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祁南井田地温特征及其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  吕凡家 《安徽地质》2001,11(1):30-34
根据勘探过程中获得的地温资料,论述了各主采煤层以及整个井田地温状况及其规律。并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矿井安全生产和井下通风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包气带地温变化特征及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山东羊庄盆地5年的实测资料研究了包气带地温的变化特征,指出了地温变化的实际波形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正弦波。与正弦波相比它有两大差别:一是上升波段的实际波形比正弦波形偏低,下降波段偏高;二是上半周期稍长,下半周期略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描述地温变化的统计方程。依据试验资料经计算得知,试验区地温梯度的绝对值在埋深0.1m处最大可达8.33℃/m,在埋深4m处最大仍有1.22℃/m,且地温梯度的分布具  相似文献   

4.
5.
冀中坳陷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整理和分析53口井的系统测温数据和400余口井的试油测温数据,编制了冀中坳陷现今地温梯度分布图、折算了1 000-5 000 m深度的地温状况.结果表明,冀中坳陷的现今地温梯度一般为25.8-48.8℃/km,平均为32.4±4.2 ℃/km。地温沿构造、断裂延伸的方向展布,分布范围与下伏的基底构造基本一致,主体以NNE方向展布最为明显。横向上,地温梯度呈现低-高-低相间分布的特点,这与区域地质构造的凹、凸、凹分布相一致;纵向上,随深度的增大地温梯度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可靠的浅层地温测量数据,系统分析西安市浅层地温场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受区域构造的影响,位于断裂带附近的监测井地温梯度值均大于6℃/100m,其他区域监测井地温梯度值在1.5~2.0℃/100m之间,全区平均地表热流值为78.8 mw/m2,高于全球大地热流平均值(61.1mw/m2);区域地下水、岩土体岩性及结构也是浅层地温场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孙占学 《矿产与地质》1996,10(5):330-335
充足的热源是形成热液矿床必备条件之一,古地热条件的恢复是热液矿床研究的重要环节。在归纳常见的古地温方法的基础上,以热液铀矿床古地温场的有限单元模拟为例,说明古地温方法在热液金属矿床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5m地温测量在地热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地热地质勘探中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对地热上升机理和浅层地温变化的研究,结合施工,总结出5m地温测量法。该法可用于盆地增温—对流型和构造—对流型地热田勘探,也可用于寻找隐伏断裂。该方法在山东省曲阜市地热地质勘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江汉盆地钻井地温测量和大地热流分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盆地的稳态温度是分析地温场和大地热流的基础,是盆地构造热演化的必要前提。本文根据最新获得的9口钻井的稳态温度数据和124块岩石热导率,结合已有资料对江汉盆地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江汉盆地热流41.9~60.9 mW/m~2,平均52.3mW/m~2,盆地总体表现为较低的大地热流,反映了中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逐渐减弱,盆地不断冷却的结果;从盆地内热流分布看,热流分布南高北低,反映了江汉盆地构造活动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10.
据TM6图像数据计算机处理制成的瞬时温度场分析,石家庄平原区域地温场像元亮度93~90,分布广泛,图像上呈黄色调。图像上低于区域地温场的像元亮度89~62,呈兰绿色调。高于区域地温场的像元亮度99~94,图像上呈现红~洋红色。通过判读,在区域上有五个地热异常区:辛集、藁城市方村、无极县北苏、赵县和深泽地热异常区。  相似文献   

11.
早古生代海相烃源岩成熟度的有机岩石学评价方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肖贤明  吴治君 《沉积学报》1995,13(2):112-119
本文应用有机岩石化学方法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典型烃源岩研究,建立起了应用沥青反射率、微粒体反射率、动物壳属体反射率及海相镜质体反射率评价烃岩成熟度的综合标准。  相似文献   

12.
