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西沙宣德环礁海底地貌特征及珊瑚分布情况,采用舷挂侧扫拖鱼的方式对环礁区域海底进行地貌扫测,从采集的侧扫声呐图像上可以识别出环礁区域珊瑚分布情况及珊瑚礁区地貌特征,利用侧扫声呐图像识别方法结合实物样品比对可以圈定出珊瑚分布范围、暗礁区域及环礁区域底质类型分布,采用基本的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分析了水下珊瑚礁体的海底高度及疑似沉船的大小,分析了侧扫声呐图像显示的调查船转向效应。  相似文献   

2.
在广阔的海洋里有着多种类型的海底世界,其中珊瑚礁海底五彩缤纷、扑朔迷离,是最迷人的海底世界,也是人类研究最多的区域。珊瑚礁一向被科普作家、旅游家称之为“海底公园”。而公园的框架则是由几千万年来一直固着生息在礁表层的珊瑚构成,它们也是这座“公园”的主体。珊瑚礁鱼是海底公园中最大的类群,其中最美、最具姿色的就是蝴蝶鱼。它们个个都有一副娇媚绚丽的身段,风度翩翩,雍容华贵,其体态及绝妙艳美的色泽与周围五彩缤纷的珊瑚丛配合得是那样和谐得体,犹如陆地花草丛中休闲自在的蝴蝶一般。蝴蝶鱼类中,如尖嘴蝴蝶鱼、蜜点蝴蝶鱼等,为有名的热带鱼类,台湾  相似文献   

3.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近岸海洋化学和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其携带的大量物质对珊瑚礁发育和退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珊瑚礁区的SGD特征及其对珊瑚礁发育和退化的潜在生态环境效应,SGD的珊瑚替代指标以及全球各海域SGD的高分辨率珊瑚记录研究进展,并以南海北部为例探讨珊瑚礁退化的主导因素及SGD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目前珊瑚礁区,尤其是岸礁区长时间序列的SGD动态变化记录的研究极为薄弱;利用珊瑚骨骼的地球化学指标来重建局部海域的SGD通量的动态历史变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虽然SGD极有可能是以南海北部为代表的珊瑚礁区珊瑚礁退化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公众对SGD的关注和重视相当有限。未来的研究应该聚焦于珊瑚礁区SGD及其携带物质通量的高分辨率珊瑚记录,进而探讨SGD对珊瑚礁发育和退化影响的关键过程与机制,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地球上已有50%的珊瑚死亡了。热爱大自然、擅长撰写关于大自然作品的作家史蒂文·卡普勒在夏威夷群岛等地进行了调查。"全球已经有一半的珊瑚礁消失了,而其余的在50年之内也可能灭绝。"  相似文献   

5.
在孩提时,海洋生物学家约翰·布鲁诺就开始对珊瑚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他常常嘴里叼着一根潜水通气管,潜入佛罗里达州青绿色的海水中。在他的身下,有像足球场那么大片的金色珊瑚。布鲁诺回忆说,在他身体下方的海水中,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珊瑚,到处都是鱼。他曾在潜水的过程中遇见过锤头鲨和大个儿的陌生生物在珊瑚礁上游弋。不过,这些现在都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6.
2004-2008年采用Line Intercept Transect断面法对蜈支洲珊瑚礁观光旅游区的珊瑚礁进行监测.文章对珊瑚覆盖率和珊瑚补充量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珊瑚礁的变化趋势,总结珊瑚礁观光旅游活动对珊瑚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的可持续开发,取代了不合理开发所带来的对珊瑚礁及其生态的极大破坏,对旅游活动局部区域附近的珊瑚生态起到促进保护作用;珊瑚礁旅游活动对局部区域的珊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依托珊瑚生态景观旅游活动区蜈支洲的调查,发现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适度的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效地保护珊瑚,而且能够促进受影响和破坏的珊瑚礁得到修复和稳定,使珊瑚礁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鹿回头佳丽鹿角珊瑚卵母细胞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海南省三亚市鹿回头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为了恢复珊瑚礁资源,引进国际上最新的珊瑚礁恢复策略--捕获珊瑚幼虫安放到珊瑚礁退化区域,该策略的重点是准确掌握珊瑚的排卵时间.实验通过组织学分析珊瑚卵母细胞发育情况从而判定珊瑚的排卵时间,而野外的珊瑚幼虫捕获实验也证实我们对排卵时间的判断.通过观测卵母细胞的发育情况,我们确定佳丽鹿角珊瑚Acropora pulchra的排卵时间为4月底5月初.同时也证实佳丽鹿角珊瑚共生的虫黄藻Zooxanthellae是后天获得的.将组织学分析应用到珊瑚礁的恢复中来,使得以后大量的捕获珊瑚幼虫,加快对珊瑚礁退化区域进行恢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学院年轻的博士冯敏仪,对该国海域常见的石珊瑚,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研究。发现在这种石珊瑚中,蕴含着能对抗癌细胞的成分。冯敏仪之所以选择石珊瑚作研究对象,是因为这一种珊瑚的生命力和侵袭力都特别强,即使在最污浊的汹涌的海洋中也能生存,甚至消灭其它种类的珊瑚,垄断印度洋、太平洋中的某些海域的整片珊瑚礁。冯敏仪为了对石珊瑚的这种杀伤力进行彻底研究,她亲自潜入海底采集实验样本,提取石珊瑚的粘液,然后分别对老鼠肝脏的正常细胞或癌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北海海底发现了主要以Lopbeliapertusa为代表的珊瑚礁。2002年10月挪威海洋研究所的QFossa和挪威地质调查局的ThorsnesT借助多道回声仪在挪威海勒斯特获得了世界上最大的喜冷珊瑚礁的详细三维形态。礁分布在4Ma前产生的巨大的水下滑坡上。在珊瑚中记录到海洋桂鱼的大量  相似文献   

