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沿海10 种方蟹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敬明 《海洋科学》2010,34(10):13-17
中国沿海10种方蟹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的序列长度为517 bp~533 bp。它们的核苷酸序列A、T、G、C的含量相似,A+T的含量(69.8%~76.0%)明显高于G+C的含量;10种方蟹的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获得541 bp的同源序列(含插入/缺失位点),除插入/缺失位点外共检测到146个变异位点,其中81个为简约信息位点。4种厚蟹与2种近方蟹的遗传距离(0.054~0.085)都显著小于与其他方蟹之间的遗传距离,甚至明显小于与4种厚蟹原本属于同一相手蟹科的2种相手蟹之间的遗传距离(0.105~0.155);而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采用NJ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的拓扑结构也显示,原本属于相手蟹科的侧足厚蟹、天津厚蟹、日本仿厚蟹和伍氏仿厚蟹没有与2种相手蟹聚为一支,而是最终与属于弓蟹科的2种近方蟹聚为一大支,且有高达99%的支持率。结果表明,4种厚蟹与2种近方蟹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而与2种相手蟹等其他方蟹的亲缘关系则相对较远。因此,研究结果支持将4种厚蟹从相手蟹科移到弓蟹科。此外,属于相手蟹科的2种相手蟹聚为一支,属于方蟹科的白纹方蟹和属于斜纹蟹科的瘤突斜纹蟹又各自成为一支;表明16S rRNA基因的分子数据支持其形态学分类结果的正确性,提示上述4科蟹类可能分别为单系。  相似文献   

2.
堪察加蟹,又名鳕场蟹,以其肉质洁白、口味鲜美而深受人们的青睐,尤其是日本人,更是爱之有加。他们昵称堪察加蟹为“皇蟹”。堪察加蟹分布极为广泛,从白令海峡的堪察加半岛到朝鲜半岛的远东水域,以及日本海、鄂霍次海、北太平洋的高寒海区,都有堪察加蟹栖息。堪察加蟹虽属甲壳纲,石蟹科,但它那惊人的个头,可称为海洋甲壳类动物的“大哥哥”。一只成年的堪察加雄蟹,背甲宽26厘米,如果  相似文献   

3.
一、蟹之种种蟹,四时常有而秋后方盛。俗话说:“西风起,蟹正肥。”秋高气爽,菊黄蟹肥,是赏菊啖蟹的好时节。蟹为甲壳类动物,“身有甲壳,二螫八足,横行。腹部分叫脐,雄者尖脐,雌者圆脐。”它种类繁多,约有3千多种,多生活在海洋和淡水湖泊,有海蟹、河蟹、湖蟹、  相似文献   

4.
相手蟹科的诸多种类因其形态极其相似成为方蟹总科分类中疑问较多的一个类群。通过对中国沿海相手蟹线粒体COI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4种相手蟹COI和16S rRNA基因序列之间差异分别为5.7%~14.5%和1.5%~12.1%,均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14种相手蟹分别为独立有效物种,但分属于拟相手蟹属和近相手蟹属的4种拟相手蟹和3种近相手蟹,没有分别形成2个独立的支系,而是混合聚成一大支系。而属于螳臂相手蟹属的无齿螳臂相手蟹则首先与属于中相手蟹属的中华中相手蟹聚成一支,再与红螯螳臂相手蟹聚为一大支,表现出与形态分类的不一致。错综复杂的分子系统关系预示着相手蟹类为多系起源,也表明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乃至于属间关系尚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厘定。  相似文献   

5.
奇蟹与奇鱼     
一、奇蟹贼蟹在印度洋的圣诞岛附近有种蟹,体重达7公斤以上,且本领高强,竞能爬到椰树上用其锐利有力的大螯将椰壳夹破,偷食果肉。当地人称之为贼蟹。强盗蟹在塞舌尔共和国的阿尔达岛上有种大蟹。体重3公斤左右。蟹壳有红、橙、棕、青等色。此蟹不仅会爬树偷果,而且还常常将旅游者的背包、相机等盗走,故得名。  相似文献   

6.
吃蟹有学问     
如何选购蟹类如何选购蟹类呢?除了观察蟹的体积大小外,要拣蟹体厚而坚实,肚脐凸出,蟹脚硬挺,动作活跃的为佳品。在选择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区别雌雄性,雌性比雄性的好。观察蟹的腹部,圆脐的为雌蟹,尖脐的是雄蟹。雌蟹黄多,雄蟹油满。二是  相似文献   

