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文献分析的土地退化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许宁  郭旭东  洪友堂  张聪  董华 《地理科学》2008,28(3):425-430
中英文献综合统计,土地退化评价应用频次较高的指标有植被盖度、坡度、经济收入水平、有机质含量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土壤侵蚀应用频次较高的有植被因子、坡度、地貌类型、有机质含量和土地利用类型等;沙化有植被覆盖度、沙地占地率、土地利用类型、有机质含量、人口数量等。土地退化、土壤侵蚀和沙化遥感监测指标也集中在植被盖度、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指标。  相似文献   

2.
基于MODIS数据的松辽平原土地退化宏观评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该文利用植被指数、最小噪声化变换、纯净像元指数和匹配滤波等遥感信息定量分析方法,从MDDIS陆地观测数据中提取反映松辽平原土地退化状况的植被覆盖、盐碱化和沙漠化信息,实现土地退化制图及土地退化格局分析。MODIS数据及其定量分析技术,对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土地退化的宏观监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西部沙化土地持续农业体系建立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吕耀双  刘惠涛 《中国沙漠》1996,16(2):185-190
吉林省沙化土地的87.9%分布在吉林省西部白城、松原半干旱地区,统属科尔沁和松嫩沙地,面积9216.5km2,占吉林省西部总面积的19.6%。8年(1986年~1993年)实践证明:针对沙地环境特点建立的“乔、灌、草”、“果、药、杂”、“田、林、草”为主体的三种持续农业体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遥感技术在中国土地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地荒漠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遥感技术以其信息量大、获取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小等优点,在过去的30多年中,已逐渐成为土地荒漠化监测的重要数据来源和技术手段.本文首先概述了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使用的遥感数据源,综述了各类卫星遥感影像、影像的不同季相、波段和各类植被指数的选择等;讨论了土地荒漠化信息遥感提取的多种方法,综合比较不同遥感提取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分析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多采用计算机自动分类与人工手动分类结合的原因.最后,指出遥感技术在土地荒漠化监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综合指标与综合方法集成研究等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耕地沙化及防止技术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耕地沙化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耕地及风力、水力等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主要分布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的北方地区, 南方丘陵山区也有分布, 总面积256.21万hm2。通过耕地沙化的原因分析, 提出必须综合应用林草、农业、水利措施, 才能有效地防止耕地沙化。  相似文献   

6.
土地退化评价与监测技术路线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孙武  李森 《地理科学》2000,20(1):92-96
在对 90年代后期国内外土地退化评价与监测主要进展分析基础上 ,归纳出了绝对、相对和差异三种退化的评价思想 ;直接运用图象处理软件 ,通过监督非监督分类选择几个基于RS、GIS的指标 ,给定不同的权重综合地确定土地退化类型和程度的两种技术监测路线。最后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以沙质荒漠化为例提出了在绝对退化思想指导下 ,通过确定土地退化生态基准的时空尺度 ,建立监测区内典型土地退化类型与程度的标准信息资源库 ,GIS数据与RS数据相融合的土地退化评价与监测的技术路线框架。  相似文献   

7.
以松嫩平原西部土地退化典型地区-吉林省通榆县为例,在RS和GIS集成技术支持下,利用不同时相的TM数据,采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方法,选用植被、盐碱地、裸沙地、沼泽地、苇地作为最终光谱单元进行线性光谱分解,依据盐碱地和裸沙地加权和分量,将试点区的土地退化划分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四个等级进行动态监测,并分析土地退化的数量、空间分布与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土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卢金发 《地理研究》1998,17(4):346-351
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流水侵蚀所引起土地退化的形成,是由其生态环境自身的脆弱性决定的。土地退化不仅表现为土壤退化,还表现为植被退化和土地状况恶化,其发展过程是植被退化-土壤退化-地表状况恶化过程多重循环的结果。据此,提出了中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土地退化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方地区土地退化动态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中国南方典型研究区50 年代和80 年代土地退化的对比分析表明, 近几十年来, 不同人类活动地区土地退化变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土地退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既不是人口密度较小和经济较落后的基岩山区,也不是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和土地开垦程度高的低丘岗地区, 而是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经济不够发达的低山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10.
江西亚热带风沙化土地的生态特征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国玉 《中国沙漠》1992,12(2):34-38
江西亚热带风沙化土地的机械组成以粗沙为主,粒径在1-0.25 mm的沙占65.37-78.38%。养分极其贫乏,有机质含量仅为0.05-0.20%,速效氮、磷、钾分别为14.2-19.9ppm,9.4-160.1ppm,80.0-87.0ppm。风沙活动强烈。保水能力差,雨后连晴数日,沙层含水率即降到凋萎湿度以下。植被稀疏,物种缺乏。建群种蔓荆群落的层次不分明,最小面积6.25 m2,常见种仅1-2种,隐芽植物占100%.因其恶劣的生态条件,防护体系建设中应补充灌溉、施肥。同时,扩大引种范围,解决种源缺乏问题。防扩体系由封育带,阻沙带和林带组成。阻沙带使用蔓荆灌丛结合草方格的方法,形成滞沙环境。林带的组成树种可选白花泡桐、湿地松等。  相似文献   