10.
由于珊瑚礁属于生物矿物,其组成成分并不固定,因此珊瑚礁成分变化往往对当地生态和矿产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其元素分析对于珊瑚礁生态修复和海底探矿等具有重要作用。文中样品采自中国南海珊瑚岛礁,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了南海海域的珊瑚礁样品,确定其无机成分除Ca外也包括Al,Fe,Sr等元素,其钙质含量占绝大多数,为97%左右,其次Sr的含量占2.25%~2.75%左右,S占比0.31%~0.40%,Al占比0.04%~0.13%,Fe占比0.08%~0.23%,剩余为其他元素。同时,分析了不同区域所取样品的元素组成,发现其中一处所取样品存在Co元素。本次实验对于全面认识南海地区珊瑚礁的组成与南海海底矿藏指示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于珊瑚礁属于生物矿物,其组成成分并不固定,因此珊瑚礁成分变化往往对当地生态和矿产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其元素分析对于珊瑚礁生态修复和海底探矿等具有重要作用。文中样品采自中国南海珊瑚岛礁,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了南海海域的珊瑚礁样品,确定其无机成分除Ca外也包括Al,Fe,Sr等元素,其钙质含量占绝大多数,为97%左右,其次Sr的含量占2.25%~2.75%左右,S占比0.31%~0.40%,Al占比0.04%~0.13%,Fe占比0.08%~0.23%,剩余为其他元素。同时,分析了不同区域所取样品的元素组成,发现其中一处所取样品存在Co元素。本次实验对于全面认识南海地区珊瑚礁的组成与南海海底矿藏指示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汪洋 《海洋信息》1999,(4):11-12
我国台湾省的海岸由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北部的礁岩,或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滩地及南部的珊瑚礁所构成,因此海域生物资源的分布也就有所差异。 台湾东部北起三貂角,经苏澳、花莲至台东沿海,海底大部分为礁石或大石块。由于沿岸地区的水质通常混浊,珊瑚一般发育并不佳,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常有一种习惯,对某一种东西或物体的称谓,其实名不符体。即使后来知道错了,也就那么下去了。珊瑚礁实际上也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命名。不肖说人们最早在珊瑚礁最易看到的是最显眼的五彩缤纷的珊瑚,因此人们就把有珊瑚生长的礁就叫作珊瑚礁,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必竟珊瑚是一类重要的造礁生物。但随着科学的发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人们不仅发现了礁上还生活着其他容易分辩出的造礁生物,还发现了一些微小的不起眼的造礁生物。以上是生物学家观察礁的表面所得出的结论,礁并  相似文献   

14.
涠洲岛位于热带北缘,对珊瑚生长而言其纬度相对偏高,冬季低温是制约其珊瑚生长和珊瑚礁发育的关键因素.重建涠洲岛珊瑚礁发育的过程,对于了解珊瑚对过去气候的响应以及预测珊瑚礁的发育趋势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涠洲岛珊瑚礁钻孔(GS-3)为材料,利用高精度铀系测年技术测定珊瑚年龄,建立涠洲岛珊瑚礁发育的年代框架;通过粒度、生物组...  相似文献   

15.
雷州半岛珊瑚幼虫补充来源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南海北部珊瑚礁资源的调查,系统分析不同区域珊瑚礁群落的相近性.结合不同珊瑚的区域性和繁殖特点,推测雷州半岛珊瑚幼虫的外部来源主要是海南岛沿岸、越南沿岸以及广西沿岸的珊瑚群落.通过设定数值模型,跟踪拉格朗日轨迹方程,追踪到每年3-6月份从中国西沙群岛到雷州半岛的珊瑚幼虫扩散路径,验证了对外来幼虫的推测.通过对珊瑚幼虫扩散路径的初步研究,很好地揭示了我国珊瑚源的问题,揭示了雷州半岛珊瑚礁资源由于外部幼虫来源不足而减少的原因,同时也提出了保护珊瑚幼虫来源、保护输运路径的新的珊瑚礁保护区管理理念,以更好地保护珊瑚礁资源.  相似文献   

