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南极考察队使用“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已连续 7年进行大洋考察 ,圆满完成了“九五”国家极地科学考察项目。“十五”期间的南大洋海洋科学考察拟以贯彻集中一个重点海域、布设有限固定断面和站位、年年复测和逐步加强走航观测的科学战略。 2 0 0 1年 1 1月 1 5日“雪龙”号从上海启程 ,开始了第 1 8次南极考察 ,将继续进行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大洋碳循环等学科的考察。“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现已装备有较先进的海洋观测设备 :具有提升重量达 2 2 70 kg、缆长 60 0 0 m的 CTD水文绞车和提升重量达1 t、缆长 1 2 0…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 1 9次南极考察队自 2 0 0 2年 1 1月 2 0日至 2 0 0 3年 3月 2 0日 ,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历时 1 2 0天 ,安全航行 2 3 0 0 0余海里 ,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和基地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任务。这次考察队任务艰巨 ,是历次执行“一船两站”任务中时间最短、现场科考任务最重的一次。共有包括生态环境研究、内陆综合考察、冰架考察、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宽频带地震观测、南大洋生物资源研究等在内的 2 7项现场实施计划。其中不少项目紧随国际南极科研主流 ,直接聚焦于全球变化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研究 ,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突出的国家显示…  相似文献   

3.
十五年前,中国极地研究所诞生在我国极地考察迎来第一次创业高潮的时代,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极地考察与研究的科研机构的诞生,翻开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重要的一页,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工作从考察与探索阶段走向系统开展科学研究时代的开始。十五年来,在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光辉题词指引下,在国家海洋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干部职工发扬“南极精神”,坚忍不拔,奋发努力,团结奉献,开拓进取,为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经中央编委批准,中国极地研究所更名为中极地研究中心,这标志着极地中心将作为我国极地考察的科研与业务的核心单位,肩负起更加重要和光荣的使命,将为我国极地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1984年起,通过近20年的努力,已经在南极相继建成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国南极中山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在北极建立了中国黄河站,成功地开展了19次南极考察和2次北极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研成果,为维护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权益,开展两极的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极地考察站的站务档案真实地记录着极地考察的历史和主要文件,具有最为完整的考察站日常管理信息,成为最重要的极地科学考察管理史料。本文将分析极地考察站务档案收集、积累和保管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提出见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对青岛浮山湾帆船基地海域水质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 利用二维平流-扩散模型, 选取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简称COD)作为水质指标因子, 按麦岛污水处理厂改造扩建前、改造扩建后正常运行及改造扩建后事故运行3 种情况, 对污水排海给帆船基地海域水质带来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由3 种情况预测结果可以看出: 1)麦岛污水处理厂改造扩建后, 大大改善浮山湾帆船基地周围海域的水质情况; 2)麦岛污水处理厂改造扩建后, 正常运行情况下入海COD 对帆船基地海域水质的影响不大, 海水中COD 浓度未出现超一类海域水质要求的情况; 在事故运行情况下入海COD 在排污口附近有超一类海域水质的现象, 面积最大为2 674 m2, 未出现超二类以上海域。  相似文献   

6.
20 0 1年 1 0月 7日俄罗斯极地与海洋研究所使用的德国科学研究船队的主要船只“Po larstern”号破冰船回到了德国不来梅港 ,结束了为期 1 0个星期的北冰洋中部的加克利海岭AMORE -2 0 0 1考察。“Polarstern”号上有由俄罗斯极地与海洋研究所所长ЙОРНТиде领导的来自德国、俄罗斯和美国的 60位科学家。另一艘美国“Healy”号海岸保护破冰船上有以塔尔萨大学PMichael教授为首的 2 0位美国科学家。2 0 0 1年 7月 3 1日晚两条破冰船从挪威的特罗姆瑟港出发 ,驶向欧亚深水盆地中部 ,去研究实际上不为人知的全世界洋中脊体系最北的地…  相似文献   

