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利用变形椭球体理论,对花岗岩组构(叶理、线理)进行应变分析的方法。花岗岩的变质组构(塑性变形)包括:布丁(石香肠)、压力影、多米诺骨牌剪切构造及C—S 组构。花岗岩的定位机制有以下两种:1)主动(强力)定位,如底辟作用和热轻气球膨胀作用;2)被动定位,如火山口沉陷及顶蚀。通过对花岗岩组构的应变测量和计算,将获得有关岩桨岩形成和演化机制、变形特征及区域构造环境的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2.
大别地区花岗岩体石英c轴组构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 区5个不同时代花岗岩体的石英c轴组构分析后得出、石英c轴组构能反映造山带演化过程的某些重要动力学信息,如不同构造阶段的变形强度、区域作用力方向变形时的温度范围及岩石变形机制等信息,因此,石英c轴组构在分析造山花岗岩体变形学过程与造山构造有有关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蒋浩  刘俊来  张雎易  郑媛媛 《岩石学报》2016,32(9):2707-2722
花岗岩(脉)在中下地壳韧性剪切带中普遍发育,如何正确鉴别剪切带中剪切前、剪切期及剪切后花岗岩(脉)以及正确理解剪切过程中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辽南金州拆离断层带为研究对象,选取中部地壳伸展作用过程中具有不同变形表现的花岗岩(脉)开展宏观-微观构造观察、石英EBSD组构分析及锆石LA-ICP-MS年代学测试等工作,从而进一步丰富构造-岩浆关系判别准则。剪切前花岗岩(脉)多变形强烈且具有后期固态变形叠加在早期高温岩浆组构之上的特点,而剪切期的花岗岩由于侵位的时间不同,岩石的变形程度也会不同。剪切晚期侵入的岩脉遭受了较弱的晶内塑性变形,而剪切早期的岩脉可以显示岩浆流动或结晶后高温至中温固态变形。从组构特点上看,剪切前和剪切期花岗质岩石石英c轴组构大多表现为中高温组构叠加有低温组构的特点。剪切后的花岗质岩石仅发生微弱的晶内变形或未变形而显示低温或无规律的组构特征。对五个典型的样品进行年代学测试,其结果符合相应的期次划分类型。应用宏观构造、显微构造与组构分析,结合年代学测试综合分析,对于辽南变质核杂岩构造-岩浆活动性进行了精细划分,包括134~130Ma初始伸展阶段,130~115Ma峰期伸展与强烈岩浆活动阶段,以及115Ma前后伸展作用结束。  相似文献   

4.
花岗岩的变形构造和定位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定花岗岩及其围岩的应变类型、组构特点和变形历史,可以推断花岗岩的定位机制。本文简单介绍了组构测量的方法和不同定位机制的判断标志,并以若干实例强调说明区域构造应力同岩桨的自然浮力和上升趋势相结合,能够产生各种不同的定位机制。  相似文献   

5.
冈底斯中段花岗岩分别形成于白垩纪和古近纪始新世,它详细记录了冈底斯岩浆弧的形成与演化.本文通过对花岗岩岩体空间形态、接触面及接触带构造变形特征、岩体内部组构、侵入体组合模式等方面的详细解剖,探讨了花岗岩类的构造样式、就位机制、构造环境、岩体的形成深度和剥蚀深度.  相似文献   

6.
区域地质填图表明,中央高地达拉德岩系中的S2组构是主要的组构,叠加在590Ma的本维里赫(BenVuirich)花岗岩中的就是这一组构,而不是早先认为的S3组构。该花岗岩看来是紧随达拉德岩系的一次构造事件(D1)之后侵位的,因为在亲扫现的角岩中见有细小间隔的透入性组构,且其上附生有早于D2变质作用的接触变质堇青石和红柱石变斑晶(二者均已蚀变)。  相似文献   

7.
花岗岩构造与侵位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近年来对造山带花岗岩构造与侵位机制的研究表明,花岗岩不但可以侵位在区域伸展的构造背景,也可以侵位在区域挤压(缩短)的构造背景。花岗岩侵位受断裂的控制并不是像以前认为的那样明显,而是受多种侵位机制的共同作用,而构造样式和变形组构则是侵位机制研究的基础。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此外,对大别山中生代花岗岩构造、侵位机制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8.
皖南前寒武纪花岗岩类中片麻状构造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岩组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确定了该区前寒武纪花岗岩类中的片麻状构造属动力变质成因,形成于地壳较深层次(10公里左右)的准韧性剪切带内,发生于距今7.5亿年左右的地质历史时期;其变形方式及变形产物具有从准塑性向脆性转化的特点;岩石的组构类型为S-构造岩和(B+R)-复合构造岩,显示出两次变形的显微组构特征。  相似文献   

