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甸5.9级地震场地与震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施甸5.9级地震震源浅导致了其震害偏重,而特殊的场地条件则导致许多烈度异常区(点)的产生。概述了施甸县历史地震的情况,介绍了旋甸5.9级地震震区自然根貌和场地特征,以近百年现场调查点资料为基础,将影响震害的四种主要因素,按其对震害影响程度的轻重分类,分析了该次地震的震害分布特征与异常区的场地特征,结果表明,在影响震害的诸多场地因素中,以地基土特性的影响最重。  相似文献   

2.
1979年7月9日18点57分23.1秒,江苏省溧阳县发生Ms=6.0地震。据江苏省地震局测得:微观震中为北纬31°27′,东经119°15′,震源深度约12公里。宏观震中位于上沛公社石家圩与东塘村附近。震中烈度为Ⅷ度。 1974年4月22日在靠近这次震中处,曾发生Ms=5.5地震,即微观震中在北纬31°27′,东经119°19′宏观震中在这次宏观震中之西北胡家边一带。这两次地震在震害上有共同点和差异点。分析这两次地震震害资料,得出以下几点认识,供重建家园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震构造法是通过研究工程场地周围每一发震构造及最大潜在地震来确定场地未来的极限地震危险性。引入地震构造法,结合区域地展地质资料进行场地影响烈度地震危险性分析,将会取得更为科学可靠的结果。本文以皖西六大水库坝址为例,考虑地震构造条件,进行场地影响烈度地震危险性分析,给出50年P(I≥i)=10%的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发震构造及最大潜在地震对周围场地未来地震危险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汶川特大地震汉源烈度异常原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远离震中的汉源县老县城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到了严重震害,是Ⅵ度区内的唯一的Ⅷ度烈度异常区.汉源的地震烈度异常现象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汉源科学考察基础上,介绍了汉源震害情况,收集和整理了汉源县城及附近有关工程场地的强震和土体力学参数资料.通过背后山滑坡体有限元分析结果与汉源附近强震台记录的比较,从传递函数角度分析了背后山滑坡复活对烈度异常的影响,研究了汉源特殊土层结构对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背后山滑坡的复活和特殊土层结构的放大作用等场地条件的影响是引起烈度异常的主要原因.所得结论对进一步分析汉源烈度异常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1631年湖南省常德地震的再考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631年(明崇祯4年)在常德附近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前人对该地震作过探讨研究,曾给出了4个等震线图和震中定位。文中在重新查阅历史记载资料的基础上,重新绘制了该地震的等震线,其极震区的烈度为Ⅸ度,相对应的震级为级。以该地震内圈等震线的几何中心为震中,根据梅世蓉-萨瓦连斯基有关震中烈度、震级和震源深度之间的统计关系,以及谢毓寿的统计结果,得到的震源深度为15~18km。最后文中还讨论了历史资料考证、判别的问题和不同地基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德民  康琳 《地震地质》1989,11(2):39-45
云南阳宗海火电厂地处小江强震带内,其地震烈度原定为Ⅸ度,严重地影响了该厂改扩建工程的可行性。近几年有关单位,作了厂址的地震地质、工程地质和地震危险性分析,使该厂能以基本烈度为Ⅷ度标准设防扩建。本文简要地介绍该电厂场地的地震地质条件,旨在以此为例,表明即使在强震的高烈度地区,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仍可选出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允许的火电厂厂址,可供今后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8.0级地震汉源烈度异常机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汉源烈度异常主要特征,初步分析了导致烈度异常的可能原因。初步研究结果表明,“5·12”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及其能量释放空间分布和场地条件是导致汉源烈度异常的主要因素,同时莫霍界面反射波S11断层破裂带的阻震及激震效应等,也可能是汉源烈度的影响因素。探索汉源烈度异常对总结特大地震烈度分布、震害特征和成灾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提出,应在震害特征总结提炼的基础上,考虑震源机制、地壳介质、场地非线性等因素,对汉源烈度异常区进行全面的数值模拟,进一步确定汉源地震烈度异常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根据台站场地条件进行地震动参数校正,有助于提高地震预警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针对我国地震预警台网中部分台址场地条件信息不完整及观测仪器的多样性,通过采用不同灵敏度的力平衡式加速度仪、速度仪和MEMS烈度仪,同时进行大量不同类别场地的地脉动观测,多角度对比分析时、频差别,探讨基于地震预警仪观测地脉动评价场地条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加速度仪灵敏度越高,H/V谱比卓越频率越易识别;速度仪与力平衡式加速度仪观测的地脉动,三分向傅氏谱和H/V谱比的谱形与卓越频率均一致;与TAG-33M强震仪相比,TMA-53烈度仪观测的地脉动整体幅值略高,波形较差,但随着振幅增大趋于一致;在近80%的场地上,TAG-33M强震仪与TMA-53烈度仪观测的地脉动傅氏谱卓越频率相差<0.5 Hz;当幅值均方根值>0.05 Gal时,TAG-33M强震仪与TMA-53烈度仪观测的地脉动竖向和水平向傅氏谱均趋于一致;当幅值均方根值为0.02 Gal~0.05 Gal时,TAG-33M强震仪与TMA-53烈度仪观测的地脉动竖向和水平向傅氏谱谱形均有较高的相似性;当幅值均方根值<0.02 Gal时,TAG-33M强震仪与TMA-53烈度仪观测的地脉动傅氏谱谱形相差较大,相似性低;依据TAG-33M强震仪观测地脉动H/V谱比的卓越频率判定场地类别,准确率达83.3%;TMA-53烈度仪观测地脉动的H/V谱比过于平坦,大多数场地上卓越频率识别困难。  相似文献   

