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岩、刘寅年、陈宝蕙三位同仁,自1954年在上海实行地图出版业公私合营时相识。刘、陈从20世纪40年代就从事小比例尺地图编辑工作。周岩当时任地图业公私合营工作组副组长,地图出版社上海办事处副主任。不久,三位先后从上海调到“659”小笔尖北京总社,一同在编辑部共事。我们从三位前辈五六十年来亲身经历中,感受到地图出版事业的发展步伐。 “659”笔尖产自英国,因其钢质好,笔尖小而坚硬,为手工绘制地图时期制图界普遍采用的绘图工具。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半个多世纪里,“659”笔尖一直是我国绘制地图人员的主要工具,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仍用它来手工书写地图上的注记。 在手工绘图时期,绘图的基本功夫是掌握“659”笔尖使用技术,尤其是字写得好坏,是衡量绘图员优劣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2.
孙果清 《地图》2004,(3):68-71
在著名的西安碑林中保存有一块刘豫阜昌七年(1136年)刻的石板.石板的两面分别刻着《华夷图》和《禹跻图》。这两幅图长宽均各为114厘米。 《华夷图》未画方格,方向为上北下南.图上中央竖刻“华夷图“三字。四周标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绘图范围,可以说是当时的中外地图.但以中国为主要部分。地图较详细地表示了山脉、河流、湖泊、长城及全国各州、府名称。其中长城的画法.形象逼真。  相似文献   

3.
<正> MapED编图工作站软件,主要用以取代1:500~1:10000比例尺地图的航内编图工作。它还兼有修测功能,可以把解析测图仪采集的文件经过强有力的编辑后,直接用JX-3仪器的ST绘图机刻图输出,或在通用绘图机上绘图输出并进入地理信息库,中间不需要再进行手工编辑。地图的输出质量接近手工刻图的地图。这套软件所需的硬件可由用户自行购置或委托我公司办理。我公司出售的软件带有说明书。现将这套软件所具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地图》1993,(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绘制地图的国家之一。地图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夏代,地图的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汉代以前的原始地图,汉以后的古典地图,以及清代康、乾以来的实测地图三个阶段。我国最早的地图传说是古籍《世本·作篇》记载的“史皇作图”以及民间流传的《河伯献图》故事。《左传》关于夏禹铸鼎所刻图像被认为是“山海图”,就是一种原始地图。《周礼》记载的“九州之图”被认为是较早的旅行图。另据《述导记》记载,春秋时鲁国工匠鲁班创造了最早的石刻  相似文献   

5.
1990年4月20日,由西安煤田航测遥感公司主持研究的二类科研项目“煤田专题图四色制印工艺”在西安通过专家现场鉴定。“煤田专题图四色制印工艺”的研究始于1989年1月,至1990年3月,进行了煤田专题图四色制印工艺色标研制,并通过完成八开地图208幅、对开地图15幅,建立了一整套煤田专题四色制印工艺方案,达到了4色代替  相似文献   

6.
成一农 《地图》2014,(1):68-75
“马王堆地图”、《禹跻图》、《华夷图》和《广舆图》,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地图,而“制图六体”和“计里画方”,也是为我们所熟悉的绘图方法。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存在这些看上去绘制准确的地图以及这两种当时领先于世界的绘图方法,因此我们往往在中国古代地图的研究和评论中,津津乐道于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地图》1991,(3)
我国具有悠久的地图绘制历史,自古就有许多优秀地图作品。可惜因古地图摹绘和保存的不易,许多已散失。所以自宋代起,人们设法把地图绘制在石碑上以传世,是谓地图刻石(或称地图石刻图)。文化古城苏州拥有许多珍贵的地图刻石,如闻名遐迩的《平江图》、《墬(地)理图》、《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等。这是因为:一,姑苏向为人文荟萃之地,自古留下许多绘图精品;二,苏州地区一带云集许多镌刻高手,刻技娴熟,尤以镂刻细腻、端方见长;三,苏州西南濒临太湖,太湖特产的太湖青石,堪称嘉石良材,“碑石黝黑如漆,特殊坚固”,“石皆黝碧光亮可鉴,扣之清越作磬声。”这些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使苏州的地图刻石得以勃兴而驰名。值得一提的是苏州还有一块鲜为人知而又颇具价值的石刻图——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图》。  相似文献   

