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亚冬季环流季节内振荡与2008年初南方大雪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2008年1月10~16日、18~22日、24~29日和1月31日~2月2日,中国南方地区连续出现4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根据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LANCZOS滤波器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雨雪冰冻前期2007年12月2日~2008年1月1日、同期2008年1月2~21日及后期2008年1月22日~2月14日850 hPa风场季节内振荡特征及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影响。2007年12月~2008年2月850 hPa风场低频振荡分析显示,中国南方地区风场表现显著的20~50 d低频振荡,季节内低频振荡的位相变化,较好地揭示了2008年1月10日~2月2日南方地区降雪过程的3种环流特征:1)沿高原东侧100°E附近南下的冷空气到达我国30~20°N地区,与东亚沿海低纬的偏南风距平气流在我国南方地区形成气旋性环流,南方降雪(水)过程中,偏南风距平气流比偏北风距平气流强;2)沿高原东侧100°E附近南下的强偏北风距平气流与东亚沿海低纬的偏南风距平气流在我国南方地区形成气旋性环流,南方降雪(水)过程中,偏北风距平气流比偏南风距平气流强,造成南方雨雪伴随低温冰冻天气;3)南方雨雪由偏北风距平气流与偏南风距平气流在东亚东部25°N形成的辐合带引起。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的输出产品,对2010年12月14—15日发生在江西的雨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物理参数化方案输出的物理因子可以较好地揭示本次过程的雨雪转换;在雨转雪阶段,由于中低层冷空气南移较强,没有形成逆温,因此未能形成冻雨,而是由雨转为降雪天气。  相似文献   

3.
邓红 《湖北气象》2008,27(2):191-192
2008年1月11日至2月3日,湖北省出现了一次自1954/1955年以来50年一遇的严重冬季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期间共出现4次(1月11~15日、18~22日、25~28日、1月30日至2月1日)低温雨雪天气过程。由于雨雪过程频繁、强度大,低温冰冻持续时间长,积雪冰冻范围广,对农业、交通、电力、通讯等行业以及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4.
9月22—23日由于受16号台风倒槽和东风波的影响,温、台地区普降暴雨一大暴雨,尤其北雁荡山麓的乐清县,猛降特大暴雨。这次暴雨的特点是:强度大、时间短、雨量集中。从21日20时到23日20时,48小时内本站雨量达555.1毫米(个别地方达595毫米),其中22日08时至23日08时24小时降水量达474.9毫米;22日18时至(?)日06时12小时内最大雨量为399.3毫米;22日22时至23日04时六小时最大雨量为247.3毫米,23日1时零9分至4时零09分三小时最大雨量为146.0毫米。  相似文献   

5.
利用NCEP和FNL再分析资料及地面气象观测站气温等观测资料,对2018年12月28日至31日广西发生的一次极端低温雨雪冰冻事件进行天气形势分析.结果 表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强而稳定,贝加尔湖附近500hPa气温有-52℃的冷中心,同时与横槽配合,是地面冷空气中心堆积加强的原因;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强,造成广西南北温差较大;中纬度锋区强盛,850hPa南北温度梯度达22℃,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中低层锋区的结构造成了广西北部和中部、南部降水相态的明显区别;持续且深厚的水汽输送为这次低温雨雪冰冻过程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6.
秦庆昌  张琳娜  于佳  吴琳 《高原气象》2019,38(5):1027-1037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2015年11月20-22日和2016年11月20-21日北京地区两次雨雪转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结合探空等实况观测资料,分别对降水相态转换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比较分析了两次过程云微物理特征的差异。研究表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较为准确地模拟出了两次雨雪过程的降水量级和落区;同样是雨转雨夹雪过程,但是两次过程云中雪晶粒子的含量和分布的层次是截然不同的,导致相态转换的微物理过程也不同。2015年的过程,雪晶通过与过冷云(雨)滴的粘连碰冻作用而不断增长导致观象台的相态由雨转为雨夹雪;而2016年的过程,雪晶主要依靠冰晶的凝华、撞冻及碰并等机制而不断增长导致观象台的相态由雨转为雨夹雪。在预报冬季降水相态时,不仅要关注各标准层的经验阈值温度,还要充分关注模式产品中与微物理有关的水成物分布的层次和浓度大小。  相似文献   