9.
地铁车站多采用基于地下连续墙(简称:地连墙)的明挖施工方法,施工后地连墙作为永久结构与车站共同受力。在车站结构抗震分析中,考虑到地连墙可能对结构抗震的有利作用,出于安全储备考虑通常忽略地连墙的存在,但地连墙对车站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和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以某典型两层三跨地铁车站结构为对象,基于近场波动有限元方法并结合黏弹性人工边界条件,开展有无地连墙情况车站结构地震响应特性对比研究,揭示不同场地条件下地连墙对车站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阐明地连墙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地连墙具有减小车站结构总体层间位移效应,有利于侧墙和底层中柱抗震,但同时放大了顶底板与侧墙连接处的弯矩和正应力;地连墙对结构顶层中柱端部及中跨中板板端的内力和正应力的影响与场地条件相关,坚硬和中硬场地条件下具有减小效应,软弱场地下略有增大作用。上述结构响应规律的原因可归结为地连墙增加了结构侧墙刚度,降低了结构整体侧向变形,但限制了侧墙的弯曲变形,导致结构顶底板与侧墙交接处的弯曲变形和内力增大。  相似文献   

10.
2005年8月5日在云南省会泽与四川省会东两县交界处,发生了Ms5.3级地震。极震区四川震区位于会东县松坪—野牛坪—甘海子—岩坝—淌塘一带,极震区烈度为Ⅵ度,Ⅵ度区和Ⅴ度区面积分别为353和1208km2。等震线分布形态总体呈长椭圆形,长轴为北东向。四川震区涉及会东县松坪、嘎吉、鲁吉、淌塘、大桥、野租等6个区共28个乡,大多数建筑物受损,在松坪区、淌塘区的部分地区出现山地灾害。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生与震区北东向淌塘—岩坝断裂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溧阳两次地震的前震活动现象,发现溧阳两次地震的前震活动图象具有某些共性特征:(1)前震活动的时间尺度雷同;(2)前震活动频度和强度同具有时强时弱的分期活动特点;(3)震前孕震空区形态相似;(4)临震前地震活动同具有条带分布图象;(5)前震活动在时—空图形上分别形成“时—空”弯形平静区。溧阳两次同源地震前震活动图象具有共性特征这一客观事实,可能反映两次地震在同一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具有类似的孕震破裂过程。追溯这些过程,它们可能同受震源区及其附近的同一介质和构造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宁夏近代地震烈度考察结果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广魁 《内陆地震》1996,10(4):330-336
对宁夏19次近代地震烈度考察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地震烈度明显受震中区地质条件、民房抗震性能、人为因素、地震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据此提出了今后在地震烈度考察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合理使用地震烈度考察结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单次与多次散射对地方震尾波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健  聂永安 《地震学报》1989,11(1):12-23
在Aki(1969)的单次反向散射理论和高龙生(1983)的多次散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震源距不为零的单次与多次散射模型。在此模型下,研究了二维无限介质空间中,由统计上均匀分布的各向同性散射体引起的单次与多次散射对地方震尾波功率谱的作用。推导出了二维情况下单次散射和多次散射尾波功率谱的解析表达式,并在二维情况下对不同震源距的单次散射与多次散射对尾波功率谱的作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试论地震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和泥石流是自然界常见的灾种。