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蒙古东北部及周边地区前中生代构造发展演化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蒙古东北部地处西伯利亚板同缘南与中朝板块相邻。元古代-古生代期间历经西柏利亚板块的向南增生、地体拼贴、“中东亚洋”关闭和西伯利亚,中朝板块的对接碰撞形成统一欧亚板块等一系列构造事件,形成规模巨大的兴安-内蒙古地槽褶皱系。中新生代主要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表现为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三种性质不同的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2.
3.
山西太古代——中生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采用历史分析与力学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山西太古代至中生代五次主要构造运动的形变特征、主应力方向及分布规律。中太古代晚期(阜平运动)以SSW向挤压为主;晚太古代末期(五台运动)、早元古代末期(吕粱运动)和侏罗纪(燕山运动)受SE—SEE向挤压;白垩纪(四川运动)以SSW向挤压为特征。五次构造运动的最大主压应力均呈近水平方向。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北段根河地区中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以1∶25万额尔古纳左旗幅区调资料为基础,结合大兴安岭北段区域地质特征,在综合厘定测区主要基底断裂的存在及展布特征时,根据大小构造配套关系,对全区共轭剪节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综合研究,将研究区中生代构造应力场划分了三期,即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构造线方向由NE-NW-NE变化。通过研究再造了测区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重塑了中生代构造发生、发展的力学机制。同时,认为这三期构造应力场的转换是形成各时代地质体的动力学基础,并提出中生代三期构造应力场的形成转换与鄂霍茨克海的扩张、封闭及伊泽纳吉板块的俯冲紧密相关,以及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就是在这种快速应力转换机制下形成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5.
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中上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巴山造山带, 平面上表现为大尺度向南西显著突出的弧形带, 无论在变形样式和形成时间上都明显与秦岭造山带不同。在大巴山构造格架划分和野外构造变形观测基础上, 通过构造解析, 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 重建了大巴山晚中生代独特的构造应力场, 指出大巴山属陆内造山, 形成于J2末, 并持续到K2初期。其构造应力场特征, 以城口-房县断裂为界, 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与其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征显著不同。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主要表现为NE-SW向构造挤压, 而在大巴山弧形前陆带从西向东, 由近E-W向挤压, 转变为NE-SW向挤压, 最后转变为近S-N向挤压, 构成一向其外缘扩散的放射状构造应力场。总之, 大巴山造山带由推覆体向前陆, 构造挤压作用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扩散。这期构造挤压作用控制了大巴山造山带陆内变形活动, 导致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的显著缩短, 同时受到其东西两侧基底隆起——神农架-黄陵地块与汉南地块的强烈阻挡, 造就了现今的大巴山前陆弧型构造。其动力学背景可归因于晚中生代东亚板块多向汇聚。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的研究, 对探讨秦岭造山带动力学特征具有科学意义, 为研究川东北油气运聚规律提供了构造地质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呼中火山岩区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北段呼中火山岩区,在中-晚侏罗世时期,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W266°~316°,早白垩世最大主压应力轴为NE12°~50°,显示侏罗纪与白垩纪应力场的应力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但都处于拉张环境下。