8.
李超英同志是浙江省地质局测绘大队青年绘图员,她所清绘和刻:绘的两幅地形图,在1982年地质部绘图质量评比中,分别被评为清绘第一和刻.图第一。李超英同志在绘图工作中,不局限于“依葫芦画瓢”,而是在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勤于学习,善于思索,精益求精。她的体会,对我们从事绘图作业的同志提高绘图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王新生 《地图》1994,(1):12-14
作者针对社会经济地图或地图集“时效性”差的问题,分析了其原因:即社会经济现象变化迅速、图上很少显示经济现象的发展动态、成图周期长等。提出了提高社会经济地图(集)“时效性”的几点措施:一、加强动态显示;二、收集最新资料;三、缩短成图周期;四、采用快速成图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孙果清 《地图》2006,(6):106-107
《古今形胜之图》,明代喻时绘制,原图纵横115厘米×100厘米,木刻墨印着色。根据中国古代地图着色的传统习惯,黄河涂成黄色,长江涂蓝色。图的左下角刻有“嘉靖乙卯孟冬金沙书院重刻”十三字,说明此图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福建省龙溪县金沙书院重刻本。此图以《明一统志》为依据,为学者研究历史、了解“天下形势古今要害之地”而编制,属历史地理图和形势地图的性质。绘图范围包括两京十三省及周边地区,东至日本、朝鲜,西至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的铁门关,北起蒙古高原,南达南海,包括爪哇、三佛齐(今苏门答腊)等地,用不同的符号和文字标注…  相似文献   

11.
“刻图法”是制作地图印刷原图的一种新方法,与目前采用的裱版兰图清绘相比较线画质量好、省工、省料。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摸索试验,地形图棕兰版刻图已正式用于生产。这里仅将我们目前实际生产作业中刻图技术操作、工具修磨的体会等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2.
《地图》1993,(2)
如同电子照排系统的诞生使出版印刷摆脱了沉重的铅字,地质矿产部今天宣布:中国地质大学的攻关组领先世界一步,成功地开发出“微机辅助编图系统”,将在整个地图出版界掀起一场彩色革命。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种彩色地图是由绘图工人手工绘制的,一幅  相似文献   

13.
图像识别在互联网“问题地图”监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龙  吴佳桐 《测绘通报》2020,(6):145-148
本文对互联网“问题地图”监控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阐述了全国互联网“问题地图”监控网络和工作机制,分析了当前互联网“问题地图”监控工作中存在数据量过大,难以及时准确发现及违法成本低,难以有效减少“问题地图”发生的两大难点。对比分析了图像识别技术在互联网“问题地图”监控工作中实际应用的两种方法,分析了两种方法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为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依法履职,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问题地图”监控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宗地图存在绘图不准确、工作量大等问题,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制图功能,设计开发了一种宗地自动出图模块;并将宗地图转化成dwg格式图件,实现了CAD-GIS-CAD的无缝链接工作模式;将GIS引入宗地图内业工作,拓展和丰富了宗地图数据处理方式。该模块实现了批量读取宗地地块,自动提取宗地四至信息,快速生成界址线,灵活、合理标注界址点号、宗地号等标注信息,自动添加图廓、图幅号、比例尺等地图要素等功能,实现了制图、出图自动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地图》1992,(1)
由湖北省测绘学会组织的第二届绘(刻)图比赛于1991年初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举行。参赛的有武汉市各测绘、勘测单位及几个地区(市)测绘学会选拔的70多位地图绘制技术人员。比赛内容分为:全要素绘(刻)图、地形绘图基本知识与制图字体书写。经过严格的评分,决出团体A组前三名为武汉市勘测院、湖北省地矿局测绘队和湖北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所,B组前三名为黄石市测绘学会、沙市市测绘学会和成宁地区测绘学会,优秀奖为广州军区测绘大队。因参加刻图比赛的  相似文献   

