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1975年海城、1976年龙陵、松潘—平武、唐山地震的宏观前兆资料为依据,在反复核对、综合整理以及对某些宏观现象形成机理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这四次强震前出现的宏观前兆时空场态变化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了几点较明确的认识。如何利用强震宏观前兆现象及时空场态变化特征,对跟踪、判定强震短临预报三要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国大陆1969年以来所发生11次大震(唐山、炉霍、松潘、海城、渤海、龙陵、永善、澜沧、乌恰、道孚、共和)的各种前兆临震突变异常和趋势性背景异常运用多阶段综合、多现象综合的方法做了统计分析,研究归纳各种前兆异常分阶段发展的时、空、强(频)演变规律;临震突变项次随时间(突变日距发震日的间隔天数)分布规律;临震突发性异常组合性与同步性规律;讨论临震异常综合判断方法等问题。试图探讨大震临震预报综合指标和有效性时间预报。  相似文献   

3.
《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于1982年5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是为“国际大陆地震活动与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1982年9月于北京召开)准备的一本专著。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举办的1982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评奖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受到了专家和广大读者的好评。1966—1976年中国大陆华北和川滇地区发生了九次(邢台、渤海、通海、炉霍、永善、海城、龙陵、唐山、松潘)7级以上的大地  相似文献   

4.
预滑与地震前兆——长周期波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四次大地震(大关、渤海、松潘、唐山)的基式仪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松潘地震前的长周期蠕动波并非孤立现象,渤海、唐山地震前也确实存在。其特征类似,周期20—80秒,幅度10°—10~2微米,能量相当于4—5级“慢地震”。蠕动以波的形式传播,波速为0.5—3.5公里/秒。但松潘地震前的蠕动波速为1.1—1.2公里/秒,而渤海与唐山前为2—3.5公里/秒。频谱随震中距发生变化,松潘与唐山的情况相反。蠕动源不是震中,而在震中附近。前兆提前量1—2天。1974年大关7.1级地震则未发现这种长周期波动,仅表现特殊脉动。  相似文献   

5.
自从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震以后,在我国大陆地区,又相继发生了河北河涧(1967.3)、渤海和广东阳江(1969.7),云南通海(1970.1)、云南普洱(1971.4)、四川炉霍(1973.2)、云南永善(1974.5)、辽宁海城(1975.2)、云南龙陵(1976.5)、河北唐山(1976.7)、四川松潘(1976.8)、盐源(1976.11),等多次强烈地震,短短10年间发生这么多地震,无论其频度还是强度都是前所未闻的.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已成为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一种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重力预报地震的概况。文章介绍了中国的重力观测现状,包括海城、唐山、龙陵、松潘等几次大震前后的重力变化及理论解释;还介绍了日本、苏联等国在一些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情况,以及有关的理论模型;最后,略述了中国重力预报地震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灰色预测系统GM(1,1)模型,对唐山地震前震中距120公里范围内,观测资料较长,连续,且具有一定正常背景的全部地电台站的月均值资料进行处理。处理的结果表明:宝坻、昌黎、西集、青光等台都不同程度出现震前负异常现象。其中宝坻台出现唐山地震前异常与海城震前异常迭加的现象,西集、青光两台则在海城及唐山地震前呈现出两个独立的异常;对昌黎台部分资料进行处理,该台在唐山地震前呈现明显的下降;马坊台无异常显示。处理的结果除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外,同时也提出一些新的认识。结果表明灰色预测系统在地电前兆数据的处理中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地震发生日期的预报是人们很关心的地震预报三要素之一。早在1969年渤海湾大震时我国地震工作者就发现该震短临前兆的发育程度在时间上有起伏,1975年海城大震和1976年松潘大震的前兆也有类似情况。1977年本文作者和李海华、徐文耀根据大量资料的分析统计发现,前兆随时间的起伏虽然较复杂,但大致有倍九日期的规律,即前兆(包括测震学指标)多出现于震前若干小时内(相当于零九)、九天(一九)、十八天(二九)……等”。另外磁暴(K≥6)发生后的倍九日期地震也较多。1979年日本学者力武常次的统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1976年松潘7.2级地震的有关资料的分析,同时与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进行对比,认为松潘地震及伴随该次地震而发生的各类现象是共出一因的,其成因可能与地壳内岩浆上涌有关.作者用岩浆的上涌力、热的发散及气体的逸出,对该次地震的发生、前兆及震后效应等现象作出了解释,最后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詹志佳 《地震研究》1990,13(4):418-434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强烈的唐山地震(M=7.8)。唐山地震前后积累了大量的地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震之前存在地磁场长期、短期与短周期变化的异常。这意味着强烈地震可能伴随相当丰富的震磁信息,地磁方法在中期、短期地震预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为探索震磁前兆,我们做了几个构造磁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地磁变化与密云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系数为-(0.28±0.22)nT/m;对于地下核试验,爆炸前后的地磁变化约为1—2nT,在爆炸时刻约为2—3nT。根据实验结果,震磁前兆信息是可以观测到的。 利用我国所观测到的震磁现象资料,综合分析了地磁前兆时间、异常幅度、震中距与地震震级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有助于地磁方法预报地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七级以上强震地电阻率异常的特征 地电阻率方法自1967年投入地震监视预报工作以来,在全国地电阻率台网控制范围内,先后发生了炉霍7.9级、永善7.1级、渤海7.4级、海城7.3级、龙陵7.3、7.4级、唐山7.8级和松潘7.2级等7级以上强震。各次强震的地电阻率异常特征列于表1: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昌黎、武都两个地电台记录到的1976年唐山7.8级和松潘7.2级地震前视电阻率的短临变化特征。两个台站附近的地质、地电条件及台址基岩岩性均不相同,但在震前观测到的视电阻率曲线的变化都很相似,尤其是短临变化,无论是起始时间还是其变化率都比较一致。两次强震前观测到的视电阻率变化与岩石样品破裂实验的结果比较一致。事实表明,上述台站观测到的视电阻率短临前兆是真实的和可靠的。利用电阻率前兆手段,可以为预报类似唐山、松潘地震的无前震类型强震,提供临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昌黎、武都两个地电台记录到的1976年唐山7.8级和松潘7.2级地震前视电阻率的短临变化特征。两个台站附近的地质、地电条件及台址基岩岩性均不相同,但在震前观测到的视电阻率曲线的变化都很相似,尤其是短临变化,无论是起始时间还是其变化率都比较一致。两次强震前观测到的视电阻率变化与岩石样品破裂实验的结果比较一致。事实表明,上述台站观测到的视电阻率短临前兆是真实的和可靠的。利用电阻率前兆手段,可以为预报类似唐山、松潘地震的无前震类型强震,提供临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4.
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地震都观测到百微伽(100×10-8ms-2)量级的重力变化,这么大幅度的重力变化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1978年顾老设想在京津唐张地区布设一个技术水平很高的永久性的综合前兆观测系统,采用最新最有效的仪器设备,边观测,边预报,边研究提高(实际上这是地  相似文献   

