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厦门嵩屿电厂取水口附近海域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电厂取水口附近海岸线变化及海域水深测量数据,采用水下实测地形比较方法,分析电厂营运初期取水口附近海域冲淤变化。结果显示:海域淤积速度远远大于自然沉积环境下的淤积速度。进一步分析认为海岸线外移、码头及取水管等工程构筑物对海域流态影响、泥沙来源量增多、护岸滑坡及9914号强台风等因素是导致淤积加快的主要原因,并讨论了该海域减淤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2.
利用漳州港海域无围堰填海造地前后的水深测量数据,结合海域地质钻探、表层和柱状沉积物资料,用数字地形模型方法计算了该区海底的冲淤量,分析了冲淤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淤积主要发生在近岸海域,其主要原因是近岸3-10m厚的海底淤泥层在回填土的挤压和推移下发生形变,产生淤浅假象;另一个原因是回填时部分泥沙流失入海,淤积在近岸海域,致使淤积强度增大。(2)由近岸往外,淤积强度逐渐减弱,并过渡为产中刷状态。 相似文献
3.
4.
湄洲湾泥沙活动及海底冲淤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湄洲湾沙源少,海水含沙量低,平均值10~20g/m~3。冬季受东北季风及浙闽沿岸流影响,湾口含沙量高,达到34g/m~3;夏季受径流影响,湾内含沙量相对偏高,达到16g/m~3。泥沙的运移趋势:主航道基本朝外,两侧朝里。受强潮流作用,深槽及水下潮流冲沟受到冲刷,斜坡及潮坪略有淤积。 相似文献
5.
埕岛海域海底冲淤的初步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沉积动力学的角度,在分析实测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首先总结出埕岛海域的海底冲淤变化规律,尔后通过潮流场的模拟,数值求解输沙方程,以研究埕岛海域的海底冲淤.初步探讨运用数值模拟手段来研究海底冲淤变化. 相似文献
6.
金塘水道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35年、1962年、1987年和2004年4个典型年份的水深地形资料,通过建立这些年份金塘水道的数字高程模型,定量计算了不同时段海床平面冲淤和特征等深线位移的变化,并结合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和南北两岸的水利水运工程布局,初步分析了冲淤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1935—2004年的69年中,金塘水道的海床平面整体上以轻微冲刷为主,冲刷速率为2.3 em/a,而潮滩则表现为不断淤涨;水道冲淤在不同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呈现由冲刷转向淤积的调整趋势,这种趋势可认为人为因素的作用大于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黄河水下三角洲北部区域海洋动力对海底地形变化的影响,采用2009年黄河水下三角洲北部区域高精度水深地形资料,与2004年水深地形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利用2009年对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合该区域的水文潮流特征,对该海区悬移质泥砂引起的冲淤变化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经过多年的冲淤调整正逐渐达到冲淤平衡,形成稳定的粉砂淤泥质海岸,但在大风大浪引起的恶劣海洋作用下,本区仍然经历着缓慢的冲刷过程。埕北海域在CB151平台附近形成一个冲刷中心,冲刷深度超过1 m;孤东海堤外侧海域,自陆地向等深线12 m区域均发生轻微冲刷作用,尤其是海堤根部,由于波浪的累加作用,冲刷最为明显,最大冲刷深度可达1.5 m以上。 相似文献
8.
30a来伶仃洋海岸线变迁及海底冲淤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Kriging网格化等方法,构建了伶仃洋1990年和2008年2期海底地形四维时空模型,结合210Pb测年,分虎门区、淇澳岛区、伶仃洋浅滩区、伶仃航道区和铜鼓航道周边区等5个亚区定量分析了1975年以来伶仃洋海岸线变迁和海底冲淤时空变化。30a来,全区陆地面积增加216.0km2,水域面积减少84.6km2,滩涂面积减少131.4km2,水域容积减少19 783.7×104 m3,年均淤积量达到477.4×104 m3,河口整体处于不断淤浅萎缩中。5个亚区的年冲淤量分别为-236.6×104,135.3×104,663.7×104,-452.7×104和367.7×104 m3;平均冲淤速率分别为-4.46,0.93,1.27,-5.49和2.93cm/a。虎门区和伶仃航道区总体水深加深,其他区域水深变浅,铜鼓航道周边淤积最为严重。虎门区水深加深主因是自然冲刷和人工采砂,伶仃航道水深加深是人工清淤的结果,铜鼓航道为新开挖的人工航道。受人工疏浚抛泥影响,各航道两侧水深明显变浅,其他区域水深变化系三角洲自然演变结果。随着伶仃洋两岸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已成为该区海底地形地貌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黄河废弃三角洲海底冲淤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后,钓口流路三角洲叶瓣废弃,由于大量陆源沉积物供应的断绝,原来形成的快速堆积地形变得极不稳定,水下三角洲岸坡受到海洋动力快速冲蚀作用。根据长期水深资料的对比研究,波浪侵蚀使水下岸坡整体变缓以适应新的沉积动力环境,正逐渐形成新的冲淤平衡剖面。对整个研究区的水深资料进行叠加,总结其海底冲淤演变规律。采用20660、20656、20652和20648剖面上的散点(整数水深点)水深变化,结果表明废弃三角洲海底由浅水区向深水区冲淤组合呈带状分布,且越向深水区周期性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11.