苏红图坳陷是位于银额盆地东北部的中生代断陷盆地,含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较大.利用研究区7口井的75个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分析了研究区中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及分布特点,银根组烃源岩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苏红图组底部Ro分布在0.6%~1.2%,凹陷中心巴音戈壁组底部Ro普遍大于1.1%.苏红图坳陷西部中生代以来的热历史恢复表明,研究区现今地温梯度为34 ℃/km,晚白垩世地温梯度约为40.6~46.7 ℃/km,地温梯度从40~42 ℃/km(135~110 Ma)增加到46~50 ℃/km(110~103 Ma),银根组沉积期(100~95 Ma)地温梯度达到最大,为48~53 ℃/km;从乌兰苏海组沉积开始到现今,地温梯度先增大到40~46 ℃/km(92~80 Ma),后逐渐降低为34 ℃/km(80~0 Ma).研究区早白垩世以来较高的地温场对油气生成、成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烃源岩均在乌兰苏海组沉积末期达到最大热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汪缉安  李雨梁 《地质科学》1995,30(3):220-232
在新生代各个历史阶段,莺琼盆地、珠三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的古地温依序降低,并和今地温分布特点相似。新生代以来,三大盆地的地温也都有一个逐渐降低并在近期有所回升的趋势,珠三盆地相对变幅不大,莺琼盆地早第三纪的地温比现代更高,北部湾盆地晚第三纪相对低温的特点明显。这些区域地温的差异及其历史的变化,主要不是由于深部地热背景的不同或变化,而是因古地温研究区间沉积物热特性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成熟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尽管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富含有机质且已发现其生成的原油,但关于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研究却很薄弱。根据基础地质资料、古地温梯度和实测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本文定量模拟了塔里木盆地6口典型井的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史和这套烃源岩底界、顶界在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白垩纪末期及现今成熟度的平面分布规律。塔北隆起南部、塔西南坳陷和阿瓦提凹陷在石炭-二叠纪作为沉降中心接受了巨厚的沉积物,造成这些地区石炭系烃源岩底界成熟度在二叠纪末期达到0.9%~1.3%(中-高成熟),顶界为0.5%~0.9%(低-中成熟),成为有利生油区。中生代时期,塔里木盆地中、东部长期处于沉降状态,石炭系烃源岩处于成熟演化阶段。白垩纪末期,塔中低凸起和满加尔凹陷的石炭系底界成熟度为0.7%~0.9%(中成熟),顶界为0.5%~0.7%(低成熟),而塘古孜巴斯坳陷底界成熟度为0.9%~1.1%(中-高成熟),顶界为0.7%~0.9%(中成熟)。受羌塘地体、拉萨地体、印度板块分别与欧亚板块南缘碰撞远程效应的影响,塔西南坳陷和巴楚隆起在中生代一直处于隆升剥蚀状态,烃源岩热演化进入停滞状态。新生代以来,塔西南坳陷和阿瓦提凹陷演化为前陆盆地,再次接受了巨厚沉积物,致使石炭系烃源岩快速成熟演化,底-顶界成熟度现今已超过2.0%,进入干气阶段。满加尔凹陷石炭系烃源岩自石炭纪至今一直处于成熟演化阶段,现今达到最大,为0.8%~1.0%。另外,热史研究表明塔西南坳陷和阿瓦提凹陷石炭系烃源岩具有二次生烃潜力。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热史研究成果,而且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查干凹陷是内蒙古银-额盆地最具勘探潜力的凹陷, 为了揭示查干凹陷中、新生代热史及烃源岩热演化历史, 首先利用9口井的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恢复了查干凹陷中、新生代热史, 结果显示查干凹陷在早白垩世巴音戈壁组沉积开始至银根组沉积末期, 地温梯度逐渐增加, 且到银根组沉积末期达到最大, 为50~58 ℃/km; 自晚白垩世乌兰苏海组沉积开始至今, 地温梯度逐渐下降, 现今地温梯度仅为31~34 ℃/km.再以热史为基础, 结合沉积和构造发育史及烃源岩地球化学资料, 模拟了查干凹陷9口井3套烃源岩的成熟度演化历史, 模拟结果显示查干凹陷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受古地温控制, 3套烃源岩成熟度都在早白垩世晚期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6.