16.
西沙赵述岛海域珊瑚礁生态修复效果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珊瑚恢复是一个协助退化、受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近10 a来,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不断退化,至2009年珊瑚覆盖率已下降至不足10%.针对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退化状况,2011年12月于西沙赵述岛海域投放人工礁基并开展珊瑚移植实验,比较了人工修复区和自然恢复区1a后的修复效果.结果显示,投放礁基且进行珊瑚移植的区域,移植珊瑚的存活率不到10%;投放礁基但未进行珊瑚移植的区域,珊瑚补充量高达6~7 ind/m2;自然恢复区其珊瑚覆盖率提高了19.4%.依据珊瑚礁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方法,人工修复且进行移植珊瑚的区域的生物修复权重值为27.5,人工修复但未移植珊瑚区及自然恢复区的生物修复权重值为39.3,珊瑚修复生物指标为亚健康.我们的结果表明,在健康、有良好珊瑚幼虫补充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珊瑚礁群落可以自行恢复,其恢复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在缺少珊瑚幼虫附着基底的区域,通过人为增加一些附着基底,可加速其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 ,最近数十年来 ,珊瑚构筑物深受气候变暖、海水污染和其他因素之害。所有这些给珊瑚礁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其中包括沿澳大利亚东海岸延伸 2 0 0 0多公里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构筑物———大堡礁。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生物学家 ,提出了死亡珊瑚礁复生的方法。早在 1 997年他们就注意到在珊瑚湾的试验过程中珊瑚虫的大量繁殖。科学家们用桶从水中舀出微小的珊瑚幼虫 ,并将它们分置到锚泊在珊瑚礁受损位置之上的浮动水池中。将已成熟的幼虫放在瓦片或板上 ,在浅水处将它们沉降至底部并注意它们的发育 ,同时用网盖保护它们不受入侵者…  相似文献   

18.
西沙群岛珊瑚幼体培育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沙群岛的珊瑚礁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也保护了各岛礁免受海浪及台风的侵蚀。但近年的调查显示西沙珊瑚礁的退化程度十分严重,其中最重要的是珊瑚数量急剧降低。为了促进珊瑚礁生态恢复,实验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上收集珊瑚有性繁殖产生的受精卵,在人工条件下培育并促使其附着,共培育出3700个珊瑚幼体并放归野外,为退化的珊瑚礁增加了幼体补充数量。通过本实验确定了珊瑚卵的受精及珊瑚幼体附着过程是珊瑚幼体培育的关键环节,并发现幼体培育密度及幼体附着基底是决定培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近50年来三亚鹿回头岸礁活珊瑚覆盖率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三亚鹿回头珊瑚岸礁5条断面进行实地潜水调查并室内判读海底录像,得到该岸段2005年和2006年的礁坡活珊瑚覆盖率分别为14.79%和12.16%。与历史资料(1960年、1978年、1983年和1990年测值分别为80%—90%、60%、60%和35%,1998年约为41.5%,2002年为23.4%,2004年为20%)对比分析显示,近50年来该岸段活珊瑚覆盖率显著下降,珊瑚礁总体呈衰退趋势。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是造成三亚鹿回头珊瑚礁衰退并影响将来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度和破坏性捕捞以及大规模采挖礁块等活动直接导致了该岸段珊瑚礁在七八十年代出现的巨大衰退;海上珍珠贝、麒麟菜等养殖活动是造成近期破坏的主要原因;正在影响该岸段珊瑚礁覆盖率仍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沿岸对虾或鲍育苗养殖;三亚河和近海工程建设、航运活动带来的泥沙和污染物以及正向鹿回头扩展的潜水旅游活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威胁。所以,保护该岸段珊瑚礁,需要在了解该岸礁活珊瑚覆盖率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认清保护管理的紧迫性,并针对不同区域珊瑚群落的具体特征和影响因素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罗茜 《海洋世界》2015,(3):38-43
<正>北纬3度58分20秒08,东经112度16分53秒08,艳阳下一片碧蓝的海面,波澜不兴,水面像绸缎一般闪着光,轻轻皱着。这里是中国南海中国领土的最南端——曾母暗沙的主礁曾母礁丘。海面以下17米深处,是这片生长在南海大陆架上的珊瑚礁丘的顶端。在这片海底珊瑚礁上,静卧着多块形式各样﹑年代不一的石碑,它们或仰或卧,有的早已与珊瑚礁浑然一体,但它们都有同一个名字——"中国"。这就是我国多年来由政府、军队和民间机构组织来到南沙在此投放的主权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