对地震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地震泥石流的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后认为,强烈地震区和新构造运动活跃区往往也是泥石流高发区;地震通过为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来源、水源、动力条件和激发条件等影响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地震引发的泥石流具有滞后性、周期性、区域性和多沟同时暴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小浪底水库诱发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黄河小浪底水库及其邻区地质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地区地质构造背景较为复杂,地震活动性相对较弱,在此基础上,采用概率预测法对小浪底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利用逻辑信息法和灰色聚类法对诱发地震的强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水库存在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最可能发生诱发地震的地段为库区中段,震级上限可达5级。  相似文献   

16.
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F综合检验的理论,讨论了形变异常的定量化及检测准则。利用潮汐观测中的非潮汐形变讨论了大同和丽江地震前形变异常分布的非均匀性,并与地震活动的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震前1.5年左右,能检测出区域性的准同步形变异常,出现的异常空区可能是未来的地震危险区,且形变异常空区在震前应有强化或补偿现象。因而,在地震危险区的判定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地震孕育所处阶段的判定;在无法判别地震孕育阶段的情况下,形变异常台站周围和异常强度场中所出现的形变异常空区都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17.
在1974年溧阳5.5级地震和1979年溧阳6.0级地震之后,作者对华北北部的中期地震趋势进行了研究,发现溧阳两次地震与华北北部地震有呼应关系,现将研究结果介绍如下。1.华北板块边界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地震学者曾对华北地区大地震的减震作用问题进行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尤其是本文作者建立了“累积频次”和“累积概率”的概念之后,将随机分布的观测数据点变为连续分布的“减震作用场”,实现了大地震减震作用的定量描述,使其研究结果能较好地运用到中长期地震趋势预测与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去。  相似文献   

19.
范家参  张选兵 《地震研究》2000,23(4):432-435
根据第一作多年来从事用断裂动力学的解析解来表示强震地面运动的振幅、速度、加速度,所得的结果与两次名强震地面运动的记录进行了比较,二符合较好,故提出应用断裂动力学的研究成果来制定确定性的地震烈度区划方法的初步探讨意见。  相似文献   

20.
1974年4月22日、1979年7月9日在江苏省溧阳地区先后发生5.8级、6.3级(ML)两次地震.在这两次地震前约23个月,其周围200多公里范围内出现地震空区图象.1974年5.8级地震前16个月,在240公里范围内没有发生小地震;临近震前7个月空区活化,爆发一系列小地震.1979年6.3级地震前15个月,在100公里范围内和240公里范围外发生一些小地震,形成环形空区;临近地震前7个月,约200公里范围内均无小震活动.根据两次主震等震线,主、余震展布和震源机制结果认为,它们是在北东东向压应力和北北西向张应力作用下,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不同期共轭地震.两次地震空区图象的形成、发展和消失过程,描绘了区域应力持续作用下,中等均匀程度的地壳不均匀应变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