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分析讨论了渤海、黄海、东海北部(29°N以北,127°E以西)海域表面水温季节分布和变化的主要水文学现象及其物理机制。 分析海域表面水温的季节分布和变化,除显示了太阳辐射的变化、海陆分布、海底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的基本特征外,冬半年,尤其是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水温分布形势深受对马暖流、黄海暖流及其延伸部分、台湾暖流余脉和黄海沿岸流等不同示性流系的影响;春、夏期间,黄渤海沿岸(水深特别浅的区域除外)存在着若干强弱不等的冷水域,一般而论,它们应是由动力因素(海流)、气候因素、特定的岸形和底形等诸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底层冷水涌升现象。 基于分析海域表面水温年变化趋势及其主要数值特征,可归结为沿岸型、近海型、黄海中央型、东海北部外海型、黄海暧流型5种变化类型。  相似文献   

2.
凡以潮汐作用为主而没有强烈的波浪作用、地形表面平坦而宽阔的海陆共同作用的海岸地带,人们称为潮坪。潮坪上由于潮间水位的变化,水流运移的差异和非潮汐因素(如风、生物等)的不同,使潮汐沉积有明显的规律性。 随着渤海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沿海城市规划、港湾建设和水利资源等方面的需要,渤海南岸黄河三角洲的潮坪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者于1983年3月和6月两次赴现场调查,并进行实验分析和资料整理。现将该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000~2004年连续5年冬季老虎滩水温与渤海冰面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渤海海冰面积与老虎滩水温的回归关系,对冬季海冰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1989~1990年冬季渤海和黄海北部结冰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1989~1990年冬季渤海和黄海北部结冰特征,认为大气环流、气温和水温的异常是引起本冬海冰特征的重要因素。另外,对海冰的增长和融化速率、海冰的运动也做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根据渤海夏季断面1978~2014年历年8月温度、盐度与气候要素、黄河年径流量等观测数据,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风驱海流模式诊断、最大熵谱分析和延迟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渤海夏季断面温度、盐度年际变化时空模态与气候响应.温度主要有4种时空模态,其中第一模态为准平衡态年际变化和10a尺度跃变,第二至四模态为显著线性降温趋势年际变化和10a尺度跃变.渤海夏季径向风应力强度是夏季温度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夏季风应力强度逐年减弱使得夏季水温的季节增温减弱,并且抵消了夏季气温逐年升高对水温的增温影响,温度模态大部分分量出现显著线性降温趋势.夏季大尺度海洋温度、气温年际变化是夏季温度年际变化的次要影响因素.盐度主要有2种时空模态,其中第一模态是对辽河口入海径流量、夏季降水量和夏季风应力强度的响应;第二模态是对黄河口入海年径流量和夏季风应力强度的响应.黄河口、辽河口入海年径流量与夏季降水量是盐度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夏季风应力强度是次要因素.盐度模态年际变化呈现准平衡态周期变化和10a尺度跃变.  相似文献   

6.
渤海、黄海热结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在多年观测资料基础上,以月平均风应力和周平均海表水温(SST)作为外强迫,对黄海、渤海热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渤海的热结构特征自10月至翌年3月为水温垂直均一的冬季型;5~8月为分层结构(由上混合层、跃层、潮混合层组成)的夏季型.4月和9月为两型的过渡期,最低水温出现在2月,最高水温表层出现在8月,底层则在9~10月.黄海沿岸浅水区与渤海有相似的热结构,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对其中央槽深水区的热结构有重要影响.对底层水的影响而言,前者夏季显著而后者冬季显著,从而导致黄海(槽)的底层水与环境相比呈现夏季冷而冬季暖的特征,底层水温基本上与表面水温的年变化反相;深水区的热结构与渤海相比,均一型结构(1~3月)变短,分层型结构(5~11月)变长,底温年变幅(5℃以内)变小,跃层强度增强.模拟结果还表明,黄海暖流的动力仍然是季风环流,而对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和发展有无动力影响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7.
渤海鱼类区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关于渤海的鱼类区系,张春霖等(1955)曾报道了116种;林福申1)根据1958年6月-1959年11月渤海大面试捕资料(其间12-3月未调査)记载了渤海底层鱼类74种,他在分析了这些鱼类的区系性质后提出,其中暖水性鱼类19种、温水性鱼类44种、冷温性鱼类11种,并认为渤海鱼类的区系性质属温水性。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在渤海进行的底拖网逐月试捕调査和1983年6,7月上层拖网试捕调査资料,以及有关文献和本所历年来的采集记录鉴定,渤海已记录的鱼类有19目,66科,156种,其中我所试捕调查获108种,文献和采集记录补充了48种。本文根据以上资料,对渤海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区系性质进行分析。渤海鱼类名录和种的区系性质按分类系统(成庆泰、郑葆珊,1987)列于附表。由于调査范围、时间及捕捞工具有限,遗漏种类在所难免,但作者认为上述材料已基本上能反映渤海鱼类的全貌。  相似文献   

