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海北部陆坡区是中国最具潜力的天然气水合物聚集区。通过对研究区似海底反射层(BSR)、水深及热流值分布进行交会,得到了水深、热流双因素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共同控制机理。研究认为,热流值中等(70~83mW/m^2)的地区最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聚集,热流值升高,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水深有总体增大的趋势。另外,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也需要良好的盖层条件。模拟了当上覆泥质沉积物盖层厚度不同时,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所需的最低水深,并对不同泥质沉积物盖层厚度对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面和厚度的影响做了研究和探讨。当泥质沉积物盖层的厚度越大时,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水深可以更浅;当泥质沉积物盖层厚度较小时,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则需要更大的水深。另外,当水深越大时,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底界面(BGHSZ)越深,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越大。  相似文献   

2.
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岸外BSR地震层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重构没积层序中与气体水合物和游离气层相联系的速度场,地震反射层析已经在南设得兰群岛边缘的增生锲两个多道地震剖面中得到应用。地震资料显示沿着水深1000-4600m的斜坡范围内存在强BSR,在局部地区比一个弱的正极性反射深80ms。分析表明从海底到BSR处速度趋势与海洋沉积在正常条件下的趋势一致,而在BSR和下伏反射层之间速度突然降低,这说明在孔隙空间中存在游离气。计算获得游离气层厚度大约为50ms。局部地层BSR上方速度的增大,就象叠前深度偏移剖面一样,一是由于正常压实沉积层中水合物含量较丰富;二是由于沉积过压实。我们发现南设得兰群岛大陆斜坡水合物和游离气的分布受到增生锲的构造背景控制,断层起到了促使天然气向表层运移的通道作用。文中将简要地描述所采用的层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根据二维流体动力学方程和深度平均盐度扩散方程在河口径流量以及蒸发和降水之差为已知情况下构成的闭合方程组,预报出深度平均盐度,然后利用底层盐度与度平均盐度、水深和时间之间的经验关系,给出底层盐度的二维预报。  相似文献   

4.
中国浅海现代介形虫的数量和属种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我国各海区近700个表层样品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讨论了介形虫数量与属种的分布。介形虫的种数与个数具有由南向北、由河口海岸到陆架外缘随水深变大而增加的趋势。按照在各种温度、盐度、深度条件下不同属种的数量分布,划分出暖水、凉水和广温种,少盐-中盐、中盐-真盐、多盐-真盐与广盐种,以及五个不同深度带的种。在控制介形虫分布的各项环境因素中,盐度是河口、海岸区的主导因素,温度在陆架浅海区起决定作用,深度则结合其它因素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水下沙丘形态演化的数值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晓琴  高抒 《海洋学报》2012,34(4):121-134
水下沙丘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浅水砂质沉积区广泛分布。基于过程的数值实验方法探讨了沙丘形态演化问题,试图解释在沙丘形成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模拟中考虑了以下的变量:水深、沉积物粒度、沉积层厚度以及台风作用。模拟结果显示,沙丘的空间分布控制了空间流场的参数k2,沙丘波高受水深、沉积物粒度以及沉积层厚度等因素的影响,沉积层厚度决定了沙丘的形态是否饱满。在台风作用中,沙丘波峰的沉积物被侵蚀,高程降低,波高渐小;台风作用后,沉积物被重新输运至波峰,沙丘高度逐渐恢复。因此,沙丘的高度取决于台风作用的时间以及2次台风作用之间的间隔。沙丘形态和尺度在台风作用前后变化较小,但沙丘演化的速度却有所提高。根据台湾浅滩和北海南部地貌系统数据的验证,模拟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取自黄海西北部以及渤海东部研究区内的1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区域底栖有孔虫以适应低温、低盐环境的冷水种和广温、广盐种为主。利用Q型因子分析提取了5个有孔虫组合:Protelphidium turberculatum(d'Orbigny)为主的组合1主要体现了温度和底质粒度的控制作用;Buccella frigida(Cushman)-Buccella tunicata(Ho,Hu et Wang)-Elphidium advenum(Cushman)为主的组合2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低温水团;Cribrononion subincertum(Asano)-Cribrononion porisuturalis(Zheng)-Elphidium advenum(Cushman)为主的组合3体现了水深和盐度的控制作用;Eggerella advena(Cushman)-Proteonina atlantica(Cushman)-Haplophragmoides canariensis(d'Orbigny)为主的组合4受控于底质沉积物粒度变化;Elphidium advenum(Cushman)-Ammonia becarii(Linné)-Ammonia compressiuscula(Brady)为主的组合5受到温度、盐度以及底质沉积物粒度的综合影响。总之,研究区内底栖有孔虫的水深分带性特征不明显,而温度、盐度和底质沉积物粒度对其分布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现代水下宏体底栖动物组合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属种组成及生态分布等方面对该三角洲四个基本单元环境中的底栖动物进行了系统组合分析,并探讨了水深、盐度及水动力等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的控制作用。指出本区底栖动物的生态分布与环境一致;在属种上与水深盐度及沉积速率有关,即河口附近属种单调,随着远离河口水深、盐度的增加,沉积速率的降低而增多,至浅海陆架区丰富。  相似文献   

8.
九龙江口-厦门港河口盐度锋面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着重研究九龙江口-厦门港冬季小潮实测的各潮时盐度锋面,发现其具有锋面宽度窄、盐度梯度很大,平面上等盐线大致成西北-东南走向、横断面上则较多呈向南向下倾斜的特征,其锋面盐度在15~27之间,锋面宽度约在2.6~4.3km之间,盐度梯度在2.1~2.6km^-1之间;但盐度锋面区的位置、宽度和盐度梯度随潮位、水深的变化而变化。落急时各盐度锋面都在象鼻嘴与屿仔尾连线以西,并随水深的增加不断向西推移,  相似文献   

9.
水下沙丘形态演化的数值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下沙丘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浅水砂质沉积区广泛分布。基于过程的数值实验方法探讨了沙丘形态演化问题,试图解释在沙丘形成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模拟中考虑了以下的变量:水深、沉积物粒度、沉积层厚度以及台风作用。模拟结果显示,沙丘的空间分布控制了空间流场的参数k2,沙丘波高受水深、沉积物粒度以及沉积层厚度等因素的影响,沉积层厚度决定了沙丘的形态是否饱满。在台风作用中,沙丘波峰的沉积物被侵蚀,高程降低,波高渐小;台风作用后,沉积物被重新输运至波峰,沙丘高度逐渐恢复。因此,沙丘的高度取决于台风作用的时间以及2次台风作用之间的间隔。沙丘形态和尺度在台风作用前后变化较小,但沙丘演化的速度却有所提高。根据台湾浅滩和北海南部地貌系统数据的验证,模拟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对珠江口外CJ14区块25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底栖有孔虫分析,共发现底栖有孔虫118种,其中玻璃壳质80种,瓷质壳质21种,胶结壳质17种。有孔虫丰度基本随水深变深而增大。为研究底栖有孔虫分布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底栖有孔虫含量进行Q型因子分析,并选取前4个主因子,分别对应4个有孔虫组合。它们总共解释了总方差的86.2%,基本上反映了沉积物中有孔虫的群落结构。研究表明,水深和盐度是影响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组合分布的控制因素,其他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沉积物类型、水动力条件和沉积速率。水动力条件主要影响有孔虫的含量;沉积速率主要影响有孔虫的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