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0 毫秒
1.
科尔沁草原羊草生态条件和净初级生产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草是我区科尔沁草原(哲盟、兴安盟)主要的天然植被。依据1981—1995年当地气象资料和1985—1990年11个样点、41个子样点试验调查,对羊草生态条件和净初级生产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当地气温、光照、降水都能满足羊草正常生长。地面净初级生产与降水呈明显线性关系,22个高、中产样点分布在中温带多雨区,年产量每平方米达120克以上;19个低产样点分布在少雨区,每平方米年产量在100克以下。41个子样点统计,每平方米产量71.5—196.4克。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草地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建辉  Brad Baker 《大气科学》2006,30(1):119-130
2003年9月,对内蒙古草原不同类型草地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排放、太阳辐射、气象参数等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固定和新的羊草样地、封育样地、不同程度放牧样地异戊二烯、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蒈烯的排放均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并与可见光辐射以及温度有较好的一致性.羊草样地、封育样地、过度放牧、适度放牧样地异戊二烯排放的最大值分别为139.5、25.9、132.3、107.1(单位:μg·m-2·h-1,以碳计).多数情况下,异戊二烯排放通量的测定结果为羊草样地高于封育样地、过度放牧样地高于适度放牧样地.不同程度放牧样地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蒈烯等的排放具有明显差别,一般是过度放牧草地高于适度放牧草地.剪草增大了绝大部分VOC组分的排放、以及过度和适度放牧草地VOC的排放,剪草可以造成过度和适度放牧草地异戊二烯排放在中午前后的增加.剪草后,过度放牧草地异戊二烯、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蒈烯等的排放通量均远大于适度放牧草地的相应值.土壤异戊二烯、α蒎烯、β蒎烯等的排放很小,分别占相近可见光辐射和温度条件下固定羊草样地排放的0.2%、0、3.0%.  相似文献   

3.
王雷  刘辉志 《高原气象》2010,29(3):605-613
利用涡动相关技术对2007年8月18日~9月12日在内蒙古羊草和大针茅草原样地上进行微气象观测,比较了两种草原生态系统下垫面水汽、CO2通量交换的差异,结果表明:(1)羊草样地的气温、地表温度和水汽压较小;羊草和大针茅样地的地表反射率平均值分别为0.17和0.16;(2)受土壤水分胁迫控制,羊草和大针茅样地的有效能量主要分配为感热通量,平均波文比分别为3.70和2.69,潜热通量在大针茅样地更大,有随着土壤湿度持续减小而减小的趋势;(3)羊草和大针茅样地在观测期间表现为CO2的源,日均释放率分别为0.97 g.CO2.m-2.d-1和0.43 g.CO2.m-2.d-1。受土壤水分胁迫和草地生理作用的控制,日间羊草和大针茅样地都出现了CO2通量的衰减。  相似文献   

4.
天然草地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文章利用天然草地生产力普查资料及气候统计资料,研究了内蒙古天然草地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内蒙古草地生产力气候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天然草地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与光、热条件之间呈现十分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与水分条件之间呈现十分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所建草地生产力模式的模拟效果较好,可用于气候变化对草地生产力影响的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海北州天然草地生物量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北州近40a的气温、降水资料和近年来的天然牧草资料,分析了海北州气温、降水变化特征以及其变化对天然牧草生物量和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北州温度增暖趋势上世纪90年代最为明显,各地温度变化的气候倾向率均为正;降水量的递增在80年代达最高值,90年代有所回落;气候变化对草地生物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温度大于降水,降水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的年际波动和年内各季节分布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6.
巴林右旗草地资源评价与天然草场气候生产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主要对巴林右旗的草地资源进行客观评价,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该旗天然草场的气候生产力,从而提出建设和改善天然草场的有效措施,达到提高产量、维护生态平衡系统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EOS/MODIS、NOAA/AVHRR卫星遥感监测的植被指数(NDVI)、地面定点监测的实际地上牧草产量资料,依据卫星遥感监测原理,在点和面上研究、建立了植被指数与牧草产量之间的关系模式,给出了草地资源卫星遥感监测和评价方法;监测和评价结果显示:2004年青海省草地资源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递减,产量最高区处于黄南州南部和果洛州东南部,最低区处于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近20a来天然草地资源的分布规律没有发生变化,但草地生产力在逐步下降,草地资源在逐年减少,仅果洛州全州平均牧草产量比1986年下降了4.04%,牧草总量减少85.10万t,理论载畜量减少了63.11万只绵羊单位;暖干旱化的气候变化趋势,是造成青海省天然草地生产力下降,呈现退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遥感信息建立草原干旱和雪灾监测服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以“3S”技术为依托,依据监测区域不同草原类型的土壤相对湿度与热惯量的关系等监测其干旱程度;根据草地积雪覆盖天然牧草程度反演监测区草地积雪深度和范围,以达到监测草原雪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依据樊自立等人对人工绿洲、天然绿洲的定义及分类,对塔里木河下游人工绿洲、天然绿洲包含的要素进行提取,并根据前人对干旱区人工、天然绿洲适宜配比的研究,结合相应的遥感影像数据,对塔里木河下游1990—2000年、2000—2010年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变化规律及其比例进行分析,探讨该区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适宜配比。主要结果为:1990—2010年期间,塔里木河下游人工绿洲平均以19.09 km~2/a的速率增加,而天然绿洲平均以13.20 km~2/a的速率减少。输水前在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中,高覆盖草地面积减少了43.91%,湖泊面积100%消失,同时水库面积减少了45.28%;输水后,高覆盖草地面积减少量大有好转,10 a间只减少了6.79%,水库面积增加了392.44%。塔里木河下游流域在生态输水前,耕地增加了12.31%,生态输水后,耕地增加了30.37%。1990—2010年间,而绿洲总面积(人工+天然)不变,变化主要是发生在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之间的相互转化,天然绿洲逐渐被人工绿洲替代,平均每增加1份面积的人工绿洲就要失去1.1份天然绿洲。  相似文献   