中-晚侏罗世由于NNE-SSW向的拉伸应力场的作用,在本区北部发生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上黑龙江断陷盆地如NWW向展布的劲涛-蒙克山中基性火山喷发带,派生的NEE向张扭性应力使前中生代基底构造重新活动,形成大面积火山喷发。而早白垩世在NE-SW向拉伸应力场作用下,"额尔古纳地块"东部形成拗陷带,火山基底构造为NE-NNE向。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是我国重要的油气盆地,而绝大多数油气储层都会受到天然裂缝的影响。文中通过野外系统观测和室内的统计分析, 详细描述了盆地中生代地层中的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和主要控制因素, 为裂缝性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基础理论支持。通过研究得知, 盆内中生代地层中主要发育有6组裂缝: E-W向、 ENE-WSW向、 NE-SW向、 N-S向、 NNW-SSE向、 NNE-SSW向。其中E-W向、 ENE-WSW向和NE-SW向为系统裂缝; N-S向、 NNW-SSE向和NNE-SSW向为非系统裂缝。在裂缝组合中, 有两组正交裂缝系统(E-W向和N-S向, ENE-WSW向和NNW-SSE向), 其中E-W向和N-S向裂缝构成的正交裂缝系统只出露于三叠和侏罗纪地层。同时, 还有两组共轭裂缝(ENE-WSW向和NNE-SSW向, ENE-WSW向和ESE-WNW向), 其中ENE-WSW向和NNE-SSW向裂缝构成的共轭裂缝出露于整个中生代地层, 而另外一组只出露于上三叠统延长组中。此外, 裂缝间距分析表明: (1)裂缝间距与力学层厚之间的关联性相对较低; (2)E-W向和ENE-WSW向两组系统裂缝的发育强度好于N-S向非系统裂缝组; (3)岩层厚度越小, 对应裂缝密度则越大。(4)除了岩层厚度, 区域应力场对裂缝的发育具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区内裂缝主要形成于两期区域应力场: 第一期是晚侏罗世近E-W向的挤压应力场, 由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和碰撞作用所致; 第二期是新生代NE-SW向的挤压应力场, 由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和碰撞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报道了产自蒙古东南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木材化石7属8种。其中,包括3个新种(Protaxodioxylon mongolense sp.nov.,Circoporoxylon mongolense sp.nov.,Protocircoporoxylon mongolense sp.nov.)和5个已知种(Protocupressinoxylon coromandelinum,Protocupressinoxylon mishanense,Xenoxylon latiporosum,Protophyllocladoxylon franconicum,Protocedroxylon lindicianum)。作者对这些木化石解剖特征做了详细描述,并对其古气候环境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燕山地区现今的构造、地貌景观,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建造、改造过程而形成的。从沉积建造及构造形变特点来看,自元古宙至古生界,本区构造运动平缓,建造和改造的特点主要反映基底断裂的控制作用。中、新生代构造运动是燕山地区主要造山作用期,基本特征是强烈挤压形成线状褶皱及推覆构造系统。
中生代时期,本区构造形变显示水平应力作用的主导性,新生代时期,则以均衡代偿导致的隆升作用为主。本文侧重中生代构造应力场及变形挠度场的重塑,借以恢复本区中、新生代构造形变形成的力学过程及运动程式。 相似文献
中生代时期,本区构造形变显示水平应力作用的主导性,新生代时期,则以均衡代偿导致的隆升作用为主。本文侧重中生代构造应力场及变形挠度场的重塑,借以恢复本区中、新生代构造形变形成的力学过程及运动程式。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中生代造山运动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山地区是燕山—阴山板内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内主体的构造格局和构造样式是由中生代地壳多期、多阶段构造变形的结果。印支期地壳以南北向挤压作用为主 ,是一次强烈褶皱造山运动 ,并伴随有强烈的岩浆活动。燕山早期阶段地壳仍然以挤压变形为主 ,形成了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 ,同时控制了前缘断陷盆地沉积和演化。燕山中期由于区域构造背景的转变和重力作用 ,区域内发生了向南的伸展变形作用 ,形成了早白垩纪呼包盆地。燕山晚期地壳以挤压逆冲变形为主 ,不仅形成了楔冲式推覆构造 ,也使上白垩统与下白垩统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2.