16.
张雨心  左栋 《测绘通报》2019,(7):118-121,137
近年来,传统的媒体网站和新兴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使用地图配合相关新闻的报道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我国行业主管部门已经建立了相应的软件监管平台,每天都有大量的“问题地图”被系统监测到。但当“问题地图”被监测到之后,系统采用的数据存储方式远不能适应当今大数据时代多维度、立体式数字信息存储、分析的发展潮流。本文通过对态势感知技术的研究,结合互联网“问题地图”监管工作的具体特点,设计了“问题地图”模型的格式及“问题地图”大数据库规格,并以此为基础模拟制定几类“问题地图”态势分析模式,对态势感知模式下的互联网“问题地图”监管工作进行了探究,使国家互联网地理信息监管的相关工作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晓滨 《地图》1991,(2):29-2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制图工作者都渴望有一种快速成图的作业方法。去年,我们在1:2.5万地形图的清刻作业中,把四幅图当作一幅图来作业。采用这种方法较之常规作业法,其作业速度有明显的提高,故我们称之为“四幅同步快速法”。本文将介绍这种方法。采用“四幅同步”作业法之前,需要做一些组织准备工作。负责1:2.5万(不限于这个比例尺)地形图清刻作业的工程师在任务的布置和图幅上交时间的安排上,要与常规作业法有所不同:第一,以四幅地形图为基本  相似文献   

18.
《地图》1998,(3)
当年侵华日军遗留下来的“军事秘密地图”近期首次在武汉被公开。它有力地证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并作了大量的细致精确的准备工作。这些“军事秘密地图”共150张,地图内容涉及湖北境内每个县、审及大多数店、镇,地图以五万分之一比例绘制。从这些地图的绘制上看,绝大部分地图右上角标有“军事秘密,南支那五万分之一图武昌××号”字样,左下角则标有“陆地测量部参谋本部”字样。武汉大学近代史专家李少军副教授考证后认为,大部分地图是由日本人绘制的,也有由中国绘制、日本人收集后再制版的。披露南京大屠杀的重要铁证一一…  相似文献   

19.
周岩 《中国测绘》2003,(3):34-37
一位学者在评点中国人画的地图与西方人的地图有何区别时说,古代中国人的地图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如西方人的地图那么精确,但是中国人的地图体现了相当明确的务实性。无论造送官府,还是民间存读,大多数中国人编制的地图都是为了使用,而不是单纯专为私人收藏而绘。而二十世纪以前西方人编绘地图除使用以外,更有许多是专为私人收藏而制。那些地图不但要写明呈献的对象(往往是献给某位达官显贵,或亲朋好友),往往还要写上编绘人、刻工的姓名和出版商的招牌,特别是印制日期。既为地图制作者流芳百世,也使拥有者了解某些类型相似的地图传世之先后。因为西方地图的绘刻与印制往往是以制图家族为名,世代相传。正是由于中国传统社会上下对地图需求体现了相当明确的务实性,使得中国人的地图往往没有编制者、画师或刻工的名字,也不注记制作的年代。泱泱中华地图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是否应该记住那些用心血塑就精美地图作品的“艺师”们呢?本文作者年届七旬,仍不辞劳苦,采集了近百年来我国地图美工和整饰工作人员的一些典型事例,精心著文,反映了我国地图美工和整饰工作的发展和变化,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学习、继承和借鉴老一辈制图工作者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地图》1989,(1)
现在西安碑林中保存着我国古代地图中的珍品——宋代制作的“禹迹图”和“华夷图”它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两图同刻在一块石碑的正背两面,正面是“禹迹图”,背面是“华夷图”。二图尺寸大小一样,长宽备约0.77米。“禹迹图”于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绘制。于南宋阜昌七年(公元1137年)四月刻石。“华夷图”于宋神宗王朝(公元1068年——1085年)时所做,阜昌七年十月刻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