10.
干旱和复水对羊草碳氮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的碳氮营养及其相互关系是最重要的基本生物过程之一,阶段性干旱对植物碳氮分配的影响研究甚少。实验以中国北方草原的典型植物羊草为材料,研究不同干旱持续期复水对羊草碳氮含量、分配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和中期干旱使植株生物量、氮素水平和单株总氮量增加,但长期干旱使之降低。水分处理对碳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干旱后复水降低了各器官特别是绿叶的碳氮比。中度持续干旱的氮素利用率(NUE)最高、短期干旱最低。羊草各器官氮素绝对量占整株的百分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绿叶、根茎、根、枯叶和茎鞘,其中叶片的氮素总量占植株的一半以上;随着干旱持续期的增加,氮素对根部的投资亦加大。羊草受到适当干旱驯化后复水引发的超补偿作用可促进羊草植株生长、提高氮素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碳氮分配的调节作用来适应于阶段性的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11.
利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多伦县50余a的气候资料,基于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气候模型,分析了该地区草地生产潜力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Thomthwaite Memorial模型更能反映草地生产潜力随气候要素的变化规律。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均对当地草地生产潜力起正作用。其中,相对温度而言,降水对草地生产潜力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另外,利用多伦县1999~2002年的畜牧业统计资料,对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的有效生产潜力和实际产量作了对比,其中天然草地的草地生产潜力开发度很低,仅为26%,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人工草地的实际产量和草地生产潜力开发度相对更高,显示了它作为提高该地区牧草产量有效途径的可能性。最后通过对比多伦县2000~2002年的理论和实际载畜量,提出该地区草原处于高超载状态,平均超载率高达79.3%。  相似文献   

12.
分析2019—2021年草地贪夜蛾在我国跨区域迁飞的大气环流形势和低层风动力条件, 并选取北迁进入长江流域、北迁进入东北地区、秋季向南回迁以及冬季在冬繁区扩散4次典型天气过程, 利用改进的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actory)模型模拟其迁飞轨迹和落点。结果表明:由于每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位置和西伸程度不同, 西南气流强度也不同, 影响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北迁进程, 使其经过迁飞过渡区和到达北方玉米主产区的时间存在差异。选取4次天气过程模拟草地贪夜蛾的迁飞, 其中3次过程模拟的草地贪夜蛾迁飞轨迹和降落区域得到实况监测的验证, 但模型对2022年1月26—28日西南急流天气过程下草地贪夜蛾迁飞轨迹和降落区域的模拟在贵州西部和南部、福建出现错报。HYSPLIT模型对迁飞轨迹的模拟效果较好, 但对迁飞距离、时长、落点的模拟上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未来需进一步结合雷达监测等手段改进优化模型, 提高模拟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9—2022年江苏草地贪夜蛾虫情监测资料,分析了草地贪夜蛾的时空发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地区,东部沿海的盐城和南通两地为重发区,2020年是近4 a来重发面积最大的年份;草地贪夜蛾在江苏主要危害玉米,春玉米、常规夏玉米、迟播夏玉米上均有发生,其中迟播夏玉米发生程度最重,多为集中连片发生,最高百株虫量在54.7~125.6头,最高被害株率均在93.0%以上;成虫迁入江苏的时段主要是5—9月,其中6—7月为成虫迁入峰期;草地贪夜蛾重发区、迁入峰期等与玉米种植情况、迁飞规律、大气环流、气象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可为精准制定防控策略和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天然针茅草地是形成我国中温型草原亚带的重要群系,也是我区放牧和割草场资源。5年定位研究表明,牧草生物量与降水、温度呈正相关,降水起到主导作用,降水受到欧亚大气环流和西风环流指数所制约。牧草粗蛋白质、脂肪、钙、磷含量呈“双峰”型的季节动态,是由于降水影响牧草生长发育节律所致。对放牧家畜营养状况诊断,合理安排割草期都具有重要意义。针茅草地均属氮碳(NC)营养型,适宜发展皮、肉、乳兼用家畜和毛、肉兼用的细毛绵羊。  相似文献   

