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冲雄  陈震江 《浙江气象》2009,30(3):1-3,45
利用1960--2008年金华地区7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平均和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近49a金华地区寒潮活动的特征及其多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金华地区寒潮活动期差异较大:西部开始晚结束早,其它地方开始早结束晚;寒潮活动出现在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中旬,集中于2月中旬至3月;寒潮降温幅度以3月最大,12月最小;3月出现的寒潮有近1/3容易出现大风;寒潮活动总的趋势是减少的,减少频数为0.28次/10a。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0—2016年安庆市8个气象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对安庆市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安庆市近56 a寒潮发生频次从西北部的山区向东南方向的沿江地区逐渐减少,其中山区明显多于其它地区;寒潮发生频次年际波动大,并且年代际、年际寒潮和强寒潮发生次数均呈现出线性减少的趋势;全市各站寒潮的初日山区早于其它地区,山区终日较其它地区推迟;单站寒潮以2月、3月和11月发生频次最高,其月分布特点是岳西2月、11月出现次数最多,其余市县3月份出现次数最多,次数最少的出现在1月或10月;冬季寒潮发生次数要多于春季和秋季;特强寒潮主要出现在山区及地理位置最北部的桐城,一次特强寒潮过程中有3个站或以上达到特强寒潮标准的过程仅有4次;气候变暖是安庆市寒潮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3.
1961-2010年环渤海地区寒潮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环渤海地区58个站的逐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资料,按照寒潮国家标准统计寒潮次数和寒潮强度,分析环渤海地区单站寒潮和区域寒潮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单站寒潮出现频次的地域差异很大,大体上呈现自北至南递减态势,年平均次数最多的为张北21次,最少的京津地区不足2次。近50 a来环渤海地区共有233次区域性寒潮,出现在当年9月至次年4月,其中11月最多。区域寒潮呈显著减少趋势。20世纪60-70年代区域性寒潮事件频发,80年代开始明显减少并在1983年出现了突变。区域特强寒潮不多,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2次,自70年开始特强寒潮平均每个年代出现1次。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环渤海地区区域寒潮次数明显减少,但特强寒潮亦极端寒潮事件并未减少。  相似文献   

4.
1 前言寒潮是乌海地区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寒潮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强冷空气入侵后强烈降温所造成的冻害和风害。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 ,且影响范围广 ,给乌海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因此 ,准确做好寒潮预报是很重要的。文中给出了强冷空气堆积时高空冷中心数值和地面冷高压值 ,分析了寒潮爆发时的环流形势 ,结合本站要素做出寒潮预报。2 乌海地区春季寒潮的气候特点寒潮的标准 :2 4小时内日平均气温下降 8℃以上或 4 8小时内日平均气温下降1 0℃以上 ,且日最低气温≤ 0℃为一次寒潮过程。 4月中旬至 5月初的寒潮对乌海地区的农牧业…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1~2018年地面实况资料、高空观测资料、遂宁地区观测站地面气象要素数据以及2013~2018年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采用最小二乘法和MOS法两种方法建立遂宁地区寒潮客观预报方法。结果表明:遂宁地区寒潮客观预报方法能够明显提高欧洲中心温度预报的准确率,并且极大的降低欧洲中心预报寒潮过程的空报率和漏报率,投入实际预报业务以来使用效果较好,准确预报了2018年4月~2019年4月的5次寒潮天气过程,对遂宁地区寒潮和降温天气过程的预报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樊高峰 《浙江气象》2006,27(3):47-48,F0003
浙江省2006年春季气温偏高,日照偏多,降水浙西、浙南偏多,浙北、浙中偏少。3月和4月出现两次寒潮过程,其中3月中旬寒潮过程对春茶等作物影响严重。台风“珍珠”影响浙江有利有弊。春季多次发生大风过程和暴雨天气,部分地区受影响较重。  相似文献   

7.
1 引言 寒潮是影响我国的重要灾害性天气,据寒潮年鉴统计:寒潮爆发日期可从上年的10月到次年的5月,我国平均每年遭受5~6次寒潮侵袭。本文所述春季寒潮系指2~4月出现的寒潮。 关于寒潮的分析,国内已做了许多工  相似文献   

8.
利用1971-2011年辽宁省58个常规观测站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辽宁寒潮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1年辽宁寒潮年平均频次空间分布存在两个大值中心,一个位于辽宁东北部地区,另一个位于辽西建平地区;11月大范围强寒潮出现最多。近41 a辽宁区域性寒潮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最多,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寒潮在10月中旬至翌年5月上旬均可出现,12月上旬至翌年2月下旬是寒潮集中出现时段,出现最多的是1月;区域性寒潮出现次数存在20、13、8a和4a的变化周期。影响辽宁区域性寒潮的主要天气形势有小槽发展型、横槽型和低槽东移型。寒潮物理量预报指标主要有:寒潮前至少有一日升温过程;500 hPa冷中心温度≤-40 ℃;地面冷高压主体中心气压为1050 hPa以上,分裂小高压中心气压为1030 hPa以上;500 hPa和850 hPa急流普遍为24 m.s-1和12 m.s-1以上;850 hPa辽宁附近等温线密集程度≥5条/10纬度;风向与等温线夹角基本大于60°。  相似文献   

9.
1979年4月11—12日甘肃省及西北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次寒潮、大雪过程,甘肃陇东部分地区雪量达10mm 以上,日平均气温下降12℃之多。本文主要对降雪的成因做了初步分析,并试图通过分析,建立一种陇东地区大雪模式。一、形势演变过程前期北欧暖空气东南移与黑海、里海一带发展的脊结合,4月9日在欧洲东部形成南北向暖高压脊,脊前偏北气流引导喀拉海附近的地面冷高压从乌拉尔山南下,10  相似文献   