9.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剪切时间的厘定至今存在较多的争议,争议的本质更确切地说是对于剪切带内及其附近剪切作用与岩浆作用认识的差异。点苍山杂岩是位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北端的一个杂岩体,由西部的深变质岩、东部的叠加退变质带和不同时代的花岗质岩石组成。为了正确厘定剪切前、剪切期(包括剪切前期和剪切后期)、剪切后花岗质岩脉,剪切作用过程中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剪切时间进行新的约束,本文围绕点苍山杂岩开展详细的宏观构造解析、显微构造观察和组构分析,以查明岩体(脉)岩浆流动构造和晶质塑性变形构造,同时对同剪切岩脉开展锆石U-Pb学分析。结果显示,剪切不同阶段就位的花岗质岩石具有不同的宏观构造、显微构造与组构特征。现今所见岩石变形构造、显微构造和组构特点一方面取决于递进剪切变形作用过程中的时间早晚,另一方面还与它们在递进剪切变形作用过程中的构造位置有密切联系。获得两组同剪切年龄为28.54±0.15Ma和27.31±0.23Ma,其中前者为剪切早期阶段同就位的花岗岩脉,后者为剪切稍晚阶段同就位的花岗岩。研究揭示出就位较晚的岩脉(即后者)因其位于递进剪切变形的高应变带而具有较为复杂的变形构造、显微构造和组构型式,就位较早的岩脉(前者)因在递进剪切变形作用过程中位于低应变带而具有简单的变形构造、显微构造和组构型式,并仍然保留有岩浆结晶组构特点。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在28.54~27.31Ma间持续发生着从早期阶段较高温(~700℃),向中期阶段中高温(550~600℃)和晚期阶段低温(低于400℃)环境的递进剪切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吉山花岗岩中宇宙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吉山花岗岩人工重砂中的宇宙尘呈黑色,具强磁性,平均粒径为0.206mm,按形态可分为球状、椭球状和不规则状,按成分可分为铁质和硅酸质两种类型。主要矿物有方铁矿、α-Fe、自然铜、钠长石和钾长石。主要组构类型有瘤状突起构造、喷气孔构造、“毛刺”构造、壳层构造、空腔构造、花边构造和脑纹状构造。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吉山宇宙尘是低氧逸度条件下高温淬火形成的非平衡结晶产物;(2)宇宙尘的来源与大吉山花岗岩的成因有密切联系,是花岗岩岩源层的残留物;(3)宇宙尘可以作为花岗岩成因指示物。  相似文献   

11.
河台金矿田是目前粤西、桂东南已发现最大的金矿田,大部分矿体产出在剪切带糜棱岩中,是典型的与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床。在构造研究上,前人只注重糜棱岩的构造分析工作,而忽视了同样作为矿体围岩的混合花岗岩和片岩的研究。目前为止,矿体围岩的形成时代、变质变形特征以及与成矿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我们在野外观测、显微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台金矿的混合花岗岩和片岩展开了磁组构分析工作。岩石磁组构分析结果显示:样品的平均磁化率Κm值总体较小,顺磁性矿物主导了样品的磁组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值均1.04,范围在1.044~1.648之间;磁化率椭球体形状参数T总体0;扁率E值多1,或接近于1;在弗林图解中,数据主要集中在压扁区,少部分有剪切特征;混合花岗岩最小磁化率轴的方位表明岩石受到的主压应力呈NNW-SSE或近S-N向;片岩的磁面理呈NE向,磁线理呈NW或NNW向近水平,反映岩石受到左行走滑导致的挤压或者韧性拉长变形的特征。磁组构特征总体反映出河台地区的岩石磁化率椭球体以压扁型为主,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经历了较强烈的近SN向弥散性的挤压作用和局部韧性剪切变形。此外,河台金矿的混合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51.7±1.7 Ma。在成矿过程中,岩石校正后的磁各向异性度Pj值与金属元素Au、Cu含量呈弱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岩石矿化蚀变作用晚于构造变形作用。结合各岩石的宏观片理、显微构造和前人的年代学工作,推测河台地区地质事件的早晚顺序依次是混合岩化→剪切变形→金矿形成。  相似文献   