15.
北半球冬季遥相关型环流异常的若干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1951-1985年间北半球冬季700,500,1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分析了Wallace等提出的5个遥相关型所对应的环流异常和它们的性质,发现它们在对流层中下部是相当正压结构,在对流层上部减弱消失,某些遥相关型(如EU,PNA)环流异常存在明显;主要遥相关型环流异常的持续时间约为一个月。  相似文献   

16.
陈国珍 《气象》1996,22(4):20-23
1995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初夏脊线位置偏南,盛夏偏北;亚洲西风带,春季经向环流发展,初夏东亚阻塞形势稳定,盛夏纬向环流盛行;500hPa青藏高原位势高度夏半年偏高,冬半年偏低;北半球100hPa位势高度低纬度持续偏高,中高纬度持续偏低,南亚高压偏强;1994年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于1995年3月结束。  相似文献   

17.
青海玛多县草地资源遥感动态监测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源区地处青海省玛多县,在最近十几年,该地区湖泊干涸、草地退化以及河流断流等生态恶化问题十分突出。利用1990年和2000年两期夏季的TM资料,对玛多县草地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了该地区的草地退化特征,同时,运用地面草地观测资料以及同一地区降水、气温、干燥度和蒸发度等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分析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为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EOS/MODIS数据估算西藏藏北高原地表草地生物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被生物量作为一个重要的植被状态参数,其估算不仅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生产量、碳循环、营养分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植被生物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人类对地表植被的利用特点,而且影响其他的生物物理参量。各种不同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波谱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出现,使得实时监测大范围的植被生长成为可能。文中根据2004年8月至9月草地植被地面观测资料结合同期的EOS/MODIS卫星遥感数据建立了西藏藏北高原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绿色干物质获得量与EOS/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之间的关系,并与影响草地植被空间分布的主要气候和高程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藏北高原NDVI较EVI能有效地估算草地地上生物量和绿色干物质获得量;藏北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绿色干物质获得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从东南部到西北部逐渐减少,东南部部分地区每平方公顷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在2000 kg以上,到西北部地区减少到200 kg以下。影响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的主要气候要素是降水,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64,其次为温度,相关系数为0.44;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高程呈反比,即海拔越高的地段生物量越低。  相似文献   

19.
齐齐哈尔春季及初夏干旱成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齐齐哈尔春季及初夏干旱的成因和干旱的环流形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形成齐齐哈尔干旱的根本原因是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不平衡。由于环流背景、地形影响等原因造成齐齐哈尔降水量偏少,并且气温升高,造成了蒸发量的加大,是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干旱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07年和2008年生长季内蒙古羊草和大针茅草原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两种典型草原下垫面生长季的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交换特征及其控制因子。主要结果如下:(1)在植被生长峰值期,日尺度上,干旱条件下土壤湿度是潜热通量的主要控制因子,而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时潜热通量主要受净辐射控制。(2)与大针茅草原相比,羊草草原叶面积指数较大,水分条件较好时,其潜热通量平均值更大,CO2吸收能力更强,吸收CO2更多;但在土壤水分胁迫出现时,羊草草原叶面的气孔闭合度急剧增加,大针茅草原的潜热通量、和CO2吸收反而更大,表现出更为耐旱的植被特性。(3)地表导度可以用来解释土壤水分条件对羊草和大针茅草原碳水通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