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卫星云图的分析运用中,往往要求较精确地确定某些强天气系统中心强度及位置。因此,对目前所接收的日本 GMS—3同步低分辨模拟云图作进一步的增强处理还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所介绍的就是一个小型实时处理系统,该系统主要采用南京气象学院研制的卫星云图实时处理接口器,使超高频接收机接收的低分辨云图信号在进入118传真机成  相似文献   

2.
ZQ—I云图增强处理器(以下简称ZQ—I机,上海市气象局观象台研制)在卫星云图接收工作中的应用,对于较为直观地判别云图的灰度级别,从而相对定量地获得云图的参数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此设备与118型传真机(以下简称118机)联用接收同步低分辨红外云图却效果较差,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3.
沈镇芳 《气象》1982,8(7):27-28
利用无线电短波通信系统转播卫星云图,可以减少大量卫星云图地面接收站,又能较及时地适应卫星的更新换代,保证各地不间断地正常接收卫星云图。一些科学技术较先进的国家已经采用此种方法。我国有些气象台已通过这种方式直接接收东京传真广播的云图,北京气象中心已经试播卫星云图。本文对此方法从应用角度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4.
金隽一  王华山 《气象》1992,18(10):51-53
用于接收气象卫星云图的118型传真机,如要实现自动接收,关键是将传真机由手工对相改为自动对相,即需在传真机里增加一个自动对相电路。本文简要介绍了此电路的设计思想及其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5.
71型卫星云图接收设备分室外室内两部分。室外部分包括螺旋形接收天线和前置放大器。室内部分包括天线控制器、超高频接收机和118传真收片机。 对于71型卫星云图接收设备的检修,应根据整套设备的设置,单机的结构特点,电路原理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6.
118型传真机接收卫星云图图片,在使用有效期为1989年7月、1990年1月等几批相纸时,按以前的处理方法冲洗,曾发现图片底色发灰,云图层次不清。查其原因,发现这几批相纸对显影药的温度较为敏感。如果降低显影液的温度,虽然解决了图片底色灰的问题,但是云图影象又太淡。我们对118传真机进行重新调整,在常温下进行暗室处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用以前的相纸也能正常收图。  相似文献   

7.
潘连芳 《气象》1976,2(1):20-20
诺阿卫星(4号)在同一扫描上同时播发可见光云图和红外光云图两种信息。但在夜间,可见光为全黑信息,接收云图的相纸浪费一半。为消除此问题,我们根据“118”收片机的线路结构,经过研究试验,改装了一个简易控制电路,控制录像管电压的通断,使夜间接收时,只让红外光在相纸上感光,并利用可见光幅面继续接收下一条轨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证明:机器运转正常,接收图面清晰,操作简便。改装也容易。 改装线路如附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将K_1拨至1的位置时,就可为继电器J提供通路,再将K_2拨至2,则:当传真机轴上驱动盘的拨动尖转至K_3位置时,K_3触动瞬间碰片接通继电器J,J吸合,使J_1闭合并自保;同时J_2的1、2  相似文献   

8.
孙连怀 《气象》1982,8(8):29-29
121卫星云图传真机是用来接收日本静止气象卫星和美国极轨气象卫星发送的高分辨率云图的终端没备。它的信号接收电路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信号接收电路Ⅰ和Ⅱ。Ⅰ包括限幅放大单元,鉴频单元、滤波单元、监听单元;Ⅱ包括幅度调制单元,层次补偿单元,前置放大、幅度检波、功率放大单元以及录影灯。这部分电路直接影响到卫星云图的接收质量,常见的云图层次不好,绝大多数是由信号接收电路Ⅱ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魏国山 《气象》1975,1(11):4-4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随着我国气象事业的迅速发展,上海市各县气象站已于今年5月配备了无线气象传真接收机,开展了高空天气形势图、地面天气形势图、卫星云图和天气预告图的接收工作。  相似文献   

10.
荆其一  郝耀奎 《气象》1978,4(9):30-31
我国研制成功的日本地球同步气象卫星云图接收设备,目前已在有关单位投入业务使用。为了减少操作程序,获得质量较好的云图照片,我们分析和研究了卫星传真信号的特点,提出了自动接收云图照片的简易可行的办法。经过试验和实际使用,性能稳定,效果良好。 下面我们分别简述一下121型传真机的自动开机、自动启动和自动导进电路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从1972年3月开始接收美国第一代气象卫星云图,到目前为止,已工作了十多年,这期间,卫星曾两次换代.1975年,美国的气象卫星进入第二代,而我们的接收设备却是按照接收美国第一代气象卫星设计制造的,所以必须对接收系统的“118”传真机进行较大幅度的改动以后才能继续进行接收.当时,全国大部分卫星地面接收站均停止了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证接收好气象传真天气图,满足天气预报工作的需要,现把六年多来我在接收气象传真图工作中,常遇到的几种情况及处理办法介绍如下: 一、增强时间观念 遵守操作规程 为了准确及时接收好气象传真天气图,使图面清晰、美观、资料完整,必须严格遵守工作制度。气象通讯时间性强,接收一张天气图由开始到结束只需要20分钟左右。因此,我们值班人员应该提前10-15分钟上班,检查传真机的元珠笔来墨情况和传真机  相似文献   