7.
20 0 1年 1 2月 7日在范登堡美国BBC基地 ,将人造地球卫星“Jason(伊阿宋 )”号发射到高度为 1 3 3 6km的轨道上。在观测世界海洋状况的宇宙仪器中 ,该卫星装备了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它的测高仪能很精确地测量卫星在海洋上空的高度 ,收集有关海洋地形 (其表面的起伏 )、海浪高度、风向和风速等资料。为了有效的水文气象预报 ,卫星每 3h提供 1次报道 ,特别是对预报厄尔尼诺这种信息很重要。“伊阿宋”将取代从 1 992年开始在轨道上工作的法—美卫星“TOPEX 海神号”。新的仪器设备将在世界海洋的同一海区上空飞过 ,但具有 1min的移位 ,然…  相似文献   

8.
前言     
我国自1984~1985年首次赴南极考察并在西南极建立长城站以来,至今已是第10个年头。在此期间相继派出了9次南极考察队,第10次考察队也正在筹备待发。十年来我国的南极考察和研究事业从无到有,有了很大的进展,1988~1989年第五次南极考察队又相继在东南极建立了中山站,并在南极东西两侧各建立了一个越冬考察基地,我国的南极考察工作从此由建站阶段转入了科研阶段。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我国南极首次考察以来,一直承担着海洋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工作。为能更好地完成南极考察任务,于1988年成立了极地研究组,1991年成立了远洋极地室。1990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内和国际合作资助项目。我室于1988年开始跨入了南极研究的行列,为了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抓了南极考察报告、南极冰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9.
自1995年5月党中央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高瞻远瞩地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后,1996年科教兴国成为基本国策,上海市随即提出科教兴市,并于2003年审议通过了《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积极响应号召,上下一心开展极地科普工作。2004年恰逢我国极地事业20周年、极地中心成立15周年,也迎来了极地科普工作的收获期和发展期。  相似文献   

10.
在对青岛浮山湾帆船基地海域水质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利用二维平流.扩散模型,选取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COD)作为水质指标因子,按麦岛污水处理厂改造扩建前、改造扩建后正常运行及改造扩建后事故运行3种情况,对污水排海给帆船基地海域水质带来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由3种情况预测结果可...  相似文献   

11.
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已于2007年11月12日从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程,改造一新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前往南极。《中国海洋报》记者徐小龙作为特约记者,随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本刊将在今年的“2007—2008国际极地年”的栏目中隔月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2.
许建平 《海洋学报》1990,12(5):549-561
本文利用1985年秋季在东北大西洋中部--加拿利海盆区域中获得的水文观测资料,比较详细地阐述了该区域海水的温-盐度特性、水团分布、斜压流场和地转输送等.分析表明,这一区域中呈现的活性中尺度现象主要归因于源地水团(表层水、北大西洋中央水、地中海水和深层水)和外来水团(亚极地模态水、拉普拉多海水和南极中层水)之间的交织、混合和本身的消长变化.亚速尔海流和加拿利海流构成了亚热带环流的东部再循环.亚速尔海流由多个分支汇合而成.主流位于亚速尔群岛以南35°N,它在15°W附近开始分离.葡萄牙近岸发现的逆向流动可能是它的一个北向分支;亚速尔锋阻止了拉普拉多海水和亚极地中层水的南向入侵,它也是区分西北大西洋(中央)水和东北大西洋(中央)水的明显边界.  相似文献   

13.
2018年11月2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一声长鸣,驶出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航向地球最南端的大洋和陆地,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正式开启为期162天的科考征程。  相似文献   

14.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极地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基于Polar WRF极地中尺度数值大气模式和3DVAR资料同化方法,预报区域的最高水平分辨率设置为3.3 km。检验表明:该数值预报系统较好地反映了极地地区的短期天气形势及要素的演变特点,能够基本满足我国极地考察和航运气象保障需求。五年多以来,该数值天气预报系统除了提供极地地区常规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外,还陆续在"雪龙"破冰船冰区脱困、我国商船北极航道开拓、固定翼飞机南极内陆飞行等气象保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极地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将在数据源、模式方案、产品开发、服务体系等方面继续完善,以期为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和极地航运事业提供更加可靠的气象保障。  相似文献   