12.
南秦岭晚三叠世胭脂坝岩体的磁组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胭脂坝岩体是秦岭造山带内具典型代表性意义的晚三叠世花岗岩,已有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岩体的侵位机制有着不同的认识。采用磁组构方法研究了该岩体的内部组构特征,并结合区域构造探讨了岩体的侵位机制。结果显示,胭脂坝岩体51个采点、348个样品的平均体积磁化率(Km)值普遍小于100 μSI,总体较低。磁滞回线和热磁曲线特征表明,岩体磁组构主要由顺磁性矿物控制。大部分样品的校正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J)值小于1.10,平均为1.06,表现出低各向异性度的总体特征。样品磁化率椭球形态参数(T)值多大于0,磁化率椭球体以压扁椭球为主。综合分析认为,岩体的磁组构是典型的岩浆组构,记录了岩浆侵位的流动构造。岩体磁组构以东西向中低角度倾伏的磁线理和南北向倾伏的磁面理为总体特征,磁线、面理轨迹揭示出岩浆自西向东的侵位流动。这样的岩浆侵位过程应与中、浅部地壳的走滑挤压构造相关,岩体侵位时造山带处于同碰撞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3.
岩石磁性组构及其在构造地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石磁性组构是指岩石内部决定磁化率各向异性强度和方位的矿物组构。它们能反映岩石形成过程或经历构造变动过程的一系列地质信息。本文在简单评述岩石磁性组构的物理学含义与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在构造地质分析中,磁性组构作为一种有效手段之一的应用现状。这里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1)磁性组构与岩石应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2)磁性组构在剪切带研究中作为岩石相对运动的指向标志;3)磁性组构有可能揭示某些构造形迹的成因机理。最后,指出了磁性组构在构造地质分析中的应用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云开地区构造演化的岩石组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合研究测试云开地区岩石组构的基础上,初步划分出云开地区至少有5期变形组构;晋宁期的组构表现为深层次NNE(N)-SSW(S)近水平伸展体制下的流变剪切滑脱,并发生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加里东期的组构表现为NNE(N)-SSW(S)挤压体制下的流变剪切,并在滑脱带形成大量同构造重熔型花岗岩;海西-印支期的组构反映了NNW→SSE的挤压逆冲推覆;燕山早期的组构反映了NNW-SEE挤压应力场作用了的专  相似文献   