在地温场的作用下,样品的镜质体反射率与埋深呈指数关系。依据大量的分析测试数据,拟合了济阳坳陷新生代成熟度曲线关系式,并根据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古地温梯度、古地表温度的差异性,推算出中生代成熟度曲线关系式,为该地区分析、判断烃源岩的成熟度提供了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利用热史演化与构造升降的对应关系,介绍了利用镜质体反射率资料推算地层剥蚀量的两种具体方法,并就济阳坳陷中生界与古生界不整合面的地层剥蚀量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发生于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造成了济阳坳陷区3000余米的地层剥蚀,剥蚀掉的地层包括早、中三叠世沉积的全部地层及石炭系顶部的部分地层,从而得出济阳坳陷区三叠纪地层的缺失不是沉积缺失,而是剥蚀缺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任战利  祁凯 《地质科学》2018,53(3):959-971
渭北隆起发育多套烃源岩,是寻找油气的重要战略区。对渭北隆起不同层位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变化规律及热演化历史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利用大量反射率测试资料及裂变径迹分析资料,确定了研究区不同层位热演化程度及变化规律,在恢复剥蚀厚度及埋藏史的基础上,恢复了渭北隆起的构造热—演化史及生烃史。研究结果表明:渭北隆起上三叠统延长组处于生油阶段、石炭—二叠系、奥陶系处于生气阶段,不同层位热演化程度总体上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渭北隆起不同层位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关系为似线型,镜质体反射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渭北隆起自早白垩世末以来经历了大规模抬升冷却,具有南早北晚的特点,40 Ma以来,研究区整体快速抬升冷却。热演化史研究表明渭北隆起不同层位最高热演化程度是在早白垩世达到的,从寒武纪到侏罗纪,地温梯度总体较低;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受构造热事件影响,古地温梯度最高可达46.0 ℃/km;晚白垩世以来,由于地温梯度降低及地层大规模抬升剥蚀,地层温度明显降低。渭北隆起奥陶系、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天然气生气高峰期、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生油高峰期均在早白垩世,生油、生气高峰期受中生代晚期高地温梯度、构造热事件的控制。新生代以来渭北隆起大规模抬升剥蚀,地层快速抬升冷却,地层温度明显降低,烃源岩生烃过程停止。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动力学模型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参数,对准噶尔盆地各构造单元进行热演化模拟,结果表明:该盆地随地质历史的演化地温梯度逐渐减小,且各构造单元的地温演化不同.古生代时地温梯度较高,石炭纪时地温梯度达43.3~50℃/km,二叠纪末减小为36.3℃/km;中生代地温梯度减小,到三叠纪末为33.8℃/km,侏罗纪末为28.4℃/km,白垩纪末为24.8℃/km;第三纪以后地温梯度已接近于现今状况.盆地的这种地温演化与盆地3期大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海相烃源岩有机成熟度及演化史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原生有机组分(镜状体和动物有机组分)反射率是评价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海相烃源岩有机成熟度的有效方法。从分析的探井和露头区110多个寒武系样品有机组分反射率数据来看,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均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尚未发现目前仍处于生油窗阶段的寒武系中等成熟的烃源岩。利用BasinMod-1D软件计算了250口探井,26条地震测线中约340个人工井点有机成熟度随时间的变化,据此编制不同地质时期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有机成熟度平面变化图。目前满加尔凹陷中下寒武统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在3%以上,中下寒武统烃源岩成熟度相对较低区分布在塔中隆起主垒带、塔北隆起的凸起区(英买力凸起)和巴楚断隆—部分地区,其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 在1.6%~2.0%之间。  相似文献   

20.
Kuqa foreland depression of the Tarim Basin is one of the largest gas production provinces in China. Thermal history reconstruction using vitrinite reflectance data indicates that the palaeo-heat flow in Kuqa depression was relatively high (50–55 mW/m2) during the Mesozoic, but gradually decreased during the Cenozoic to reach the present value of 40–50 mW/m2. The cooling of the Kuqa depression is probably attributed to the crust thickening and the rapid sedimentary rate. The Jurassic source rocks entered conventional oil window at 100 Ma, and began to generate gas at approximately 75 Ma in the Kelasu area. Thermal maturation of the Jurassic source rocks accelerated significantly since 23.3 Ma, especially in the recent 5.2 Ma. In this foreland depression, source rock maturation, which is likely controlled mainly by burial history, also influenced by the presence of fault thrusting and salt-bearing form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