7.
陈惠莲 《海洋与湖沼》1979,10(4):334-337
三强蟹属Genus Tritodynamia隶属于豆蟹科Family Pinnotheridae倒颚蟹亚科Subfamily Asthenognathinae。本属自Ortmann于1894年建立以来,迄今共记载四种:日本三强蟹T. japonica Ortmann,1894,霍氏三强蟹T. horvathi Nobili,1905蓝氏三强蟹T. rathbunae Shen,1932及中型三强蟹T. intermedia Shen,1935。后两种的模式标本采自我国山东省烟台。  相似文献   

8.
厚蟹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我国沿海天津厚蟹6个群体、侧足厚蟹4个群体、伍氏仿厚蟹2个群体和日本仿厚蟹1个群体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其他厚蟹序列,分析了厚蟹分子系统发育关系.除天津厚蟹丹东群体的2个个体16S rRNA基因片段长度为526 bp外,其他天津厚蟹和侧足厚蟹均为525 bp;除日照...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幼蟹上岸病的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患上岸病幼蟹和正常幼蟹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溶菌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等几项免疫学指标的测定和比较 ,探讨幼蟹上岸死亡疾病的病因。结果表明 ,患病幼蟹自由基的代谢出现紊乱 ,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较正常幼蟹显著下降 ,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极显著低于正常幼蟹 (P <0 .0 1 )。而在反映自由基损伤程度的丙二醛含量上 ,患病幼蟹极显著高于正常幼蟹 (P <0 .0 1 ) ;患病幼蟹的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研究表明 ,大量自由基的积累对幼蟹的组织或器官造成了损伤 ,同时也降低了机体的免疫能力 ,从而导致了幼蟹上岸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秋风响,蟹脚痒”、“菊花黄,螃蟹肥”。又是美啖螃蟹的时节了。蟹,俗称螃蟹。种类众多,有大石蟹、河蟹、海蟹、湖蟹等。全世界蟹类约有4500余种,我国约近800种,踪迹遍及大江南北的江河湖泊。江苏阳澄湖的清水大闸蟹、南京长江的蟹、河北赵北口和胜芳的河蟹都是驰名中外的珍品。原产我国的中华绒螯蟹,二十世纪初,随德国远东轮船,从上海吴淞口被带到汉堡港,从此‘侨’居欧洲,在那里生儿育女。蟹,人馔历史悠久。据《汲冢周书》载:周成王时,海阳并献蟹入贡。那时宫廷已将蟹列为御膳了,《周礼》即记载有‘蟹胥(酱)’。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收有‘蟹藏法’宋代《中馈录》有吃生蟹的记录。元倪瓒著《云桂堂饮食制度集》载有蟹的烹制方法。明代有了“玛瑙蟹”,清代出现了“蟹黄兜色”、“螃蟹羔”等蟹肴。然而,我国历  相似文献   

11.
盐渍洼地蟹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渍洼地种蟹培育是解决成蟹养殖种苗来源的重要途径,文中介绍的幼蟹放养,饲养管理与水质控制,幼蟹生长率与土增重量的变化,蟹种成活率与回捕率等对蟹种池墉强化培育提供了经验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拟相手蟹属因其形态极其相似成为相手蟹科分类中最有疑问的一个属。通过对中国沿海近亲拟相手蟹Parasesarma affine、斑点拟相手蟹P. pictum、三栉拟相手蟹P. tripectinis、P. ungulatum及褶痕拟相手蟹P. plicatum 5种拟相手蟹的形态对比发现,可从它们的螯足形状(包括螯足掌节背面的梳状栉,可动指背面突起数目)及雄性第一腹肢形状对其进行区分。对其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5种拟相手蟹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9%~9.3%,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近亲拟相手蟹与褶痕拟相手蟹汇聚成一支,随后与P. ungulatum聚在一起,斑点拟相手蟹与三栉拟相手蟹汇聚成独立支系。形态和分子证据均支持5种拟相手蟹分别为独立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中国海倒颚蟹属仅记录一种,即渤、黄、东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异足倒颚蟹AsthenognathusinaequipesStimpson,1858。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采自中国海的全部倒颚蟹属标本进行系统研究后共发现除该种外还有以下2种,为中国海的新记录:宽身倒颚蟹AsthenognathusgallardoiSer埁neandSoh,1976和六角倒颚蟹AsthenognathushexagonumRath-bun,1909,均采自南海北部。异足倒颚蟹为中国北方和东部海域常见种,但未见于南海。六角倒颚蟹与异足倒颚蟹形态上较相似。两者差异在于六角倒颚蟹头胸甲六角形,后缘约与额-眼眶缘等宽,背面有2对凹陷,后侧缘有2条颗粒脊,而异足倒颚蟹头胸甲后缘约为额-眼眶缘宽的1.5倍,背面仅有浅横沟。宽身倒颚蟹与其他两种形态差异较大,头胸甲宽约为长的1.9倍。  相似文献   