15.
我们根据南部大洋大西洋区南纬 53°活塞岩心分析结果重建南大西洋全新世南极表层水变化史。此岩心沉积速率较高 (全新世平均值为50 cm/ 1 0 3a) ,且位于亚南极的南大西洋 ,适用于古气候研究。钻位位于现代极地前缘带( PFZ)以南约 3°,冬季海冰边界以北约 2°。利用硅藻转换函数、硅藻内有机质的碳和氮同位素、粗粒沉积物 ( >1 50 μm~ 2 mm)中放射虫、有孔虫和浮冰碎屑相对丰度 ,对硅藻和有孔虫的氧同位素、二月表层海水和海冰盖层温度进行了测定 ,提供了 50 0 0 a BP表层水特征急剧变化的证据。1 0 0 0 0~ 550 0 a BP粗粒沉积物 ( >1…  相似文献   

16.
我国第五次赴南极考察建立中山站的极地号船于1988年1月20日从青岛启航,横跨南北半球(如图1)。 图1建立中山站极地号船航线 示意图(实线为去时航线) 本航次往返全程15976.6海里,航行1363小时。预报台远洋组和短期组共同承担了极地号船的气象保障,短期组负责北半球航线项报、远洋组负责南半球和极地航线的预报。我们在中心电讯台有关单位的协同下收集参考了国内外文献,顺利完成了极地号从青岛到普里兹海的气象保障任务。现将我们预报工作的实施和预报体会概括地做一介绍,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7.
自 1 98 5年以来 ,大洋钻探科学考察船“JOIDES·决心者”号已经开始在海底大范围内钻孔取样、录井、安装长期观测仪器 ,以验证1 996年 ODP长期计划 ( L ong-Range Plan)中提出的最具紧迫性质的科学任务。作为地球科学领域最为成功的一项国际合作计划 ,尽管大洋钻探计划 ( Ocean Drilling Program )将在2 0 0 3年 9月 3 0日告一段落 ,但我们仍将有许多机会参加最后的 ODP科学考察工作 ,有兴趣的科学家可以通过网站 http://www-odp.tamu.edu得到更多的信息。美国海洋研究机构联合公司 ( Joint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s,Inc.,JO…  相似文献   

18.
10月20日,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同内基地码头举行隆重的送行仪式,欢送我国第25次南极莓察队出征.国家海洋局陈连增副局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主席张登义、上海市人民政府尹弘副秘书长等领导出席欢送仪式.  相似文献   

19.
海洋人物     
帕里 ,W.E.( William Edward Parry,1 790 - 1 2 - 1 9~ 1 95 5 - 0 7- 0 8)英国航海家、北极探险家。 1 830年入海军、1 85 2年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 1 82 9年封为爵士。 1 790年 1 2月 1 9日生于英格兰巴思。 1 85 5年 7月 8日逝世于德国巴特 -埃姆斯。 1 81 8年参加由 J.罗斯 ( JohnRoss,1 777~ 1 85 6 )率领的北极探险考察。 1 81 9~ 1 82 5年为寻求西北航道 ,率《赫克拉号》和《格里帕号》进行 3次北极区航海探险 ( 1 81 9~ 1 82 0、1 82 1~ 1 82 3、1 82 4~ 1 82 5 )。 1 82 7年进行从斯匹次卑根出发去极地的尝试 ,船只留在…  相似文献   

20.
根据极地冰下探测仪器的工作要求设计了一款高可靠性、低功耗和实用性强的自动升降控制系统.针对极地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电池容量的限制,该系统在电路的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了器件的抗低温、低功耗等特点.同时,对于系统突然断电的情况,该系统还具有状态记忆功能.考虑到电路工作异常导致的问题,该系统能自动断电,从而避免测量仪器受损,最大限度地保证探测仪器能够长期可靠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