15.
徐兴旺  洪涛  李杭  牛磊  柯强  陈建中  刘善科  翟明国 《岩石学报》2020,36(12):3572-3592
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矿床是锂铍矿床的重要类型。关于锂铍金属在源区花岗质岩浆形成过程的富集机制,岩石学家和矿床学家多强调锂铍花岗岩-伟晶岩的母花岗岩(淡色花岗岩)源于变沉积岩的白云母熔融,但实验岩石学显示白云母熔融其熔体量小(<10vol%)、熔体从岩石中提取锂铍的效率低。这意味着白云母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过程锂铍金属富集机制可能不是花岗质岩浆获取锂铍的主要机制。基于黑云母熔融可以获得大体积熔体(可达50vol%)的实验结果,指出变杂砂岩(黑云母片麻岩)与含黑云母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部分熔融形成的黑云母花岗质高温岩浆(>800℃)其结晶形成黑云母花岗岩并可分异演化为淡色花岗岩与锂铍花岗岩-伟晶岩、并构成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是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形成的重要成矿系统,其特征与形成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黑云母脱水熔融过程残留相没有富含锂铍矿物的形成,新形成的花岗质岩浆可以高效地从源岩中获取锂铍金属,是一种新的锂铍富集机制。研究团队于2018年率先进入阿尔金中段无人区开展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地质调查与考察。经过两年的野外地质调查,新发现2个中-大型花岗伟晶岩型锂铍矿(吐格曼铍锂矿与吐格曼北锂铍矿)和塔什萨依金绿宝石矿,发现大量的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指出这些淡色花岗岩与伟晶岩成因于黑云母花岗岩的分异演化并构成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初步构建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的3种组构类型,初步揭示吐格曼铍锂矿与吐格曼北锂铍矿形成于468~460Ma,为加里东期锂铍伟晶岩区。阿尔金中段高温花岗岩-伟晶岩系统成矿特征显示:1)高温黑云母花岗质岩浆可以通过连续的分异结晶形成从下往上依次分带、垂向叠置的系统(组构A),即从黑云母花岗岩到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与钠长花岗岩、及从近岩体的电气石带到依次远离岩体的绿柱石带、锂辉石带和锂云母带。组构A锂铍伟晶岩的分带与传统的淡色花岗岩-伟晶岩系统中锂铍伟晶岩的分带相似。2)在剪切构造背景下,花岗岩的分异结晶形成从外到里依次为糜棱岩化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与白云母花岗岩的环状岩体,而金绿宝石钠长花岗岩从环状岩体中穿出、并向外演化为金绿宝石伟晶岩、绿柱石伟晶岩和锂辉石伟晶岩,金绿宝石钠长花岗岩与金绿宝石伟晶岩的发育是此组构(组构B)的显著特征。3)在强挤压与剪切构造背景下,黑云母花岗岩呈片麻状,伴生的伟晶岩为二云母花岗质伟晶岩、顺围岩片麻理发育、无锂铍矿化。这些特征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即构造动力作用影响与控制岩浆的结晶分异方式,金绿宝石可形成于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形成于岩浆分异与演化低程度阶段的低分异花岗伟晶岩不成矿。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将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要素划分为:变质核、拆离断层、中间过渡层、盖层和医巫闾山背形,并简述了其地质特征.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医巫闾山花岗岩及周围不同时代岩石的不同层次变形构造开展了岩石组构特征研究,确定了韧-脆性构造变形时的力学性质和主应力方位,对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演化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17.
鞍山陈台沟地区出露有大量太古宙花岗质岩石和变质层状岩系,是研究太古代地壳形成与演化的经典地区之一。通过对该区岩石单元、构造特征研究,较系统地划分了岩石单元,具体分析了各单元组构及构造变形特征。细粒奥长花岗质糜棱岩、似斑状花岗质糜棱岩和中--细粒花岗质片麻岩具有古太古代花岗质岩石的特点,共同经历地壳中--深部层次的韧性变形改造。细粒奥长花岗岩为中太古代岩浆事件的产物,表现为非透入性的变形方式和部分韧--脆性形变组构。鞍山群层状变质岩石主要记录了新太古代中--浅部地壳层次的强烈变形事件。中粗粒白云母花岗岩就位,标志早期不同的构造变形作用在新太古代末期基本结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区太古宙地壳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张媛媛  蔡丽斌  金巍  刘婷  郑培玺  李婧 《岩石学报》2016,32(9):2867-2880
辽西兴城钓鱼台地区分布一套花岗质杂岩,是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岗质杂岩以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为主,少量细粒黑云闪长岩(包体)及脉状花岗岩,各类岩石接触关系明确,本文定义为"钓鱼台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脉状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538±20Ma、2476±56Ma、2470±18Ma,同为新太古代末期热事件的产物。通过该花岗岩组合的宏观-微观组构解析表明,似斑状花岗闪长岩表现为均匀块状构造,具有深熔花岗质岩浆的典型堆晶结构;细粒黑云闪长岩为细粒结构,呈小型暗色包体分布在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中,包体的塑性变形、捕掳晶、淬冷边及反向脉等组构发育,具有铁镁质基性岩浆加入同深熔花岗闪长岩并快速冷却的特征;暗色的石英闪长岩主要分布在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之下,接触带附近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中的钾长石变斑晶明显增多,显示闪长质岩浆"底垫"侵位加热的特征;脉状花岗岩同时穿切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具有熔体富集脉体的结构特征。各类岩石中变形组构均不发育。钓鱼台花岗岩记录了新太古代末期地壳深熔和壳幔相互作用过程,岩石组构研究表明新太古代地壳再造作用是一个"静态"多期次的缓慢深熔过程,伴有同期幔源基性物质加入并混合,以及随后大规模的基性岩浆底侵。由此推断钓鱼台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为幔源岩浆垂向底侵过程,可能是与俯冲带关联不明显的岩浆弧环境。  相似文献   

19.
湘东板杉铺岩体构造样式与侵位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板杉铺岩体的基本特征(形态、产状、主体单元的空间分布、接触关系)、围岩构造(褶皱、断层、片理等)、内部构造(片麻理、包体、断层、节理、岩脉、岩石磁性组构)等构造样式认为,板杉铺岩体侵位经历了重熔岩浆的产生→底辟上升→多次脉动式上侵的逆旋-气球膨胀的过程,为花岗岩体构造样式研究与就位机制分析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刘耀荣  贾宝华 《地质通报》2000,19(2):159-165
根据板杉铺岩体的基本特征 (形态、产状、主体单元的空间分布、接触关系 )、围岩构造 (褶皱、断层、片理等 )、内部构造 (片麻理、包体、断层、节理、岩脉、岩石磁性组构 )等构造样式认为 ,板杉铺岩体侵位经历了重熔岩浆的产生→底辟上升→多次脉动式上侵的逆旋—气球膨胀的过程 ,为花岗岩体构造样式研究与就位机制分析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