14.
朱小明 《台湾海峡》1997,16(4):465-467
本文镜检了1994,1995年5,6月采自福建莆田黄石,闽江口的海洋蟹类大眼幼体,初步提出绒螯蟹属与同科几属大眼幼体的区别及绒螯蟹属大眼幼体鉴别方法,并区别出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字纹弓蟹,相手蟹和厚蟹的大眼幼体。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对方蟹科肉球近方蟹,绒螯近方蟹及平背蜞进行遗传分析,计检测了11 种同工酶,16 个位点。结果表明,三种蟹类的多态座位比例分别为:0.188,0.063,0.063;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009,0.001,0.044。肉球近方蟹、绒螯近方蟹间的根井遗传距离为1.080。平背蜞与肉球近方蟹、绒螯近方蟹的根井遗传距离分别为1.717 和1.707  相似文献   

16.
吃蟹五忌     
螃蟹肉质鲜嫩,味美好吃。但是,吃螃蟹有五忌:一忌吃生蟹。螃蟹种类虽多,有大石蟹、毛脚蟹、河蟹、湖蟹、海蟹、江蟹等,但它们都是在淤泥中生长的,以动物尸体及腐殖质为食,其体表、腮和胃肠道中,布满了各种细菌。如果生食,极易被细菌感染。因此,生螃蟹不能吃,一定要洗净、蒸熟煮透后,才能食用。二忌吃死蟹。螃蟹死后,僵硬期和自溶期大大缩短。蟹体内的细菌会迅速繁殖并扩散到蟹肉中  相似文献   

17.
三疣梭子蟹,我国北方称蓝蟹,南方称白蟹;台湾俗称蛾,浙南俗称江蟹。它是一种暖温性著名食用蟹,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深受国内消费者青睐,且是出口创汇水产品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西沙群岛蟹类研究Ⅰ》中,曾描述了蛙蟹科、馒头蟹科、菱蟹科、梭子蟹科、豆蟹科、扁蟹科、珊隐蟹科、沙蟹科、方蟹科及地蟹科的32种,分隶于22属。本文为西沙群岛蟹类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根据材料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1975-1976年先后五次在我国西沙群岛调查采集的标本写成,共记述30种,分隶于7科26属,其中15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本文主要报道蜘蛛蟹科、贝绵蟹科、玉蟹科共18种;此外,对《西沙群岛蟹类研究Ⅰ》己报道过的科属补充了12种。  相似文献   

19.
针对2020年4月—5月天津地区暂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大规模暴发的"牛奶病",开展了病原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从发病扣蟹体内分离到1株优势菌JMB-1,注射感染试验证实该菌株对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强致病性,死亡率100%,病症与自然发病蟹相同;采用浸浴方式也可感染健康中华绒螯蟹,感染率相对较低,从濒死蟹体内可分离到形态与JMB-1一致的菌株。采用细菌分离、显微镜观察、PCR等技术排除细菌、中华绒螯蟹螺原体、血卵涡鞭虫、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等病原的原发感染,确定菌株JMB-1为本次"牛奶病"的唯一确定病原。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8S rRNA、26S rRNA、ITS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JMB-1鉴定为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病蟹肝胰腺、肌间隙及结缔组织中存在大量出芽生殖的病原菌。2020年5月—10月,对天津地区稻田中养殖的中华绒螯蟹扣蟹及成蟹进行检测,未发现二尖梅奇酵母,推测"牛奶病"的暴发与养殖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大治河河口无齿螳臂相手蟹生长和成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齿螳臂相手蟹是长江口潮间带和潮上带的优势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为探求无齿螳臂相手蟹不同阶段的异速生长和成熟状况,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期间采集样本,通过聚类和分段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对雌雄蟹头胸甲、螯、腹部等形态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区别不同生长阶段的判别函数并用逻辑斯蒂回归估计其50%形态成熟点。结果如下:雌雄蟹50%形态成熟点分别为头胸甲宽18.22mm和16.36mm。雄蟹的螯宽和雌蟹的腹宽均表现出明显的异速生长;根据相对生长率的不同,雄蟹异速生长可分为三个阶段,雌蟹分为2个阶段;不成熟的雄蟹异速生长拐点发生在壳宽11.78mm,不成熟和成熟雌蟹腹部在壳宽13.04~18.64mm范围内重叠。同时研究了50%的生理成熟大小,雌雄成熟大小分别为17.50mm,17.20mm。雄性形态成熟大小小于生理成熟大小,而雌性则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