8.
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海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仍然缺乏全面的机制解释。为研究渤海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生物量季节变化的影响机制,建立了1个包括营养盐(无机氮)、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碎屑4种生物变量的箱式模型,模拟了渤海1983年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再现了浮游植物生物量一年内的双峰分布。通过对模型参数敏感性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讨论了模型对不同生物参数的敏感性,发现模型对浮游植物最大生长率、浮游植物最大死亡率、浮游植物吸收营养盐的半饱和系数最敏感。通过一系列数值试验,进一步讨论了理化因子对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季节变化的影响,发现理化因子的改变不仅影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大小,也决定了其季节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渤海是我国主要的海洋渔场之一,许多重要的鱼、虾类,如对虾等在此产卵、育幼、索饵。因此,研究作为饵料基础的环节动物多毛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对渤海水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动物的增、养殖都是有益的,并能为海洋环境硏究提供科学依据。关于渤海多毛类,前人已有很多报道。Fauvel(1933)报道了52种采自天津附近的多毛类,高哲生等(1959)也报道了渤海的一些多毛类,特别是吴宝铃和乌沙科夫(1963a,1963b)对渤海和黄海的多毛类进行过许多研究。最近,杨德渐和孙瑞平(1988)也报道了渤海的58种多毛类,但上述研究多限于区系分类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根据1982年6月至1983年11月作者对渤海101个站(图1)底栖动物调查所获得的多毛类资料,对渤海多毛类的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渤海冬季溶解氧与表观耗氧量年际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渤海断面1978-2013年历年2月表底层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观测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最大熵谱和延迟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得出:渤海冬季表底层溶解氧年际变化主要有2种时空模态:开阔海型和黄河口型,第1种模态时间分量为显著周期和线性下降趋势变化,表底层水体存在溶解氧显著线性降低趋势;第2种模态时间分量为显著周期准平衡变化。渤海冬季表底层表现耗氧量年际变化主要有2种时空模态:渤中-黄河口型和辽河口型,第1种模态时间分量为显著周期和线性上升趋势变化,表底层水体存在显著线性贫氧趋势;第2种模态时间分量为显著周期准平衡变化。冬季渤海中部和黄河口附近海域是出现溶解氧降低与贫氧状况显著线性趋势的主要海域,海洋生化效应和冬季水温模态年际变化是影响渤海冬季溶解氧、表观耗氧量模态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渤海冬季表层溶解氧、表现耗氧量时空模态出现10a尺度跃变。  相似文献   

11.
胶州湾水体中的二氧化碳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辉  姬泓巍  辛梅 《海洋科学》1998,22(6):44-47
采用库仑滴定法测定了胶州湾海域4个航次的总二氧化碳,根据测定的总二氧化碳的数据计算了二氧化碳各分量的含量及二氧化碳分压,得到了胶州湾水体中二氧化碳体系的平面分布、垂直分布及周日变化规律,并对结果进行了初步探讨 。  相似文献   