10.
寒潮     
《贵州气象》2006,30(B09):47-47
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会向中低纬度暴发,其所经之处常会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大风和降温天气,这种冷空气在南侵过程中达到一定的强度,才称为寒潮。按我国规定:一次冷空气能使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h内降温10℃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低气温≤4℃(春、秋季节以江淮地区的最低气温达到4℃以下为准),陆地上有相当于3个大行政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3个海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称为寒潮。  相似文献   

11.
利用陕西省1962年1月—2009年12月61个气象站逐日温度资料,分析陕西省寒潮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结果发现:全省寒潮发生频次年际差异较大,年均1.65次/a,年代际变化呈微弱增多趋势。地域分布由北向南减少,主要多发区在陕北北部和关中东部,陕南西部最少。月季变化明显,3—4月出现频次最多,占52%。寒潮北部出现早,结束迟,中南部则相反。20世纪90年代以前3—4月寒潮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周期20~22a。春季寒潮与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呈反位相,90年代以后则不明显。寒潮具有复杂的多时间尺度结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库车一次寒潮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4月15—18日出现寒潮天气过程,库车县出现了强降水、强降温,从单站预报角度对这次寒潮天气进行天气学、动力学诊断分析,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近40多年广东省的寒潮活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利用广东省11个代表站1951-1994年每日气温(包括日平均和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广东省近44年来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首先,根据广东省气象局规定的寒潮标准,寻找出每个站所有的寒潮过程,在引基础上分析了广东寒潮的地区分布特征。其次,只要11个代表站中1站或1站以上出现寒潮就认为是一次寒潮过程。在此条件下的统计表明,广东省在44年中一共出现了103次寒潮过程,影响时间从10月底至3月中旬,其中以  相似文献   

14.
摘要:利用1961-2014年乌鲁木齐市4个气象站资料,分析了近53a乌鲁木齐市的寒潮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单站寒潮特征地域差异较大,寒潮频次由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逐渐减少;平均初寒潮日由南向北逐渐推迟,终寒潮日则相反;城区春季寒潮最多,山区为秋季、谷地和平原则冬季最多;强寒潮及特强寒潮出现比例城区最大。乌鲁木齐市区域寒潮平均每年4.0次,出现在当年9月至次年5月,其中4月最多,区域强寒潮和特强寒潮春季发生频次最多。近53a来区域寒潮以0.3次/10a的速率递减,并在1976年发生了由多向少的突变,寒潮变化与气温、风速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3-5月,北疆气温偏高,南疆正常,4月份出现春寒天气.降水时间分布较适宜,降水量北疆大部分地区正常,南疆偏多.整个春季无寒潮天气影响,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较常年偏少,但局地冰雹危害较重. 一、气候概况 1,气温北疆气温偏高。  相似文献   

16.
“2001.4.9”寒潮天气形成过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樊明  冯军  尚学军 《气象》2002,28(3):54-55
1 天气概述2 0 0 1年 4月 9~ 1 0日 ,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十几个省的诸多地区先后出现了大面积的沙尘暴、寒潮、降水天气 ,甘肃省的陇东南出现了大风、降雪、寒潮、沙尘暴天气 ,甘肃中部的定西地区 7县降温 1 2~ 1 4℃ ,最低气温降到了 - 5℃以下。庆阳地区 8县降温1 1 8~ 1 4 4℃ ,最低气温 - 3 0~ 6 4℃ ,陇南地区有 6个县降温幅度在 1 0 0~ 1 0 4℃之间 (见表 1 ) ,武都出现 5~ 6级大风 ,其它县风力也达 3到 4级 ,9日下午到夜间全区出现降雪和雨夹雪 ,其中武都、文县、两当降了霰。这次寒潮和强降温天气 ,在我区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2002年4月三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分析总结得出:三次寒潮天气过程都是发生在一槽一脊环流形势下,如此强的降温在20天左右的时间间隔内发生是在四川盆地有资料记录以来从未出现过.与从前一槽一脊寒潮预报的着眼点相比较,这三次寒潮天气过程南支槽活动、冷空气路径、冷空气补充、降水等,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文中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供预报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和美国FNL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4月23—24日昌吉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利用WRF3.7(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中尺度数值模式对10 m风场和地形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在欧洲高压脊东南衰退、西西伯利亚低槽东南下进入新疆爆发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2)这次强寒潮过程的高位涡强冷空气来自欧亚北部和北极地区的平流层下部和对流层上部。(3)低层强西北风急流向山脉辐合,造成暖湿气流在天山迎风坡强烈爬升,是暴雪发生的触发机制。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表明天山地形的抬升作用减弱所引起的降水变小。  相似文献   

19.
对 1999年 4月 2 1~ 2 6日出现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次区域性强寒潮过程 ,从天气事实、天气成因及动力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 ,环流经纬向型的调整是寒潮酝酿和爆发的直接原因。上游美洲大槽加深造成的下传波能为寒潮酝酿提供了能量基础 ,西风急流的南北大幅摆动使高度槽加深和高空锋区增强 ,这二者是寒潮生成的间接原因。冷气团中存在的上升运动 ,使冷空气影响的范围和强度增大。另外 ,伴随寒潮出现的强降温、大风、沙尘暴等其他天气现象与前期西北区上空大气普遍增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2002年4月三次A型寒潮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2002年4月三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分析总结得出:三次寒潮天气过程都是发生在一槽一脊环流形势下,如此强的降温在20天左右的时间间隔内发生是在四川盆地有资料记录以来从未出现过。与从前一槽一脊寒潮预报的着眼点相比较,这三次寒潮天气过程南支槽活动、冷空气路径、冷空气补充、降水等,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文中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供预报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