13.
王兆义 《气象》1977,3(11):20-20
目前接收卫星云图使用的118传真机没有频率调整装置,往往由于多普勒效应而引起图片弯曲。我们搞了一个频率自动微调装置,可使传真机内2400赫音叉锁定在云图的副载波频率上,从而收出的云图不再弯曲,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经过我们一年半的使用,效果基本良好。 这个装置的线路如图所示。 云图信号由传真机输入变压器  相似文献   

14.
黄元勋 《气象》1980,6(1):22-23
目前我国卫星云图的接收、显示都是在各个地面接收站上进行的。这类接收站配备有从天线、接收机到传真机的成套地面接收设备。本文介绍利用电话线传输接收机收到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的低分辨率图象信号,使其在一定距离之外,多点同时不失真地显示和记录云图资料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利用电话线传输低分辨率云图时,地面接收站上只要给接收机加一个补偿放大器,各用户只需一台118传真机作为终端设备即可。  相似文献   

15.
通过传真广播的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现在已逐步地在我区推广应用。我区县站配备的传真机,都采用定频接收方式,由于某些原因,目前接收的传真预报图尚以日本JMH广播为主。下面就日本JMH广播的图片及其日本气象厅的主要业务数值模式简要介绍如下: 日本播发的JMH气象预报图约有36张 (见附表),图面范围有几种,24和36小时预报图为远东(FE)图,48至192小时预报图为亚洲(AS)图,这几种图我区居于图面西、南侧,基本上都可以应用。在500毫巴预报图中发有二种要素场等值线,其中粗实线为等高线,线条间隔为60位势米,每隔一条线标有其数值,高低中心分别标准H、L,  相似文献   

16.
张生旺 《气象》1979,5(11):26-26
APT低分辨率卫星云图接收设备,主要由71型超高频接收机和118型传真机组成,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故障。现将常见的故障及排除方法分述如下。 118型传真机部分 一、同步部分(包括异步振荡与对相振荡电路) 1.打开电源开关后,指示灯亮,但按下启动按钮  相似文献   

17.
柳振华 《气象》1979,5(2):36-38
美国泰罗斯—N气象卫星自1978年10月13日进入轨道以来,已于同年11月6日投入业务使用。它每日白天轨道以四个通道发送高分辨率可见光和红外云图各两张;同时以1通道(0.55—0.9μ)、4通道(3.55—3.93μ)发送低分辨率可见光、红外云图各1张。每日晚上轨道以3、4通道发送高分辨率红外云图两张;以4通道发送低分辨率红外云图一张。目前许多台站都已自己改装了118传真机,使其有120转/分的转速和较好的电流补偿曲线,以正常接收卫星发送的低分辨率可见光和红外云图。  相似文献   

18.
张青山  刘诚 《气象》1983,9(10):32-34
从美国引进的TIROS-N卫星HRPT数据接收和处理系统目前能完成的主要功能是:(1) 实时接收TIROS-N卫星的HRPT资料和日本GMS静止卫星的广播云图。(2) 对HRPT资料进行预处理和存贮。(3) 对TIROS-N和GMS云图进行图像处理。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主要组成部分有:缓冲器(Hp-1000I,计算机的入口外设备),主机(Hp-1000F计算机),图像处理机(M-70型),数字磁带机,磁盘,激光传真机,打印机,扫描变换器等,方框图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9.
CZ—80传真机收图检测及自动开机电路,可以自动检测传真机每幅图片传送结束的时间。由发光二极管来提醒接收人员及时关机换纸,以免影响下一张图片的接收,在等待接收时,还可自动开机。  相似文献   

20.
刘鲁青 《气象》1987,13(10):55-55
采用滚筒扫描的传真机用于接收气象传真图片,每张记录纸通常只能记录_幅图片。然而,滚筒扫描的传真机在收图过程中不易观察图片是否已经发送完毕。如果发送完毕,则要及时换纸和开机,进行下一张图的接收。有时由于对时间掌握不准确或判断错误,往往造成过早或过迟开机,使得接收图片不完整。有人试图用定时开机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传真图的发送时间不够准确,传真信号也不稳定,因而常不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