12.
The degree of chemical instability of xanthopterin and related pteridines in seawater was studied with a view to assessing its role in the ecological turnover of these compound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Solutions of these compounds in natural and synthetic seawater, brine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component salts of seawater, and buffers covering a wide pH range were incubated aseptically at 22–25°C in complete darkness and the chemical changes were spectrophotometrically monitored.Pterin, lumazine, and isoxanthopterin were completely stable in seawater, while the other pteridines degraded in the order dioxylumazine < leucopterin < xanthopterin <<< oxylumazine (the trivial names oxylumazine and dioxylumazine are used to denote 2, 4, 6-trihydroxy- and 2, 4, 6, 7-tetrahydroxy-pteridine, respectively). Apart from oxylumazine, the chemical instability of the other pteridines was correlated with pH corresponding to that of seawater. The high instability of oxylumazine was shown to be due to the salt content of seawater and not its pH; this pteridine required minimal concentrations of salt and traces of heavy-metal ions (such as Cu2+) to show significant chemical change. When the salt present was NaCl or KCl only, oxylumazine showed 1:1 oxidative conversion to dioxylumazine, but with the total salts of seawater the conversion was 2:1 with half of the oxylumazine being degraded, apparently by ring-cleavage, to unidentified non-pteridine products; this latter degradation is attributed to the total complex of ions present in seawater. In contrast to oxylumazine, xanthopterin gave evidence of 1:1 oxidative degradation via leucopterin in seawater, and this degradation appeared to be independent of trace metal ions. Chemical mechanisms are suggested for the observed degradations, and 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latter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外对碱式碳酸锌吸附海水中铀的报导较少,对其吸附海水中铀的反应级数及活化能测定的报导尚未见到。本文试图用三颈瓶反应器及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铀与碱式碳酸锌的反应级数及活化能,并获得较满意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与地貌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韩美 《海洋与湖沼》1996,27(4):414-420
于1993-1995年,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以及应用卫星影像解译,水文地质及第四纪地质钻孔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研究莱州湾沿岸地区海水入侵与地貌关系,研究表明,莱州湾南岸与东岸地貌条件不同,海水入侵类型不同,南岸以古海水即咸(卤)水入侵主。东岸以现代海水入侵为主;海岸地貌以及滨海平原区古河道,古湖沼洼地地影响海水入侵的重要地貌因素,古河道带上;海水以层状入侵和越流入侵为主,平原洼地中,海水以垂向和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沿海地区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包括从海水中直接提取淡水(海水谈化)、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用水、生产工艺用水和城市大生活用水(海水直接利用)、从海水中提取化学元素、生产人类需要的化学品(海水化学资源开发)。总结了在海水资源利用方面国际发展的现状以及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现状和产业化水平。认为开发利用海水资源是解决沿海城市缺水的必由之路,是增加和替代淡水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现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别采集大沽河下游地下淡水、海水和含水介质样品,并测定它们的性质和组成,然后用渗流装置模拟海水驱替淡水的过程,测定驱替过程中含水介质渗透性(渗透系数、孔隙度、弥散系数等)和主要离子(Na 、K 、Ca2 、Mg2 )的变化规律,最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研究驱替过程中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驱替过程中发生了多组分的离子交换作用,Ca2 和Mg2 最大值高于海水和淡水中的离子浓度值,Na —Ca2 、Na —Mg2 发生离子交换;Mg2 达到最大值后有一个降低的"台阶"阶段,此时Mg2 —Ca2 发生离子交换;K 在驱替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化学吸附。离子交换过程中伴随着矿物溶解-沉淀,海水比例40%后,方解石处于过饱和状态;在驱替过程开始阶段,石膏饱和指数逐渐升高,达到峰值后又开始下降,最后饱和指数又有所升高,但始终处于非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17.
用国家海洋局1975—1982年间在黄东海调查的海水透明度数据换算为悬浮体含量,用NOAA卫星高分辨率辐射计数据计算悬浮体含量,以绘制悬浮体含量分布图。分布图显示,研究区有三个悬浮体含量高值区,位于苏北浅滩、长江口、成山角沿岸水域。研究表明,风浪是影响悬浮体含量的海洋外部的主要因素。层化参量是影响悬浮体含量海洋内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湄洲湾海域夏秋季水质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于望 《台湾海峡》1996,15(2):143-146
1992年夏季和秋季对湄洲湾海域水质进行两期的调查研究,除观测主要水文气项目外,重点调查水化学要求,监测项目:盐度、PH、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石油类等。本文将调查数据整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海水养殖池海洋原甲藻水华前后水化条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海水养殖池塘实验围隔中海洋原甲藻水华暴发前、后水化条件的变化,得出了如下结果:海洋原甲藻水华一般多发生在连续晴朗的天气,而常在阴雨天气崩溃;从水化条件方面来说,该藻水华也常发生于NO3-N浓度以及N/P比较大时。在扁灌等绿藻类与海洋原甲藻交替成为优势种时,可以利用水体中Ch1。总量及Ch1.b、Ch1.c之间 的波动情况来反映该水华的发生与崩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1997年2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广州二海海洋勘察公司对北部湾南部东方1-1气田海底管线路由区海水及沉积物腐蚀性因子调查的资料,概述了该海区电阻率、溶解氧、Fe^3 /Fe^2 、Eh、有机质等腐蚀因子的特征。对腐蚀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调查区海水腐蚀情况与临近海区海水接近,各站表层海土腐蚀性偏向于较强级,从而提出了防腐蚀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