晋中南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演化及其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生代以来,晋中南经历了多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印支期,在华北板块南北边缘造山带的强烈挤压作用下,形成了近南北方向的水平挤压应力场;燕山期,在西太平洋古陆与亚洲大陆的碰撞、拼贴作用下,形成了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的水平挤压应力场;喜山早期,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北东—南西方向的水平挤压应力场。新第三纪以来,随着裂陷沉降作用和断陷盆地深部塑性物质上涌底辟作用的增强,晋中南构造应力场演化为以北西—南东方向近水平伸展应力场为主,并且伴随着太行山和霍山的不断隆起,在晋中南东部的沁水含煤向斜中形成了局部挤压应力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大水清金矿田各种构造型式的综合研究,阐明了矿田内北东向、北西向和北北东向断裂的活动次序,论证了矿田内斑状花岗岩体形成时的北西向古断裂(F3)的运动学特征及斑状花岗岩体内早期脉岩墙形成时的矿田应力场方向;通过研究矿田内北北东向断裂的展布特点、相对位移方向和对安家营子矿区内节理构造的统计,恢复了安家营子矿区成矿构造应力场,并探讨了矿田成矿构造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时代,这一研究对于指导矿田内的金矿成矿预测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内蒙东部红花沟金矿田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红花沟金矿田早中生代的韧性变形带、闪长质岩浆岩和中基性岩墙群的特点 ,提出早中生代时研究区总体上处于伸展隆升状态 ,并可细分为两个阶段 ,早阶段以韧性变形为主 ,晚阶段以闪长质岩浆活动为主。闪长质岩浆是在地幔热隆起构造背景下 ,地幔底侵作用引起太古界变质岩中的基性岩石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的。早中生代的构造 -岩浆活动为金成矿提供了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及容矿空间 ,金成矿主要与早中生代的构造 -岩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始新世—早更新世构造事件与应力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始新世—渐新世(52—23.3Ma)的华北构造期是以太平洋板块朝NWW方向位移为主要特征,使我国大陆受到近东西向的挤压,造成一系列近南北向的褶皱、逆掩断层和许多走向近东西的正断层、单断箕状盆地。此构造事件的发生可能与始新世末期北美、加勒比海和东太平洋的大量微玻璃陨石的坠落、冲击有关。中新世--早更新世(23.30.7Ma)的喜马拉雅构造期是以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向北推移为主要特征,造成喜马拉雅山和日本列岛南部的俯冲带,使我国西部发育走向近东西的褶皱、逆掩断层系,而在东部地区则形成许多走向近南北的深切地幔的正断层系.并使南海与日本海再次张开。出现洋壳。喜马拉雅构造事件可能与印度洋、南亚、澳大利亚附近地区的微玻璃陨石群的冲击有关。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前进场花岗岩体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内蒙古前进场花岗岩体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SiO2含量67.17%~ 70.27%,Al2O3含量14.85%~15.61%,A/CNK(分子比)>1.1,K2O/Na2O为1.25~1.35, 里特曼指数(δ)为1.88~ 2.44,分异指数(DI)为86,ΣREE为181.9×10-6~247.8×10-6之间,ΣLREE/ΣHREE为2.98,δEu为0.42~0.56,Rb-Sr同位素年龄为196±5Ma,表明属于富钾、过铝、钙碱性花岗岩,有利于钨和铜的矿化.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体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大陆弧花岗岩类(CAG),是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山后伸展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与地壳运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对中国现今地壳形变场、断层位移场、地应力场、地质灾害场、地壳深部结构构造等分别研究和分区。首次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讨论了中国现今地壳运动问题。对中国地壳运动的某些过程、时空发展演化及运动规律的新认识,为中国地壳运动理论补充了现今构造应力场资料,同时也为国民经济规划、减灾防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固阳地区太古宙乌拉山群构造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拉山群的变质-变形问题一直有不同的认识^「1~3」。该文以固阳地区3幅1∶5万区调资料为基础,结合90年代以来周边地区1∶5万区调成果,提出晚太古宙乌拉山群经历了两期主要的构造变形。第一期为伸展体制下近水平分层剪切形成的固态流变褶皱和高温顺层韧性剪切带,属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形时间为太古代末;第二期构造变形为地壳抬升之后的剂压体制下,中、浅层次的紧闭同斜相似褶皱--主期褶皱和低温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