化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鞍山地区的太古宙变质岩,主要由花岗质岩石(约占90%)和表壳岩(含铁岩系)组成。其中花岗岩包括铁架山花岗岩和弓长岭花岗岩,表壳岩由磁铁石英岩和绢云绿泥石石英片岩组成。表壳岩沉积年龄大于3000Ma,铁架山花岗岩侵位于2900Ma,稍后即发生第一幕韧性变形,在铁架山花岗岩中发育了NE走向片麻理,在表壳岩中形成同斜褶皱及轴面片理S_1。2600Ma左右弓长岭花岗岩侵位,稍后又发生第二幕韧性变形,产生了NNW逆向剪切带和NEE走滑剪切带,这时含铁岩系中形成平行韧性剪切带的片理S_2。2000Ma发生第三幕韧性变形,其中NEE和NNW向剪切性质与第二幕恰好相反。以上三幕韧性剪切序次,相对应的形成了片麻岩、糜棱岩和构造片岩。  相似文献   

19.
王团华  毛景文  王彦斌 《岩石学报》2008,24(6):1273-1287
对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岩墙锆石开展了SHRIMP Ⅱ U-Pb法年代学研究显示,岩墙岩浆源区的锆石主要表现为华北南缘陆壳基底中的继承性锆石特征.根据地质关系确定的侵位于中生代花岗岩中的岩墙,其锆石年龄定年结果主要表现为1843±10Ma和768±15Ma左右的年龄,多数锆石表现为该区域熊耳群火山活动事件1850Ma左右的年龄,只有很少的锆石颗粒记录了中生代时期128Ma左右的侵位年龄.总体看来,岩墙中锆石较全面地记录了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锆石测年结果反映出华北陆块阜平运动(2500~2400Ma)、华北南缘熊耳群火山喷发事件(1850Ma)、震旦纪构造活动(850~700Ma)、扬子陆块俯冲拼贴于华北南缘的造山事件(约200Ma)和燕山期(约130Ma)的岩墙岩浆侵位活动.岩墙的Sr、Nd、Pb同位素示踪揭示了岩墙岩浆源区与扬子陆块的亲缘性,从而证明新元古代-晚古生代时期扬子陆块向华北陆块南缘俯冲,以及后来秦岭造山带在造山期后华北南缘下地壳基底拆沉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岩墙中锆石测年结果多显示为老的继承性锆石的原因可能是中生代时期生长的锆石颗粒较小,而继承性锆石颗粒较大,锆石单矿物分选过程中主要挑选出继承性锆石的缘故.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介绍了下营坊一带主要构造格架-NE向S状不对称褶曲的几何特征、形成机制、变形环境及控岩控矿作用。通过区域应力场分析及岩组分析,揭示了该区在NE向左行斜冲剪切机制下,元古界层状岩层因上、下界面的滑脱剪切所造成的变形效应以及所处的中温低压变形环境。不对称褶曲的翼部地层的顺层滑脱和转折端部位的虚脱为本区中酸性岩浆活动提供了侵位通道和空间。向SWW倾伏的不对称褶曲的背斜转折端与EW向及NNE向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