11.
西南地区山地不同土地退化类型特征及调控途径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张建平 《地理科学》2001,21(3):236-241
土地退化不仅是目前全还需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而且也是重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之一,西南地区的土地退化是以水力侵蚀为主要动力形成的,文中简述了西南地区的土地退化状况,选择了4个(楚雄市、遂宁市,毕节地区及元谋县)山地不同土地退化类型进行分析,讨论了土 退化过程,提出了土地退化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方湿润区“荒漠化”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推进荒漠化研究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荒漠化内涵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认为除了人为干扰叠加气候性干旱作用导致的荒漠化之外,南方湿润区因水土流失叠加物理性干旱作用导致的极端土地退化也是一种荒漠化,并从物质基础、气候条件、影响因子、形成营力、核心作用和地表过程方面进行比较,最后以南方红层区特殊的"红层荒漠化"为案例,利用实地调查和TM影像的植被覆盖度指标VFC对1992-2013年红层土地退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人为反复干扰和其他自然因素作用下地表植被持续退化、群落干旱趋势明显,表土层流失,岩石风化加剧,以致形成类似"荒漠"景观的现象。红层区的退化过程可类比于喀斯特石漠化、红壤山地丘陵退化,但这类极端土地退化现象可否视为"荒漠化",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耕地保护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耕地保护技术层面措施进行定性定量研究,测度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在省级层面的耕地保护效果,以1999—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借助STATA软件分别通过聚类稳健标准差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OLS模型进行估计,选择最优拟合结果。F检验,B-P检验,Hausman检验显示固定效应模型拟合结果最优,以该模型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耕地保护效果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实行对减少耕地面积下降有显著作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比率每提高1%,能减少耕地流失188.05 hm2;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耕地保护效率来说4个直辖市要高于其他省份。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地退化的甘肃省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生态脆弱性评价是区域生态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和生态规划的重要依据。采用甘肃省最主要和普遍的土地退化指标: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蚀(水蚀)、土壤盐渍化3项指标,以县为单元,对全省进行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省内土地沙漠化和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河西地区,土壤侵蚀(水蚀)主要发生在中东部和南部地区。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结果为:全省发生土地退化的81个县(市、区),强度脆弱2个,高度脆弱4个,中度脆弱26个,轻度脆弱30个,微度脆弱19个。生态脆弱性呈现由南到北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沙漠化遥感监测与定量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康文平  刘树林 《中国沙漠》2014,34(5):1222-1229
土地沙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为严重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之一,遥感技术以其宏观性、综合性、获取信息量大、时间周期短等优势,已成为沙漠化监测与定量评价的重要数据来源和技术手段。本文阐述了国内外运用遥感技术监测与评价沙漠化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几种常用的定量指标(FVC/NPP、RUE、Albedo、LST、土壤湿度等)和沙漠化信息定量提取方法(专题指数提取法、ANN、混合像元分析法、决策树分类法等)。分析指出目前沙漠化遥感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尺度效应以及沙漠化信息提取方法方面的研究不足,并提出开展沙漠化多指标、多尺度综合监测与评价研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6.
诌议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制约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它不但吞噬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导致土地生产力的衰退和国民经济的严重损失,同时也加剧了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如滥垦、滥牧、滥采、滥伐、滥用等触发并加速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但作者认为这只是制约土地荒漠化的外在机制。在人类近乎疯狂的破坏行为背后,一定存在着更深层次、更具决定性作用的荒漠化制约机制。土地所有权错位是我国现代荒漠化最本质性的制约机制。正是因为土地产权错位才导致农牧民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发生,只有把土地所有权归还给农民,让农民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才是防治荒漠化的最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荒漠化是生态退化的极端表现形式,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快速和准确地识别中国荒漠化地区,是防范和治理荒漠化的关键。针对2000-2015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NPP的变化趋势、稳定性和荒漠化敏感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构建了识别荒漠化土地的技术方法。结果表明:(1)近16 a以来,我国内蒙古阴山以南、新疆天山以北、西藏阿里地区、长江以南大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且一半以上的区域处于植被生态系统不稳定状况;在全国56.2%的国土属于荒漠化敏感区内,上述区域容易受气候、自然条件、人为干扰等影响而发生荒漠化。(2)2000年以来,我国土地荒漠化退化区域面积约20.74×104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16%。主要为五大分布区域,即内蒙古高原中部的典型草原和荒漠化草原区、新疆天山-阿尔泰山山地草原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温带荒漠和绿洲区、青藏高原的阿里-昆仑山高寒荒漠区、青海省的青南山高寒草原区。(3)荒漠化进程伴随有生产力下降、植被盖度降低和地表温度不断攀升的地表关键参数演变特征,荒漠化的形成受气候影响显著,降雨的减少是造成土地荒漠化进程突出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不合理的种植业、畜牧业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荒漠化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