15.
中强地震前后地震时间序列的自仿射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长海  刘义高 《地震学报》1994,16(3):352-360
用标准偏差法计算地震时间序列自仿射分形的局域分维值D, 用归一化的相关系数R值表征分维结构的强度。对唐山、海城、松潘、龙陵、常熟、溧阳和中国及周边等7个地区, 选取不同震级下限, 以相同的固定长度窗长(100次地震)滑动进行分维计算, 发现中强地震之前, D值表现为下降、持续低值、或先降后升等多种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贺楚儒 《地震》1989,(5):1-8
本文根据前兆理论模式,利用我国的震例资料,作出了地震趋势异常形态的经验曲线;并以唐山、松潘大震为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 (1) 该方法能应用于中短期预报; (2) 对震中预报有改进; (3) 对震级的预报也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为了模拟孕育过程,必须先给出孕育过程的特征。本文首先简述了唐山地震的六种主要前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前兆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前兆变化在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1972年1月—1974年12月,这段时间里发生多种前兆大面积长趋势变化。(2)1975年1月—1976年3月,以唐山为中心100公里范围内出现新的异常,同时外围地区一些测点出现大幅度形变。(3)1976年4月—发震,地形变发生反向或者加速,临震前唐山附近出现地温升高,动物异常集中在唐山周围40公里内。前兆变化的空间特征是,开始在半径200公里范围里出现大面积长趋势异常,后来逐步在半径100公里范围内出现新的异常。根据唐山周围地区的地质构造和上述的前兆时空特征,提出了包含有12条断层和一个硬块体的数学模拟的物理模式,以及进行模拟时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地震活动信息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令人  龚宇清 《地震学报》1992,14(4):385-392
对中国大陆唐山、海城、龙陵、乌恰、澜沧等11个地震区14次地震活动序列的信息维进行了研究,用线性回归方法对统计自相似结构成立的无标度范围进行了检验,计算了各自的信息维,得到了大震前后地震时间分布及空间分布信息维的动态曲线.结果表明:(1)如果起算震级为 Ms=2.0,无标度区时间轴上约为1-16天,空间域上约为8-100km,起算震级上升,无标度区的上下限也相应上移:(2)大震发生前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信息维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一、充分认识捕捉临震异常的重要意义。 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我国陆续发生了1969年渤海7.4级,1970年通海7.4级,1973年炉霍7.9级、西藏7.1级,1974年昭通7.1级,1975年海城7.3级,1976年龙陵7.5、7.6级、唐山7.8、7.1级、松潘7.1、72级等强烈地震。从地震预报的经验教训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捕捉临震异常的重要性。做好中长期预报很重要,而做好短临预报则是取得防震抗震胜利的关键。今年和林格尔(6.3级),唐山地震都是没有发现前震的地震,“小震闹大震到”的经验对这类型地震是不适用的。没有发现前震,大震就发生了,人们感到突然,甚至怀疑地震能不能预测预报?这是由于对地震认识不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说到底是“不可知论”的流毒没有肃清,既使没有前震的地震,它也是地壳  相似文献   

20.
在成功预报的海城地震之后发生的唐山地震,为什么未能预报?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地震一般发生在15公里左右的地壳中,人类目前还无法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一个大地震在同一地区重复发生的周期在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人们从事地震预报实践的机会很少;另外,地震预报是世界上的科学难题之一,甚至比癌症更难攻克.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开展了地震预报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海城、松潘等大地震和南黄海地震安全预报的成功事例,预报水平处在世界前列.但是,预报尚处在探索、经验阶段,人们还没有认识和掌握地震孕育、发展、发生的规律,未能找到震前必然出现而无震情况下不出现的“必震前兆”,未能掌握不同震型、不同地区的地震前兆规律.因此,目前的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