7.
该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2.5°×2.5°)以及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对贵州省2008年1月13日—2月14日和2016年1月21—25日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两次天气过程中阻高偏强,在北极地区都出现了突然的升温,使得北极涡旋逐步被暖流挤出极地,是这两次低温雨雪冰冻过程中降温的主要原因。2008年1月的低温雨雪过程是在拉尼娜整体气候背景偏冷的情况下冷空气分3次爆发并持续了近1个月。而2016年1月在厄尔尼诺背景下气候背景偏暖,此次贵州的低温雨雪过程中,冷空气只爆发了1次且只持续了近5 d。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8年1月低温雨雪天气发生的必然性和持续性以及2016年1月低温雨雪天气的突发性和短暂性;与2008年1月的多次冷空气爆发相对应,该时段贵州中层一直有明显的逆温存在,为这次持续性的低温雨雪过程提供了温度层结条件。2016年1月21—22日贵州低层出现了较弱的逆温,所以此次过程只在21日夜间出现了明显降雪,之后以低温为主,冰冻不是很明显。两次低温雨雪冰冻过程都有明显的锋区和上升气流存在,为这两次过程提供了动力和抬升力条件,其中2008年的是一次持续性过程,2016年则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8.
使用NCEP资料,利用波谱方法,分析了湖北省1954年12月26日至1955年1月18日和2008年1月11日至2月1日两次长持续低温雨雪天气过程的物理量波谱演变。结果发现:(1)40°N纬圈优势波由4波转2波且纬向动能高值区位于35°N时,有利于湖北省维持低温雨雪天气;(2)低温雨雪过程开始前,高纬和低纬分别有纬向动能高值区,过程结束前,35°N纬向扰动动能高值中心或北跳或南移;(3)低温雨雪过程开始前,30°—35°N的长波角动量先辐合,超长波角动量后辐合,过程开始后,35°—55°N负的超长波角动量转正。  相似文献   

9.
倪惠 《吉林气象》2004,(4):17-18,41
1引言 秋末冬初正是东北地区雨雪交加之际,特别是有南方系统配合时,对吉林省的降水将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对2003年11月20日和2003年12月5日的两次倒槽天气过程从降水性质、环流形势以及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天气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0.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桂林市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8年1月12日至2月20日,桂林市区及各县遭受了195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平均气温低,覆盖范围广,破坏力强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对交通、电力、通信等行业,特别是农作物造成严重灾害。通过分析这次冰冻雨雪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各种农作物的受灾情况,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天水观测站1983年12月《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的备注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9日08时观测后,重新垫平地温场地,由于土质不一样,使9日14时至12日20时5、10、15、20厘米曲管地温失真,记录从缺。”对这段失真记录的原因,有必要再分析。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2008年元月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1月10日至31日,陕西省出现了的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造成严重损失。资料分析表明:该过程从1月10日开始到29日全省雨雪天气基本结束,31日全省降温基本结束,其间出现了3次明显降雪和降温,主要降雪区域在陕北北部和关中西部;大气环流异常致使冷暖空气多次交汇于陕西省上空,这是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直接原因;本次过程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对许多行业造成严重影响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一、受害概况本地1991年12月26日后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骤降,特别是28、29日,日平均气温在-1.5℃以下。由于该次冷空气地面降温强烈,高空湿度大,出现严重的雨雪冰冻天气,农作物冻害普遍。本地名优特产柑桔(本地原属黄岩县)也受害非浅。我们12月30、31日就在椒江市郊及洪家观测到温州蜜柑卷叶现象,从实际调查和椒江农林局反映看,柑桔冻害普遍,一般在1、2级之间(按沈德绪等的5级分),重的在3、4级。以下是1992年1月22日农林局农情反映:“最近,我市水果生产遭受历史少有的严重冻害,据初步统计,全市柑桔出现全树叶片枯萎的面积4000多亩,占总面积8%以上;冻害较重,全树叶片枯萎50%以上的面积  相似文献   

14.
焦春梅 《贵州气象》1999,23(2):29-29
自担任气象报表预审工作以来,省局曾对我局上报的地面气象报表提出如下疑误:一是气压极值同前三日20时实测值发生矛盾,二是雨湘观测记录与规范规定不相符。例如:D96年7月8日即876.三极值比前1日ZO时的875.5高0.6;1997年12月25日P低884.9极值比前1日20时的844.4高0.5;1996年9月8日P低882.2极值比前1日20时的881.5高0.7;1997年12月8日。22:40~1:川;错1:10~9:12;to3:40~10.20;1998年1月24日·20:00~6:02;。6:02~10:38;u6:30~10.6。①气压极值比前1日20时高是20时作记号造成的误差。在20时以前气压就…  相似文献   