厦门嵩屿附近水域洪水期悬浮泥沙活动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1984~1986年5次水文泥沙观测资料,研究了福建厦门嵩屿附近水域洪水期悬浮泥沙对河口三角洲和厦门西港东渡以南海域的淤积作用。 相似文献
12.
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周围海域浮游植物的生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根据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周围海域4个季度月的网采定量样品(1990年2月至11月)和瓶采定性样品(1980年8月至1981年5月)共108份,分析该区浮游植物细胞总量的时空分布、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CHEN Baohong XU Zhuhu ZHOU Qiulin CHEN Changping GAO Yahui YANG Shengyun JI Weidong 《海洋学报(英文版)》2010,29(6):104-114
Long-term change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by water sampling method in Xiagu Sea waters of Xiame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se waters changed greatly since the 1950s. The numbers of Dinophyta spec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lthough Bacillariophyta species are generally dominant. The succession of dominant species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s obvious:large-size dominant species such as Biddulphia sinensis of the 1950s were gradually replaced by small-size ones such as Cyclotella striata and Nitzschia closterium, and species that still maintain dominant such as Skeletonema costatum are also small ones, leading the whol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of smaller size. Cell density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creased greatly, among which cell density of the most dominant species Skeletonema costatum have been increasing in exponent function. Margalef index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decreased, indicating decline of biodiversity of the community, and dominant character of Skeletonema costatum increased. Generally, the structure of the entir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ingular and unstable, which makes the occurrence of red tides more frequent. The succession in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s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changes in marine environment,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s, especially the increases of nutrient content.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厦门浔江海域棘皮动物调查的结果:初步鉴定棘皮动物46种,年平均生物量23.02g/m^2,栖息密度127个/m^2。对浔江海域棘皮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等生态特点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大嵛山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生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鉴定了1990年5、8、11月和1991年2月采自福建大存山岛海域的48价浮游植物样品,记录浮游植物115种,其中蓝藻2种、硅藻90种、甲藻22种和金藻1种。其月平均细胞总量为89.54×104个/m3。年高峰出现于春季5月,达236.65×104个/m3,次高峰为夏季8月,达113.19×104个/m3,最低谷出现在冬季2月,仅有3.75×104个/m3。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福建海岛水域软体动物多样性与分布,根据1990年2月至1992年1月对福建乡级以上海岛水域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海岛水域软体动物有82科97属345种,主要有蚶科(Arcidae)、贻贝科(Mytilidae)、蛤蜊科(Mactridae)、樱蛤科(Tellinidae),帘蛤科(Veneridae)、篮蛤科(Corbulidae)、角贝科(Dentaliidae)、玉螺科(Naticidae)、骨螺科(Muricidae)、蛾螺科(Buccinidae)、织纹螺科(Nassariidae)、衲螺科(Cancellariidae)、塔螺科(Turridae)、笋螺科(Terebridae)、小塔螺科(Pyramidellidae)等.在12个乡级以上海岛水域,福建中南部岛屿水域软体动物物种数较多,北部相对较少.平均生物量为8.81 g/m~2,栖息密度为36个/m~2.生物量厦门岛水域最高(33.18 g/m~2),南日岛最低(0.73 g/m~2);栖息密度江阴岛最高(188个/m~2),湄洲岛最低(4个/m~2).福建省海岛水域软体动物种数季节变化,夏季大于冬季大于秋季大于春季;数量季节变化,生物量以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栖息密度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 相似文献
17.
18.
19.
厦门岛周围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丰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厦门岛周围海域浮游植物4个季度月(1990年2-11月)的调查结果表明:本海区被鉴定到种的浮游植物共141种,其中硅藻门125种,是浮游植物的主要门类。在数量组成中占绝对优势的有中肋骨条藻(62.87%)和旋链角刺藻(17.57%)。中肋骨条的密集区在河港湾,旋链角刺则在沿岸;浮游植物细胞总量和种类数的季节分布,年高峰在夏季,次高峰是春季;4季合计河口区的种类最多。文中还与1989年西海域浮游植物 相似文献
20.
Three-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model of Xiamen water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bstract-A semi-implicit and Eulerian-Lagrangian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or three-dimensionalshallow flow has been extended to a more complete system of equations incorporating second-momentturbulence closure model and transport equations of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The simulation for flood-ing and drying of mudflats has been improved.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Xiamen waters. Based on exten-sive survey data, water level elevation,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field along the eastern open boundaryand at the Jiulong River inlets and runoffs are analyzed, specified and calibrated. The computed resultsshow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data, reproduce flooding, emergence of large and complexmudflat reg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