15.
鄯善地区位于吐、鄯、托盆地的东部,北面五十公里处为横亘新疆的天山山脉,其间为广阔的天山戈壁,南面毗邻浩瀚的库穆塔格沙漠和南湖戈壁沙垄.气候干燥,终年雨雪稀少,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9.3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41.7毫米,年最小降水量为2.6毫米,是全疆乃至全国降水量最小的地区之一. 然而,1984年6月21日鄯善地区却发生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降水.降水从20日21时零1分开始至次日5时40分结束.降水量合计达32.5毫米,超过年平均降水量13.2毫米.由于天山戈壁地势北高南低,雨水顺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3年1月至2016年12月逐日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陕西延安、西安、汉中、安康等雨夹雪天气的月变化特征。选取雨雪转换季节的雨、雨夹雪和雪天气个例,对地面和高空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雨雪相态转换的主要影响因子和判别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算法,分别建立各站的雨雪相态预报方程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延安、西安、汉中、安康4站雨雪相态的地面温度和露点温度均有明显差异,低层(925 hPa或850 hPa)温度也有明显差异,但随着高度增加其差异减小。利用陕西4站的判别指标和统计预报方程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出现的雨雪天气过程进行检验,效果较好;但由于检验时间较短,结论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初湖北省持续雨雪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才媛  王海燕  郭英莲  王继竹  邓红 《湖北气象》2009,28(4):328-332,356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采取天气学和波谱方法,分析了2009年2月13日至3月4日湖北持续雨雪过程的环流形势及能量谱特征,并与2008年1月10日至2月1日湖北罕见持续低温雨雪冰冻过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次持续雨雪过程具有基本相同的长波系统背景场条件和地面冷空气影响路径;对流层850-700 hPa存在逆温层,后一过程的逆温层维持时间更长、强度更大且无中断;两次雨雪过程的温度分布和强度差异明显,后者气温异常偏低,冰冻现象严重;两次雨雪天气期间,中高纬、中低纬地区的能量谱强度、输送和转换变化明显,且与天气系统的变化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气象学报》1935,11(6):309-319
长沙温度平均与过去三年同月平均比较:衡阳低0.8度,长沙低0 4度,常德低1.9度;惟绝对最高,长沙之31.5度,衡阳之29.9度,常德之26.5度,皆为过去三年同月所无;绝对最低,相差甚微,间有低於过去三年同月者,故本月暖时,须着衣;冷时,又须着棉袍也。雨日,以长沙之十九日为最多,衡阳之十七日为次多,常德之十五日为最少,雨量亦如雨日,长沙最多,计213.7mm,衡阳次之,计161.4mm,常德最少计158.9mm,不惟皆多於过去三年同月平均,且超过过去三年同月之最高纪录,此所以湘河水位,中旬曾一度高涨也。  相似文献   

19.
《干旱气象》2021,39(1)
基于宁夏20个气象站1961—2018年气象观测资料,利用季节经验正交函数(S-EOF)分析宁夏冬季气温月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宁夏冬季气温S-EOF分析第1模态各月空间型均表现为全区一致型;第2、第3模态各月空间型呈冷暖交替的分布特征。其中第2模态12月空间型表现为偏冷(暖)时1、2月表现为偏暖(冷)特征;第3模态12月及1月空间型偏暖(冷)时2月为偏冷(暖)特征。第2、第3模态时空分布与12月至次年2月乌拉尔山高压脊、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月尺度上的强弱调整过程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当乌拉尔山高压脊和东亚大槽偏强、西伯利亚高压增强时,有利于对应月份气温偏低,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60-2019年百色国家基本气象站大雾观测资料,运用五年滑动平均值法等方法分析了近60a来百色市大雾天气气候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百色市大雾主要出现时间在20时至翌日08时,消散时间一般在09时至11时左右;年平均大雾日数为10.9d,11月至次年2月为大雾天气多发期,占全年76%,其中以12月份为最多;大雾日数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呈现波动上升趋势,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10年代呈波动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